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革命領袖的選擇,反攻在即

尊敬或是尊重,但並不是服從和擁護。

陳文強並不是非要與北辰過不去,他只是不贊同北辰的革命方略,只是對北辰的言辭和行事持反對意見。

“我首倡推翻專制建立共和,我首倡革命,離開我講民主共和,乃是南轅北轍,大家都要服從我;革命非我不行,我敢說除我外,沒有革命導師了……”

儘管北辰並沒有把這樣的話付諸於外,但陳文強卻讀懂了他的心理,也正是這樣,他才選擇了另起爐竈,選擇了組建並資助復興會,選擇了樹立並扶持宋教仁這個能夠虛心接受意見,能夠納諫如流的領袖。

地球離了誰都照樣轉,別太把

當回事,也別太把別人不當回事。首倡革命不假,一個“革命先行者”的名頭是不是已經很夠褒獎呢?難道就因爲是首倡,便要把

看成是革命的化身,把

的理論和方略視爲=無=錯=小說 金科玉律的革命真理?

不,連穿越者陳文強也不敢如此狂妄自大。他也就更不會習慣於崇拜於某人腳下,盲從所謂的革命唯一領袖。

一個固執己見,甚至是跋扈的人,是得不到陳文強的讚賞和支持的。這也就是包括查理宋在內的一些人屢次相勸,甚至安排機會讓兩人面談,也沒有得到他們所希望的結果,沒有使陳文強拜倒敬服,從此忠心追隨。

北辰作爲一個職業革命家是值得讚揚的,但未必就是一個合適的國家的領導人,未必能有建設國家的能力,未必有在複雜國際形勢中縱橫捭闔的睿智。就象歷史上的丘吉爾,堅忍不拔地領導英國人民打贏了二戰,但也就此而已。冷靜的英國人民很快便選擇了他們認爲更加適合時代形勢變化的新領導。把聲望卓著的老英雄推到了一邊,令世人瞠目。

相反,宋復華在思想理論上則更加切合實際。就以借外債爲例,他與陳文強交流的時候,便曾言道

蓋以吾國今日之狀況論之,資本缺乏。產業幼稚,國民經濟枯槁之現象,已達於極致。各國投資貸款之來,雖由於其經濟的侵略政策,而吾苟能諳於管理之法,使用之途,與夫一切關於財政之準備,亦未嘗不可利用之。”

與陳文強相似,宋復華對均勢外債也持贊同意見。他認爲列強間互相牽制,此正中國善有以自處之一機會也;不特有以自處而已,更宜進而爲牽制各國之動力,以長久維持均勢之局。

雖然兩人之間也有分歧和爭論,也不是

事情都能統一意見,但在大方面,說是志同道合也不爲過。

而復興會能夠如此快速地發展起來,這與領導人之間的精誠團結是密不可分的。起初或許是因爲陳文強財力雄厚。很多意見有屈從的意味。但革命形勢的變化確實很符合陳文強的設想,從而也很大程度地證明了他的革命方略的正確性。到了現在。道路已經確定,各項革命工作走上了正軌,前途一片光明,大部分時候的意見統一也就順理成章了。

一明一暗,互相促進,相互借力。革命形勢的樂觀是顯而易見的。當然,這些只爲少數的高導領導所明白,更加不爲外人所知。

歷史不能重演,但近似的場景卻可能出現。革命軍西南起事,打到現在。便頗有些象太平天國永安建制前後的狀態。

從表面上看,圍攻或者說圍困西南革命軍的清軍在數量上佔有優勢,態勢看似有利,卻存在着致命的隱患。

首先是多頭指揮:由於清軍是由各省抽調而來,雖然有錫良這個名義上的總指揮,但分防各地的部隊長官往往各行其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畏戰、怯戰的心態相當普遍。而部隊之間不團結,配合不力,甚至時或互相拆臺,這樣的指揮層應付平穩戰局尚可支吾,一旦戰況突變,就很難作出準確、及時的研判和決心。

其次是兵力分散:由於處於包圍態勢,清方不得不將兵力分散在相當廣闊的範圍的多處要點,前敵兵力不敷,後方的二、三線更形空虛,不得不大量依靠壯勇、團練補數,這種佈置是建立在革命軍沿襲死守戰略的假定上的,一旦對方轉趨攻勢,集中突破一點,清軍很難阻擊,且第一道防線一破,空虛的腹地將立即暴露在革命軍的兵鋒之下。

後勤呆板也是一大隱患:清軍還沿用陳舊的制度保證軍需後勤供應,這種體系的優點是管理便利,供應穩定,適應陣地戰、圍攻戰需要,缺點是不適應戰場流動多變的野戰模式,一旦革命軍跳到外線作戰,這一體系將很難迅速跟進實施保障。

反觀革命軍,在起初的猛烈進攻並奪取了相對穩固的根據地後,在西南大搞整頓,不僅是招兵買馬,訓練部隊,壯大軍力,更把重點放在政務、經濟方面,等各項制度建起,便是猛虎出柙,大展拳腳的時候了。

而在這段

裡,戰場上也不是一片寂靜。其中有清軍的進攻、防守,有革命軍的襲擾、反擊,規模都不是很大。但清軍各部的弱點正在被革命軍所一一掌握,比如憚於肉搏,意志脆弱、怕苦怕累,軍事部署缺乏整體性,領兵將領及士兵都缺乏實戰經驗等等,這都爲革命軍的反攻積累着必勝的把握。

至於反攻的方向,則是相當地出人意料。四川,革命軍要大致沿着當年蒙古人攻取大理的道路,北渡金沙江,攻入天府之國,將革命烈火燒向腹地。

其實說出人意料也不完全是,從清軍的整個包圍圈來看,北面是相當虛弱的。四川的新軍嘛,不僅僅是剛剛編練,而且據情報來看,還是一支很奇葩的隊伍,與清末的其他新軍有着很大的不同。其他地方都是新軍比舊軍能打,但在四川卻不是這樣,混入了大量袍哥的四川新軍的戰鬥力不僅低於舊軍,似乎還有着很不錯的革命基礎。

……(。)

第257章 政黨轉型,挑釁的想法第189章 亡也忽焉,北洋第五鎮第86章 黑吃黑第218章 誘惑,朱爾典的困難第2章 博覽會之感第31章 沉重的傳統第53章 一箭三雕第267章 大軍發動,借外安內第165章 國內社會的感觸,起事佈置第61章 陷阱,等待第212章 國際同情,政府令第233章 第一輪和談第52章 內應外合第254章 公路發展,溫存第176章 強硬不退,踏足上海第230章 舊督新督第278章 都是利益第5章 離國,蘇報案轉折第256章 先國家後政治第117章 義軍第177章 潛伏,裡挑外掘第243章 革命根基穩固第118章 競爭,避實擊虛第234章 親德拉美第88章 提前避禍第12章 夜市第207章 憲政會第266章 有備而來第205章 你籌我謀,英使朱爾典第264章 挑拔,發動聲勢第34章 猶太人第158章 縱橫捭闔,新的革命基地第29章 迫走地痞第211章 猛烈攻擊第65章 理工人才,整合幫派第171章 煙幕,三路清軍第262章 戰事擴大第69章 工會設想第77章 商團的聯合與擴展第235章 改組政黨,籌邊第207章 大戰第121章 切身經驗第16章 廣東路濟羅生第88章 提前避禍第256章 先國家後政治第292章 飛機、潛艇,初戰告捷第270章 潛艇,華僑第258章 蒙亂第53章 一箭三雕第190章 硬碰硬第129章 身處其境的改變,籌款競爭第69章 工會設想第249章 迅猛的抵日運動第74章 讀心,工廠第21章 現實,人脈第95章 換馬,革命聯合第173章 被逼無奈的反正第110章 奸細,後援第79章 朋友?第29章 暗殺團第97章 同性*愛,抵美風潮第161章 不撈好處誰幹哪?第262章 澳葡驚慌第234章 人心,大布局第259章 計議不定第38章 爭論妥協第261章 驚雷之震第112章 輕取萬寧第270章 潛艇,華僑第143章 不投脾氣,鐵血夢想第231章 東北局勢第115章 冰冷現實,感觸第178章 將以有爲?當頭棒喝第79章 朋友?第284章 大敵——日本第4章 過苛,面具第130章 一攬子合作,緊跟和猛追第216章 北辰歸來,同盟會決議第34章 轉變,查理宋求助第238章 戰雲密佈,定遼東第80章 徐錫麟的見聞第254章 公路發展,溫存第71章 互動,造勢第119章 退出的安排第83章 伯蓀來訪第117章 義軍第253章 挑拔,靈活第9章 接客,賣唱第187章 急攻進取第295章 戰爭暫時的結束第193章 謀劃深遠第213章 編練新軍,再謀官職第200章 印象,國路第217章 最後的全力支撐第242章 攫取海軍,西南形勢之變第216章 南返,政潮第77章 商團的聯合與擴展第70章 雙花洪棍第169章 戰略戰術的改變第237章 定遼東
第257章 政黨轉型,挑釁的想法第189章 亡也忽焉,北洋第五鎮第86章 黑吃黑第218章 誘惑,朱爾典的困難第2章 博覽會之感第31章 沉重的傳統第53章 一箭三雕第267章 大軍發動,借外安內第165章 國內社會的感觸,起事佈置第61章 陷阱,等待第212章 國際同情,政府令第233章 第一輪和談第52章 內應外合第254章 公路發展,溫存第176章 強硬不退,踏足上海第230章 舊督新督第278章 都是利益第5章 離國,蘇報案轉折第256章 先國家後政治第117章 義軍第177章 潛伏,裡挑外掘第243章 革命根基穩固第118章 競爭,避實擊虛第234章 親德拉美第88章 提前避禍第12章 夜市第207章 憲政會第266章 有備而來第205章 你籌我謀,英使朱爾典第264章 挑拔,發動聲勢第34章 猶太人第158章 縱橫捭闔,新的革命基地第29章 迫走地痞第211章 猛烈攻擊第65章 理工人才,整合幫派第171章 煙幕,三路清軍第262章 戰事擴大第69章 工會設想第77章 商團的聯合與擴展第235章 改組政黨,籌邊第207章 大戰第121章 切身經驗第16章 廣東路濟羅生第88章 提前避禍第256章 先國家後政治第292章 飛機、潛艇,初戰告捷第270章 潛艇,華僑第258章 蒙亂第53章 一箭三雕第190章 硬碰硬第129章 身處其境的改變,籌款競爭第69章 工會設想第249章 迅猛的抵日運動第74章 讀心,工廠第21章 現實,人脈第95章 換馬,革命聯合第173章 被逼無奈的反正第110章 奸細,後援第79章 朋友?第29章 暗殺團第97章 同性*愛,抵美風潮第161章 不撈好處誰幹哪?第262章 澳葡驚慌第234章 人心,大布局第259章 計議不定第38章 爭論妥協第261章 驚雷之震第112章 輕取萬寧第270章 潛艇,華僑第143章 不投脾氣,鐵血夢想第231章 東北局勢第115章 冰冷現實,感觸第178章 將以有爲?當頭棒喝第79章 朋友?第284章 大敵——日本第4章 過苛,面具第130章 一攬子合作,緊跟和猛追第216章 北辰歸來,同盟會決議第34章 轉變,查理宋求助第238章 戰雲密佈,定遼東第80章 徐錫麟的見聞第254章 公路發展,溫存第71章 互動,造勢第119章 退出的安排第83章 伯蓀來訪第117章 義軍第253章 挑拔,靈活第9章 接客,賣唱第187章 急攻進取第295章 戰爭暫時的結束第193章 謀劃深遠第213章 編練新軍,再謀官職第200章 印象,國路第217章 最後的全力支撐第242章 攫取海軍,西南形勢之變第216章 南返,政潮第77章 商團的聯合與擴展第70章 雙花洪棍第169章 戰略戰術的改變第237章 定遼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