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年,王莽,這位疑似穿越者的皇帝,推翻了西漢,自立爲新朝皇帝,開啓了一段充滿變革與紛爭的歷史。】
各個朝代的百姓看到天幕上的視頻,他們心中充滿了驚異。
他們聽過王莽的傳說,雖然很是荒唐,可他們沒有想到,這些行爲竟然被後世稱爲穿越者。
不過想到王莽所做的一切,他們有有些接受這個說話。
畢竟他們所在的時代,沒有那個皇帝會爲自己的老婆設計什麼短裙,那簡直是敗壞風氣。
秦朝。
秦始皇看了天幕上的視頻,他感覺無比的荒唐。
自從在天幕上知道穿越者這回事之後,他一直就在大秦搜查,可是卻從來沒有搜查到。
然而隨着在天幕上了解的越來越多,他越來越期望後世之人能夠穿越而來。
一直到系統9527聯繫他,才讓他又一次看到了希望。
讓人沒有想到的是,西漢末年竟然真的有,並且還當上了皇帝。
這也讓秦始皇有了危機感,這倒不是他懼怕穿越者。
而是怕扶蘇的性格鎮壓不了這些人。
更何況他們知道歷史,穿越到大秦之後,肯定有人會想着做亂,甚至投靠劉邦或者六國遺民。
特別是劉邦,既然後世之人知道他在秦朝滅亡之後建立了大漢,肯定不會放棄抱大腿。
想到這裡,秦始皇又一次催人尋找劉邦。
他好不送容易統一六國,讓天下一統,可是不希望有人在自己所建立的大秦叛亂。
在秦始皇看來,那些後世子孫穿越到大秦,如果安分也就罷了,如果不安分,那就是他們的死期!
正在沛縣當亭長的劉季,他自從看完漢朝的歷史之後安定下來了。
他已認清了事實,現在的大秦已經不是以前的大秦,如果他敢有什麼出格的動作,等待的將是雷霆的行動。
特別是名字改爲劉邦這事,他更加的不敢了。
而且隨着天幕對漢朝的介紹越來越多,他感覺大秦越來越不對,隨時能暴風雨來臨!
他只能夠縮起脖子低頭做人,深恐別人能夠認出他是那漢朝的建立者。
漢朝。
劉邦走在自己的宮殿裡,心裡非常的生氣。
他沒有想到自己所建立的漢朝,經這樣被人推翻。
至於天幕上說王莽是穿越者,劉邦嗤之以鼻,他可不認爲後世子孫穿越過來就可以做上皇位。
也不相信王莽能夠治理好國家。
不過想到自己身體和呂后,劉邦嘆了一口氣。
雖然他知道了大漢的結果,可是並沒有辦法改變。
他只能希望後世的子孫能夠自強,能夠改變大漢的結局。
漢武帝劉徹看着天幕上的視頻,他心裡非常惱火。
這可是大漢,攻打下匈奴的大漢,竟然被一個穿越者幹倒,實在是讓人心有不甘。
不過漢武帝劉徹也開始對於大漢出現的各種毛病進行思考,他想等霍去病和衛青班師回朝之後,對大漢進行改革。
想到了這裡,漢武帝劉徹好奇了起來,王莽都做出了哪些革新,纔會弄的衆叛親離!
其他朝代的皇帝看着天幕上關於王莽的視頻,他們心裡很是複雜。
王莽在歷史上的評價不只能用好或者壞評價,他和楊廣一樣,都太急於求成,才導致了衆叛親離。
如果他們兩個能夠緩慢的實行自己的計劃,只怕他們的功績並不比秦皇漢武低。
至於說王莽是一個穿越者,他們並不相信。
如果真的是一個穿越者,有些後世那麼多技術,只怕不會落的如此下場。
更何況,連四大發明這麼重要的東西都沒有利用起來,又算什麼穿越者。
然而天幕並沒有管各個朝代的想法,它繼續播着穿越者王莽的一生。
【王莽的統治風格獨特,他試圖通過一系列新政改革社會制度。
從土地制度到奴婢政策,再到貸款制度,無一不體現出他的超前思維。
然而,這些改革卻引發了貴族和平民的不滿,邊疆各族也拒絕臣服,紛紛反叛。
公元11年,匈奴聯合其他各族入侵,新朝邊境告急。
而內部爭權奪勢,統治集團分裂,王莽的家族成員相繼叛亂,使得新朝更加動盪不安。
公元17年,各地起義頻發,民衆不堪重負,紛紛揭竿而起。
到了公元22年,綠林軍和赤眉軍等農民起義軍蓬勃發展,新朝的統治已經岌岌可危。
公元23年,更始帝劉玄被擁立爲帝,建立玄漢政權,而王莽的新朝也走到了盡頭。
在昆陽大戰中,王莽的主力被消滅,長安城被攻陷,王莽被殺,新朝滅亡。
隨後,更始帝劉玄在位兩年後被劉秀擊敗,公元25年,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
各個朝代百姓看到天幕上的視頻,看着被稱爲穿越者的王莽就這樣失敗,他們也總結出了教訓。
看來後世之人並不是無所不能,就算成爲皇帝,所做的事也要符合各個階層的利益,不然的話,只是也如王莽一樣衆叛親離。
不過想到天幕上各種技術視頻,他們又渴望着後世子孫穿越過來能夠改變他們的勝過。
畢竟他們在天幕上購買的後期書籍還有很多不懂,希望能夠得到後世子孫們解答。
秦朝。
秦始皇看着王莽的一生,也覺得穿越者穿越過來後對國家的不靠譜。
也許他們有些卓越的的見識,也許他們知識比較豐富,可是面對整個國家,他們也並不是神仙。
而大秦發展也不能依靠他們,能夠依靠的還是那些墨家子弟。
想到這裡,秦始皇給那些墨家子弟下達了聖旨,讓他們做好準備,到時候將有一批“師傅”到來。
墨家的子弟接到聖旨之後,他們有些懵。
整個大秦誰人不知道,最好的技術就在他們墨家學院。
能夠理解天幕上的技術的,也只有他們墨家子弟。
就其他學派那些狗屁不通的人,怎麼可能做他們的師傅。
恐怕能夠做他們師傅的也只有後世子孫。
墨家的鉅子聽到聖旨後,他的想法也是一樣。
在他看來,就算有比他們墨家子弟技術高超的,這個世界恐怕也沒有幾人。
只是如果那幾人安排過來當他們師傅,只怕也不至於下達聖旨。
墨家的鉅子越想越不對,越覺得裡面有什麼文章。
他想起了王莽,想起了穿越者這個詞語。
以至於他有一個大膽的假設,不久的將來將會有穿越者出現大秦。
只是隨後他否定了自己的想法,畢竟後世子孫穿越到大秦這種離奇的事,怎麼可能實現。漢朝。
劉邦看着天幕上的視頻,他心裡非常高興。
他就知道王莽這樣的狼之野心者,肯定會被人推下臺。
特別當他知道,劉秀建立了東漢之後,心裡更加的高興。
這大漢是他一手所建立的,他又怎麼可能不一樣一直長存。
漢武帝劉徹看了天幕上的視頻,看着王莽一系列的改革政策,最終把自己推向了百姓們的對立面,他心裡有些惋惜。
雖然王莽篡位了他漢朝的江山,可是他想改變整個社會的結構,還是讓人非常讚歎的。
只是可惜他所做的一切,都太過叛經離道,以至於百姓們不能夠接受。
同時漢武帝劉徹也認識到,這王莽看似坐上了皇位,只怕自己手裡並沒有多少軍權,要不然也不會被人推翻。
對於自己將要對大漢的改革,漢武帝劉徹更加小心翼翼。
他可不想才攻打下匈奴的大漢也落了個如此的下場。
三國時期。
曹操看到天幕上的視頻,他撇了撇自己的嘴。
那王莽所做的一切,實在是罪有應得。
雖然他那些改革,看似是爲了國家朝政,可是也嚴重動了別人的利益,特別是那些世家們的利益。
那些世家就是那曹操,也不敢做太過,更何況毫無根基的王莽。
不過現在的魏國已經不是以前的魏國,如果那些世家不聽話,他也不介意殺雞儆猴。
隋朝。
楊廣看着天幕上的視頻,他的心裡很是不屑。
雖然王莽被後世稱爲穿越者,可作爲一個皇帝他並不算成功。
那個皇帝會,禁止奴隸買賣,設立國企。
還把土地收爲國有,還建立了廉租房,實行物價統一管控,甚至爲了統一尺度,發明遊標卡尺。
他覺得王莽更像那些工匠,認爲這個世界很簡單。
可是這個世界是人與人的社會,這就避免不了人與人的利益並不相同。
他所做的一切,看似是爲了國家,其實更多的是損害了別人的利益。
而他就不同了,他更看重自己的利益,並不在乎別人的利益。
這個天下都是他的,如果有人敢違抗他的命,那就讓他見識見識什麼叫雷霆暴擊。
而且他繼承的是楊堅的皇位,是名正言順,而不像那王莽一樣是篡位坐上的皇位。
唐朝。
李世民看着天幕上的視頻,他讓人找來了關於王莽的改革內容,以及在天幕上弄的各種改革內容。
大唐已定平復了四周,現在更需要對國內的改革。
他可不希望大唐以後還出現女皇帝,也不希望自己的大唐會出現有人篡位。
而且那些世家實力強大,如果不想辦法削除他們的實力,只怕也是禍端。
王莽雖然改革的內容很多並不適用於大唐,可是也有借鑑的地方。
至於改革之後,被世家以及百姓們抵制,李世民並不害怕。
他可是不想王莽一樣,他掌握着國家的政權,也掌握着國家的軍權,又奇葩那些作亂者。
而且現在唐朝如果不改革,又如何去佔領更爲廣闊的地方。
不管是南洋,還是更廣闊的新大陸,在李世民看來,這早已經是大唐的囊中之物。
宋朝。
趙匡胤看到天幕上的視頻,他也陷入了沉思。
他和王莽一樣,都是篡位而坐上了皇位。
不同的是,他是被那些武將們逼上了皇位,而王莽是毫無基礎的坐上皇位。
不過趙匡胤知道,如果他真的如王莽一樣,只是結果並不會有什麼不同。
那些武將們能夠讓他做上皇位,爲了就是榮華富貴。
如果不給他們榮華富貴,那簡直是逼他們造反。
在趙匡胤看來,大宋的國情也和西漢末年不同,現在更應該的集全國之力收復燕雲16州。
而不是想着怎麼去改革國家的政策,讓國家陷入動亂。
想辦法削弱各方的勢力,不如想辦法集合各方的勢力,讓他們共同去收復燕雲十六州。
趙禎看着天幕上的視頻,他在反思自己的慶曆改革。
雖然慶曆改革爲大宋增加了實力,可是一些隱藏的風險並不是沒有。
只是隨着天幕上視頻的播出,讓百姓們增加了見識。
各種技術類的視頻,讓社會的高速發展,讓人忽略了這些東西。
然而總有一天這些風險會暴雷,以至於打破現在的安寧。
那麼現在宋朝能夠怎麼辦,只能把風險轉移,轉移到收復燕雲16州的戰場,轉移到海外更加廣闊的領土。
同時趙禎也希望這後世的穿越者,能夠有辦法改變現在大宋,讓大宋更加的富強。
明朝。
朱元璋看着天幕上的視頻,看着王莽激盪的一生,對於王莽這種表裡不一的人很是不感冒。
在朱元璋看來,王莽既然是西漢的重臣,就應該好好輔助漢朝,而不是篡位。
他這樣做,簡直是大逆不道,是對正統皇位的挑戰,他得到的結果衆叛親離的結果簡直是活該!
而且王莽在位期間,一系列激進的改革,雖然是爲了解決社會矛盾,恢復井田制。
可是他脫離了現實,並且操之過急,反而加劇了社會的動盪和經濟的混亂。
最終導致了民怨沸騰,各地起義不斷。
這樣一個理想化的人,又怎能能夠坐上皇位。
在朱元璋看來,作爲一個皇帝最重要的不是先進的政策,而是根據國情進行制定政策,並且應該順應民意。
也只有這樣,纔會有百姓願意跟隨。
而他能夠在元朝末年坐上這至高無上的防衛,就是因爲他順應了民意。
讓那些老百姓們,能夠擺脫沉重的壓迫。
而把那些藩王封藩到海外,也是這樣的考慮。
既然他們在大明早晚是蛀蟲,何不讓他們去海外霍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