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理論基礎_三、人類主義

三、人類主義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已經成爲中國外交中的一個重要話語,它既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重要理念,也爲國際關係現代化提供了目標模式。這裡提出人類主義概念,將之作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指導。

(一)爲什麼提出人類主義概念?

提出人類主義概念,就是要在國際關係中確立人類本位觀念,突出人類共同利益,關注人類共同命運,超越國家主義和民族主義,促使整個人類攜手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已有的一些理論,特別是全球主義和世界主義,也關注人類共同利益,反對國家主義和民族主義。它們在推進人類共同利益的實現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由於概念本身以及理論歷史的原因,它們難以勝任作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指導。

從概念本身來說,全球主義的核心詞彙“全球”直接體現的是自然屬性的地球,雖然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地球的命運與人類的命運息息相關,但是,畢竟人類與地球是不同的事物。第一,地球的歷史比人類要長很多,兩者並非同生。地球的歷史與人類的歷史是不同的。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在人存在之前是不存在人類歷史的。就人類探索外星的前景來看,很難說人類會與地球同亡,假設真的到了地球毀滅或者是地球不適宜人類居住的時候,如果那時人類具備了移民外星的條件,人類就有可能獲得新的家園。與之相應,人類也應當防範外星人入侵,儘管目前這還只是科幻作品中的情景。第二,除了人類,地球上還有很多生物,地球也是它們的家園。但是從人類本位的角度出發,地球上所有其他生物都不能與人類擁有相同的地位,更不能威脅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假如有哪種生物有可能威脅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人類有權將之消滅。此外,有些生物即使再稀有珍貴,再有經濟價值,甚至得到很有權勢的人的寵愛,也不可能擁有人類的法理權利。總之,從人類本位出發,人類的利益與地球的利益是有區別的,全球主義概念在反映人類本位上明顯有欠缺。

世界主義的核心詞彙“世界”直接體現的也是自然屬性。所謂 “世界”,就是“地球上所有地方”, 強調的是地理範圍。在現實國際關係的話語體系中,“世界”一詞通常與“國家”、“地區”、“洲”相對應。當我們看普通的世界地圖時,看到的只是地理意義上的世界,荒無人煙的南極州或大沙漠,同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沒有什麼本質區別。可見,“世界”和世界主義概念未能反映人類本位的含義。有時,人們將世界主義與全球主義等同起來。實際上,在漢語中,“全球”就是“全世界”。

從理論歷史來看,全球主義作爲一種國際政治思潮早就出現了,其基本含義是:“超越世界上不同的民族、國家、文化、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制度形式、地理分割,而認爲世界屬於一家和世界可以成爲一家的觀念。”學者們普遍認爲,創立於1968年的羅馬俱樂部是全球主義理論的創始者。在1969年發表的報告《橫向斷層》中,羅馬俱樂部提出西歐文明將面臨一系列地球環境的危機。基於這種危機意識,發表於1972年的報告《增長的極限》指出:如果人口和經濟像現在這樣持續膨脹式地增長,那麼不用一百年地球上的增長將達到極限;超越地球上有限的資源和環境限度將會招致地球毀滅的後果。此後,全球主義的思想很快爲國際社會接受。1972年聯合國環境會議發表的非正式報告鮮明的指出:“我們已進入了人類進化的全球性階段,每個人顯然有兩個國家,一個是自己的祖國,另一個是地球這顆行星。”可以看出,全球主義發端於西方,開始也是站在西方文明發展的立場上看問題。雖然那些西方全球主義者在關注人類和地球的命運這一點具有巨大積極意義,但是畢竟其立場決定了其視野存在明顯的侷限性。他們只看到發達國家“增長的極限”,而未考慮到地球上還有更多的人類需要發展。如何將廣

大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訴求與“增長的極限”統籌考量,是當今人類社會和國際關係所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在解決這個課題上,已有的全球主義理論顯然力不從心。

就理論發展的歷史來看,世界主義要比全球主義久遠。而且“世界”這個詞語要比“全球”古老得多,直到地理大發現之前,人們心目中的“世界”還跟“球體”沒有必然聯繫。儘管公元二世紀古羅馬帝國時期的哲學家托勒密提出了“地球是宇宙中心”的學說,有了“地球”的概念,但是這個學說並未得到普遍認可,而且大地是個“球體”也長期未得到驗證。

學者們普遍認爲,世界主義始於古希臘斯多葛派。這個創立於公元前300年左右的哲學流派“主張建立一個以理性爲基礎的世界國家,世界乃每一個人的祖國。世界主義不強調民族傳統,主張淡化民族主權”。世界主義後來在基督教中得到發揚光大。德國哲學家康德是世界主義的集大成者。他設想通過建立一個“世界共和國”來實現“永久和平”,並提出一套構建“世界共和國”的路徑。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理想以及世界歷史理論,也帶有濃厚世界主義的色彩,也可以算是世界主義的一個流派。青年毛澤東就稱:“這種世界主義,就是四海同胞主義,就是願意自己好,也願意別人好的主義,也就是所謂社會主義。”西方的自由主義則是世界主義的另一個重要流派。美國曆史學家麥克尼爾認爲,“西方的興起”開創了“全球範圍的世界主義”。伊斯蘭教也是主張世界主義的。在伊斯蘭教看來,人類都是安拉創造的,不論哪個種族和民族都是一樣的,根本沒有什麼區別。法西斯主義也有世界主義傾向,只不過是將世界上的民族分出了等級。希特勒聲稱:“在遙遠的將來,我們都深切地知道人類必須要應付這種種難題;到了那時,最高貴的民族必定做着世界的盟主,而且受萬國所擁戴。”這種紛雜的理論歷史,決定了世界主義的侷限。每一個流派都從自己的理論體系和意識形態出發來理解“世界”並闡釋世界主義,進而用之指導本國的對外政策。蘇聯的“世界革命論”就是以蘇聯版世界主義爲理論基礎。當今西方世界,特別是美國,向世界各國“推進民主”、推廣“普世價值”,就是要以自由主義爲理論基礎,以西方爲中心和樣板來改造世界。在這種情況下,世界主義“客觀上爲帝國主義強國統治世界提供了理論依據”。因此,用世界主義來指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顯然是有問題的,容易帶來理論紛爭和思想混亂。

提出人類主義概念就是要克服全球主義和世界主義的侷限,在汲取全球主義和世界主義理論合理內核的基礎上,構建更適應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

(二)人類主義的理論範式

1.人類主義的定義

在國際關係領域,所謂人類主義,就是以人類爲本位,以人類的整體利益和命運出發來處理國際關係的觀點、理念以及相應的行爲規範。

2.人類主義的理論定位

人類主義是指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是一種國際關係本體論,要解決或回答的是“國家在處理對外關係時應當以什麼爲本位或出發點?”的問題。

有學者從哲學、倫理學、社會學等學科角度探討人類主義。這些學科中的人類主義與國際關係中的人類主義有相通之處,但側重點不同。

3.人類主義的基本要義

第一,人類主義以人類爲本位,是人類中心論。在人類主義的視野裡,地球是人類生存和生活的家園,所以要保護地球。但這並不意味着地球是人類永遠的家園,地球上的其他物種不具有跟人類同等的地位。

第二,在人類主義的視野中,世界是一個整體。人類主義是世界整體論。在這一個點上,人類主義是與國家主義、民族主義相區別的,甚至有明顯的對立成分。

第三,與全球主義和世界主義不同,人類主義並非與國家主義和民族主義完全對立。人類主義正視主權國家是國際政治主要行爲體這個客觀現實,並不否定國家利

益和民族利益,而是主張將國家利益、民族利益與人類共同利益有機結合起來。任何國家和民族都不應當將自己的利益置於人類共同利益之上,甚至與人類共同利益根本對立。

第四,人類主義並不寄望建立能取代國家的“世界政府”,而是主張通過主權國家的合作來推進全球治理,維護人類共同利益。良好的國家治理是推進全球治理的基礎和前提。只有那些治理良好的國家才能提供優質的國際合作,才能在全球治理中發揮建設性作用。那些缺乏有效治理的國家,往往會成爲全球治理的問題,成爲國際社會的負擔和亂源。當然,如果將來具備了建立世界政府的條件,人類主義並不拒絕這種選擇,甚至還會積極推動去實現這種前景。在世界政府性質的機構出現之前,人類主義支持那些有利於維護人類共同利益的超國家機構的存在與完善,比如聯合國。

第五,在人類主義視野中,在當今時代,人類有着共同的命運,這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現實基礎和依據。人類共同命運主要體現在共同利益、共同價值和共同責任這三個層面。與之相應,人類命運共同體應當由三個層次內容組成:一是利益共同體,包括髮展利益和安全利益;二是價值共同體,人類有共同的價值觀,在當今時代,和平、發展、平等、公正、民主、自由、人權、合作等,就是人類主流共享的價值觀;三是責任共同體,在關乎人類命運的重大問題上,世界各國、各民族都有責任和義務攜手應對。

第六,在人類主義的視野中,世界不存在中心與邊緣之別,所有民族、人羣都是人類的成員,他們在法理上都是平等的。世界不同地區、國家、民族,只有發展程度、文明文化、社會制度等方面的差別,而不存在作爲人類組成部分在地位上的差別。

第七,基於人類主義的基本行爲規範應當包括:阻止核戰爭以及有可能引發核戰爭的常規戰爭;阻止核武器及其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在應對氣候變化等有可能給地球生態帶來災難性破壞的問題上採取積極態度,各國都擔負應當承擔的責任;積極應對大規模傳染病;防止並遏止種族滅絕行爲;防止曾經給人類造成巨大災難的法西斯主義、軍國主義復活;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以及作爲恐怖主義思想基礎的各種極端主義;積極應對貧困問題以及有可能造成大範圍貧困的自然災害。以上是最基本的人類主義行爲規範。隨着人類主義的實踐即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還可以確定更高標準的行爲規範。比如阻止包括內戰在內的局部戰爭。從人類本位理念出發,人類之間相互殘殺是非理性行爲,應當被阻止。

總之,人類主義關注全人類的利益和命運,但並不否定國家主義和民族主義,人類主義所反對的是極端國家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

(三)人類主義與人本主義等有關人的學說的區別

人本主義是源自西方的一種哲學流派,是自由主義的哲學基礎。人本主義強調的是個體的人,主張人的自由及各種權利。個人主義就是人本主義的一種異化。而人類主義關注的是作爲整體的人類,儘管整體的人類是由個體的人組成的。

馬克思主義將個體的人與整體的人類有機地統一到一起。在《共產黨宣言》中,馬恩提出在未來取代階級社會的“聯合體”中,“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人類主義的觀點與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相符。

歷史唯物論中的“人民”與“人類”的含義不同。“人民”是指“人民羣衆”,即“以勞動羣衆爲主體的社會基本成員”。“人民”在通常意義上運用於國內政治,講“世界人民”時也是意指“世界各國人民”,言者心目中的“人民”內涵與國內政治中的相同;而“人類”則跨過國界,面向全球,更多運用於國際政治和國際關係。但是,無論是“人民”還是“人類”,核心字眼都是“人”,二者有相通之處,關注的都是人的大多數。“人民”不包括人民公敵、反動派等社會中非主流個體和人羣;“人類”也不包括敵視人類的恐怖主義等勢力。

(本章完)

|第三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目標形態—新型國際關係_三、新型國際關係的基本特徵|第四篇| 中國推動國際關係現代化的方略_一、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第一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現實基礎與環境_二、時代特徵與主題|第四篇| 中國推動國際關係現代化的方略_二、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第二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理論基礎_三、人類主義四、推進新型國際關係的主要着力點一、主權國家的演變及其在國際關係中的地位|第四篇| 中國推動國際關係現代化的方略_一、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第四篇| 中國推動國際關係現代化的方略_一、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第四篇| 中國推動國際關係現代化的方略_五、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和國際秩序重構|第三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目標形態—新型國際關係_三、新型國際關係的基本特徵|第三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目標形態—新型國際關係_三、新型國際關係的基本特徵|第一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現實基礎與環境_四、全球治理推動國際秩序重構|第二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理論基礎_一、國際關係現代化的哲學基礎|第二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理論基礎_四、合作主義|第三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目標形態—新型國際關係_一、新型國際關係的基本理念|第四篇| 中國推動國際關係現代化的方略_三、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第一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現實基礎與環境_二、時代特徵與主題|第四篇| 中國推動國際關係現代化的方略_三、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第四篇| 中國推動國際關係現代化的方略_四、實施以國際安全爲依託的國家安全戰略|第二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理論基礎_四、合作主義|第二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理論基礎_四、合作主義|第四篇| 中國推動國際關係現代化的方略_三、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四、推進新型國際關係的主要着力點|第三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目標形態—新型國際關係_二、新型國際關係的基本原則|第二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理論基礎_三、人類主義|第一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現實基礎與環境_三、世界格局轉型與國際體系變革|第四篇| 中國推動國際關係現代化的方略_四、實施以國際安全爲依託的國家安全戰略|第一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現實基礎與環境_二、時代特徵與主題四、推進新型國際關係的主要着力點|第四篇| 中國推動國際關係現代化的方略_二、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第二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理論基礎_二、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第三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目標形態—新型國際關係_三、新型國際關係的基本特徵|第二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理論基礎_三、人類主義|第一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現實基礎與環境_四、全球治理推動國際秩序重構|第四篇| 中國推動國際關係現代化的方略_二、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第三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目標形態—新型國際關係_二、新型國際關係的基本原則|第四篇| 中國推動國際關係現代化的方略_二、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第三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目標形態—新型國際關係_一、新型國際關係的基本理念|第二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理論基礎_二、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第四篇| 中國推動國際關係現代化的方略_四、實施以國際安全爲依託的國家安全戰略|第四篇| 中國推動國際關係現代化的方略_四、實施以國際安全爲依託的國家安全戰略|第四篇| 中國推動國際關係現代化的方略_一、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第一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現實基礎與環境_三、世界格局轉型與國際體系變革|第二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理論基礎_三、人類主義|第四篇| 中國推動國際關係現代化的方略_二、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第三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目標形態—新型國際關係_二、新型國際關係的基本原則|第二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理論基礎_三、人類主義|第一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現實基礎與環境_三、世界格局轉型與國際體系變革|第二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理論基礎_二、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第二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理論基礎_三、人類主義|第四篇| 中國推動國際關係現代化的方略_三、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第四篇| 中國推動國際關係現代化的方略_四、實施以國際安全爲依託的國家安全戰略|第二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理論基礎_三、人類主義|第一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現實基礎與環境_四、全球治理推動國際秩序重構|第四篇| 中國推動國際關係現代化的方略_一、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第三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目標形態—新型國際關係_一、新型國際關係的基本理念四、推進新型國際關係的主要着力點一、主權國家的演變及其在國際關係中的地位|第二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理論基礎_一、國際關係現代化的哲學基礎四、推進新型國際關係的主要着力點|第二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理論基礎_一、國際關係現代化的哲學基礎|第四篇| 中國推動國際關係現代化的方略_四、實施以國際安全爲依託的國家安全戰略|第二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理論基礎_一、國際關係現代化的哲學基礎|第一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現實基礎與環境_四、全球治理推動國際秩序重構|第四篇| 中國推動國際關係現代化的方略_二、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第四篇| 中國推動國際關係現代化的方略_一、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第三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目標形態—新型國際關係_一、新型國際關係的基本理念|第四篇| 中國推動國際關係現代化的方略_四、實施以國際安全爲依託的國家安全戰略|第一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現實基礎與環境_四、全球治理推動國際秩序重構|第一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現實基礎與環境_二、時代特徵與主題|第二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理論基礎_一、國際關係現代化的哲學基礎|第四篇| 中國推動國際關係現代化的方略_五、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和國際秩序重構|第一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現實基礎與環境_四、全球治理推動國際秩序重構|第一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現實基礎與環境_五、國際關係呈現新特徵|第一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現實基礎與環境_四、全球治理推動國際秩序重構|第四篇| 中國推動國際關係現代化的方略_二、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第一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現實基礎與環境_三、世界格局轉型與國際體系變革|第三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目標形態—新型國際關係_一、新型國際關係的基本理念|第三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目標形態—新型國際關係_一、新型國際關係的基本理念|第二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理論基礎_二、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第一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現實基礎與環境_五、國際關係呈現新特徵|第二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理論基礎_四、合作主義|第四篇| 中國推動國際關係現代化的方略_二、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第三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目標形態—新型國際關係_二、新型國際關係的基本原則一、主權國家的演變及其在國際關係中的地位|第一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現實基礎與環境_五、國際關係呈現新特徵|第三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目標形態—新型國際關係_三、新型國際關係的基本特徵|第四篇| 中國推動國際關係現代化的方略_一、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一、主權國家的演變及其在國際關係中的地位四、推進新型國際關係的主要着力點|第四篇| 中國推動國際關係現代化的方略_五、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和國際秩序重構|第二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理論基礎_二、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第四篇| 中國推動國際關係現代化的方略_二、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第二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理論基礎_四、合作主義
|第三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目標形態—新型國際關係_三、新型國際關係的基本特徵|第四篇| 中國推動國際關係現代化的方略_一、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第一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現實基礎與環境_二、時代特徵與主題|第四篇| 中國推動國際關係現代化的方略_二、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第二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理論基礎_三、人類主義四、推進新型國際關係的主要着力點一、主權國家的演變及其在國際關係中的地位|第四篇| 中國推動國際關係現代化的方略_一、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第四篇| 中國推動國際關係現代化的方略_一、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第四篇| 中國推動國際關係現代化的方略_五、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和國際秩序重構|第三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目標形態—新型國際關係_三、新型國際關係的基本特徵|第三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目標形態—新型國際關係_三、新型國際關係的基本特徵|第一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現實基礎與環境_四、全球治理推動國際秩序重構|第二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理論基礎_一、國際關係現代化的哲學基礎|第二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理論基礎_四、合作主義|第三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目標形態—新型國際關係_一、新型國際關係的基本理念|第四篇| 中國推動國際關係現代化的方略_三、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第一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現實基礎與環境_二、時代特徵與主題|第四篇| 中國推動國際關係現代化的方略_三、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第四篇| 中國推動國際關係現代化的方略_四、實施以國際安全爲依託的國家安全戰略|第二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理論基礎_四、合作主義|第二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理論基礎_四、合作主義|第四篇| 中國推動國際關係現代化的方略_三、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四、推進新型國際關係的主要着力點|第三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目標形態—新型國際關係_二、新型國際關係的基本原則|第二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理論基礎_三、人類主義|第一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現實基礎與環境_三、世界格局轉型與國際體系變革|第四篇| 中國推動國際關係現代化的方略_四、實施以國際安全爲依託的國家安全戰略|第一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現實基礎與環境_二、時代特徵與主題四、推進新型國際關係的主要着力點|第四篇| 中國推動國際關係現代化的方略_二、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第二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理論基礎_二、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第三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目標形態—新型國際關係_三、新型國際關係的基本特徵|第二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理論基礎_三、人類主義|第一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現實基礎與環境_四、全球治理推動國際秩序重構|第四篇| 中國推動國際關係現代化的方略_二、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第三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目標形態—新型國際關係_二、新型國際關係的基本原則|第四篇| 中國推動國際關係現代化的方略_二、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第三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目標形態—新型國際關係_一、新型國際關係的基本理念|第二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理論基礎_二、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第四篇| 中國推動國際關係現代化的方略_四、實施以國際安全爲依託的國家安全戰略|第四篇| 中國推動國際關係現代化的方略_四、實施以國際安全爲依託的國家安全戰略|第四篇| 中國推動國際關係現代化的方略_一、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第一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現實基礎與環境_三、世界格局轉型與國際體系變革|第二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理論基礎_三、人類主義|第四篇| 中國推動國際關係現代化的方略_二、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第三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目標形態—新型國際關係_二、新型國際關係的基本原則|第二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理論基礎_三、人類主義|第一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現實基礎與環境_三、世界格局轉型與國際體系變革|第二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理論基礎_二、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第二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理論基礎_三、人類主義|第四篇| 中國推動國際關係現代化的方略_三、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第四篇| 中國推動國際關係現代化的方略_四、實施以國際安全爲依託的國家安全戰略|第二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理論基礎_三、人類主義|第一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現實基礎與環境_四、全球治理推動國際秩序重構|第四篇| 中國推動國際關係現代化的方略_一、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第三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目標形態—新型國際關係_一、新型國際關係的基本理念四、推進新型國際關係的主要着力點一、主權國家的演變及其在國際關係中的地位|第二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理論基礎_一、國際關係現代化的哲學基礎四、推進新型國際關係的主要着力點|第二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理論基礎_一、國際關係現代化的哲學基礎|第四篇| 中國推動國際關係現代化的方略_四、實施以國際安全爲依託的國家安全戰略|第二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理論基礎_一、國際關係現代化的哲學基礎|第一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現實基礎與環境_四、全球治理推動國際秩序重構|第四篇| 中國推動國際關係現代化的方略_二、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第四篇| 中國推動國際關係現代化的方略_一、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第三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目標形態—新型國際關係_一、新型國際關係的基本理念|第四篇| 中國推動國際關係現代化的方略_四、實施以國際安全爲依託的國家安全戰略|第一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現實基礎與環境_四、全球治理推動國際秩序重構|第一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現實基礎與環境_二、時代特徵與主題|第二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理論基礎_一、國際關係現代化的哲學基礎|第四篇| 中國推動國際關係現代化的方略_五、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和國際秩序重構|第一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現實基礎與環境_四、全球治理推動國際秩序重構|第一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現實基礎與環境_五、國際關係呈現新特徵|第一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現實基礎與環境_四、全球治理推動國際秩序重構|第四篇| 中國推動國際關係現代化的方略_二、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第一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現實基礎與環境_三、世界格局轉型與國際體系變革|第三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目標形態—新型國際關係_一、新型國際關係的基本理念|第三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目標形態—新型國際關係_一、新型國際關係的基本理念|第二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理論基礎_二、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第一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現實基礎與環境_五、國際關係呈現新特徵|第二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理論基礎_四、合作主義|第四篇| 中國推動國際關係現代化的方略_二、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第三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目標形態—新型國際關係_二、新型國際關係的基本原則一、主權國家的演變及其在國際關係中的地位|第一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現實基礎與環境_五、國際關係呈現新特徵|第三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目標形態—新型國際關係_三、新型國際關係的基本特徵|第四篇| 中國推動國際關係現代化的方略_一、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一、主權國家的演變及其在國際關係中的地位四、推進新型國際關係的主要着力點|第四篇| 中國推動國際關係現代化的方略_五、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和國際秩序重構|第二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理論基礎_二、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第四篇| 中國推動國際關係現代化的方略_二、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第二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理論基礎_四、合作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