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淮陽鎮

雖說佔領夷洲島沒有費多少氣力,但淮東軍司這邊仍當作戰捷來宣傳。

很可惜,林縛的這種用心沒有得到很好的迴應。

孫、周等族以及淮東地方及東陽鄉黨勢力,不僅對開發夷洲島不感興趣,甚至沒有派海船越過夷洲島往南洋探索的興趣。

長期以來,海東地區高麗及扶桑等國,與中原的聯絡密切,受影響也深遠,海船來往兩地有記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六七百年前。也由於海東地區受中原文化影響甚深,開發較早,開展海上貿易有利可圖,元氏立國以來的中原海商,幾乎都只是限於跟海東地區往來。

孫、周等南遷的海商家族,對夷洲島的認識很有限——還是在林縛親自推動下,淮東這邊纔在過去兩三年的時間裡,派船派人,有系統去摸索到夷洲島及周圍的海域情況;對夷洲島更南邊的南洋諸島及海域,認識則更模糊。

孫、周及淮東地方勢力不感興趣,淮東軍司短時間裡也沒有餘力去開發夷洲島。

林縛暫時也只是讓軍司制定在夷洲島駐軍以及按照現有已開發的田畝數進行遷丁編戶的計劃。

夷洲很荒闢,奢家早年在島西北角所築的縣城,周不過兩裡許,是夯土版築的低矮城牆,甚至不如普通城寨。城裡更是隻有低矮破落的屋舍,連縣衙都是茅草覆頂,僅有兩條主街一到下雨天就泥濘不堪。

奢家因戰事消耗,這些年來從夷洲只索取而無投入,也夷洲這些年情形越發不堪的主要因素。夷洲城也因處於多雨地帶而城牆像老頭的豁嘴,頹敗不堪,不然奢文莊即使要放棄夷洲,其他人也很難跟着這麼果斷。

就跟早年南遷到東閩及廣南等地任職,給視爲對瀆職官員的嚴厲懲罰一樣,淮東雖說佔了夷洲島,有知縣及佐官數員缺額空出來,不用經過江寧同意,就能派人填進去,但淮東內部對這些職缺感興趣的人仍是寥寥。

林縛心裡自然是極重視夷洲島的,但真正要爲治理夷洲進行人事安排時,就頭疼了。

淮東內部能跟林縛一樣認識到夷洲島戰略地位的幾個人,都有重任在身,林縛不能放他們出去;那些視夷洲島爲蠻夷之地、視到夷洲島任官爲貶遷的人,便是強迫他們過去做官,多半也不能盡心盡職。

強扭的瓜不甜,林縛只能暫時命令周同率崇城步營對夷州進行軍事轄管,將對政事官的人事安排暫時拖下來,同時讓趙青山派船繞去揭陽地區聯絡虞萬杲部。

廣南郡自絕嶺道,斷了與江寧的聯繫,江寧這邊有一年多時間沒有得到虞萬杲部的確切音信。虞萬杲所部不能從廣南獲得補給,僅憑藉揭陽一隅之地跟奢家對抗,情況不容樂觀。不過,奢家近一年多來,在南線所佈置的兵力沒有大規模的減少,也就意味着虞萬杲所部很可能還在揭陽一帶堅持抵擋。

另外讓趙青山從第一水營抽調海船探索南洋航線。

接下來幾日,林縛主要還是與劉妙貞商議在淮陽構築防線的事宜。

紅襖軍雖才三萬人,但這三萬人是從十數萬甚至數十萬淮泗流民軍裡汰選出來的老卒。

由於流民軍進行過兩次大規模的汰選與縮編,使得紅襖軍的兵甲及弓弩裝配水平,要比普通流民軍好得多。

這也是林縛當初放開口子,縱流民軍東進,劉妙貞率部守淮陽殿後,陳芝虎沒敢貿然率兵追屠的一個因素。

在過去四五個月裡,淮東每月輸往淮東約四萬石米糧,其中四分之一約定來作爲紅襖軍的軍食,差不多每人每月能得到三十多斤米糧的供應。

拿淮東軍的標準,這個供應水平還有些偏低,但在沒有強體力消耗的情況下,每月三十多斤米糧的供應,足以讓紅襖軍得到充分的休整。

口頭上再多、再高調的承諾,都無法讓人徹底的放下戒心。

即使曉得淮東的最終謀算是要借紅襖軍在淮泗構築一道抵禦東胡人南襲的防線,但紅襖軍在過去四五個月裡得到轉戰天下數年來真正的休整機會,便足以讓紅襖軍自上而下,對淮東懷有好感。

紅襖軍接受招安後,將改編爲淮陽軍鎮,接受淮東軍司的節制。江寧會通過劉庭州控制的淮東軍領司,每月向淮陽供應八千石糧、六千兩銀——除了這個之外,淮東會額外向淮陽鎮再供應一萬石糧以及一定量的肉食,確保淮陽軍兵卒恢復到高強度戰訓的物資供應標準。

淮東同樣會通過李衛等人暗中推動淮陽、睢寧、宿豫等三縣地方將新開墾及抄爲官有的田地先用來安置淮陽軍鎮兵卒的家屬。

淮陽或者說淮泗防線,離不開“堅壁清野”四字。

堅壁,即要以淮陽城爲核心,構築前沿城壘防線。

淮東將提供足量物資以及必要的人力支援,確保淮陽在冬季之前能夠燒土製磚,將淮陽土城包覆磚石。還要趕在冬季之前,在淮陽與睢寧之間的汴水西岸,再築一座規模略小的磚城。在穩固淮陽防線的同時,更是控制汴水,確保淮東在戰時能夠順暢的將物資源源的通過汴水,輸送到淮陽防線。

在淮陽的外圍,要堅決的進行清野,將人口都撤到防線南面安置,將村寨、屋舍摧毀,使東胡騎兵進入淮陽外圍,得不到補給與休整的可能。

在淮陽的內線,還要因地制宜的修復、加強原有的土圍子屯寨或修築更加堅固的小型寨堡,集中安置流民,以增加對從防線滲透進來的小規模東胡騎兵的抵抗能力。

爲了確保取土製磚、伐木築城築寨及大量物資輸入等諸多防線構築事務能順利進行下去,淮東將在淮泗招募壯勇,編一部三萬人左右的工輜營;這樣也能確保紅襖軍改編後的淮陽鎮得到充分的訓練。

此外,淮東將向淮陽放開鐵料供應,但需要從淮泗流民裡招募大量工匠,集中到山陽縣,打造兵甲、農具及其他鐵製工具甚至各種戰車供應淮陽。

淮東在物資供應上,在年底之前給淮泗防線預留了一百萬斤毛鐵料、三十萬斤精鐵料的供應,實際上,山陽縣就算從現在就大規模的招募工匠打造器械,也很難將這麼多的鐵料用完。

很顯然,淮東能讓淮陽鎮諸將掌握兵權不旁落,但不會讓淮陽鎮有割據淮泗的可能。不過一旦答應淮東的條件,在東胡人大軍捲來、淮陽鎮支撐不住之時,爲了確保淮泗工輜營的家小在淮泗地區不受侵害,淮東也會出兵進入淮陽防線聯合作戰。

很顯然,紅襖軍好不容易從生死存亡線上的掙扎着維持下來,這時候絕大多數將領的心裡,已經沒有割據自立、稱王制霸的野心,不放棄兵權,也不過是擔心朝廷日後會出爾反爾、對他們清算罷了。

此外,依着這個計劃,淮陽鎮與淮泗工輜營將吸納六萬健勇,加上從流民裡招募工匠,算上家小,差不多能夠覆蓋超過三十萬人的人羣。實際上,就將解決滯留淮泗地區大部分流民的生存問題,餘下十萬餘流民,或遷往他地或就地安置,壓力就減輕了許多。

當然,要做到這一步,使得淮東向淮泗地區的米糧輸入量,將從當前的每月四萬石驟然提高到六萬餘石。

要不是淮東每月能從海東地區運入近八萬石米糧,根本支撐不了這麼強度的消耗。

就淮陽鎮兵甲的補充,林縛也承諾除了山陽縣籌立的軍械工場所生產兵械主要供應淮陽鎮外,淮東在觀音灘及江門、鶴城的軍械工場,額外再每個月向淮陽鎮供應兩百套鎧甲、兩百張步甲用優質弓弩。

劉妙貞二十一日離開崇州北還淮陽,淮東這邊還是讓孫壯率一隊騎兵沿途護送,孫壯到淮陽後,還是聽從秦承祖的調遣。

林縛與劉妙貞這三天商議內容所形成的紀要,將由孫壯攜帶一份交給秦承祖。秦承祖將在這份紀要的基礎上,與淮陽鎮進行細節上的完善,再通令各部執行下去。

劉妙貞坐在車裡,穿着青銅面具,聽着轔轔車轍聲,透過紗簾,看着捍海道內側正有農人在收割的麥田,心情頗爲複雜。

林縛說她兄長只有禍害天下的野心而無安民之心,她心裡不服氣,但數年來轉戰天下,越打越弱而中原腹地越打越亂、民衆大量因戰亂而死亡、而流離失所的事實又令她無法辯駁。越是到最後越是騎虎難下,便是她也忘掉當初起兵造反的意圖。

劉妙貞滿懷戒心而來,她倒是不怕林縛拘押她,但總是懷疑淮東算計深沉,不安好心。

淮東開口允諾如此充足的物資支持,她還能有什麼立場質疑淮東的居心?

對於絕大多數拿起削尖竹竿造反的流軍將卒來說,不過是爲了能不餓死,而淮東是確確實實的允了一個安居樂業的諾。

劉妙貞這時候也能理解孫杆子爲何放棄淮陽鎮輕車都尉的將位不當,而甘願在淮東軍當一個不甚重要的指揮參軍了。

孫杆子爲報舊主之恩,能將身家性命拋棄,顯然不是功名利祿能收買的。淮東折服孫杆子的不是功名利祿,而是一個之前模糊也許在加入淮東才漸漸清楚的安居樂業、安民靖土的夢想。

連孫杆子都盡心效力淮東了,紅襖軍將領受到的影響只怕會很深怕吧?劉妙貞也不曉得要不要限制這種影響在軍中漫延下去。

她能想到這種影響也許是林縛故意爲之,但淮東這種堂堂正正的謀算,令她無力抵擋;也許在決定東進的那一刻,就跳入淮東早就編好的樊籠再也掙扎不出來了吧?

過泗陽,李良率部到泗陽城外來迎接,顯然已經徹底放鬆了對淮東軍的戒備——劉妙貞也不說什麼,只想早一日返回淮陽,去做構築淮陽防線的事情。

劉妙貞二十三日秘密返回淮陽,派人正式通知在淮陽已滯留了十一日的劉庭州,紅襖軍從即日正式接受招安編爲淮陽鎮軍,接受淮東軍司的節制,並同意江寧向淮陽、睢寧、宿豫派遣政事官以及從地方撿選胥吏主持民政。

劉庭州不曉得劉妙貞秘密前往崇州之事,持續兩個多月的招安談判能今日的結果,他極爲滿意。

與江寧諸人一樣,劉庭州也不大認爲東胡人能打透河淮防線、進逼淮河北岸的可能。在他看來,只要淮泗地區能安頓下來,還能得紅襖軍這麼一支精銳戰力爲朝廷所用,中原亂局還是有從容收失的機會的。

劉庭州甚至想到將淮陽軍、陳韓三的徐州軍、顧嗣元的青州軍以及樑家在河中及平原的兵馬加上陶春率領退入清河的長淮軍,加起來,差不多有十八萬兵力,要是燕京能支撐更長的時間,將這麼多兵馬調了北上,將東胡人打去關外去、解燕京之圍,也不是沒有可能。

但細想想,劉庭州又曉得這不可能,淮東一定會扯後腿。

淮東假勤王之名而奔襲浙東,實際上是徹底燕京於絕境而解江寧之危局,甚至讓寧王有了在江寧登位的機會,所以江寧最後認可了淮東奔襲浙東的行爲。而燕京之圍若解了,燕京諸人有機會絕不會輕饒了淮東的欺君之罪。

劉庭州也曉得淮東在招安紅襖軍時所發揮的作用,也許淮陽鎮從此更聽命於淮東而勝過江寧。陳韓三又霸佔着徐州不聽調不聽宣,青州軍大概也沒有幾個能打硬仗的兵卒,貌似在河淮一線佈下十八萬兵卒,後續得到兩淮鹽銀的補足,河淮一線的兵力還會持續擴張,但仍有不少的危機。

劉庭州在去江寧覆命的路上,就琢磨着是不是將肖魁安所部從沭陽調出來,加強淮陽西面的防線?但肖魁安所部畢竟屬於淮東軍司北軍編制,往西調就出了淮東軍司所轄,江寧會不會同意淮東軍司的防區繼續向東擴張抑或林縛會不會同意肖魁安所部就徹底脫離淮東軍司,但之後肖魁安所部的給養又如何解決?

劉庭州覺得這種種事情糾纏在一起,令人理不出頭緒來,叫人頭疼不已。

第67章 取刀之謀第一百一十九章 迷局(二)第5章 困獸無計第118章 待援第26章 回江寧第71章 俘將第43章 左軍五營第18章 喝斥第116章 斬將第一百三十章 奇襲上林裡(一)第75章 攻寨第113章 廷爭第二十五章 家族謀勢第22章 立城擴軍第130章 池州謀第4章 內府第57章 破口罵娘第14章 永嘉第22章 突圍第76章 擔憂第31章 求援第120章 降服第114章 殲滅第六十章 三伍編卒第65章 徐州圍城第128章 白河灘潰敵第1章 林政君號第六章 殺威風第十章 荒島殺戮(二)第13章 西沙島遇襲第169章 誰家貂蟬女第50章 收六夫人第16章 糧荒第6章 重兵東移第69章 不臣第15章 王相第104章 兵力算法第167章 釜底抽薪第一百二十六章 水寨湖盜第二十八章 晉安侯進奏使第129章 志願軍游擊隊第72章 說降第56章 飛熊之死第四十六章 治獄(一)第33章 將計就計第43章 入城擡棺第36章 歷史總是重演第九十一章 分贓(二)第1章 江寧風潮(一)第47章 刺客第28章 話別離第40章 敗仗跟蠢仗第30章 堵口第23章 雪夜話淮王第106章 渡河第107章 太后是棋第49章 東行第4章 投效第62章 七月流火息兵事第22章 立城擴軍第49章 南門之變第12章 蒸汽機(一)第3章 海塘說策第109章 老將第38章 死守王府第一百二十章 迷局(三)第22章 突圍第71章 棄都第161章 漢水登高(一)第五十三章 銳氣初挫第9章 修堤之謀第80章 雲崖小鎮第39章 李卓的反擊第25章 雲梯關第63章 分合之道第2章 江寧風潮(2)第33章 將計就計第147章 暗流第71章 軟禁第20章 散兵遊勇第13章 擁兵自重第一百零三章 抵臨(一)第139章 以退爲進第73章 青州軍第106章 渡河第33章 觀星臺第五十九章 填平之策第66章 東風緊第52章 嵊州第25章 割土權謀第105章 搶灘大橫島第82章 議降第八十六章 籬門對峙第132章 不死不休第6章 虎面醜將第166章 殺身滅族第23章 強襲松浦第17章 休整第138章 東施效顰第113章 又見太監
第67章 取刀之謀第一百一十九章 迷局(二)第5章 困獸無計第118章 待援第26章 回江寧第71章 俘將第43章 左軍五營第18章 喝斥第116章 斬將第一百三十章 奇襲上林裡(一)第75章 攻寨第113章 廷爭第二十五章 家族謀勢第22章 立城擴軍第130章 池州謀第4章 內府第57章 破口罵娘第14章 永嘉第22章 突圍第76章 擔憂第31章 求援第120章 降服第114章 殲滅第六十章 三伍編卒第65章 徐州圍城第128章 白河灘潰敵第1章 林政君號第六章 殺威風第十章 荒島殺戮(二)第13章 西沙島遇襲第169章 誰家貂蟬女第50章 收六夫人第16章 糧荒第6章 重兵東移第69章 不臣第15章 王相第104章 兵力算法第167章 釜底抽薪第一百二十六章 水寨湖盜第二十八章 晉安侯進奏使第129章 志願軍游擊隊第72章 說降第56章 飛熊之死第四十六章 治獄(一)第33章 將計就計第43章 入城擡棺第36章 歷史總是重演第九十一章 分贓(二)第1章 江寧風潮(一)第47章 刺客第28章 話別離第40章 敗仗跟蠢仗第30章 堵口第23章 雪夜話淮王第106章 渡河第107章 太后是棋第49章 東行第4章 投效第62章 七月流火息兵事第22章 立城擴軍第49章 南門之變第12章 蒸汽機(一)第3章 海塘說策第109章 老將第38章 死守王府第一百二十章 迷局(三)第22章 突圍第71章 棄都第161章 漢水登高(一)第五十三章 銳氣初挫第9章 修堤之謀第80章 雲崖小鎮第39章 李卓的反擊第25章 雲梯關第63章 分合之道第2章 江寧風潮(2)第33章 將計就計第147章 暗流第71章 軟禁第20章 散兵遊勇第13章 擁兵自重第一百零三章 抵臨(一)第139章 以退爲進第73章 青州軍第106章 渡河第33章 觀星臺第五十九章 填平之策第66章 東風緊第52章 嵊州第25章 割土權謀第105章 搶灘大橫島第82章 議降第八十六章 籬門對峙第132章 不死不休第6章 虎面醜將第166章 殺身滅族第23章 強襲松浦第17章 休整第138章 東施效顰第113章 又見太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