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施琅上任

這個時候洪承疇剛剛上書朝廷請辭,朝廷還在爭論不休,是否應該准許他致仕。

洪承疇此人有大才,這一點滿清高層都十分清楚,加上他在漢人官員心中的地位崇高,隱隱還要高於范文程一籌,此人又是內閣大學士、太子太保,可謂三朝元老,居功至偉,要是沒有洪承疇,南方局勢幾未可知。

康熙皇帝登記還不到四個月,自然不希望這個時候朝堂之上有人撂挑子不幹了,更何況這還是一名漢臣,這個時候鰲拜權勢滔天,出於制衡鰲拜的目的,也不能放走這個內閣大學士,所以在孝莊皇太后的示意之下,康熙帝駁回了洪承疇的請辭。

但是洪承疇這個時候已經有六十九歲了,已經屬於古稀之年,加上早年的連續征戰,身上的傷病一直折磨這他,令他苦不堪言,他自己也看得出這個時候朝堂之上皇帝年幼,外臣手握大權,權傾朝野,自己年邁,不想參合進這趟渾水,所以再三請辭,這下子正中了鰲拜的下懷,他自然會抓住機會,聯合這朝堂上的一干黨羽向皇帝施壓,康熙帝見洪承疇心意已決,這才准許他告老還鄉,不過鰲拜等人忌憚洪承疇在漢人之中的威信,從中作梗,使得洪承疇最終沒能離開京師,於都門私邸頤養天年。

施琅首先拜會的是洪承疇,儘管這個時候洪承疇已經交出了大權,但是由他引發的巨大風波還在朝堂之上發酵,施琅看中了洪承疇的巨大影響力,於是前來拜見。

洪承疇對於施琅還是略有耳聞,當然知道他此行的目的,不過這個時候他已經身處輿論的漩渦之中了,自然不想節外生枝,於是閉門不見,施琅大失所望,悻悻而去。走了不到半路,就被洪府的下人追上來了,下人遞給他一個條子,上面寫着四個字“天聽。造勢”,施琅一時不解,於是回到家中好好琢磨了起來。

掉到京師而且暫未任命的官員全都住在館驛之中,施琅也不例外,就在他苦思冥想不得所解的時候。館驛之中傳來了一陣噪雜之聲。

“等等等,還要等到何時,我們這裡等得,只怕馮公那裡等不到了!”

“少卿你稍安勿躁,館驛不是說了嗎,這件事情要等到上面的安排,不能急於一時。”

“公臺兄,你不知道臺灣的局勢,當真是十萬火急,我這邊已經耽擱了數月之久。只怕是再也等不下去了。”

施琅心裡一驚,這人口中所說的臺灣,莫不是他是從臺灣過來的,洪承疇給他的四個字,天聽自然是指上達天聽,指的是當今的皇上,但是這個造勢他卻弄不明白,眼下如何才能造勢,一想到臺灣島,他的心中猶如明鏡一般了。

三天之後。一封關於臺灣島上明軍殘餘勢力威脅東南沿海局勢穩定的奏摺被送上了康熙皇上的案頭,這件事情自然受到了這位皇帝的重視,他雖然年幼,但是也知道國家利益不可侵犯。更何況這個時候送上門來的一件戰功,對於他揚威立信來說也是有利的,於是便准許了這封奏摺上面的建議,末了,他還特意的看了一眼這封奏摺的落款人,前福建水師提督施琅。水軍大將,他心裡暗暗的記下了這個名字。

施琅得到上面的批准之後,立馬帶着部下離開了京師,快馬加鞭趕赴福建上任去了。

這一消息很快的就通過中華軍在福建的情報據點傳到了臺灣島,施琅的大名大家自然都有耳聞,因此臺灣的幾員留守將領自然不敢懈怠,立刻將這一消息派人送到了呂宋島,船隊最先抵達的是安北市,最後才輾轉來到馬尼拉,這個時候已經到了八月份了,算算時間,施琅這時候應該已經上任一個多月了。

項玉對於清朝的這位水軍悍將自然是不敢小覷,立刻就準備將呂宋島上的事情暫時託付下去,自己率領大軍返航。

只是眼瞎呂宋島上還是波雲詭譎,各種勢力犬牙交錯,荷蘭人、英國人、土著人、海盜,各種勢力都對馬尼拉的中華軍威脅很大,況且這個時候張聰正帶着大部分的海軍和一部分陸軍士兵前去棉蘭老島征討當地的土著去了,項玉雖然心裡着急,但是也不能就這麼一走了之,他於是立刻召集安北市的李雲聰前來馬尼拉市,將留守馬尼拉的重任交給了他。

在項玉的安排之中,李雲聰將擔負起呂宋島上的留守工作,張聰在率軍迴歸之後將要立即返回臺灣去,因此項玉打算將目前馬尼拉所有的海軍艦船全部留給李雲聰,這樣一來他的手中將會有二十多艘戰艦和一千五百名士兵,外加超過一萬名新兵。

這個實力用於自保應該是足夠了,若是想要向外擴張,只有等到新軍訓練完成之後,才能逐步的清剿島上的土著部落的殘餘勢力,至於海上的挑戰,因爲這個時候附近的海盜已經被中華軍幾乎全部剿滅,所以威脅並不是很大,加上正在建設之中的船廠,以後馬尼拉也能夠建造自己的海軍的戰艦,所以這個問題並不是很嚴重。

只是這個時候隨着英國在印度逐漸的站穩了腳跟,加行西班牙人離去之後的南洋一帶出現了短暫的權力真空,所以項玉有點擔心英國人會趁機前來插上一腳,這樣的話就有點麻煩了,所以他給李雲聰的建議是儘早派出艦隊佔領馬六甲海峽,這一代的位置十分的重要,控制了這裡,就幾乎將英國人的勢力驅逐了出去。

但是眼下呂宋島的局勢並不穩定,所以中華軍目前並沒足夠的實力維持佔領馬六甲海峽的能力,所以這件事情也不能急於一時。

項玉交代的不過是如何發展工業和商業,剩餘的事情則交給李雲聰自己處理,臺灣距離呂宋的距離很近就算是呂宋島這邊有什麼事情真的解決不了,臺灣島這邊也能夠快速的支援。

當然在走之前,項玉還是要跟馬尼拉的華人代表通個氣,不能簡單的一走了之,這樣的話會對當地的華人產生不好的影響。

項玉對這些華人代表沒有絲毫的隱瞞,將臺灣島目前面臨的威脅和自己打算馬上返回臺灣的消息告訴了他們,這些商人自然都有點吃驚,不過他們這個時候也明白,他們已經跟中華帝國綁在同一條船上了,如果西班牙人捲土重來,他們這些人自然是沒有好果子吃的,因此紛紛表示願意支持中華軍,有的甚至表示願意捐錢捐物,這也讓項玉有點感動,捐錢捐物他也不好帶走,就讓他們捐給呂宋的中華軍好了。

項玉一行人在三天之後離開了馬尼拉,搭乘着臺灣派來的運輸船隊返回臺灣,隨行的還有六艘戰艦和八百名士兵。

艦隊在海上走的很慢,這個時候的帆船的航速能夠達到四五節就已經很快了,像歐洲的那種五桅硬帆船在順風的情況之下有可能達到七八節的速度,不過這倒也不影響什麼。

五艘基隆級的戰艦都跟着張聰全去出征了,所以項玉搭乘的是一艘四桅廣船,這是一艘商船,並沒有改裝成戰船,所以船身上面只有四門火炮,這艘商船名叫翔龍號,聽上去十分的威武霸氣,其實是項玉搶了小鬼子在二戰時候的一艘航母的名字,不過後來顧及到日本的這艘名叫翔鶴號的航母藏身於美帝之手,所以就將鶴改爲了龍。

翔龍號的排水量約爲三百五十噸,在這個時候已經算是比較大的商船了,根據馬尼拉西班牙人的記載,到過馬尼拉的最大噸位的一艘中國船隻噸位達到過八百六十餘噸,是一艘六桅廣船,可見當時的中國人的造船技術並不是十分的落後,大船也不是造不出來。

只是後來朝廷方面嚴禁民間私造四百料以上的船隻,相當於一百多噸的船隻,這對於民間的造船工業的發展可謂是一種巨大的打擊,再加上中國幾乎所有的行業的技術傳承都是口口相傳,幾乎沒有留下什麼文獻可查,所以造船技術就逐漸的沒落了下去,在清朝施行嚴厲的禁海令之後,中國的造船術便徹底的沒落了下去,沒有趕上大航海時代的末班車了,終於在1840年的時候被西方洋人的堅船利炮打的找不着北,海防全失,只能被動的在沿海一帶建造炮臺,但是炮臺是死的,艦船是活的,英國人一路北上一直打到了大沽口,這下終於把紫禁城裡面的皇帝嚇的夠嗆,匆匆忙忙的找洋人簽訂了一些列的喪權辱國的條約。

想到這些歷史,項玉不禁都有些感嘆,有人說中國人沒有血氣,只會一味的忍讓,漸漸的像是溫水煮青蛙一樣的喪失了抵抗之力,這件事情不知道是對是錯,但是中國在整個古文明裡面是農民起義爆發的最多的封建帝國,從秦朝之後幾乎每朝每代都有揭竿而起者,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觀點也是世人皆知,但是農耕文明被海洋所阻隔了發展之路的原因,顯然就是因爲兩次外族入侵,一次發生在1276年,一次發生在1644年,這兩次的改朝換代葬送了中國走上海上擴張的光明未來。。

第299章 到嘴的肥肉不吃?第369章 難以應對第399章 雅克薩之戰第3章 關寧鐵騎第249章 遊逛基隆第349章 最後一擊第123章 陸上交戰第217章 偵查金門第166章 組建情報部門第93章 惠子入學第371章 破局第279章 百萬勞力第160章 千炮齊發第307章 意外交火第159章 中間開花第213章 戰爭威脅第145章 島津久光的猶豫第366章 莫臥兒人買炮!第422章 沙俄退軍第177章 海商第235章 各自打算第295章 天羅地網第88章 府中的意外第253章 肅清原住民第264章 謀劃海南島第421章 西伯利亞對峙第350章 援軍第43章 廈門風雲(二)第225章 偷襲第288章 兵分兩路第160章 千炮齊發第258章 歐洲震動第12章 整頓亂軍(二)第169章 部落的戰爭(上)第89章 風波平息第388章 劃江而治第178章 尚可喜的“商人”第263章 夜襲鎮海(三)第219章 意外的情報第207章 突圍第307章 意外交火第59章 明軍內亂第334章 同意出資第230章 陷阱第329章 出城談判第32章 出兵臺灣第222章 價格爭議第244章 臺南海戰(三)第388章 劃江而治第45章 廈門風雲(四)第371章 破局第228章 攻城戰(下)第379章 出兵湖南第268章 經略南洋第25章 炸藥包實驗第251章 糧食戰略第168章 女海盜第361章 神秘來賓第151章 一邊倒的戰鬥第232章 衝出重圍第44章 廈門風雲(三)第418章 滅清第249章 遊逛基隆第80章 劉吳聯合第317章 論戰第246章 戰後的巨大影響第164章 西班牙人的偵察船第272章 暗線第76章 將軍府第124章 日軍逃走第83章 抓獲細作第228章 攻城戰(下)第16章 大戰將至第381章 鏖戰鎮南關(二)第189章 聖地亞哥堡第175章 邀請加入第45章 廈門風雲(四)第45章 廈門風雲(四)第159章 中間開花第330章 通商口岸第212章 施琅上任第112章 李雲聰的心思第388章 劃江而治第54章 金門敗軍第251章 糧食戰略第32章 出兵臺灣第122章 兩軍遭遇第376章 救是不救?第137章 南下方針第155章 聯軍內訌第225章 偷襲第243章 臺南海戰(二)第415章 困守海州第181章 攪亂隊形第343章 海澄攻防戰(六)第276章 地下奇兵第212章 施琅上任第230章 陷阱第50章 金門危局第110章 目標城門
第299章 到嘴的肥肉不吃?第369章 難以應對第399章 雅克薩之戰第3章 關寧鐵騎第249章 遊逛基隆第349章 最後一擊第123章 陸上交戰第217章 偵查金門第166章 組建情報部門第93章 惠子入學第371章 破局第279章 百萬勞力第160章 千炮齊發第307章 意外交火第159章 中間開花第213章 戰爭威脅第145章 島津久光的猶豫第366章 莫臥兒人買炮!第422章 沙俄退軍第177章 海商第235章 各自打算第295章 天羅地網第88章 府中的意外第253章 肅清原住民第264章 謀劃海南島第421章 西伯利亞對峙第350章 援軍第43章 廈門風雲(二)第225章 偷襲第288章 兵分兩路第160章 千炮齊發第258章 歐洲震動第12章 整頓亂軍(二)第169章 部落的戰爭(上)第89章 風波平息第388章 劃江而治第178章 尚可喜的“商人”第263章 夜襲鎮海(三)第219章 意外的情報第207章 突圍第307章 意外交火第59章 明軍內亂第334章 同意出資第230章 陷阱第329章 出城談判第32章 出兵臺灣第222章 價格爭議第244章 臺南海戰(三)第388章 劃江而治第45章 廈門風雲(四)第371章 破局第228章 攻城戰(下)第379章 出兵湖南第268章 經略南洋第25章 炸藥包實驗第251章 糧食戰略第168章 女海盜第361章 神秘來賓第151章 一邊倒的戰鬥第232章 衝出重圍第44章 廈門風雲(三)第418章 滅清第249章 遊逛基隆第80章 劉吳聯合第317章 論戰第246章 戰後的巨大影響第164章 西班牙人的偵察船第272章 暗線第76章 將軍府第124章 日軍逃走第83章 抓獲細作第228章 攻城戰(下)第16章 大戰將至第381章 鏖戰鎮南關(二)第189章 聖地亞哥堡第175章 邀請加入第45章 廈門風雲(四)第45章 廈門風雲(四)第159章 中間開花第330章 通商口岸第212章 施琅上任第112章 李雲聰的心思第388章 劃江而治第54章 金門敗軍第251章 糧食戰略第32章 出兵臺灣第122章 兩軍遭遇第376章 救是不救?第137章 南下方針第155章 聯軍內訌第225章 偷襲第243章 臺南海戰(二)第415章 困守海州第181章 攪亂隊形第343章 海澄攻防戰(六)第276章 地下奇兵第212章 施琅上任第230章 陷阱第50章 金門危局第110章 目標城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