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5章 逼反

對於範質的提議,王溥因爲早和趙匡胤有暗中的勾結,既然趙老二分了最大的一杯羹,他自然不會再有異議。,

李谷的手頭沒有可用的帥臣,他心裡明白,即使把二流的武將拿出來說事,不過是自取其辱罷了。

李瓊表面上裝得若無其事,心裡卻早已是翻江倒海,南唐的林仁肇,是他此生最爲痛恨的一個傢伙,沒有之一。

如今,李中易即將掛帥南征,李瓊打心眼裡希望李中易,能夠替他報了此前的天仇!

魏仁浦暗暗嘆了口氣,朝廷大權盡入範質之手矣,徒呼奈何?

在場的相公們,各懷心思,卻都因爲沾了些關係,不太好出言反對範質的提議。

可是,李筠坐不住了,他原本以爲,即使不統帥大軍北上去打契丹人,至少南下的帥臣,非他莫屬吧?

誰曾想,範質的一番安排下來,竟然完全和李筠沒有半分瓜葛,豈不可惱?

“範相公,事關重大,難道不該問一問朝中宿將的方略?”李筠此前一直沒有怎麼說話,他這橫插了的一槓子,倒讓他自己置身於羣相詫異的目光之中。

對於李筠的主動跳出來,李中易絲毫不覺得驚訝,歷史上,趙宋篡周之後,李筠這個二貨,就是在該跳出來的時候畏縮不前,最終導致兵敗族滅。

範質壓根就沒去看李筠這個二楞子,先帝在時,曾經私下和範質評價過李筠:豎子耳,成不得大氣!

先帝臨終之前,使出調虎離山之計,李筠這個匹夫明知道開封城有險。卻也只得乖乖的就範,如今已經是籠中之鳥。

“範相公,在下以爲,澤州刺史昏聵無能,殘民以逞,應另選賢能之士代之。”

令衆人都沒有想到的是。魏仁浦居然從斜刺裡殺了出來,短短的一句話,便徹底擊中李筠的死穴。

澤州,那可是李筠的老巢啊,此地的刺史,向來都是李筠指派的。如今,魏仁浦故意提出要換掉澤州刺史,等於明着告訴李筠,朝廷要拿掉你老兄的財政大權了。

李筠手頭掌握着四、五萬兵馬。如果離開了地方財政收入的支撐,且不說奪取江山的大事,恐怕手頭的這點本錢,都會散盡。

當兵吃糧拿餉,天經地義之事,如果藩鎮無錢養活軍隊,軍隊要麼散去,要麼反噬其主。這一直是五代以來,通行的遊戲規則。

魏仁浦的釜底抽薪之言。立時激怒了李筠,他圓瞪怒目,厲聲喝道:“魏老匹夫,先帝許吾自專用之權,汝何得何能,敢逆先帝之意?”

李中易暗自搖頭。這個李筠真不愧是個二愣子,朝堂之上,衆目睽睽之下,他這麼一嚷嚷,不臣之心。簡直是昭然若揭。

李筠不過是個跋扈的舊軍閥罷了,李中易從來就沒把他放入過眼裡,只是,李中易也完全沒有料到,李筠居然傻到了這種程度?

澤州、潞州、沁州,這三州之地,是李筠苦心經營了八年之久的私人地盤,朝廷僅僅派過去一個所謂的刺史,起得了多大的作用?

李筠只要不配合,朝廷所派的刺史,且不說寸步難行,更頗有性命之憂!

可惜的是,李筠終究還是主動跳入了魏仁浦替他佈下的陷阱,令其想建立獨立王國,甚至窺視柴家江山的異志,早早的大白於重臣們的眼裡。

李筠的事,李中易並不以爲意,他需要考慮的是,魏仁浦爲何在這個節骨眼上,主動站出來,替範質說話?

魏仁浦,魏相公,這是個典型的牆頭草,曾經,李中易最需要他的時候,他三緘其口,裝聾作啞,置身於事外。

後來,魏家的下一代,要參加科舉,魏相公又主動靠攏李中易。現在,魏相公再次站了出來,替範質張目,嘿嘿,官場的不倒翁作派,一目瞭然!

李中易對於範質的算計,可謂是一目瞭然,別的且不去說它,能夠額外的拿到統軍南下的兵權,李中易就已經賺大發了。

千權萬權都是浮雲,兵權最要這一理念,一直深深的烙入李中易的心田。

常校長,凱申先生,能夠坐穩民國的波ss地位,靠不就是黃埔系的軍事實力麼?

反觀,大漢奸汪兆銘,不就是因爲只能耍嘴皮子,手中無兵,導致屢屢敗於常校長之手,兩人的心結頗深,最終淪爲了可恥的民族敗類麼?

郭威靠的是心腹嫡系部隊,拿下的萬里河山,趙老二也是靠着義社的一幫子老兄弟,篡了柴宗訓的位。

嗯,哼,很好,南下之兵,最少五萬。李中易第一次在中原腹地,除了羽林右衛之外,額外又掌握了一支接近四萬人的精銳禁軍,實在是可喜可賀之事!

李瓊望着李中易,他的心情異常之複雜,南唐的林仁肇,一直他揮之不去的夢魘。

每每,夜半驚醒之時,李瓊都會在第一時間想起林仁肇,如果不是兵敗於林虎子之手,開平郡王府何須將嫡親的孫女兒,送入李中易的府裡去做平妻呢?

儘管,李中易十分尊重李瓊,絲毫也沒有侮辱開平郡王府的意思,可是,兵敗於國勢日衰的南唐之手,實在是李瓊平生之最大恨事。

魏仁浦淡淡的一笑,根本沒看李筠,說:“先帝在時,嘗諭我等臣下,不得擁兵自重,不得結黨營私,不得政出多門。請問李相公,澤州還是我大周的澤州麼?”

李筠的口才,哪裡及得上魏仁浦的半隻腳?當即便被反駁得啞口無言,只得斜靠在椅子上,生悶氣。

魏仁浦說的乃是誅心之言,李筠如想強辯,肯定會被帶入不可測的深淵之中。

李筠的軍力即使再多,終究是遠水解不得近渴,在這政事堂之中,範質只須喚來幾名牙兵,就足以讓李筠身陷囹圄,成爲死無葬身之地的可鄙逆臣。

李筠雖然是個政治二楞子,卻也知道,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的道理。

李中易啞然失笑,這個範質雖然精明強幹,卻也算是操之過急了!

即使是柴榮在位的時候,李筠也不怎麼聽話,何況大樹已倒呢?

李筠如果在這個節骨眼上,扯起反旗,或是投靠了契丹人(北漢),對於此時的大周政局,都絕不是一件好事!

第307章 脂粉第1146章 內藏庫第793章 漢化第1433章 厚顏第1094章 啓程西去第526章 收服第70章 啞謎第1360章 伐南唐第597章 破襲第970章 情劫第808章 發明家第80章 享受第906章 二桃三士第1040章 孔家的女人第321章 別苗頭第693章 破襲第1404章 大周后第961章 何爲門閥?第1454章 雲動第328章 鬼名堂第782章 陳橋第349章 官司第895章 銅炮第1517章 西逃第346章 靠右第383章 參知政事第448章 登陸第1165章 恐嚇第571章 對症下藥第1333章 徭役之苦第34章 惡親上門第101章 我帶你走(哭求保底月票)第1336章 閱兵進行式第935章 戰利品第495章 多事之秋第1505章 大魔頭第539章 冷板凳第42章 以怨報德第120章 私訪第1065章 人性之惡第1330章 賞面子第795章 張永德來了第180章 無情鎮壓第1360章 伐南唐第360章 佔理第995章 缺心眼第1452章 低頭第267章 戰雲起第1329章 賭未來第748章 內應第895章 銅炮第340章 歸順第390章 高手過招第1282章 決戰序幕第848章 合謀第906章 二桃三士第927章 家國天下第785章 誰的開京?第169章 長子和樑王第1301章 局中局第1066章 犯賤第1078章 攻山第301章 雙收第824章 心眼比天大第十章 智鬥老狐第635章 掃蕩第957章 主上第526章 收服第806章 誤會第1211章 財帛動人心第1459章 投奔第189章 本帥很忙(求雙倍月票)第636章 動怒第691章 折騰第1335章 大閱兵第1232章 彷徨第689章 我來幫你第600章 埋伏第1349章 及第第1287章 死掐第333章 權知開封府事第428章 山陵崩?第1080章 速敗第70章 啞謎在淵 第458章 新式攻城法第236章 密謀第805章 厚賜第1185章 絞監候第114章 反手一耳光(3更,求月票)在淵 第458章 新式攻城法第759章 犯忌第265章 孿生兄妹第448章 登陸第311章 窮追第927章 家國天下第637章 內奸第368章 太子也病了第1196章 烏鴉嘴第235章 心裡有鬼第670章 敵我之辨
第307章 脂粉第1146章 內藏庫第793章 漢化第1433章 厚顏第1094章 啓程西去第526章 收服第70章 啞謎第1360章 伐南唐第597章 破襲第970章 情劫第808章 發明家第80章 享受第906章 二桃三士第1040章 孔家的女人第321章 別苗頭第693章 破襲第1404章 大周后第961章 何爲門閥?第1454章 雲動第328章 鬼名堂第782章 陳橋第349章 官司第895章 銅炮第1517章 西逃第346章 靠右第383章 參知政事第448章 登陸第1165章 恐嚇第571章 對症下藥第1333章 徭役之苦第34章 惡親上門第101章 我帶你走(哭求保底月票)第1336章 閱兵進行式第935章 戰利品第495章 多事之秋第1505章 大魔頭第539章 冷板凳第42章 以怨報德第120章 私訪第1065章 人性之惡第1330章 賞面子第795章 張永德來了第180章 無情鎮壓第1360章 伐南唐第360章 佔理第995章 缺心眼第1452章 低頭第267章 戰雲起第1329章 賭未來第748章 內應第895章 銅炮第340章 歸順第390章 高手過招第1282章 決戰序幕第848章 合謀第906章 二桃三士第927章 家國天下第785章 誰的開京?第169章 長子和樑王第1301章 局中局第1066章 犯賤第1078章 攻山第301章 雙收第824章 心眼比天大第十章 智鬥老狐第635章 掃蕩第957章 主上第526章 收服第806章 誤會第1211章 財帛動人心第1459章 投奔第189章 本帥很忙(求雙倍月票)第636章 動怒第691章 折騰第1335章 大閱兵第1232章 彷徨第689章 我來幫你第600章 埋伏第1349章 及第第1287章 死掐第333章 權知開封府事第428章 山陵崩?第1080章 速敗第70章 啞謎在淵 第458章 新式攻城法第236章 密謀第805章 厚賜第1185章 絞監候第114章 反手一耳光(3更,求月票)在淵 第458章 新式攻城法第759章 犯忌第265章 孿生兄妹第448章 登陸第311章 窮追第927章 家國天下第637章 內奸第368章 太子也病了第1196章 烏鴉嘴第235章 心裡有鬼第670章 敵我之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