【爲什麼華夏每一次分裂,各路的諸侯軍閥跟瘋了一樣,非得統一全國,難道當割據勢力吃香的喝辣的不香嗎?】
各朝代的百姓看到天幕上的提問,他們有些詫異。
他們有些不理解,後世的人爲什麼會有這種想法?
他們在村裡面還想當村長呢?更何況,那些諸侯軍閥。
如果他們是諸侯的話,那肯定想統一全國,建立一個以自己爲首的國家。
而且在他們看來,一個人,一個地區的人民對自然界的抵禦能力肯定是弱小的,也只有集合所有的人,才能抵抗不斷的天災。
特別是黃河流域的百姓,他們時常面臨着黃河的泛濫,更是知道人多力量大的道理。
而且他們從古至今也明白一件事,只有自己家的人多,纔不會受別人的欺負,不然他們努力造那麼多孩子幹嘛?
各個朝代的讀書人看到天幕上提問,他們覺得提出這個問題的人肯定是愚昧無知。
華夏的百姓從古至今都是皇帝的後裔,雖然隨着時間的發展,演變出不同的姓氏,可說起來還是一家人。
雖然在不同的時期,也被諸侯分成了不同的國家,可是他們從心裡有共同的認同感。
也都想着如何在統一華夏,讓自己成爲這一個大家庭的家長。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更是把春秋戰國之時可能分裂的華夏再一次拉到了統一戰線。
後來漢朝的崛起,也讓更多的百姓有了認同感。
哪怕是後來的三國時期,不管是曹操也好,還是劉備孫權也好,他們想的也是統一全國。
以至於後來的華夏,如果沒有統一全國的話,哪怕他再怎麼富有,百姓們再怎麼受到朝廷的恩惠,也會被其他的朝代看不起,甚至天下百姓們看不起。
而且整個華夏並不是血脈上的相傳,更多的是對一種文化的認同感。
秦朝。
秦始皇看的天幕上的提問,他深深的陷入了沉思。
雖然他統一了六國,可是那也是因爲祖輩奮鬥的結果,更是因爲天下局勢的變化。
如果他秦國不去攻打其餘的六國,那後果也只是被其他的國家消滅,所以纔有了奮六世之餘烈說法。
而他統一六國之後,他慢慢的明白,統一國家之後的使命。
“書同文,車同軌”,這簡簡單單的六個字就是他對華夏文明的呼應。
在秦始皇看來,既然春秋時國期的諸侯都來源於華夏,那就不應該分裂開來成爲各個諸侯國,那樣只會讓華夏的文明最終滅亡。
漢朝。
漢武帝劉徹看到天幕上的提問,他哈哈大笑了起來。.
在漢武帝劉徹看來,這天下哪有人能夠抵禦在自己的族譜另開一頁,有哪一個人能夠抵禦在歷史中留下自己濃濃的一筆。
這不僅是精神上的期望,更是想給自己的後世子孫留下庇護。
而且他不斷的攻打匈奴,也是想讓整個大漢的百姓不再受匈奴的侵擾,他的後世子孫也不再受匈奴的困擾。
根據天幕上後世給的信息,漢武帝劉徹知道他大漢做到了,要不然也不會以他朝廷的名字命名種族。
三國時期。
曹操看到天幕上的提問,他冷冷的哼了一聲。
不管秦始皇也好,還是漢武帝劉徹也好,哪個不是在歷史上留了濃濃的筆筆?
既然他也登基成了皇帝,那也肯定也向他們學習。
而且只有消滅了劉備的蜀漢,孫權的東吳,他才能夠安安穩穩的睡個覺。
劉備看到天幕上提問,覺得這個問題問的比較好。
他是大漢皇帝的皇叔,又怎麼能夠眼睜睜的看着大漢被那奸臣賊子奪去?
而且那賊子更是挾天子令以令諸侯,簡直是以下犯上。
這樣的仇恨,他當然要北放那魏國,殺了那曹操才能一解心頭之恨。
孫權看到天幕上的提問,他望着遠方的海。
東吳乃是祖輩的基業,更是整個身家不斷奮鬥的結果,又怎麼能夠忍受不斷的被侵犯?
而且東漢末年,正是各個勢力不斷割據的時代,如果他東吳不主動出擊的話,那後果只能夠是被取代。
就算現在曹操、劉備和他已經三分了天下,可是就算他不想再攻打他們,那些士兵們也想報其他兩國殺害東吳子弟的仇恨。
更何況魏國和蜀漢罵他們東吳鼠輩,這怎麼能讓他們能夠容忍?
只是隨着天幕的出現,整個國家的結構慢慢的發生了改變,讓他們把仇恨藏入了心底,先去提升自己國家的實力。
等到東吳實力提升之後,再去報當年的仇恨!
隋朝。
楊廣看着天幕上的提問,他覺得天幕上提問的人有問題。
哪個男兒不想建功立業?哪個男人又不想統一華夏成爲這至高無上的皇帝。
這不只是代表着自己的生死由己,更是代表着自己掌握着無上的權利,想讓誰生誰生,想讓誰死誰死。
而且他並不滿足如此,更想成爲那千古一帝,讓整個世界都留下他雄偉的建築。
唐朝。
李世民看到天幕上的提問,他覺得後世的人應該居安思危。
畢竟春秋戰國時秦國都能從一個邊陲小國統一華夏,那麼,自己的國家如果不去努力進去的話,只怕也如那秦始皇消滅的六國一樣。
就像他才攻打下的高句麗,如果現在不去攻打的話,那麼以後將會威脅越來越大,直至大唐滅亡之際,再狠狠的捅上一刀。
宋朝。
趙禎看了天幕上的提問,他想起了無數歷史當中提起中國戰爭時期華夏百姓的悲劇。
如果不是宋太祖趙匡胤統一了華夏,只怕華夏會被那些夷族消滅。
後來雖然太祖趙匡胤統一了華夏,可是也因爲沒有收復燕雲16州,而被那些讀書人猛烈的抨擊。
大宋,更是被他們稱爲‘大送’,也讓他們這些皇帝們擡不起頭。
甚至收復燕雲16州成爲了每一個大宋皇帝腦海之中刺,只是一次又一次的行動,最終都以失敗而告終!
明朝。
朱元璋看了天幕上的提問,他冷冷的哼了一聲!
他可是知道華夏示弱之後的結局,也非常不希望華夏分裂,那樣只會變成諸侯軍閥們亂戰,讓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
直到有一方諸侯軍閥勝利,統一了華夏,纔會結束這種戰亂!
也會讓北方的遊牧民族攻入華夏的土地,不斷的在華夏大地燒殺侵略!
如果不是他當年驅除韃靼,恢復華夏,執法證,華夏大地早已經淪落爲人間地獄!
《北方冰雪:屬下:這人胸無大志沒什麼前途換人換人。》
《大樹不修不直溜:真的,黃巢開始跟王仙芝起義,後面發現王仙芝起義就是爲了被招安,索性自己出來單幹了。》
各個朝代的百姓看到天幕上的評論,他們覺得無比的真實。如果換成他們的話,肯定也希望跟隨一個好有前途的人,也希望曾坐上他的快車,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如果那個人真的不行的話,他們也會像黃巢一樣,跳槽到別的地方,或者自己單幹,成爲主宰自己命運的人。
《鍵委主任:宋朝因爲沒有完成大一統被看不起。》
《你像風兒:弱宋被罵了一千多年,其實人家不咋弱。》
《五花酒:就那個靖康之恥,就夠罵上上萬年的,漢民族後代要付出多大的努力來洗刷掉這個恥辱,甚至永遠要背在身上。》
各朝代的皇帝看到天幕上的評論,他們慶幸着自己統一華夏,要不然也會像那宋朝一樣,被罵1000多年。
哪怕提國家軍事實力並不弱,可是隻要他微微的做錯事,就會把責任推到整個國家面前。
宋朝。
趙匡胤看到天幕上的評論,他緊緊的握住了自己的左手。
雖然他在天幕上知道,後世的大宋並沒有收復燕雲16州,可是相比他這個時候的大宋,也早已經擴土千里。
然然而沒有想到就算大宋這樣努力,最終也被人瞧不起。
不過想想也對,如果換成他是後世之人的話,只怕也不希望自己的歷史上有一個這樣的朝代。
他更是暗暗的下定了決心,要早點收復那燕雲16州,不至於讓大宋被後世釘在那恥辱柱上!
趙禎看了天幕上的評論,他很是沉默!
自從父皇簽訂了澶淵之盟,整個大宋就變得非常不對勁!
那些有骨氣的文官們,都慢慢的開始向求和靠攏!
直到天幕上爆出,大宋的結局,才讓他們發生了改變。
可是就算這樣,北方的遼國依然佔領着燕雲16州,嚴重威脅着整個大宋的京都東京城。
而且遼國本來就是遊牧民族,本身就攜帶着大量的馬匹。
在戰爭之時,對付沒有馬匹的宋朝來說,簡直是降維打擊!
只是後來,隨着天空上天幕的出現,讓整個大宋消滅了西夏,纔有了飼養馬匹的地方!
不至於每次戰爭之時,只能夠依靠步兵去攻打騎兵。
趙禎有信心,他有生之年,肯定能夠攻打到遼國的疆土,收復燕雲16州!
《清風飲月:[看]黃袍在身,我不穿,下屬會幫我剝掉給別人。》
《風的方向:你的手下還想着封侯拜相呢,你敢停下來就是死。
而且到時候剝的可不僅僅是那一身黃袍了,還得加上伱的皮[奸笑]》
各朝代的百姓看到天幕上的評論,他們呵呵一笑。
天幕上說的很對,真正的到那個時候,只怕就算是皇帝也身不由己。
不過他們更希望,這種身不由己,發生在自己身上。
也像那天幕上所說的趙匡胤一樣,被自己的手下黃袍加身!
宋朝。
趙匡胤看了天幕上的評論,他覺得天幕上的後世只能在點自己,要不然怎麼能說出這樣的詞語!
不過人生在世,有時候還真身不由己,畢竟他那個時候,一個個手下都等待着他升官發財。
而如果他不坐上這皇帝的話,只怕那些手下面也不願意。
而且就算手下願意的話,跟隨他北伐契丹和北漢的聯軍,結局也是難逃一死!
雖然那柴榮對他有恩,可面對生死的選擇,他最終實行了陳橋事變,自己做上了那皇位。
《木頭人:咱一直都是炎黃子孫,一個祖先,可以打架,可以不和但是不能分裂。》
各個朝代的讀書人看到天幕上的評論,他們覺得田部長說的很對。
華夏自古以來就是一家人,雖然可以打架,甚至打到對方狗腦子出來,可是卻絕不能分裂。
而且一段又一段的歷史告訴了人們,分裂之後只會被外族侵擾,讓華夏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
《v我50:臥榻之處豈容他人酣睡!》
《天下一統:因爲沒有哪個強者允許有人和他擁有同等的權利。》
各個朝代的百姓看到天幕上的評論,他們表示很贊同。
如果他們是一族之長,又怎麼能容忍自己的族人挑戰自己。
這樣不只是會形成嚴重的內耗,讓別的姓氏看笑話,更會讓整個氏族慢慢的衰敗。
三國時期。
曹操看着天幕上的評論,他非常贊同!
他生活在軍閥割據的時代,可是深深的知道,如果不消滅身邊的敵人,後果只會被別人消滅。
這樣怎麼能夠讓他睡得着覺?又怎麼能夠讓魏國不被其他國家侵犯?
《夢雲:你就說吧,華夏的土地上,哪一塊適合你割據?》
這……
各個朝代的百姓看到天幕上的評論,他們細細想着自己所知道的地方,才發現原來並沒有地方可以被割據。
他們這個時候最爲精華的地方是中原地區,那裡不只是地勢平坦,而且經過華夏,仙人不斷的開發,也更加容易種植糧食和讓糧食高產。
而其他地方不管是南方也好,還是那北方也好,都有各自的氣候劣勢!
南方多瘴氣,如果沒有適應的話,只怕會小命不保。
而且那裡的土地貧乏,種植的糧食產量很低。
就算產量高的地方,由於地勢不夠平整,也難以種植。
而那北方氣候寒冷,並且因爲沒有經過開荒,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種植莊稼。
而且時常被北方的遊牧民族攻擊,導致農業種植並不安穩。
可是如果這些地方沒有足夠糧食的產出,只怕也沒有哪個百姓願意在這裡生存。
各朝代的皇帝看了天幕上的評論,他們細細想了一下整個天下的地圖,也才發現天幕上所說的很對。
就算那地勢險要的蜀州,如果沒有絕對的實力,後果也只會想那劉禪一樣,最終被魏國攻破,成爲了魏國的安樂公!
至於其他的地方,要不無險可守,要不土地不夠肥沃,支撐不起諸侯割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