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2章 帝王之術

李世民筆走龍蛇,噴得正開心,頭也沒擡,答道:“要幾個人罷了,朕還能不答應他麼?”

“陛下。”長孫無忌便要張口,但不知想到了什麼,又猶豫了,踟躕了一會兒,低頭繼續看奏摺,並沒有再發表什麼意見。

李世民寫完了信,遞給高公公讓他趁着宮門落鎖之前送出去,再看向長孫無忌時,眼神中透露着滿意的神色。

這是他想要看到的情景,也是他一直壓着長孫無忌的緣由。

李世民是帝王,帝王之術的要義,乃是控制與平衡。所謂控制,是爲君者控制臣子,而不是臣子控制君王。但當臣子的權力達到一定程度之後,他勢必會冒犯到皇權。恃寵而驕,持功自傲都是這樣。無論是怎樣的出發點,自私或者是忠心,臣以某種條件要挾君王,在君王看來,都是不能接受的。

所謂乾綱獨斷的意思,是天下唯我獨尊。爲臣者,當守本分。

長孫無忌的私心與忠心,李世民心中有數。他針對李牧,李世民不生氣,但他不能接受長孫無忌仗着自己的身份與功勞,強迫他做選擇。以前長孫無忌沒有這個分寸,讓他非常惱火,現在他已經明白了。

“輔機,你也歇了夠久了,吏部的事務堆積如山,不可再懈怠了。”

長孫無忌正提筆寫字,聽到這話,手腕抖了一下,墨汁滴落在紙張上,飛濺了一小塊兒。長孫無忌把筆擱下,起身施禮,道:“陛下,臣還需養病,吏部的事情,還請陛下另選賢才吧。臣願像現在這樣繼續爲陛下分憂,不敢有絲毫懈怠,只是朝堂上的事情,臣實在是不想牽扯了——”

停頓了一下,長孫無忌又道:“皇后也是這個意思,前幾日,她還差人送了家書。”

李世民走過來,把長孫無忌攙扶起來,道;“輔機啊,你我之間,何必說這種置氣的話。朝堂之上,朕真正信賴之人能有幾個?吏部爲六部之首,掌百官升遷調度,朕又怎能放心交給他人?你與朕風風雨雨這麼多年,你當知曉,在朕心裡,你便如同朕的兄弟一般。有什麼委屈,是不能過去的?”

長孫無忌聽到‘兄弟’二字,饒是他心中明白,最是無情帝王家,做皇帝的兄弟,未必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但是聽到這話,心中還是無限感動,但是想到自己親妹妹的態度,又涌起無限的酸澀,再次躬身道:“陛下,皇后那邊……”

“朕去說,你不必理會。”李世民大手一揮,一副大包大攬的樣子。他拉着長孫無忌坐下,道:“李牧,朕不能不用。這小子是個混不吝,留在朝堂裡,也是個禍害,所以朕把他丟到洛陽去了。往後長安這邊就清靜了,以前什麼樣,以後還是什麼樣,咱們該做什麼就做什麼。”

長孫無忌聽懂李世民的意思了,他是想說,朝廷這邊一切照舊,李牧那邊讓他自成一派。但這自成一派,絕不是讓他自生自滅,那句‘不能不用’,已經說的很明白了。

長孫無忌試探問道:“陛下,那以後李牧那邊的官員任免,吏部還要留檔麼?”

“用不着,李牧那邊的事情,朕都親自處理。省得他攪鬧你們,不得安寧。”

長孫無忌躬身:“臣明白了。”

長孫無忌心中一嘆,事情還是像他不想看到的局面發展了。李世民把李牧扔到洛陽,說得好聽,怕他攪鬧朝堂。但換個角度想,這不是縱容又是什麼?吏部是大唐的吏部,管着整個國家的官吏升遷調度,卻管不到李牧那邊,這不就等於承認,李牧已經獨立於朝廷之外,他的洛陽城,已成了國中之國麼?

長孫無忌真是想不明白,李牧何德何能,可以得到李世民如此恩寵。

“轉過年,朕打算到洛陽住幾個月。”李世民拿起一個奏摺看,隨口說道。長孫無忌聽到這話卻是大驚,他想到一個極可怕的可能性,莫不是陛下把李牧派到洛陽去,是想爲遷都做準備的?他們倆密謀的事情,是遷都?

這可不是小事!從來都不是小事!

當初突厥人打來,李建成說要遷都放棄長安城,並不完全是李建成膽小不敢與突厥人一戰。李建成也是平定過山東羣雄的豪傑,戰場上打過仗的,雖然他的軍功沒有李世民顯著,但他作爲世子,後來的太子,本就是不該衝鋒陷陣的,這並不能成爲詬病他的把柄。當時他要遷都,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遷都到洛陽之後,他可與山東士族聯繫更爲緊密,讓他的太子之位更加的穩固。

李世民雖在洛陽開府,但洛陽城,一直都是李建成的勢力。起兵之前,他就在洛陽城經營多年,擁有龐大勢力,收服了盧小姐之後,洛陽城從上到下,全部都被他掌控在手裡。這也是爲何李建成死後,盧小姐會把洛陽城當成繼嗣堂的大本營的主要原因。這也是盧小姐面對李牧的時候,半點也不緊張擔憂的原因。洛陽城上上下下,與繼嗣堂,與李建成牽扯甚密,早已脫不開干係。李世民當年在洛陽的時候,就處處掣肘,李牧小小年紀,又能掀起多大的風浪?

在盧小姐的眼中,並沒有把李牧當成是對手,只是一個還不錯的年輕人,超過一般世家的俊彥,但也就如此了。盧小姐對李牧的關心,很大一部分,是源於王鷗和他的關係,若沒有這層關係,她未必會浪費這麼多精力在他身上。

而李世民當年極力勸諫,留在長安城,和李建成的想法如出一轍。

李世民雖在洛陽城開府,但他的根基,實際上是在長安城的。所謂秦王府舊將,多出身隴右。手下的百戰精兵,也都是隴西、關中子弟,因此,長安城纔是他的根基。他所想有所作爲,只能依靠這些人,留在長安城,保全他們的利益與根基,如此這些人才能爲他所用。

而李淵故意把兄弟倆調換‘大本營’,也是一種帝王平衡之術,想法是一點毛病都沒有,就是實踐的時候出了點問題罷了。

長孫氏的根基,也在長安。若李世民遷都,百官勢必也得跟着過去。在洛陽城,長孫氏只有一個宅子,上上下下根基全無。可以這樣說,到了洛陽,兩個長孫氏捆在一起,都不一定有博陵崔氏的一半兒。這不是他做吏部尚書,或者他是皇帝的大舅子,就能夠彌補的差距。說到底,長孫氏不是他長孫無忌一個人,這個家族,上百號人,靠的可不是他做尚書的俸祿。家族的產業,根基都在長安,真到了洛陽,從誰的口裡搶吃食,誰能樂意?

長孫無忌想到可能的後果,也顧不得委婉了,急忙問道:“陛下可是打算遷都?”

李世民並不意外長孫無忌有此一問,道:“遷都,朕沒有想過。但朕欲效仿前朝,在洛陽設陪都,行兩京制。只是目前時機還不到,得看李牧這一年做得如何了。”

李世民笑了笑,道:“他能做得好,自然好。他若做的不好,也不影響什麼。朕明年去洛陽時,讓太子監國,你來輔佐他。正好明年他也該行冠禮了,到了該歷練歷練的時候了。”

聽到這些話,長孫無忌的心才放下。到了一聲‘諾’,又坐了下來。

李世民這幾句話,傳達出的意思不少。

首先,可以解除心頭憂慮的是,李世民沒有打算遷都。也就是說,長孫氏的根基不會動搖,不用去洛陽跟那些門閥搶吃食了。再就是他頭一次從李世民嘴裡聽說,他欲效仿前朝,行兩京制。

兩京制並不新鮮,甚至在中國的歷史上,要比單一都城的時間更長。炎帝都陳,而別營曲阜,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別置逐鹿。夏朝大禹都陽城,而別都安邑。商朝前期有三亳,後期都城殷。西周初年設立雒邑,又設成周爲都城,監視殷商舊民。

戰國時期,燕國在武陽設下都,趙國在易陽設立信都,魏國以鄴爲陪都,齊國有五都。秦和西漢京師在長安,在洛陽設置南北宮,新莽以長安爲新室西都,洛陽爲新室東都。追溯起來,幾乎每個朝代都施行過。哪怕是千年之後,到了明朝,也有南北兩套朝廷,還是兩京制。

之所以歷朝歷代都施行兩京制,目的只有一個,爲了方便控制龐大的國土。古時交通不便,所以纔有‘天高皇帝遠’的話。而設置陪都,則可有效解決這個問題。陪都能補充首都的缺失,起到呼應、補充、配合等輔助性作用。洛陽的地理和戰略位置都十分重要,歷朝歷代,都是陪都的不二之選。

李世民不想遷都的情況下,設兩京制,確實是最好的辦法了。而太子監國,更是透露出一個信號,那就是傳得沸沸揚揚的易儲之事是謠言,至少在此時此刻,李世民是沒有動易儲之念的。

長孫無忌忽然面色一變,他意識到自己犯了一個大錯。之前他與李泰相見,旁敲側擊地說了一些不該說的話,也不知這些話傳沒傳到李世民的耳朵裡。

長孫無忌心中惴惴,又不敢開口問,剛放下的心又提了起來。

……

快到了要安寢的時候,李世民與長孫無忌分開。李世民要去長孫皇后處爲長孫無忌說情,所以今晚他要歇在立政殿。李世民不在,長孫無忌當然不能睡在太極宮,但他也不用擔心,自有偏殿給他住。長孫無忌經常留宿宮中,早就有安排,有小太監伺候着。

李世民往立政殿走,高公公跟在他身後。李世民忽然開口,道:“高幹,今日輔機的樣子,你瞧見了麼?”

李世民經常會沒頭沒腦地問幾句話,高公公已經習慣了。他也明白,李世民不是爲了問他的意見,只是想要有個人給他接話,他該怎麼決定,並不會因接話這個人說什麼而有改變。

高公公熟知李世民的脾氣,也懂怎麼接這話,道:“老奴瞧見了,卻不知陛下說的是哪種樣子?”

“你說輔機到底明白朕的意思沒有?”

高公公知道李世民的話沒說完,所以這句話他沒接。

“帝王之術,講究平衡。之前輔機一家獨大,朝中無有與之比肩者。直到李牧出現,立下越來越大的功勞。這種平衡才維繫起來,朕需要李牧平衡輔機,也需要輔機來制衡李牧。就像朕需要勳貴平衡門閥,也需要門閥平衡勳貴。貴族和寒門也是如此,天下若是失去了平衡,便會生事。”停頓了一下,李世民問道:“高幹,你覺得朕說得對嗎?”

“陛下英明,老奴聽不太懂,但老奴覺着,陛下說得有理。”

李世民哈哈大笑:“朕與你說這些作甚,說些你管的事兒,上次李牧說起的,想讓東廠選幾個本分可靠的太監,到各礦上監察的事情,你有合適的人選了麼?”

“啊,正要稟告陛下,名單已經備好了。”說罷,高公公從袖子裡抽出一張疊好的紙,他是太監,沒有資格用奏摺,只能是寫在紙上。這份名單,是他斟酌許久才準備的。裡頭不是他的乾兒子,就是他的幹孫子。太監貪財是天性,但宮外頭有沒有家人,又是兩說。有家人的,爲了讓家人過好日子,多少都更貪婪些。而高公公爲了不出紕漏,選的都是宮外沒家人的太監,他們無根無後,無牽無掛,貪財更惜命,相對來說要更加妥當些。

名單早就準備好了,一直沒拿出來,是猜不透李世民的心思,萬一他沒放在心上,而自己追問了,必然會引起反感。所以高公公只是帶在身上,等着李世民問起。

爲了讓李世民瞭解這些人,高公公仔細做了備註,太監們在哪個宮裡頭伺候過什麼人,做過什麼事情,寫的十分詳盡,相當於是一份履歷了。李世民掃了一眼,又遞給高公公,道:“讓他們準備着吧,這幾日朕會在朝議提起,若百官沒有太大的異議,就這麼辦吧。”

“諾。”

第627章 毒藥第228章 腦殘粉第764章 承包第117章 君生我已老第772章 帝王之術第662章 突然就嗝屁了第1章 帝王霸道(求首訂)第247章 驚世駭俗第776章 保命手段第588章 一枝獨秀歡迎“整點紅包”進來的讀者朋友們!第982章 隱患第124章 這個學生教不了!第1200章 絕境勸降第1022章 破釜沉舟第629章 積極自救中第183章 做局第815章 苗疆少女第130章 了斷第68章 最美不過夕陽紅第216章 謝主隆恩第801章 算無遺策第565章 女官身第143章 獄友第117章 侯爺回府第941章 初到倭國第248章 文武論第878章 早做打算第28章 我已成年第730章 招標第77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月票加更)第48章 攻城第980章 好鋼用在刀刃上第93章 開業在即第913章 領先一千年!第746章 決意西行第34章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第573章 老闆的由來第581章 恰當第275章 日進斗金第65章 系統的第一個邊界第367章 說幹就幹!第38章 符號第96章 魏徵之女第256章 蠢賊第633章 駱駝谷第958章 刺殺第1196章 疑敵之計第750章 得失寸心知第843章 錯位的感情第27章 堯舜之辯第93章 開業在即第258章 千金散盡第967章 通貨緊縮第520章 區區薄禮第91章 大唐首富?第60章 撞破好事第673章 賭一個變數!第515章 送別第242章 不同之處第734章 太子的心思第804章 賜婚第595章 殿試第930章 下揚州第477章 大年初一第656章 信使第138章 舌戰(1)第791章 搶糧第865章 平叛就是這麼簡單第531章 死諫第893章 未來的接班人第666章 奪權第200章 金殿對質(大封推)第823章 偷樑換柱第765章 再回洛陽城第45章 去而復返第533章 交友準則第114章 袁天罡第346章 道德君子第196章 寒夜第50章 密道第51章 煤爐、火牆、盤炕第79章 工部報道第202章 瓔珞立志第133章 物是人非第180章 真真假假第118章 人物第24章 再遇難題第827章 箭在弦上第485章 薅沒毛了!第340章 不愛錢財小郎君第963章 與高句麗的恩怨情仇第1201章 死生第133章 告祭太廟第35章 上達天聽第928章 取之有道第986章 新的嘗試第295章 往事如煙第59章 父子相見第434章 一樁婚事
第627章 毒藥第228章 腦殘粉第764章 承包第117章 君生我已老第772章 帝王之術第662章 突然就嗝屁了第1章 帝王霸道(求首訂)第247章 驚世駭俗第776章 保命手段第588章 一枝獨秀歡迎“整點紅包”進來的讀者朋友們!第982章 隱患第124章 這個學生教不了!第1200章 絕境勸降第1022章 破釜沉舟第629章 積極自救中第183章 做局第815章 苗疆少女第130章 了斷第68章 最美不過夕陽紅第216章 謝主隆恩第801章 算無遺策第565章 女官身第143章 獄友第117章 侯爺回府第941章 初到倭國第248章 文武論第878章 早做打算第28章 我已成年第730章 招標第77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月票加更)第48章 攻城第980章 好鋼用在刀刃上第93章 開業在即第913章 領先一千年!第746章 決意西行第34章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第573章 老闆的由來第581章 恰當第275章 日進斗金第65章 系統的第一個邊界第367章 說幹就幹!第38章 符號第96章 魏徵之女第256章 蠢賊第633章 駱駝谷第958章 刺殺第1196章 疑敵之計第750章 得失寸心知第843章 錯位的感情第27章 堯舜之辯第93章 開業在即第258章 千金散盡第967章 通貨緊縮第520章 區區薄禮第91章 大唐首富?第60章 撞破好事第673章 賭一個變數!第515章 送別第242章 不同之處第734章 太子的心思第804章 賜婚第595章 殿試第930章 下揚州第477章 大年初一第656章 信使第138章 舌戰(1)第791章 搶糧第865章 平叛就是這麼簡單第531章 死諫第893章 未來的接班人第666章 奪權第200章 金殿對質(大封推)第823章 偷樑換柱第765章 再回洛陽城第45章 去而復返第533章 交友準則第114章 袁天罡第346章 道德君子第196章 寒夜第50章 密道第51章 煤爐、火牆、盤炕第79章 工部報道第202章 瓔珞立志第133章 物是人非第180章 真真假假第118章 人物第24章 再遇難題第827章 箭在弦上第485章 薅沒毛了!第340章 不愛錢財小郎君第963章 與高句麗的恩怨情仇第1201章 死生第133章 告祭太廟第35章 上達天聽第928章 取之有道第986章 新的嘗試第295章 往事如煙第59章 父子相見第434章 一樁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