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會師

七月底,魏王倫即將抵達他忠誠的安邑。

“河東故魏地也,雖爲秦統治百年,但在楚漢之際也被稱之爲西魏,安邑是魏都,大王名號在河東頗易傳播。”

站在戎車上,第五倫頷首,這也是定王號時的一個考慮啊,從蒲阪一路到安邑數百里,河東人之所以如此熱情,當真做到了“攜壺提漿”的程度。這倒與王號關係不大,還是因爲王尋的軍隊在河東作孽太多,激起了天怒人怨,第五倫將他們趕跑,順理成章成了“誅暴安民”。

安邑城坐落在層層高起的坡地上,往東南眺望能看到中條山,外郭很大,周長超過了二十多裡,不愧是河東都會。

指揮了渡河和安邑之戰的萬脩,已帶着諸將及河東父老官僚在城外等待,看到第五倫的交龍之旂,便迎過來下拜。

“渡河以來,不過數日便奪取安邑,君遊之速,可比韓信都快。”

“皆乃大王指揮得當,加上士卒用命,河東父老襄助之功也。”

萬脩下面的諸將,立功最大的當屬右中郎將鄭統,他渡河後以八百人擊潰了阻攔的數倍之敵,然後一路攆着他們走,順便將來馳援的人馬也給打穿了,鄭統麾下多是十里挑一的死士精銳,這一衝竟衝到了安邑附近,嚇得王尋不輕。

第五倫讓人取來象徵一戰先登首功榮譽的飛虎旗,親自授予鄭統,又拍着臉上又多了許多飛矢劃傷的鄭統道:“立此大功,又做得將軍了。”

鄭統卻連連拒絕:“千人以上,臣就帶不來,臣,就是做軍司馬的料!連帶五千人的校尉都當不好,更別說將軍了。”

打了幾場仗,鄭統也知道自己擅長什麼,衝鋒陷陣,執行命令,他行,指揮大軍,獨當一面,他不行,坐鎮中樞指揮多麻煩,遠不如帶頭衝鋒容易。

他確實就該放在這樣的位置,但等全取河東,魏王定爵的時候,一個侯位鐵定是跑不掉的。

除了鄭統外,其餘渡河的隊伍如第七彪等,也都取得了不俗的戰果,第五倫這次將訓練最佳、士氣最好的隊伍頂前頭,登陸對敵軍造成點狀突破後,就發展成大面積的摧枯拉朽,王尋軍竟沒有太多抵抗就撤了,都不願和魏兵死戰。

這就導致第五倫的“以戰練兵”計劃再度夭折,成建制投降的人太多了,聽說新朝都亡了,誰還傻乎乎做大新忠臣。不打吧,沒法練兵,打吧,又沒法做到包圍全殲,打散了跑山裡做盜賊反而遺禍無窮。

於是便導致奪取渡河後,俘虜已經多達二三萬人,看管的人手都不夠,因爲他們這月餘時間在河東作孽太重,本地人怨氣很大。

第五倫倒是覺得這不是問題。

“餘來安邑路上途經解池,在車上望去白花花一片,渭北吃鹽多靠解池提供,難道汝等還嫌挖鹽的奴隸苦力不夠多?”

衆人瞭然,主動“起義”的部曲能整編的就整編,那些被動投降且民怨很大的,多的是地方去挖鹽挖鐵挖煤,河東物產豐富,有鐵官、鹽官。

王尋軍中成分,和第五倫在鴻門接手的四萬人並無不同,但如今卻是命運大相徑庭。

趙尨等人又給第五倫引薦了河東本地的父老豪強,以及響應魏郡渡河之役,立功頗大的張宗。

“我聽你口音,不像是河東人。”

【看書領紅包】關注公..衆號【書友大本營】,看書抽最高888現金紅包!

“臣是南陽魯陽人,輾轉至此。”

雖然是外地人,但這張宗在本地卻小有名望,不忿王尋軍暴虐,帶着百姓三四百人起兵反抗,打出了反新的旗幟,後來被趙尨勸說換成了第五倫的,聚衆多達數千,王尋軍之所以如此不堪一擊,亦是因爲河東人裡應外合,牽制了他們不少精力。

第五倫勉勵了張宗、楊茂等人,任命張宗爲偏將軍,與使者一同去招降河東諸縣,他看過河東的卷宗,上一次統計,有縣二十四,人口近百萬,妥妥的大郡。

接下來三個目標,一是迅速恢復蒲阪的黃河浮橋,將河西、河東連在一塊;其次需將統治遍及河東諸縣,恢復秩序,保秋收,河東今年的租子第五倫可以免,但起碼不要讓渭北還得運糧來救濟;其三則是王尋軍亦有萬餘人沒有投降,遁入中條山、霍山等地,光是剿匪就要剿許久了。

這些事看上去簡單,但處理起來,可比打仗難多了。關於河東郡守的人選,第五倫覺得,身邊有個人閒置許久,倒是可以用一用了。

“周公。”第五倫看向這些天一直跟在身邊,權當顧問的竇融,笑道:“這河東一郡,我便交給周公了!”

一來第五倫的九卿們或主軍或掌民,各有各的忙活,無暇顧及。本地人可爲輔佐,卻尚不足贏得第五倫信任,任命一個親信做郡都尉掌兵,民事上交給竇融,且看看他在治理地方上有幾把刷子。

竇融按照慣例推讓兩次後應諾,心裡卻哭笑不得。

“數年來,我心心念念想去往河西,卻不曾想竟來了河東!”

安排好了河東主官,第五倫詢問萬脩:“王尋今在何處?”

說起這王尋也是好笑,先前自以爲兵多,派人去見第五倫,約他“相王”,後來見第五倫決意渡河,頓時慫了,又遣使去,復請爲“國公”,他過去是“章新公”,改成“章魏公”亦可,願意歸附於魏王,讓他做諸侯下的諸侯,第五倫還是不允。

等第五倫大軍殺過來後,王尋倒是沒再抱以幻想再請封侯,而是直接跑路了。

萬脩道:“王尋見河防失守,安邑人心不附,遂帶着殘部萬餘,向北逃往平陽,第七將軍正帶着數千人,緊追不捨!”

……

“早知如此,當初就應與田況聯手,擊敗第五小兒。”

沿着汾水向北撤離的王尋頗爲狼狽,想當初,他聽說老搭檔大司空王邑在昆陽城一口氣送了三十萬大軍時,還頗爲愕然,覺得王邑當真廢物,就算帶着三十萬頭豬,也不至於打成這樣。

“若讓我代王邑戰昆陽,再不濟,也能將大軍帶回。”

對自己的撤離能力,王尋還是很自信的,他帶着十萬人從魯陽撤退,路上只丟了三萬。

可如今看來,王尋卻是高估了自己,從進入河東那天,王尋就面臨兩難:是將軍隊攏在一起,還是讓他們分散開來?聚於一地糧食都不夠吃,分散出去,以他們的士氣軍紀,遂成爲禍害地方的膿瘡,王尋的命令都不太好使,需要用到時根本撤不回來。

於是便有了魏軍渡河之役,王尋軍望風披靡的一幕。

王尋是主動放棄安邑北上的,河東人對他沒有絲毫認同,加之聽聞第五倫佔常安,王莽出奔,新朝覆滅,更是人心叵測。當第五倫打過來時,城內不知多少豪強輕俠想砍了他的頭顱獻給魏王!

接下來去哪?這是個艱難的選擇,作爲沒和新朝切割乾淨的勢力,王尋現在是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第五倫渡河奪了安邑、馬援已經攻克厄口關,進佔絳縣,上黨鮑永舉着“漢”旗,派兵進攻河東的東門戶端氏。

三路夾擊下,也是王尋不得不將兵力分出去的原因。

於是王尋在七月底匆匆跑到平陽縣後,仍然覺得不安全,手下人給他出主意:“大司徒,不如北上。”

“北方便是太原,趙有晉陽,猶足拒塞秦人,爲七國雄。左有恆山之險,右有大河之固,北有強胡,大司徒先前遣軍萬人接管太原,如今過去匯合,以甲兵兩萬,猶可爲也。”

如何可爲呢?王尋也聽說塞北“胡漢”之立,這位姓盧的漢家天子可沒西漢、北漢那般講究,對王尋這個新朝殘餘還是持歡迎態度的,大不了以太原降於胡漢,借了匈奴兵以對抗第五倫,不失爲一韓王信……

一念至此,王尋遂又棄了同樣抵抗頻繁的平陽縣,繼續向北進發,在抵達楊縣(山西洪洞縣)地界時,三軍疲憊,隊伍拉成了一條長蛇,七零八落。

王尋也累了,遂在一株大槐樹下休憩飲水,卻見此地左爲呂梁山,右爲霍太山,中間是汾水谷地,道路開始變得狹窄,等進入鼠雀谷後將更加難行。

王司徒對自己輸得莫名其妙仍有些不甘心,頓時大笑起來:“若我留一支兵埋伏於此處,待第五倫追兵到時殺出,定能將彼輩殺得大敗……”

然而笑聲未落,隨着一陣鼓響,一小股騎兵卻從林中衝出,當頭卻是分明是九卿太僕車騎將軍身份,卻仍愛自己打頭衝鋒的白馬小將耿弇!

第五倫讓他“大迂迴、大包抄”,其實是打發耿弇走遠路,好擡萬脩和其餘人立主要功勞。不曾想小耿當了真,短短二十天,他帶着整編後的越騎營援上郡,遣副將降西河,他自己則帶着兩千人渡孟門,取狼皋,然後沿着呂梁山西麓南下,還真叫他包抄了過來!

雖然身邊只剩下數百騎,亦十分疲倦,但此刻忽然打着魏字旗衝出,氣勢如虹,頓時將王尋及其麾下殘兵敗卒驚得魂飛魄散!

而耿弇,一向不缺以數百打幾千的勇氣!

“敵人始至,行陳未定,前後不屬,陷其前騎,擊其左右,敵人必走;敵人暮欲歸舍,三軍恐駭,翼其兩旁,疾擊其後,薄其壘口,無使得入,敵人必敗。”

耿弇看到王尋的旗幟,知道自己逮到了大魚,遂高高舉起手中的騎矛:“諸君!”

“我偏師,又要立大功了!”

……

就在耿弇將王司徒在汾水谷地追得到處跑之際,八月初一這天,第五倫抵達安邑以北百里外的聞喜縣。

“聞喜,此地有什麼典故麼?”

聽第五倫如此發問,已是河東郡守的竇融道:“漢武帝巡狩將幸緱氏,途經左邑桐鄉,聞平南越大捷,大喜,遂將此地改爲‘聞喜’。”

第五倫頷首:“當真是好名字,今日我軍於此會師,應景!”

不多時,一支軍隊亦出現在遠處,打的同樣是“魏”,第五倫親自乘車上前,朝當前縱馬而來的老帥哥張開了雙臂,哈哈笑道:

“丈人行!”

……

PS:第二章在13:00。(會晚一個小時左右)

第三章在18:00。

第330章 你坐啊第484章 防不勝防啊第482章 有的人活着第339章蔚爲萬夫雄第151章 道德綁架第370章 大不了從頭再來第568章 南巡第523章 創業未半第193章 五百年必有王者興第379章 嘗新第617章 爲漢製法第414章 三路兵線第400章 東頭一個漢第429章 新年快樂第44章 未曾設想的道路第642章 三國第511章 失馬第164章 按下葫蘆浮起瓢第475章 鉤直餌鹹第422章 北京第240章 我替你罵了第258章 飄第45章 諸君!第42章 殺人第568章 南巡第374章 銅馬帝第627章 千里之堤第458章 鋼刀歸鋼刀第237章 革命第66章 我想了十天十夜第664章 刺馬第147章 要文鬥第201章 碩鼠還是飛蝗第610章 紀昌學射第291章 四分五裂第442章 先王不足法第586章 堅定守住,就有辦法第353章 四靈第527章 相異第669章 當陽第303章 摸尾第433章 學會了哥的運營第616章 焚書第561章 武安第285章 王侯將相第672章 你有張良計第133章 蜂蠆之毒第298章 不破不立第428章 譬如朝露第287章 甕中捉鱉第72章 批判的武器(求首訂!)第698章 魏皇來了,青天就有了第639章 得加錢第230章 傳統藝能第141章 三窟第158章 地皇三年第160章 大新龍脈第349章 江東子弟多才俊第337章 真香第157章 真·秀第667章 蜀中無大將第500章 亂拳打死老師傅第37章 你信麼第416章 兩面包夾之勢第663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519章 罪與罰第678章 次元第254章 大預言術第191章 安排上了第214章 稱帝第654章 得隴望蜀第52章 左手畫圓第396章 烏托邦第265章 孝子第236章 斧鉞!第2章 改名狂魔第621章 但我大受震撼第127章 你攤上大事了第179章 爲何而戰第656章 英雄第149章 槍桿筆桿第211章 改變第408章 怒髮衝冠第18章 公元一世紀什麼最重要?第466章 人與人是不同的第467章 不可沽名學霸王第623章 山高第2章 改名狂魔第29章 渭水不洗口賦起第260章 不中第584章 大進軍第5章 地主家也沒餘糧啊第198章 一粒第141章 三窟第9章 孝悌救不了大新第373章 降維第168章 股東第292章 其亡也忽焉第285章 王侯將相第292章 其亡也忽焉
第330章 你坐啊第484章 防不勝防啊第482章 有的人活着第339章蔚爲萬夫雄第151章 道德綁架第370章 大不了從頭再來第568章 南巡第523章 創業未半第193章 五百年必有王者興第379章 嘗新第617章 爲漢製法第414章 三路兵線第400章 東頭一個漢第429章 新年快樂第44章 未曾設想的道路第642章 三國第511章 失馬第164章 按下葫蘆浮起瓢第475章 鉤直餌鹹第422章 北京第240章 我替你罵了第258章 飄第45章 諸君!第42章 殺人第568章 南巡第374章 銅馬帝第627章 千里之堤第458章 鋼刀歸鋼刀第237章 革命第66章 我想了十天十夜第664章 刺馬第147章 要文鬥第201章 碩鼠還是飛蝗第610章 紀昌學射第291章 四分五裂第442章 先王不足法第586章 堅定守住,就有辦法第353章 四靈第527章 相異第669章 當陽第303章 摸尾第433章 學會了哥的運營第616章 焚書第561章 武安第285章 王侯將相第672章 你有張良計第133章 蜂蠆之毒第298章 不破不立第428章 譬如朝露第287章 甕中捉鱉第72章 批判的武器(求首訂!)第698章 魏皇來了,青天就有了第639章 得加錢第230章 傳統藝能第141章 三窟第158章 地皇三年第160章 大新龍脈第349章 江東子弟多才俊第337章 真香第157章 真·秀第667章 蜀中無大將第500章 亂拳打死老師傅第37章 你信麼第416章 兩面包夾之勢第663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519章 罪與罰第678章 次元第254章 大預言術第191章 安排上了第214章 稱帝第654章 得隴望蜀第52章 左手畫圓第396章 烏托邦第265章 孝子第236章 斧鉞!第2章 改名狂魔第621章 但我大受震撼第127章 你攤上大事了第179章 爲何而戰第656章 英雄第149章 槍桿筆桿第211章 改變第408章 怒髮衝冠第18章 公元一世紀什麼最重要?第466章 人與人是不同的第467章 不可沽名學霸王第623章 山高第2章 改名狂魔第29章 渭水不洗口賦起第260章 不中第584章 大進軍第5章 地主家也沒餘糧啊第198章 一粒第141章 三窟第9章 孝悌救不了大新第373章 降維第168章 股東第292章 其亡也忽焉第285章 王侯將相第292章 其亡也忽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