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戰起

春天來了,陸七在石州也面臨了考驗,夏國再次發兵十萬進襲銀州,而在春天來臨前,陸七勸說了石州平民能夠去了銀州,但願意去的不多,只有三成石州平民去了銀州城。

陸七隻是盡心的勸遷,並非強制遷走,他也不能說晉國公可能會來進襲石州,對石州人而言,最怕的不是毗鄰的太原府晉國公,而是黃河之西的夏軍,所以響應離開的只有三成,而那三成,幾乎都是軍屬。

因爲是有備而戰,十萬夏軍一來,折惟忠的父親就據城而守,也因爲黃河恢復了波濤滾滾,所以陸七無法大軍支援銀州,只能由折惟忠率領三千騎兵進行騷擾戰。

十萬夏軍一圍了銀州城,立刻組裝了巢車,拋石機,然後對銀州城發起了猛烈進攻,但銀州城易守難攻,就算不是了冰城,也很難被攻破。

尤其銀州城的軍力數量和士氣,都是佔據着守城的優勢,第一次攻城戰,夏軍就付出了六千軍的代價,銀州城下堆滿了屍體,而守城的折損,頂多六百傷亡,多數是被石頭和箭雨殺傷的。

夏軍不敢攻城了,這麼的對耗下去,最後會被了銀州城裡的守軍反噬,所以只能採取圍城,但圍城的大軍卻是受到了騎兵的騷擾進襲,折惟忠將騎軍分成三百一營,輪番進襲圍城的夏軍,只用了弓箭招呼,甚至會用了火攻。

夏軍這次進襲銀州,卻是隻有兩千騎兵,雙方展開了互相追殺的馬戰,但吃虧的卻是夏軍騎兵,因爲夏軍騎兵不能夠遠離了大軍,而且數量也不及折惟忠騎軍,一旦遠離了大軍,就會被了折惟忠騎軍伏擊,這一場夏國挑起的戰事,自一開始就讓夏軍陷入了被動。

銀州的戰事,陸七基本上只供應騎兵軍需和食物,以及接回受傷的騎軍將士,但也隨時補充了騎軍的缺口,所以與夏軍的戰事,夏軍的騎軍是越戰越少。

銀州的戰事一起,陸七就更加密切盯着了晉國公的動向,他知道晉國公在太原府集結了十萬軍力,一直的操練着,卻是不知道會先向了那裡進軍。

銀州戰事發生了半月後,陸七突然接到了周皇帝的密旨,密旨諭令他,一旦晉國公進襲了石州,可以率軍退離的向西去入延州(延安),過延州去與鎮守慶州的通遠軍會合,一起進襲夏國的鹽州和靈州。

周皇帝的密旨,讓陸七明白了,周國真的會進圖了巴蜀,卻是沒有先對付了唐國,但陸七卻是低估了周皇帝的冒危精神,就在他接到了密旨的五日後,在江淮一帶的所有節度使地方軍,突然受命向了大江畔集結。

也在同一日,武國公趙匡胤,受命統帥了二十萬禁軍南下。

而在唐國的同一日,英王率領所屬趕去了池州,使得池州駐紮了三十多萬大軍,進而近三十萬唐軍,自池州突然向歙州發動了進襲。

在歙州的軍力,在受到唐軍進襲後,卻是一觸即敗,倉惶退去了晉國的睦州,英王大軍迅速佔據了歙州,頓兵於晉國邊境。

三日後,自巢湖進入大江的五百戰船,順江而下南渡,同時和州江畔也有數百戰船渡江,一起在當塗一帶登陸進襲了唐國,五萬周軍迅速佔據了當塗縣,戰船返回北岸繼續接後續大軍渡江,一日後,二十五萬周國軍力自當塗縣東進,直襲江寧。

兩日後,周國大軍東進渡過秦淮河,直接戰敗了江寧外圍的京軍,之後圍困了江寧城,周軍的渡江完全出乎唐國上下的意外,李國主得報幾疑做夢,匆忙跑到了江寧城牆上,一看之下臉色發白,城外軍旗招展,一眼看去全是密密麻麻的軍隊。

李國主恐懼的回去了皇宮,下令死守待援,就算周軍勢大,但江寧城易守難攻,唐國的主力很快就會自歙州來救援了江寧,還有晉國,晉國也不能坐視了周國在江南立足。

周國大軍之中,趙匡胤和一衆將官仰望着江寧城,身邊的一個將官道:“大帥,這江寧城可是不好攻陷。”

“本軍也沒打算強攻,唐國的軍力大半都去了歙州,我們既然過來了大江,就可以以逸待勞的擊敗了援軍。”臉色有些棗紅的趙匡胤,平和回答。

“大帥,屬下覺得,陛下是不是過於急切了,就算是機會難得,也不該多方起戰,我們如今,可算得是孤軍了。”將官擔憂道。

“陛下的急切,不是主要爲了進圖唐國,如今的唐國在西部失利之後,已然是軍力大弱,原本的鄂州武昌軍,江州湖口軍,信州興化軍,宣州寧國軍,纔是唐國最強的主要軍力,陛下急切的進圖唐國,是爲了晉國而戰,晉國崛起的太過迅猛,久之必成大患。”趙匡胤回答道。

“大帥難道不覺得,陛下是有意讓大帥來了江南。”將官又直白的說道。

趙匡胤聽了平靜,眼睛看着江寧城,平和道:“陛下的心思,本軍明白,不過本軍也是願意來了江南,所謂建功立業,是需要戰功的烘托,能夠了出來,也是機會。”

“屬下的意思是,陛下是不是有意的,讓大帥與襄州和洛陽失去了呼應。”將官低聲道。

“放心吧,本軍不敗,一切都會不變的。”趙匡胤平和道。

“屬下還擔心,晉國不易對付,據說晉國有一種勝過我們的弩具。”將官又低聲道。

“那你說,晉國若是戰器犀利,那爲什麼不攻滅了唐國和魏國?”趙匡胤平和反問。

“屬下覺得,或許是晉國的那種弩具不多。”將官回答道。

“那只是其一,最主要的,可能是晉國建立未久,需要了時日穩固國基,晉國的疆域曾經是越國,閩國,楚國,荊國,古時秦吞六國之後,也是經歷了很多鎮壓才得以歸治,所以若想歸治是需要時日的,晉國的軍力多數是降卒,很可能是處於一種互相震懾牽制的情形,忌諱對外大規模的用兵。”趙匡胤分析道。

“如果真是那種情形,晉國出兵來援江寧的可能性會少了很多。”將官說道。

“但願是吧,本軍也是需要時日佔據了江南立足。”趙匡胤平和道。

將官點頭,忽又道:“大帥,那個陸天風分明是在玩了牆頭草,他既然歸屬了周國,就應該興兵響應了我們的進軍,屬下懷疑陸天風是不是先周國投降了晉國,還說什麼不願落了反唐弒君的名聲,屬下覺得很是牽強。”

“如果你在了本軍的地位去看,就不會覺得了牽強,自古弒君的人,大半都不會有了好的結果。”趙匡胤淡然道。

“是,屬下失言。”將官有些惶恐的低語。

自大唐崩國以來,中原之地就陷入了短命皇朝的更迭,都是武將造反奪位,結果是做了皇帝的猜忌武臣,身爲武臣的要麼是野心使然,要麼是爲了自保而起兵,武臣弒君的後果,就是很容易引發了武臣的造反,周國也是武臣造反奪得的江山,能夠延續至今而不亡,實屬不易了。

“陸天風是很智慧的,歙州軍力對陸天風而言,只是一個能夠進身的籌碼,他擁兵不動,反而能夠得到了最多,如今他在周國進身成功,歙州的籌碼,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他沒有擁兵自重的事實,自然也就獲得了安生。”趙匡胤又說道。

“只是,歙州的十萬軍力,八成會投降了晉國,那卻是陸天風的罪過。”將官不忿道。

“十萬軍力,據說大半都是楚地降卒,他陸天風能夠了壓制不散,只怕已然是難能,如今歙州軍力成功的引去了唐國大軍,對陸天風而言,有功無罪。”趙匡胤說道。

第113章 太常寺第37章 將虞侯第3章 歸德軍第115章 放飛第62章 演戲第14章 刺案第80章 常州大戰(八)第160章 急功之誤第130章 攻心第205章 徐鉉第102章 兄弟言第8章 不識‘廬山’真面目第13章 良宵苦短第124章 宋府第145章 兄妹第49章 策劃第136章 暖亭教子(二)第59章 豔女綠娥第92章 算計第125章 立信第118章 權宦的野望第118章 權宦的野望第36章 君臣言第117章 告狀第93章 危第57章 談心第71章 紅豆第135章 陳平之言第87章 以逸待勞第40章 拆軍第98章 七月初第119章 溫情第159章 巡撫第87章 所獲第36章 誘導第201章 殺威第80章 孟石第10章 開封府第196章 家族第5章 孔雀樓第142章 趙普第76章 迎娶第155章 鄉信第15章 君怒,主殺第24章 府軍旅帥第8章 絕殺第104章 西州第123章 一封信第157章 需要第135章 暖亭教子第9章 家丁陳平第94章 常州兵變第165章 戰後第55章 殺威第33章 謀戰第64章 出巡第61章 勸留第149章 蘇州陸氏第110章 巡第106章 合修第221章 爲夢立傳第46章 出征第101章 意外之敵第73章 王權第136章 兄弟第49章 策劃第179章 父子言第61章 桃花運第110章 池州長史第91章 募兵第124章 軍師楊鯤第137章 敘舊第24章 望山第64章 出巡第58章 宅語第35章 緣分第74章 戰第23章 夜話第66章 竹心惶第92章 奏對第105章 將封侯第42章 形勢第52章 意外之事第169章 方傑第30章 籌謀第71章 車中語(一)第1章 互訴第78章 信仰第81章 對語第146章 兒女第41章 官爺第93章 君心第16章 是家嗎?第91章 請置第60章 觀佳人第91章 表心跡第54章 知己第215章 回開封第37章 將虞侯第81章 古浪峽
第113章 太常寺第37章 將虞侯第3章 歸德軍第115章 放飛第62章 演戲第14章 刺案第80章 常州大戰(八)第160章 急功之誤第130章 攻心第205章 徐鉉第102章 兄弟言第8章 不識‘廬山’真面目第13章 良宵苦短第124章 宋府第145章 兄妹第49章 策劃第136章 暖亭教子(二)第59章 豔女綠娥第92章 算計第125章 立信第118章 權宦的野望第118章 權宦的野望第36章 君臣言第117章 告狀第93章 危第57章 談心第71章 紅豆第135章 陳平之言第87章 以逸待勞第40章 拆軍第98章 七月初第119章 溫情第159章 巡撫第87章 所獲第36章 誘導第201章 殺威第80章 孟石第10章 開封府第196章 家族第5章 孔雀樓第142章 趙普第76章 迎娶第155章 鄉信第15章 君怒,主殺第24章 府軍旅帥第8章 絕殺第104章 西州第123章 一封信第157章 需要第135章 暖亭教子第9章 家丁陳平第94章 常州兵變第165章 戰後第55章 殺威第33章 謀戰第64章 出巡第61章 勸留第149章 蘇州陸氏第110章 巡第106章 合修第221章 爲夢立傳第46章 出征第101章 意外之敵第73章 王權第136章 兄弟第49章 策劃第179章 父子言第61章 桃花運第110章 池州長史第91章 募兵第124章 軍師楊鯤第137章 敘舊第24章 望山第64章 出巡第58章 宅語第35章 緣分第74章 戰第23章 夜話第66章 竹心惶第92章 奏對第105章 將封侯第42章 形勢第52章 意外之事第169章 方傑第30章 籌謀第71章 車中語(一)第1章 互訴第78章 信仰第81章 對語第146章 兒女第41章 官爺第93章 君心第16章 是家嗎?第91章 請置第60章 觀佳人第91章 表心跡第54章 知己第215章 回開封第37章 將虞侯第81章 古浪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