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試驗車做出來了沒?實際性能如何?”王逸進一步問道。
星逸汽車副總裁鄒澤峰迴道:“董事長,增程試驗車也做出來了,但具體參數還在測試中。目前我們的精力主要放在了純電版本的測試上,準備明年先推純電……”
“不對,你們這思路不對。”王逸擺了擺手:
“目前電池技術不夠先進,成本高,續航短,純電車成本太高。增程纔是出路,也是當下解決新能源汽車續航短成本高的唯一出路。”
目前新能源汽車主要分爲三個方向,純電,增程,混動。
純電,顧名思義就靠電池,電池大小直接決定續航長短,因此必須有超大電池,才能保證足夠的續航。
但這年頭電池太貴,導致純電車價格奇高無比,續航也不給力。
一般來說,純電汽車的NEDC續航至少也做到400公里到500公里,纔夠用。
這樣算上衰減,實際續航打八、九折還有三四百公里。
到了冬天大幅度衰減後,還能有個兩三百公里的續航。
這種水平下不至於動不動把人丟在路上,基本可以滿足日常使用。
而經常出差跑長途的用戶,那NEDC續航需要達到600公里,700公里,甚至更高。
可這年頭電池太貴了!
當下NEDC四百公里續航的電池,比十年後八百公里續航的電池貴得多,成本太高,導致純電車售價太高,很難普及。
也正是因此,特斯拉model S續航三百公里都要六十多萬,而且這點續航根本不夠。
五百公里續航的版本,要九十多萬,絕大多數人都買不起。
可以說,這年頭的純電車只適合市內通勤,家裡有充電樁的用戶。
這樣三百公里的純電續航,每週充個兩次,日常上下班就夠用了,售價也不至於高的難以接受。但中長途就不夠了。
因此,王逸直接將純電放到了配角,續航三百公里左右,主打市內日常通行。
至於五百公里的純電續航,成本高,售價格,銷量寥寥。
相反,增程車和混動纔是出路。
這兩種類型,都是有電池,有發動機。
有電的時候,直接用電驅動,沒電了,還可以燒油,從而使得整體續航大幅度提升,甚至遠超燃油車。
哪怕是跑長途也不是問題,找個加油站加一箱油,就能再跑七八百公里,真正的續航無憂。
但這兩種新能源也有很大的區別。
最主要的就是機械結構和驅動方式上。
增程汽車的內燃機,不是傳統的發動機,無法直接驅動車輪,本質上只是一個純發電機!
用油發電,然後通過電機驅動車輪。
增程汽車本質上只有電驅動,類似於純電車,以電爲主,壓根沒有油車的燒油直驅,也沒有變速箱,離合器這些。
發電機+驅動電機就搞定了,無變速箱,機械結構簡單。
而混動汽車的內燃機則是直接驅動後輪的發動機+發電機。
不僅可以發電,用電驅動。還可以在需要高動力等情況下,和油車一樣,直接燒油驅動車輪,還可以油電混合驅動。
因此混動汽車有三套驅動系統,純電驅動、純油直驅、油電混合驅動。
如此一來,混動汽車需要實現多動力耦合,變速箱集成,結構也更復雜一些,研發難度也大。
如果做混動汽車,王逸不僅要研發發電機,還要研發燃油發動機。
不僅要實現高效率的純電驅動,還要實現高效率的純油直驅,以及高效率的油電混動。
這難度就大多了。
只有那些傳統汽車巨頭,本就掌握了傳統燃油發動機技術,才能迅速做出優秀的混動發動機。
而新興的新能源車企,就難了,單是傳統的發動機技術就是一個極高的門檻。
畢竟國內發展新能源的初衷之一,就是燃油發動機技術比較落後,變速箱技術也落後,難以追趕,不得不換賽道,
而做增程,根本不用理會燃油發動機,變速箱也省了,直接研發一個發電機就夠了。
王逸繼續道:“接下來,純電版本的測試要繼續,增程版的測試更要全力以赴。明年咱們先發布增程版,至於純電版本,到時候搭配着發佈就是了。”
“是!”鄒澤峰恍然大悟。
按照王逸的意思,原來增程版纔是主力,可能承擔八成銷量。
而純電版本只佔兩成。
究其原因就是純電版本價格太貴,還有續航焦慮問題。
最簡單的,混動版本,這年頭純電續航150公里或者200公里的小電池就行,足夠用了,成本也低。
但純電版本300公里續航都不夠,400公里續航的大電池也捉襟見肘,要做到500公里的純電續航才靠譜。
在十年後,五百公里的純電續航電池成本不高,可在當下,三百公里的純電續航電池成本就很高,500公里的純電續航電池更是死貴!
真要上500公里純電續航,星逸汽車40萬起步根本不現實。
特斯拉500公里續航賣到百八十萬,星逸科技也得賣到六七十萬。
這樣一來,銷量就慘淡。
還是150公里到200公里的小電池+增程,纔是當下最好的出路。
突出的特點就是油箱增程,成本低,綜合油耗低,續航長!
掛上一個56L的郵箱,再加上純電續航150-250公里,綜合續航直奔1300-1400公里!
比油車都猛多了,續航無憂。
“增程版本,你們怎麼搭配的?”王逸問道。
“董事長,星逸S5增程轎車,標準版搭載30kWh的自研刀片電池,純電續航初步測試能做到150公里以上,後續繼續優化,純電續航有望達到180公里。還有一個30L的油箱,滿油滿電綜合續航初步測試約700公里,後續繼續優化,有望達到800公里。”
“旗艦版搭載40kWh的自研刀片電池,純電續航初步測試能做到200公里以上,後續繼續優化,純電續航有望達到250公里。同樣是30L的油箱,滿油滿電綜合續航初步測試約800公里,後續繼續優化,有望達到900公里。”
“星逸X5增程SUV配置和S5差不多,不過由於SUV更重,導致續航有所衰減。”
王逸點點頭:“標準版30kWh的自研刀片電池,高配版40kWh的自研刀片電池,純電續航180公里,240公里,這沒問題。但是郵箱30L太少了,直接做到56L。”
“董事長,需要這麼大的油箱嗎?30L,滿油滿電綜合續航八九百公里足夠了吧?”
王逸擺了擺手:“不夠,把油箱做大就行,滿油滿電綜合續航1300公里-1400公里。讓用戶徹底無憂。”
“油箱這個東西,必須給足了,用戶可以不加滿,但我們不能給小了。”
“一旦油箱給小了,銷量好不了。”
前世的寶馬I3就是如此,第一款銷量還可以的增程汽車。
純電續航約 130-160公里(NEDC標準),9L油箱,綜合續航約300公里。
只能說雞肋,跑個高速都要頻繁加油,用戶能不煩?
結果就是寶馬i3增程版的銷量雖然還湊合,但也不是多好,更別說大爆了。
但凡把9L油箱換成56L油箱,滿油滿電綜合續航300公里變成1200公里,那i3增程版的銷量,可就厲害了。
因此王逸決定,直接換56L大油箱。
一句話,用戶可以不加滿,但是咱不能沒有!
“好的,董事長,我這就安排更換事宜,然後儘快開始測試。”
“嗯。”
王逸滿意地點點頭,接着話鋒一轉:
“還有你剛纔說的產能問題,後年開始,產能充足,但明年上半年產能匱乏。”
“是的,董事長,明年上半年,需要產能爬坡,產能的確捉襟見肘,因此上半年總產能只有3.6-4萬臺。到了下半年,就能達到月均1萬臺。”
王逸點點頭:“這樣算下來,明年上半年總產能4萬臺,下半年6萬臺,全年10萬臺。”
“是這樣,董事長,不過到了後年,一期廠房年產12萬輛,二期廠房開始投產,後年全年22萬輛沒壓力。”
“嗯。關鍵就是明年上半年,產能太少了,只有4萬臺左右。尤其是一月份,產能只有2000臺,二月份估計也就三四千臺。”
“這麼少的產能,再分成S5和X5兩款車,那就更加捉襟見肘。”
鄒澤峰聽懂了王逸的意思:“董事長,您的意思是說,咱們明年一月份,先只發一款車,迅速把產能拉起來,後續再發第二款車?”
“沒錯。上半年前幾個月,本就產能緊張,肯定會爆單,再兩款車都發布,消費者要排隊提車,肯定罵娘。還不如只做一款,儘快交付。迅速把單款銷量做大,口碑打響。”
“這樣單款產能富足了,我們再生產另一款。”
“是,這樣安排最合適。”鄒澤峰很是贊同:“不過星逸S5轎車和星逸X5 SUV,我們先發布哪一款?”
“先發布星逸S5增程版,外形好看,適合做我們星逸汽車的第一款拳頭產品!純電版同步發佈。”
王逸說罷,默默地對保時捷說了一聲抱歉。
沒錯,星逸S5的設計,源自於小米su7,不,源自於保時捷Taycan!
不得不說,保時捷Taycan的設計就是好看,以至於su7都大賣。
當然,還有很多高仿保時捷Taycan的其他車型。
不同的是,在當下保時捷Taycan還沒有發佈,星逸科技提前發佈s5,那就成了首創者!
就Taycan的外觀,加上全棧自研的硬件和配置,碾壓特斯拉model s的性能,更低的價格,星逸S5想不賣爆,都難!
完全適合當做首款拳頭產品。
特斯拉model s作爲純電車,感應電機,遠不如星逸S5純電版的永磁電機。
至於和增程版作對比,就更沒有可比性了。
同樣70萬的售價,Model S 380公里續航,362馬力,後驅單感應電機,星逸S5增程能做到1380公里續航,570馬力,四驅雙永磁電機,甚至上激光雷達!
雙方根本沒得比!
特斯拉唯一的半點優勢,也只有輔助駕駛Autopilot 1.0。
但可惜,Autopilot 1.0很不成熟,算力低,還得花錢購買Autopilot套裝。
爲數不多的輔助駕駛功能,也很不成熟。
比如自適應巡航,自動調整車速,保持安全距離,但無法識別靜態障礙物,一旦前面出車禍,或者遇到公路維護,那完了。需要駕駛員全面監控才行。
還有車道居中,也需要駕駛員全面監控,手不能離開方向盤。
至於自動變道,不僅只能在高速用,還無法自主判斷變道時機,需要手動確認。
只是我都人工判斷變道時機,手動確認變道了,還要你輔助什麼?
說白了,這功能還不如沒有。
唯一有點用的也就是自動緊急制動AEB和自動泊車,而且Autopilot 1.0的自動泊車也很慢,效果也一般。
可以說,Autopilot 1.0輔助駕駛和沒有,沒什麼區別。
星逸科技的智駕,也在研發測試中。
進展和特斯拉的Autopilot 1.0差不多,不過不同的是,這種不成熟的智駕,王逸壓根不會推出。
一旦推出了,反而是找事!
爲此,王逸決定,將星逸汽車的智駕1.0拆分開來,拆分成自動緊急制動aeb和自動泊車。
重點把自動泊車做好了,就贏了。
至於NOA自動變道這些功能,做不完美之前,還不如不推出。
輿論很重要,一旦星逸科技推出不成熟的智駕,到時候出了事,那麻煩大了。
還是穩着來好。
而且在2015年整NOA智駕,實在是有點難。
王逸看向鄒澤峰:“智駕的研發,很不給力,非常不成熟,按照這樣的進度,明年發佈的時候,根本沒法發佈。”
鄒澤峰點點頭:“董事長,接下來我們會全面加緊測試,全面加速智駕的研發。”
“嗯,特斯拉今年第三季度就會推出Autopilot 1.0,推出自適應巡航+車道居中+自動泊車。”
“今年第三季度就推出!”鄒澤峰感受到了極大的危機:
“好,我讓智駕部門立軍令狀,明年第二季度,咱們的自適應巡航+車道保持也要上線,並且做得比特斯拉更好!”
“可以!”王逸並不反對。
智駕的發展過程,註定是漫長的。
這年頭,能夠實現自適應巡航+車道保持+自動泊車,已經算是很不錯了。
至於自動變道(NoA),那難度太大。
要麼視覺方案,要麼激光雷達,而且還得是128線的激光雷達。
64線的激光雷達只能實現基礎的高速NOA,想要做到全場景高速NOA,需要搭配視覺方案。
只是這年頭64線的激光雷達,就要50萬人民幣一顆,成本太高,特斯拉都用不起。
因此,2017年特斯拉推出Autopilot 2.0,也是視覺方案,實現了真正的自動變道。
至於Autopilot 1.0的自動變道,純屬擺設,根本無法判斷變道時機,都需要駕駛人員確認,和沒有一個樣。
最主要的,就是Autopilot 1.0的硬件不給力,做不到自動變道。
“對了,咱們的激光雷達研發的怎麼樣了?”王逸想起這事。
新能源汽車什麼時候銷量大爆,關鍵還是智能駕駛的進度。
不說七八年後的很成熟的無圖城市領航,即便是支持自動變道的高速NOA、城市NOA就很不錯了,就能讓銷量大爆。
而NOA和無圖領航實現的基礎,除了算法,還有激光雷達的突破!
鄒澤峰有些無奈:“董事長,目前64線的激光雷達已經研發成功,雖然採用半固態方案,成本做到了十萬一顆,但還是很高,離着您要求的1萬一顆,還差得很遠。”
“成本十萬一顆,性能怎麼樣?”
“64線激光雷達,性能很不錯,用於自動泊車,車道保持,都沒問題。若是天氣好,高速NOA理論上也沒問題,但天氣不好的時候,就不行了。不過成本高是個大問題。”
王逸點點頭:“全場景的NOA至少需要128線激光雷達,或者等效128線的激光雷達。但128線激光雷達研發難度大,成本更高,需要大量的時間降低成本。”
“所以接下來幾年,咱們的智駕方案,只能是64線激光雷達+視覺方案。”
王逸記得,智駕發展分爲三個階段。
一個階段就是當下到2017年,輔助駕駛剛開始商用,主要功能就是自適應巡航、車道保持,自動泊車。
第二個階段是2017-2020年,出現了自動變道NOA,主要是視覺方案爲主,但效果一般。
第三個階段,則是2021年後,華爲ADS,特斯拉FSD,小鵬XNGP,實現了無圖智駕。
到這一階段,智駕纔算是真的站起來了。
其中華爲ADS、小鵬XNGP的激光雷達方案,都需要128線激光雷達或者等效128線激光雷達。
特斯拉FSD的視覺方案,對於算法,數據閉環和算力要求極高。
王逸想要全面擊敗特斯拉,只能在特斯拉推出FSD之前,推出無圖智駕。
但無圖智駕的128線激光雷達短期內很難做到成本極低,就只能採用64位激光雷達+視覺方案。
只有這樣,纔有希望在2020年之前推出無圖智駕,做到全球第一!
道阻且長啊!
“董事長,還有一個問題。我們目前做的試驗車,有搭載64線激光雷達的智駕版本,也有無激光雷達的普通版本。那咱們明年最先上市的星逸汽車S5,要推出哪個版本?要不要搭載64線激光雷達?”
鄒澤峰又問出一個關鍵問題:“這兩個版本,單是激光雷達就差着10萬的成本!”
“這是個核心問題。”
王逸思索了一會,道:“成本很重要,售價也很重要。”
“這樣,咱們不做選擇,把選擇權交給消費者。”
“明年的星逸汽車S5增程版,做成三個版本!
標準版,30kwh的電池+增程,無智駕套件,售價40萬起。
旗艦版,40kwh的電池+增程,無智駕套件,售價50萬起。
智駕版,40kwh的電池+增程+智駕套件(64線半固態激光雷達+6顆高清攝像頭+算力芯片!售價70萬起!)”
星逸S5的這一套智駕版,成本增加15萬左右,但智駕能力非常強大。
不僅可以實現自適應循環,自動泊車,車道保持,後續還能推送實現高速NOA甚至城市NOA!
相當於特斯拉2020年的水平。
特斯拉2020年纔開始測試FSD,那才超越了星逸S5智駕版。
可以說,星逸S5的智駕,比起特斯拉Autopilot 1.0晚了一年,但性能超越Autopilot 2.0!
“智駕版多測試,功能可以一個接一個的OTA推送上線,但一定要穩!”王逸強調道:
“明年智駕版本先推自適應巡航和車道保持,年底推自動泊車,後年再推高速NOA!”
智駕發展,王逸準備四步走:
明年2015年,先實現基礎的輔助駕駛,自適應巡航,車道保持,自動泊車。
2016年,藉助64線激光雷達+視覺方案,實現高速NOA。
2017年,藉助64線激光雷達+視覺方案,實現城區NOA。
2020年前,藉助64線激光雷達+視覺方案,或者128線純激光雷達,實現無圖領航!
四步走,一步步來!
只要能實現,那NOA和無圖領航都領先特斯拉兩三年,做到全球第一。
至於說智駕版本賣到70萬起步,這也是沒辦法的事,配置和後續升級前景在那放着,成本就是高。
當然,幾年後智駕版銷量高了,64線激光雷達成本低了,後續改款,也會推出四五十萬的智駕版本。
但在2015年這不現實。
單是激光雷達等智駕套件成本,就要十幾萬了。
有了王逸的指示,星逸汽車立即開始了緊急會議,按照王逸的要求,全面調整方向。
明年上半年,先主推星逸S5增程轎車,純電轎車同步推出。
年中或者下半年,根據市場銷量和產能,再推星逸X5增程SUV,純電SUV。
星逸科技在手機領域,已經少有對手,明年勢必殺入新能源領域,去和特斯拉正面競爭。
晚上,王逸和宋思凝離開星逸汽車總部,回到了宋思凝的家。
“看,我在魔都買的房子,環境還不錯吧!”宋思凝拉着王逸走進門。
作爲星逸汽車總裁,星逸科技東部中心總裁,宋思凝今後將長居魔都,索性在魔都買了一套房子。
“很溫馨,很有格調!”王逸環視四周,200平左右的大平層,離着星逸汽車總部很近,環境也很好,地段也很不錯。
只能說,宋思凝有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