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刺客

餘心源與楚王元翰成從壽州趕回居巢,帶來淮西的明確態度,這情勢也就明郎了,叫隨帝西行的官員只能在勸帝還朝的框架下掙扎。

不然就是廢帝另立,淮東會合淮西、江州軍,派大軍過來立永興帝爲太上皇回江寧深宮休養——隨帝西行的官員就不要再想有什麼好果子吃,淮東跟太后下辣手清洗,將不會再有什麼顧忌。

廬州府是淮西之首,早年置軍鎮,鎮軍戰鬥力頗強,但隨原鎮守鄧愈率部南調組徽南軍之後,到謝誕手裡的廬州軍編制雖然還有萬餘,但將官、兵甲、勇卒相比較舊軍,差之甚遠。再者,到這時,已經沒有人對御營軍的戰鬥力再抱什麼期望。

此時御營軍在編入廬州軍後,雖有三萬兵馬,但沒有淮西跟江州軍的支持,哪有半點資本跟“奉太后以令諸臣”的淮東對抗?

張玉伯鞭打顧天橋的消息傳到居巢,多少叫隨帝西奔的官員們心思安定些,要是皇上下個罪己詔將責任承擔下來,倒不妨礙大家回江寧城裡繼續逍遙快活。或許權柄不比以前,但不會受現在的活罪。

回江寧後,權勢、利益真正會受損的程餘謙、左承幕、張晏等人也不得不面臨當前殘酷的現實:謝誕在廬州城還控制有供給廬州軍半年補給的糧草,但這麼多的糧草給西奔的近十萬人一分攤,能再支持一個月就頂天了。

林縛甚至不用動手,只會派兵馬往廬州這邊緩緩進逼,至多一兩月就能將這邊壓垮、壓崩潰掉。

與旁人不同,程餘謙、左承幕、張晏等人還是知道實務的,他們手裡實在是沒有跟淮東對抗的本錢——要是逼迫得江寧那裡廢帝另立,那就連談判的可能性都不存在了。

權衡利弊,在元翰成、餘心源的勸說下,程餘謙、左承幕、張晏等人同意先讓劉直來居巢再說,但一切都瞞着永興帝。

事實上,最終真要勸皇上返回江寧,皇上的意見也就不再重要了。

***************

十七日,劉直乘舟離開弋江,渡江進入裕溪河,往居巢而去。

居巢縣襟江濱湖,西北面橫在廬州與居巢之間的大湖,即爲八百里巢湖,是江淮之間除洪澤浦之外的第二大湖。巢湖西、南兩面皆丘嶺縱橫,再往西是浩浩千里淮山的主脈。廬州往西,淮山南麓的宜城,又與江北岸的池州相對,同爲江淮大門西門戶。

巢湖周圍的諸縣,以廬州城爲重心,構成西控淮山、南襟大江、北系淮壽的淮西首重之地。

橫穿居巢縣境、與巢湖相通的裕溪河河汊口就在弋江城的對岸。

雖這一段的揚子江在入冬之後,水面不足兩裡寬,但兩岸望眼過去,都是茫茫江灘,夏季洪水襲來,江面陡然間將增到三四十里之遙。

劉直想起林縛在淮東修捍海堤的壯舉,倘若能在“之”字的揚子江兩岸修築大堤,江兩岸大片的積沙江灘都能墾爲良田。

事實上,弋江及廬江等縣的修堤之事,數百年來皆有人爲之。不過,都是民衆或地方豪戶出錢出力修築的民堤,民間能聚起來的力量有限,只能是堆泥築堤,而揚子江夏秋過境的洪峰,又實在兇猛,泥堤常常是十年九潰,年年都花氣力進行修整。

實際上,只要人不居在易潰區,民堤之後還是能搶出大片的耕地。

潰堤雖有損失,但潰堤泛洪過後,能有效增加土地的肥力。在潰洪過後、來年洪汛過來之前,能搶種一季麥子,即使潰堤有損失,相比較而言,收成還不比丘山之間的旱田差。

只是這些年來接連戰亂,才使得這一帶的民堤灘田給連年的洪水摧毀,完全不能耕作。在淮泗戰事過後,江寧對廬州的抽稅又十分重,加上廬州自身的養兵,使這周邊的民生越來越艱難,沒有好轉的可能。

劉直站在船頭,還能遠遠看見孤零零矗立在江灘之間的一段段殘堤,心裡頗爲感慨。

劉直少年家貧,才入內侍省爲宦臣,但敢於苦讀,故而爲郝宗成所重。以往功利心太重,對民生之事倒有太多的感慨,倒是一場牢獄叫他反思良多,想想自己這些年來走南闖北,見識之廣,遠非其他宦臣能比,即便放官地方,也能當一名良吏。

劉直在船頭胡思亂想着,午後日頭西斜,便看到銀屏山之後的居巢縣城。

居巢這邊,由余心源出面來迎。

劉直攜太后旨意,實際代表淮東而來,但畢竟只是位居張晏之下的內侍省少監——迎不迎太后懿旨,西逃的衆臣還沒有打定主意,這時候自然不會大肆出城來迎旨。

看着碼頭邊的兩乘牛車,牛車四壁無擋,頂蓋也是臨時用綢布所糊。

劉直心裡輕嘆:倒沒有想到皇上與百官逃來居巢會落魄到這種地步,連幾輛馬車都湊不起來。

餘心源與劉直寒暄過,能猜到劉直已經投附淮東纔會給林縛從大牢裡放出來任用爲使,但想到自家以後也要在淮東屋檐下低頭,對劉直也沒有不那麼疏漠。

兩輛牛車在隨扈簇擁下緩緩駛往城裡,居巢城裡一片狼狽,雖說都是駐軍及西逃官員的家小及隨扈,但還是雜亂不堪——千餘戶的小城,一下子塞進去小十萬人,擁擠之狀可想而知。

隨扈族擁着牛車往諸大臣臨時議事的東城文廟行去,塵土飛揚的街道上擠滿了人。

爲換更多的糧食,好些官員的家眷或官員自己,都顧不上身份,拿出金銀細軟來,到大街來跟別人交換米麪或珍貴的、十數日未嘗一口的肉脯子。

給徵爲行宮的縣衙前,亂糟糟跟集市一般。

雖然才二十天多些的時間,往日在江寧城裡富貴無比的權宦人家,已有諸多的破落相了。

劉直也沒有得意洋洋,回過頭想問餘心源皇上近況,“嗖”的一聲異響,只當是風吹過,直接弩弓發射出來的短箭扎中胸口,劉直才意識到自己在居巢街頭遇刺了,遠遠看見人羣裡有個冠發青衫的男子往裡巷鑽去,遙指過去:“刺客在那裡……”

餘心源悔恨得想抽自己一巴掌,千算萬算,都沒有算到城裡藏有刺客,竟然還是選擇劉直入城之時行刺——餘心源惶然間派隨扈循劉直所指去追刺客,爬上劉直的牛車,抱身嚎哭:“劉大人,你可不能死啊!”

餘心源往淮西之前,鐵心想着淮東會對西逃官員進行清洗,在垂死之時有掙扎之心,從淮西回來之後,心境又是不同,心想着只要促成皇上還朝,在淮東那裡雖說討不了好,但保親族、安養晚年不成問題,誰能想到劉直會在居巢街頭遇刺?

劉直要是遇刺死了,淮東還會、還敢派哪個大臣來談判?

淮東不談了,那就只會在江寧直接廢帝另立魯王,這邊不降,那就只能等淮東大軍開拔來大打出手……

餘心源幾乎能想象到即將而來的血腥,心緒起落,如此的動盪,叫他如何能控制住不放聲大嚎。

***************

張晏在居巢城裡所起居的民宅不大,但他沒有什麼家眷、僕役追隨,故而要寬敞一些,楚王元翰成到居巢後,就與張晏共住一院——這時候也沒有那麼多考究了。

來人報告劉直進城遇刺一事時,元翰成正與張晏邊下棋邊說兩淮鹽利的事,當下也是驚得盤落子灑。元翰成二話不說,只叫來人在那裡帶去,去找遇刺的劉直。

餘心源雖慌亂,但還沒有失分寸,通報程餘謙即調兵卒封鎖街巷,也不敢移動中短弩的劉直,只能派人去請殿中省醫局的國手到街頭來急救。

元翰成與張晏趕到,劉直已經給移到臨街的民宅裡,街前只有程餘謙、左承幕在那裡吹鬍子瞪眼。張晏忙問道:“抓住刺客沒有?”劉直倘若遇刺身亡,唯有抓住刺客才能跟淮東與太后一個交代,不然接下來他們就將直接面臨廢帝別立的後果。劉直在居巢遇刺身亡,淮東奉太后直接廢帝另立,董原、劉庭州、嶽冷秋等人也都無話可說啊!

怎麼都不能叫淮東找到直接廢帝另立的藉口。

“這滿街都是人,怎麼抓得到?”程餘謙捶胸頓足,他是看着林縛與淮東一步步崛起的,沒有了大義名份,他可沒有多少膽量跟淮東對抗。

左承幕還算鎮定,蹙着眉頭說道:“劉直今日進入居巢,是絕密之事,除我等數人外,便沒有幾個知曉,誰會出手行刺?”

左承幕一言點醒夢中人,元翰成、張晏、程餘謙等人站在大街上面面相覷,看彼此的眼神都藏有一絲狐疑——畢竟不是誰都願意永興帝返回江寧,畢竟還是有人想垂死掙折,不向淮東屈服的!這滿城官員、兵卒,想下手刺殺劉直的不會在少數,但知道劉直今日進居巢的沒有幾個人——行刺的幕後指使者也就呼之欲出。

“王學善!”張晏向驚雷似的點出王學善的名字,知道劉直今日會進城而此時沒有出現在這裡的只有王學善。或許有其他緣故,但王學善最爲可疑。

左承幕看向程餘謙、程餘謙看向元翰成,元翰成又看向張晏,張晏下狠心道:“派兵搜王學善住處,倘若有誤,我給王學善磕頭謝罪!”

“請楚王爺去陪餘大人,我們三人去搜王學善住處!”左承幕說道。

最沒有疑點的是代表淮東勸皇上還朝的楚王元翰成,其他幾人都有疑點,人心叵測,故而左承幕讓元翰成去盯着餘心源,而他與張晏、程于謙不分開、互相監視,一定要用狠辣的手段將刺客搜出來……

第19章 兵亂抵定第12章 餌與陷阱第148章 裂土分封第94章 不容拒絕第28章 牽連第9章 修堤之謀第38章 死守王府第27章 僧院屠戮第49章 逆而取之第一百零二章 四月芳菲(三)第44章轉折第9章 郊迎(二)第12章 拖延第75章 摧枯拉朽第五十八章 暗樁子第91章 伏誅第17章 以偏師打偏師第110章 疑蹤說叛第6章 私糧入京第35章 百般相思第59章 父女論策第64章 殘城廢土第148章 春夜苦短第119章 禮山第14章 鶴灘第五十六章 募工(一)第46章 緩兵之計第28章 庵堂經聲第166章 殺身滅族第61章 黨同伐異第65章 買路錢第50章 彭城郡公第36章 捉虜賞刀第136章 大私第116章 斬將第80章 王成服第一百一十一章 迷離姻親(一)第156章 絕望第47章 偷營第27章 聯兵接觸第37章 叛第61章 特旨之危第九十九章 族仇家恨第54章 庵堂驚情第一百二十四章 婚宴第一百四十四章 林庭訓之死(四)第七十六章 是非黑白第30章 定策西沙島第62章 七月流火息兵事第六章 殺威風第四十八章 治獄(三)第57章 破口罵娘第37章 遷族第一百三十七章 時局糜爛(一)第38章 勤王之議第82章 紅顏禍水第40章 浙西大旱第33章 宗族第46章 緩兵之計第九十六章 妝容驚豔第四十九章 治獄(四)第5章 挖牆腳第73章 軍制暗鬥第10章 嫡爭(一)第八十章 巷道夜行第40章 敗仗跟蠢仗第41章 海東行營第113章 又見太監第二十六章 東陽通判第76章 密約(三)第69章 渡口大潰第57章 京畿密鬥第九章 殺雞駭猴第6章 息議第57章 自薦爲妾第141章 北風第3章 寧王第41章 冰裂第114章 樊城城下第80章 溪爲山徑第61章 密投第七十一章 江中取銀(三)第二十三章 宋五嫂羊瞼子肉第169章 誰家貂蟬女第161章 漢水登高(一)第119章 禮山第41章 體系與築基第2章 故人往事第30章 定策西沙島第二十章 誘殺第103章 變局勝機第34章 步步驚心第34章 步步驚心第5章 狗官第51章 五月第35章 計定九里山第36章 對壘第84章 野心第六十五章 人以羣分第十章 夜驚情
第19章 兵亂抵定第12章 餌與陷阱第148章 裂土分封第94章 不容拒絕第28章 牽連第9章 修堤之謀第38章 死守王府第27章 僧院屠戮第49章 逆而取之第一百零二章 四月芳菲(三)第44章轉折第9章 郊迎(二)第12章 拖延第75章 摧枯拉朽第五十八章 暗樁子第91章 伏誅第17章 以偏師打偏師第110章 疑蹤說叛第6章 私糧入京第35章 百般相思第59章 父女論策第64章 殘城廢土第148章 春夜苦短第119章 禮山第14章 鶴灘第五十六章 募工(一)第46章 緩兵之計第28章 庵堂經聲第166章 殺身滅族第61章 黨同伐異第65章 買路錢第50章 彭城郡公第36章 捉虜賞刀第136章 大私第116章 斬將第80章 王成服第一百一十一章 迷離姻親(一)第156章 絕望第47章 偷營第27章 聯兵接觸第37章 叛第61章 特旨之危第九十九章 族仇家恨第54章 庵堂驚情第一百二十四章 婚宴第一百四十四章 林庭訓之死(四)第七十六章 是非黑白第30章 定策西沙島第62章 七月流火息兵事第六章 殺威風第四十八章 治獄(三)第57章 破口罵娘第37章 遷族第一百三十七章 時局糜爛(一)第38章 勤王之議第82章 紅顏禍水第40章 浙西大旱第33章 宗族第46章 緩兵之計第九十六章 妝容驚豔第四十九章 治獄(四)第5章 挖牆腳第73章 軍制暗鬥第10章 嫡爭(一)第八十章 巷道夜行第40章 敗仗跟蠢仗第41章 海東行營第113章 又見太監第二十六章 東陽通判第76章 密約(三)第69章 渡口大潰第57章 京畿密鬥第九章 殺雞駭猴第6章 息議第57章 自薦爲妾第141章 北風第3章 寧王第41章 冰裂第114章 樊城城下第80章 溪爲山徑第61章 密投第七十一章 江中取銀(三)第二十三章 宋五嫂羊瞼子肉第169章 誰家貂蟬女第161章 漢水登高(一)第119章 禮山第41章 體系與築基第2章 故人往事第30章 定策西沙島第二十章 誘殺第103章 變局勝機第34章 步步驚心第34章 步步驚心第5章 狗官第51章 五月第35章 計定九里山第36章 對壘第84章 野心第六十五章 人以羣分第十章 夜驚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