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山峰右側峽谷,陳璘幾人神色凝重,此處是他們千辛萬苦幾番推算才確認的,幾處有可能是洞天福地之一的所在。已經走了兩處,亦不知是推算錯誤,還是機緣未到無法辨識,始終未曾有所發現。
此地已是終南山北麓極爲偏僻的一處地方。終南山地形險阻、道路崎嶇,大谷有五,小谷過百,連綿數百里,古人記載,“終南橫亙關中南面,西起秦隴,東至藍田,相距八百里,昔人言山之大者,太行而外,莫如終南。”
張衡的《西京賦》中提到,“終南山,脈起崑崙,尾銜嵩嶽,鍾靈毓秀,宏麗瑰奇,作都邑之南屏,爲雍樑之巨障。其中盤行目遠,深嚴邃谷不可探究。”
終南山與道教有不解之緣。據傳楚康王時,天文星象學家尹喜爲函谷關關令,於終南山中結草爲樓。一日忽見紫氣東來,吉星西行。不久一位老者身披五彩雲衣,騎青牛而至,原來是老子西遊入秦。
老子在高崗上爲尹喜講授《道德經》五千言,然後飄然而去。道教產生後,尊老子爲道祖,尹喜爲文始真人,奉《道德經》爲根本經典。
峽谷中有條小山澗,水流充裕,加上山谷封閉式環境,水汽蒸發形成的霧氣非常濃厚,能見度極低,幾乎只有十來米遠。
順着山澗直上,周邊都是險峻巖壁,攀無可攀,而峽谷縱長在地圖上估計都有十餘里。
才進去數十米,指南針就開始出現紊亂,陳璘皺眉道,“這鬼地方看又看不遠,指南針又有偏移,哪來那麼多磁鐵岩石?衛星地圖又終年被濃霧遮擋,毫無行路目標可言。看來只能順着山澗往上爬了,否則很容易迷路。”
道士無所謂,“四個人挨近點,都背上攀巖繩就是了。”
中校牽頭開路,野外生存他最有經驗,道士居中,陳璘接後,和尚掃尾,一路艱難地順着山澗,劈山開路,攀爬直上。
滲入山澗近數十里,風景倒是甚好,大樹參天,巖壁陡峭,山泉靈涌,鳥語不絕。
“不對。”陳璘猛然從一路心曠神怡的景色中反應過來。
“什麼不對?”和尚隨口接了一句。
“按照衛星地圖判斷,這條山澗兩端直線距離不過十餘里,我們都走了快要超過一倍了。”陳璘皺眉看着手中的衛星地圖複印件。
“山澗本來就是彎彎曲曲的吧,自然會延長流徑里程。”正在琢磨怎麼爬上一個低矮峭壁的中校,隨口接茬道。
“問題是,我們爬過的山澗幾乎都沒有什麼明顯的彎曲。”陳璘解釋。
拍拍手上的泥土,道士不以爲意,“說不定山澗是一個略彎的弧線流徑而已。”
“那說明它繞過了什麼東西。”和尚與陳璘突然異口同聲地大叫。
陳璘馬上決斷,“回頭,往回十里,再向左右攀巖而上,扇面搜索,看看巖壁後面是什麼?”
山澗中段位置,陳璘和道士尋了個較高的小平地,生起一堆篝火,一方面給分頭搜索左右的和尚與中校指示回來的方向,一方面煮點魚湯熱食供大家就餐。
很快,和尚就回來了,“前進了二三里路,沒什麼收穫,除了山,還是山。”端起一碗開水灌了下去。
“也不知道搞點野菜湯。”和尚看着魚湯埋怨。陳璘當做不聽見。
道士嬉笑地接口,“這裡最方便抓的食物就是魚呀。”
過了很久,當陳璘他們等得有點心急,準備讓和尚去接應的時候,中校回來了。
連續爬了這麼多山路,中校也疲憊不堪,隨手扔了一樣東西給陳璘,自顧自倒了一碗魚湯就稀里嘩啦地吃喝起來。
“什麼東西?”陳璘疑惑地接過。
“銅質小酒壺?”入手的是一把破損癟凹的銅質小酒壺,彎嘴圓肚弧柄,沒有任何修飾,只是青銅表面鏽跡斑斑。
“翻過去靠左一里多,有條明顯人工鋪設的小山路。往上行,在走上一段路,在半山腰有很多居室廢墟,我從最近的一家廢墟里刨到這個東西,就往回趕了。”中校喝了一碗後,緩過神來,開口說道。
陳璘大喜,“有戲,今天我們休息下,明早再出發去探探究竟。”
半山腰的廢墟遺蹟規模很大,但是已經荒廢時間很久遠了,甚至很多殘碎的牆石都是一觸即碎。
陳璘他們震驚地看着現場,圍繞着半山腰,好大一圈住宅區域,甚至還有估計可能是山門遺址的巨大石臺。
“這裡應該是外門弟子居住區,我們繼續往上走。”道士判斷。
和尚也是很認可。
從來沒有看到過宗門駐地的陳麟和中校,自然沒有意見。
一路繼續往上,路越來越難行,山風越刮越猖狂,不是還形成一股突如其來又瞬間消失的狂暴小龍捲風,肆虐着山上的一切。
艱難的爬行過後,又出現了一層錯落有致的山洞建築,平臺、大樹、汲泉一應俱全,只是荒蕪已久,無盡的風沙歲月已抹去一切文明的痕跡。
再往上已無法前行,冰雪嚴寒覆蓋住更上面的路徑,經常有絞碎的冰塊被狂風捲起,呼嘯着盤旋切碎所觸碰到的一切東西。
“上不去了,沒有準備,我們的身體還耐不住嚴寒,也擋不住這些旋轉的冰刀。”陳璘沉聲道。
“這是內門弟子的居住區,看磨損程度,估計早荒廢數千年了。難怪在山裡,從來沒有聽說過還有這個地方。”道士說到。
和尚想了想說,“當年的內門弟子,遠不是我們現在所想象的低下境界。說不定,築基以上才能進內門,不像現在煉氣就可以進內門。所以我們認真搜索下,也許還是有點收穫的。”
“有道理。”陳璘肯定。
一連三天,特別事務處四個人,在這些山洞遺址瘋狂地進行搜索探究。
“沒有收穫。”中校冷冷地說。
“可能是集體搬遷到什麼地方去了,清理地很乾淨,除了幾個盤盤罐罐,什麼東西都沒有。”道士沮喪地說着。
和尚聳聳肩,一攤手,示意也沒有發現。
“我倒是找到一塊玉石條,只不過我又不賣玉石,值錢也沒有用呀。”陳璘順手從後面撈出一塊書本大小的長條玉石。
“這應該是和田玉,崑崙特產,只是有點差異而已。”道士瞄了一眼。
“嘿嘿,這麼大塊應該值不少錢。”中校笑了。
玉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澱所在。中國考古學家相信在新石器時代與銅器、鐵器時代之間,橫亙着一個玉器時代。東西方文化最早的基本差異,就是在新石器時代有無發達的玉器文化。東方文明的智慧在玉器上閃爍着璀璨的光芒,自文明之始迄今八千多年,無論中國文化經歷過何等巨大的激盪,玉石文化和傳承始終未曾中斷。
玉石,分爲軟玉和硬玉。
玉石文化之源是從軟玉開始的。
軟玉,蘇聯化學家曾將軟玉命名爲“中國玉”。軟玉的大部分在國際上並不被認爲是玉,而是非玉礦物,但在中國涉及文化理念而被稱爲玉的一個主要類別。
因此,中國流行的所謂“中國四大名玉”(和田玉、綠松石、岫巖玉、獨山玉),實際上真正屬於礦物學上軟玉的,只有和田玉、岫巖玉。
軟玉的化學成分是鈣鎂矽酸鹽。
和田玉具有玉石中最犟的韌性而不易破損。分佈於中國崑崙山,包括了以白玉爲代表的多品種軟玉系列。和田玉是純度較高的一類軟玉,礦物比重在2.80-3.10之間,莫氏硬度在6-6.5之間。
和田玉中的羊脂白玉因色似羊脂故名,其質地細膩,“白如截脂”,特別滋蘊光潤,給人以一種剛中見柔的感覺。這是白玉中最好的品種,目前世界上僅和田有此品種,產出十分稀少,極其名貴。
還有就是硬玉,也就是翡翠,和軟玉性質不同。比重在3.25—3.35之間,莫氏硬度在6.5—7之間,比軟玉要硬。文化傳承史起於傳入中國後,遠遲於軟玉。
如今和田羊脂玉資源已近枯竭,品質優良的羊脂白玉從每克僅爲二十多元人民幣,十年間暴漲到每克二萬多元人民幣,漲幅達到了上百倍。
看着手中價值近千萬美元的羊脂白玉條,陳璘嘆了一口氣,“算了,回去吧,總算找了點傳家寶,也是沒有白來了。”
“原以爲觸手可及大富貴,哪想到是黃粱一夢小米粥。”道士遙望遠處被風雪遮掩的高山,無比失望。
“小賭怡情,大賭傷身,施主切不可沉迷期間。”和尚一本正經。
“要不,我們去緬甸賭石去,我曾經去過一次礦區賭石。很過癮,放鬆一下,又不比賭博那麼招人眼。”中校亂出主意。
看到大家都不反對,陳璘笑嘻嘻地說,“那這塊和田羊脂玉就歸我了,回頭多帶點錢,每人都挑一車翡翠原石回去,自己找工匠切出來當紀念品好了。”順手把羊脂玉石放進後背登山包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