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回 輕絞之利

王司徒的臉色當時就沉了下來,有心拒絕劉明的這個無禮請求,可轉念又一想:不說自己的性命曾經被這個太尉大人的二弟所救。就說如今這個太尉大人,兵強馬壯,自己等人還置身於這個太尉大人的營盤之內,這要是自己拒絕了太尉大人,使太尉大人在惱羞成怒之下把自己等人暗算了。那自己等人豈不冤枉。自己等人又如何能完成恭迎聖上還朝的大業?那紅昌雖然長的傾城傾國,可畢竟不過是一個歌姬。自己爲朝廷的大業,性命尚可不顧。又何惜一個歌姬。給了他,也就是了。而且這個歌姬給了這太尉大人之後,自己還可以從此和這個太尉大人拉上關係。如今這太尉大人只憑着幾萬的兵馬,就可把那國賊董卓的幾十萬兵馬趕跑。那他回到幽州之後,肯定也可以把那個無名之輩公孫度的反叛,剿滅的。到時候,不管是自己這些大臣是否平定了董卓,恭迎了聖上還朝,都離不開這個太尉大人的協助。如自己等人聚集的兵馬不足以平定國賊董卓,那自己等人還是要藉助於太尉大人的武力。而且,就算是自己等人平定了國賊董卓,這個太尉大人乃是先帝所倚重的託故大臣。也必定得到當今聖上的重用。而自己也還是需要與這太尉大人結爲一黨。以在聖上面前站穩根基,更好的爲朝廷出力。

想到這裡王司徒又換了一幅臉色。面帶幾分笑容的說道:“太尉大人的二弟,能看上紅昌,那是她幾世修來的福氣。下官哪能不成人之美?下……”說到這裡,王司徒猛然想到:既然自己準備和這個太尉大人攀上關係,那自己何不把這層關係弄得更牢靠一些?只是送一個使女、歌姬,那哪能算是什麼牢不可破的關係?不如自己把這個紅昌認爲女兒,如此擡高了紅昌的身份,逼那個關將軍把紅昌娶爲正妻,如此一來,自己和太尉大人就是親家了。那朝野內外,還有何人是自己的敵手?想到這裡,王司徒急忙改口說道:“只是下官府上的那個紅昌,深得下官夫人的喜愛,這幾日危難之時,對下官夫婦,也是不離不棄,忠義無比。因此,昨日下官的夫人,已經將其收爲了女兒。如今太尉大人的二弟要擡舉紅昌,那也要顧及下官夫婦的顏面,給個名份。”

劉明一聽就明白了。這個王司徒是準備把自己和他綁在一起呀。不過,劉明也不在乎這些。而且當初準備成全二弟和紅昌市,那也沒抱着玩弄女性的心態,每準備就玩玩算了。給紅昌姑娘一個名份,這也並不爲過。當時,劉明就替二弟關羽做主了。準備迎娶紅昌姑娘爲關羽的正妻。算是和王司徒正式結下了聯盟。

劉明再搞定關羽的這件事後,又好似不經意的隨口向王司徒問道:“聽說王司徒的府上還有一女,名叫貂蟬。可有此事?”

王司徒奇怪的說道:“貂蟬?貂蟬是何人?下官的府上並無此人呀。”

劉明當時就是一愣。沒有貂蟬這個人?怎們可能哪?這可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但是劉明也知道這個王司徒是不會欺騙自己的。要知道等那紅昌姑娘嫁給了自己的二弟關羽之後,自己想知道這個王司徒的府裡有什麼人。那是一問便知。這個王司徒雖然有些迂腐,可卻也是一個聰明的人。絕不會用如此幼稚的手段來回絕自己。難道這個王司徒大人,不是那個獻連環計的王司徒大人?

可就在這時,那王司徒又說道:“太尉大人。貂蟬這個名字,真的不錯。貂,象徵其珍貴;蟬,象徵其高潔。我兒紅昌,在拜我爲父之後。還沒有爲其重新命名。而她那紅昌二字,實爲不雅。配不上我家以及太尉大人二弟的身份,不如就改爲貂蟬好了。”

劉明又是一愣,這是怎麼回事?難道這個貂蟬是因爲自己纔有的嗎?那自己怎麼沒在歷史上有名呢?

劉明這裡一帆風順。那郭嘉勸洛陽百姓遷移幽州工作,更是因爲準備充足,太平無事。那些洛陽的百姓之中,富裕的都被董卓殺了,窮苦的也沒有餘糧度日。而且這洛陽地面上的糧食,幾乎又全都被董卓搜刮乾淨了,轉而落到了劉明的手上。這些洛陽的百姓留在洛陽,那肯定是死路一條。而到幽州去的話,郭嘉給他們許諾,這一路上的糧食,太尉劉明大人全給包了。而且到了幽州還給大夥找活幹。給地種。那這些洛陽的老百姓還有什麼可猶豫的。除了極少數特別戀舊的老人外,幾乎都願意遷移到幽州去。最後,這些洛陽的百姓,願意留下來的,不過才五六萬人口。而且郭嘉還以劉明的名義,給這些人留下了一定的口糧。這些百姓對劉明更是感恩戴德。而劉明仁義的名聲更是大振。如日中天。

而劉明這裡忙得熱火朝天的時候。那些關東的羣雄可也沒有閒着。袁紹和曹操等人在劉明攻破洛陽之後。也尾隨其後,過虎牢關,來到了洛陽。

這時劉明早就追董卓去了。就連郭嘉也在稍微整頓了一下幷州的降兵之後,追上了劉明的步伐。這些諸侯來晚了一步,這洛陽只剩下了空城一座。

可此時的袁紹,卻不想在跑到劉明的前面去了。在洛陽的城外紮下了人馬。分兵把守虎牢關和洛陽。

不是因爲別的,只因這袁紹雖是出身望族,有四世三公的光環照耀着,可本身卻是庶出,所以這袁紹更是極好臉面,對顏面有着一種病態的執著。現在袁紹可不想再跑到劉明的前面,要是自己追擊董卓不行的時候,再回過頭來求劉明出頭。那袁紹自己可就萬萬得受不了了。

而且這袁紹還自認爲現在不管怎麼說,現在是自己領導的聯軍,趕跑了董卓。雖說那太尉劉明得出力不小。可如今這打下來的汜水關,虎牢關,洛陽等地盤,可都在自己的手上,這太尉劉明雖然有些本事。可沒有自己的人馬守護這些地盤。就憑這太尉劉明的那點人馬,被說是打董卓了,就是光看護這些地盤,就把那太尉劉明得人馬分光了。那太尉劉明還不得早就被那董卓一口吃了。反正現在董卓被打跑了。這功勞肯定有自己一份。就讓那太尉劉明先和董卓打去。等他們兩敗俱傷了,自己再憑着優勢兵馬立個大功。到時候,那天子還不得重重的賞賜於自己。

袁紹這裡抱定了主意,扎兵於洛陽城外,按兵不動。觀看劉明軍馬的動向。可袁紹部下的孫堅,看到洛陽城裡蕩然一空,連皇陵都被挖了不少。自己的軍隊是一點的好處都沒撈到。不由得‘輕絞’的本性爆發。下令自己的本部人馬,打着修繕宮廷,準備恭迎聖上還朝的名義,重新再把皇宮裡裡外外,好好的在掃蕩一番。

還別說。孫堅這一番地毯式的掃蕩,還真就從皇宮弄來了不少當時遺拉的好東西。可最讓孫堅驚喜莫名的是,在自己率人馬,掃蕩皇宮到晚上的時候。忽然旁邊有一個軍士指着遠處說道:“殿南有五色毫光,起於井中。”

孫堅當時就眼光閃爍。連忙喚軍士點起火把,下井打撈。這一撈之下,就撈起了一具婦人的屍首,雖然日久,其屍不爛。據此觀測,此婦人之死,應不在董卓撤離洛陽之時。而屍身不爛,應是有寶物護身。孫堅細觀之下,此婦人宮樣裝束,唯項下帶有一錦囊。

孫堅對屍體是誰?不感興趣。孫堅只對能發出光芒的寶物感興趣。當下孫堅連忙再命人把那個錦囊,取來觀看。那錦囊之內,有一硃紅小匣,用金鎖鎖着。孫堅又把這個小匣打開,只見匣內乃是一個玉璽:方圓四寸,上鐫五龍交紐,旁缺一角,以黃金鑲之。上有篆文八字,雲:“受命於天,既壽永昌”。乃是先前不見了的傳國玉璽。

孫堅一看是這個好東西,連忙向自己手下最博學的程普問道:“德謀。你看這東西是真的嗎?”

程普接過來仔細一看,對孫堅說道:“恭喜主公。賀喜主公。這是真的沒錯。此正是傳國璽也!此玉是昔日卞和,於荊山之下,見鳳凰棲於石上,載而進之楚文王。解之,果得玉。秦二十六年,令良工琢爲璽,李斯篆此八字於其上。 二十八年始皇巡狩,至洞庭湖,風浪大作,舟將覆,急投玉璽於湖而止。至三十六年,始皇巡狩至華陰,有人持璽遮道,與從者曰:‘持此還祖龍。’言訖不見。此璽復歸於秦,明年始皇崩。後來子嬰將玉璽獻與漢高祖。後至王莽篡逆,孝元皇太后將印打王尋、蘇獻,崩其一角,以金鑲之。光武得此寶於宜陽,傳位至今。近聞十常侍作亂,劫少帝出北邙,回宮失此寶。今天授主公,主公必有登九五之分。此處不可久留,宜速回江東,別圖大事。”

孫堅一聽之下,欣喜若狂。連忙說道:“汝言正合吾意。明日便當託疾辭歸。” 當下,孫堅和程普等人商議已定,密密的嚴令衆軍士勿得泄漏此事。

可孫堅哪裡知道,那袁術本就因汝南太守之事,提防着孫堅。早就就秘密的在孫堅的軍中,安排下了自己的暗哨。如今孫堅這一下令。那暗哨看出這是一個機密的大事了。雖然袁術不在這裡。可袁紹還在呀。於是連夜偷出營寨,來報袁紹。

袁紹一聽之下,給了這個暗哨重重的賞賜,暗中留在了軍中。

次日,果然如那個暗哨所言。那孫堅來向袁紹辭行說道:“堅抱小疾,欲歸長沙,特來別公。”

袁紹微微一笑說道:“吾知公疾,乃害傳國璽耳。”

孫堅面色一變說道:“公何出此言?”

袁紹冷哼一聲:“我等興兵討賊,爲國除害;這傳國玉璽,乃是朝廷之寶,文臺既然獲得,當對衆留於盟主處。也不失爲美意。待咱們誅了那國賊董卓之後,復歸朝廷。自會有文臺的封賞。今文臺匿之而去,意欲何爲?”

孫堅連忙強辯道:“什麼玉璽?因何就在吾處?”

袁紹心說:你這傢伙還嘴硬。待我給你挑明瞭。於是,袁紹問道:“建章殿井中之物何在?”

孫堅硬撐着說道:“吾本無之,何必強自相逼?”

袁紹暗罵:好你個孫堅,給臉不要臉。當下袁紹把臉一沉,對孫堅威脅道:“孫堅。你趕快交出來,免得自取滅亡。”

孫堅那也不是白給的。‘輕絞’出身,光棍的本性發作,指天發誓說道:“吾若果得此寶,私自藏匿,異日不得善終,死刀箭之下!”

此時旁邊的衆諸侯早就不滿袁紹地跋扈,也紛紛得替孫堅說話道:“文臺如此說誓,想必無之。”

袁紹一看這些諸侯拉偏手。連忙命人把那個給自己報信的軍士叫出來,向孫堅問道:“昨夜你等打撈之時,可有此人否?”

孫堅當時被人揭了短。惱羞成怒,拔出腰間所佩之劍,就要斬了那軍士。

袁紹一看孫堅要殺人滅口。連忙拔出佩劍,架住了孫堅這一劍,喊道:“豎子。你斬軍人,乃欺我也。”

袁紹和孫堅這一動手不要緊。袁紹背後顏良、文丑也拔劍出鞘。那孫堅背後的程普、黃蓋、韓當亦掣刀在手。眼看一場黑幫的火拼在即。

曹操領着衆諸侯一看,這太不像話了。哪能讓自己人先打起來。連忙一齊勸住。

那孫堅被衆諸侯拉開後,也不多言。隨即上馬,拔寨離洛陽而去。

袁紹大怒,遂寫書一封,差心腹人連夜往荊州送與刺史劉表,教就路上截住奪之。

而這時,劉明也派人前來通知說:幽州的公孫度、公孫瓚以及烏桓的難樓做反。自己要率兵回幽州去平亂。破除國賊董卓的大業,就交給袁紹的聯軍和朝中的文武大臣了。

第429回 周瑜的計劃第344回 看戲第333回 無奈的變故第527回 老實人第585回 賈詡小策第178回 郭嘉對賈詡第39回 狠狠地打之鐵騎噩夢第268 劉備哪裡跑第324回 晚到一步第94回 人口的優勢第546回 陽平關異主第408回 花海第173回 上 晉陽之戰第188回 又一個人口販子第339回 習俗第120回 古代追星族第621回 是計不是計第582回 劉明微笑安天下第135回 不結盟政策第202回 遭遇戰第299回 千葉第610回 飛狼呂布第347回 狼騎兵的覆滅第273回 官渡之戰(中)第455回 聖戰第48回 險勝第592回 周瑜妙對第465回 釣魚戰第191回 人生目標第374回 金融風暴第353回 卻若奈何第213回 無奈呀第605回 五虎八彪第414回 趁勢第529回 神罵第39回 狠狠地打之鐵騎噩夢第492回 巧銼左賢王第119回 呂布的報應第81回 不可小瞧的蘇雙第330回 屠龍手第529回 神罵第584回 郭嘉小計第361回 熊灞拜師第442回 天亡曹操第336回 闖聯營(中)第617回 諸葛餘毒第509回 劉明的渴望地二百五十八回 雙雄聚首第303回 馬超戰黃忠第477回 驚變第118回 遊說第321回 詐死埋名第252回 接駕第58回 名揚天下第161回 結交第462回 砸倒一切全無敵第302回 黴運當頭第463回 天馬第227回 一文錢憋倒英雄漢第118回 遊說第474回 生存還是毀滅第271回 背叛第244回 戰爭就是搶劫第451回 最後的瘋狂第449回 笑閻羅第498回 觀虎鬥的劉明第413回 虎毒不食子第94回 人口的優勢地三百二十二回 怎麼辦第88回 公孫瓚的請求第374回 金融風暴第590回 鏖戰江心第291回 西行第342回 你要戰,我便戰第535回 巧進漢寧第250回 機會第609回 神雷vs烈火第397回 守口如瓶第442回 天亡曹操第123回 圖謀幷州第49回 損失慘重第560回 誰去第47回 危局第484回 諸葛亮出世第125回 變態剋星第24回 對外貿易第76回 張飛請客第572回 慫恿第490回 張飛和呂布得功過第389回 橫掃司隸第607回 首戰泰山第23回 馬鐙,蘇雙第257回 盤道第352回 地位不保第511回 第一舌辯士第18回 狂徒大鬧聚英樓第139回 一唱一和第565回 魏延要造反第263回 忙與閒第171回 風生水起
第429回 周瑜的計劃第344回 看戲第333回 無奈的變故第527回 老實人第585回 賈詡小策第178回 郭嘉對賈詡第39回 狠狠地打之鐵騎噩夢第268 劉備哪裡跑第324回 晚到一步第94回 人口的優勢第546回 陽平關異主第408回 花海第173回 上 晉陽之戰第188回 又一個人口販子第339回 習俗第120回 古代追星族第621回 是計不是計第582回 劉明微笑安天下第135回 不結盟政策第202回 遭遇戰第299回 千葉第610回 飛狼呂布第347回 狼騎兵的覆滅第273回 官渡之戰(中)第455回 聖戰第48回 險勝第592回 周瑜妙對第465回 釣魚戰第191回 人生目標第374回 金融風暴第353回 卻若奈何第213回 無奈呀第605回 五虎八彪第414回 趁勢第529回 神罵第39回 狠狠地打之鐵騎噩夢第492回 巧銼左賢王第119回 呂布的報應第81回 不可小瞧的蘇雙第330回 屠龍手第529回 神罵第584回 郭嘉小計第361回 熊灞拜師第442回 天亡曹操第336回 闖聯營(中)第617回 諸葛餘毒第509回 劉明的渴望地二百五十八回 雙雄聚首第303回 馬超戰黃忠第477回 驚變第118回 遊說第321回 詐死埋名第252回 接駕第58回 名揚天下第161回 結交第462回 砸倒一切全無敵第302回 黴運當頭第463回 天馬第227回 一文錢憋倒英雄漢第118回 遊說第474回 生存還是毀滅第271回 背叛第244回 戰爭就是搶劫第451回 最後的瘋狂第449回 笑閻羅第498回 觀虎鬥的劉明第413回 虎毒不食子第94回 人口的優勢地三百二十二回 怎麼辦第88回 公孫瓚的請求第374回 金融風暴第590回 鏖戰江心第291回 西行第342回 你要戰,我便戰第535回 巧進漢寧第250回 機會第609回 神雷vs烈火第397回 守口如瓶第442回 天亡曹操第123回 圖謀幷州第49回 損失慘重第560回 誰去第47回 危局第484回 諸葛亮出世第125回 變態剋星第24回 對外貿易第76回 張飛請客第572回 慫恿第490回 張飛和呂布得功過第389回 橫掃司隸第607回 首戰泰山第23回 馬鐙,蘇雙第257回 盤道第352回 地位不保第511回 第一舌辯士第18回 狂徒大鬧聚英樓第139回 一唱一和第565回 魏延要造反第263回 忙與閒第171回 風生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