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是三電系統,直接購買其他企業的,那很容易,沒什麼研發成本。
但星逸汽車要全棧自研,這成本就高了。
別說一百億了,兩百億都只能聽個響!
除了魔都的200億無息貸款之外,星逸科技集團還要再投入200億!
全棧自研,所有核心技術從頭研發,並且做到業內頂流,400億能做起來就很不錯了。
若是不夠,就只能繼續燒。
沒辦法,全棧自研和全棧採購,完全是兩個概念。
實際上,在2012-2015年,新能源汽車想要做大,不全棧自研都難。
畢竟特斯拉和比亞迪這兩位領頭羊都還在摸索,整個行業都是從零開始。
王逸不自己全棧研發,想要購買第三方的零部件直接用,都難。
眼下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也就特斯拉拿得出手,已經推出了model S,但輔助駕駛還沒上。
要等到今年第四季度,特斯拉的首代輔助駕駛Autopilot 1.0,纔會推出,搭載於model s。
不過特斯拉的首代輔助駕駛相應的硬件,都是採購的第三方供應商,然後加以整合。
因此首代輔助駕駛水平很一般,甚至可以說很雞肋。
等到兩年後,Autopilot 2.0推出,採用全自研硬件,那纔有點看頭,算是爲FSD(完全自動駕駛)奠定了基礎。
目前連特斯拉都要採購第三方硬件,進行整合,只能說大家都是半瓶子醋,都差得很遠。
哪怕那些專業的新能源供應商,也很差勁。
正是供應商不給力,特斯拉不得不開啓全自研硬件的道路,去打造Autopilot 2.0。
同樣,星逸汽車也面臨這樣的問題。
供應商不給力,行業剛起步,想要走得遠,只能全面自研。
即便是特斯拉都是這樣的路子。
更何況王逸的作風本就是重自研,輕買辦。
不想過度依賴於第三方供應商,從而被輕易拿捏,甚至卡脖子。
就像前世的比亞迪,和其他車企一樣,很多元器件都是採購的博世等專業的供應商。
結果博世心太黑,本就賣的貴,還以仗着行業壟斷地位,動不動卡脖子漲價。
對此,其他企業只能聽之任之,沒辦法拒絕,漲價再多都得買。
但比亞迪不同,直接公佈了自研的方案,完全可以放棄博世,自研替代。
這可把博世嚇尿了。
就比亞迪的體量,一旦自研,那博世將會直接失去一個超級大客戶,銷量都要暴跌很多。
更主要的,比亞迪自研後可不是隻給自己用,還會同步賣給其他車企,而價格甚至只有博世的一半。
如此一來,博世不僅失去了比亞迪這個超級大客戶,博世的其他客戶也都得被比亞迪搶走,那博世都得損失慘重。
對此,博世立即跪了,果斷取消對比亞迪的漲價,只求大哥穩住,別掀桌子……
類似的事情在科技圈和汽車圈,都非常常見。
無法自研,國外巨頭只會拿着你當大冤種大肥羊,無限收割。
但只要能自研,那你就是爹,國外巨頭恨不得成本價賣給你,只求別自產。
只能說還是全棧自研有前途!
見王逸到來,整個星逸汽車的高層都很興奮。
自從2012年星逸汽車項目啓動開始,近兩年的時間,這還是王逸第一次來這邊視察。
這種看上去對於造車不太重視的姿態,不但沒有讓星逸汽車團隊消極怠工,反而更加激勵了團隊的研發進取!
有時候,越重視一個團隊,可能團隊越飄,越不出成果。
相反,王逸這種看上去不太重視的姿態,近兩年,一次不來,反而讓汽車團隊感到了巨大的危機。
生怕沒有產出就會被整體斃掉,甚至整個事業部全面放棄。
基於這種擔憂,造車團隊反而兢兢業業,全力以赴,只想儘快出成果。
進展也比王逸預想的快得多。
宋思凝介紹一系列高管之後,星逸汽車副總裁鄒澤峰笑着開口:
“董事長,現在十點多了,酒宴已經準備妥當,您看我們是先去吃飯,還是……”
王逸擺了擺手:“吃飯不急,一會在食堂吃點就行。先去研發中心!”
“好的,董事長,這邊請。”鄒澤峰並不意外。
他很是清楚,和其他董事長不同,王逸很務實,不看那些虛的,只看實際研發產出。
很快,一行人立即來到研發中心。
鄒澤峰介紹道:“董事長,這邊我們的電機部門。目前分爲兩個團隊,一個團隊研發前電機,一個研發後電機。”
“目前前電機研發成功,採用永磁同步電機,測試了兩個多月,表現出色。最高200馬力,最扭矩320N·m。最高轉速16000轉,採用油冷冷卻。”
“後電機也是永磁同步電機,單電機最高370馬力,最大扭矩380,最高轉速20000轉,採用油冷+液冷雙循環冷卻方式。”
“後電機也做出了樣機,測試了一個月,目前看沒什麼問題,性能也很強大,但還要繼續測試。”
“很好,這進度很不錯。”王逸很是滿意。
第一代電機能做到這個地步,已經非常好了。
已經超過了特斯拉model S的電機。
當下的model S還是第一代,採用感應電機,很是拉胯,完全不如星逸汽車的永磁電機。
當然,特斯拉目前也在研發永磁電機,並且在接下來的model X上推出前感應後永磁的雙電機。
同時,2016年,model s也會推出改款,升級爲前感應後永磁雙電機的四驅版本。
之前,星逸汽車原計劃2016年量產上市。
但按照當下進度,大概率明年就能上市。
而特斯拉的model X,也會在2015年9月份開始交付,恰好撞期。
因此,星逸汽車最大的對手就是特斯拉model X。
至於model S,沒改款的model S不是星逸汽車的對手,但後年改款了,那就硬碰硬了。
model X性能很是不俗,售價也很高,7萬到15萬美金的售價。
國內的話更貴,要85萬-100萬!
不過星逸汽車第一代產品,不適合定價這麼高。
相反,王逸會將價格定在40萬到100萬。
國內市場,50萬起步的星逸汽車,對標BBA,還能賣得動。
若是和model X一樣,85萬起步,那銷量就慘淡了。
哪怕2015年汽車還很貴,BBA也很貴,這麼高的價格都銷量慘淡。
像是奔馳C,寶馬3,奧迪A4,只要不是即將改款的老款,2.0T版本,這年頭落地也得四十萬左右。3.0T版本落地要50萬。
星逸汽車定位40萬起步,算是恰到好處。
低配版正好和BBA的C34正面競爭。
中配版本,對標E56。
高配版,對標奔馳S,寶馬7系,奧迪A8。
依舊是標準版走量,高配版追求利潤。
“成本怎麼樣?”王逸開口問道。
電機性能不俗,但成本也很重要,若是成本太高了,那也費事。
“董事長,這兩款電機成本都不高,按照年產5萬臺計算,前置電機成本一萬人民幣左右,後置電機1.3萬左右。四驅雙電機版本成本2.3萬左右。”
“若是年產20萬臺,那前置電機成本能降到7000,後置電機成本降到9000。四驅雙電機成本1.6萬左右。”
“還可以。”王逸說道,心中卻非常肯定。
這個成本比起特斯拉的成本還要低。
特斯拉雙電機成本也要三萬三人民幣,比星逸汽車這邊貴得多。
原因就是特斯拉電機分成永磁電機和感應電機,兩種電機的成本肯定高於單一種類電機的成本。
再加上沒有規模化生產,特斯拉電機的成本根本降不下來。
等到2016年,特斯拉內達華電機廠投產後,規模擴大,年產能達到20萬臺電機,那特斯拉的雙電機成本,也有望再降低30%,達到2.3萬人民幣。
但依舊比星逸科技1.6萬人民幣貴得多。
原因簡單,國內人力成本、資源成本都比國外低得多。
而且生產永磁電機需釹鐵硼磁體,佔材料成本40%。
當下稀土價格很高,釹價約$50/kg。
而夏國作爲全球最大的稀土產地,便宜的多,成本低得多。
可以說,明年星逸汽車量產後,單是電機方面,星逸汽車的成本就比特斯拉低了很多很多。
哪怕星逸汽車採用雙永磁電機,而特斯拉是便宜的感應電機+永磁電機。
“董事長,這兩款電機只是標準版,可以做到單電機後驅370馬力,以及四驅雙電機570馬力,比起model S的大多數版本都有過之無不及。”
鄒澤峰繼續道:“不過特斯拉在不斷升級,我們也會推陳出新,繼續研發更加強大,性能更好的電機。”
“很好。”王逸滿意地點點頭。
570馬力四驅版本,在這年頭,七十萬一下的車,算是很厲害了。
但對上特斯拉上百萬的頂配車,還是不夠看。
王逸可是清楚,明年特斯拉model X的頂配版 Model X P90D,做到了上千馬力。
當然,售價也到了百萬人民幣。
因此,星逸汽車也得不斷進步。
隨後,王逸又視察了電控、電池等研發中心。
由於王逸捨得砸錢挖人,也捨得投入研發經費,電控系統和電池的研發進展,都遠超王逸的預期。
都已經做出了標準版,對標特斯拉、比亞迪當下水準都略有優勢。
但優勢不明顯。
不過這不礙事,高配版也都在同步研發中,只是進展速度就沒那麼快了。
三電系統的研發,全部採用雙團隊模式。
一個團隊負責標準版,主打四十萬左右的標準汽車使用。
另一個團隊則負責研發高端版本,主打七十萬車,乃至百萬豪車使用。
兩個團隊技術互通的同時,也會內部良性競爭,極大地加快研發速度。
至於說爲了打壓對方,互相使絆子?
這不現實。
無他,兩個團隊用的體系都是一套,核心技術都是共同成果。
若是給對方使絆子,影響整個體系的發展,自己的進度也會耽誤,最終雙輸。
此外,兩個團隊的人員和高管,都不是一成不變的。
現在在標準團隊的研發人員和高管,表現出色,後續就會調到高端團隊。
同樣,有時候高端團隊的研發人員和高管,也會調到標準團隊做技術支持挑大樑。
有時候上新新的項目,也會抽調人手。
誰也說不準未來會在哪個團隊,如果給對方使絆子,搞不好最後坑的就是自己。
而且技術研發過程中,都有跡可循,一旦被抓住把柄,那後果就不堪設想。
比起鋃鐺入獄,還是百萬年薪更香。
“整車進展怎麼樣了?”王逸再度問道。
“董事長,試驗車已經做出來幾款新能源汽車。”鄒澤峰帶着王逸來到整車測試車間:
“一臺是新能源轎車,星逸S5,對標特斯拉model S,以及BBA的E56!”
“星逸S5有兩個版本,一個是後驅版,370馬力,性能碾壓BBA的E56,也能超越model S。咱們的永磁電機比它們的感應電機強大的多。”
“另一個四驅版本,前後雙永磁電機,570馬力,就更強了。”
“此外,還有新能源SUV,星逸X5試驗車也已經做出來了,同樣分後驅版和四驅版。電機配置,動力和S5一樣。”
“接下來兩款車,四個型號,都會進行一系列測試。”
“沒什麼問題的話,咱們的電機工程,電池工廠等等,都會迅速量產。”
“目前配件工廠一期都已經建成,試產生產線調試也沒什麼問題,其他生產線也都在安裝調試中。只要經過一系列測試,確定電機、電池可靠性沒問題,年底前就可以開始量產。”
星逸汽車400億的投資,不只是研發投資,還有工廠投資。
同樣,工廠不只是整車製造工廠,還有電機,電池等核心零部件的製造工廠。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核心零部件工廠的建造比起汽車工廠的建造進度還快很多。
也都是分期建設。
目前一期廠房都已建成,並且順利試產。
就等着確定研發的電機、電池沒問題,便可正式量產。
接下來再測試一下穩定性,多測試幾個月,沒什麼問題,第四季度就能開始量產。
鄒澤峰繼續道:“董事長,三電系統等核心零部件咱們全面自研自產,第四季度開始量產。非核心零部件採購第三方,咱們在星逸汽車生產基地附近,連同魔都,同步引入了部分上下游供應鏈。”
“在咱們星逸汽車超級工廠附近,很多上下游供應鏈也都建立了分廠。還有的部分零部件供應商,都分佈在附近省市,已經全部溝通妥當。”
“只要咱們下半年試驗車測試完畢,第四季度就可以讓他們同步開始量產我們需要的零部件,年底前交付。”
“正好咱們整車工廠一期廠房,年底前就可以試產甚至小規模量產,經過產能爬坡後,明年上半年就逐步批量量產星逸汽車S5、X5。”
這個進展速度,王逸還是很滿意的,比和魔都對賭的節點,快了足足兩年。
按照對賭協議,2015年年底研發成功,2016年年底前正式量產。
如今看來,2014年上半年就研發成功,年底前就能能研發成功並小規模量產。
提前兩年實現對賭協議,不是一般的給力。
不過產能就是個問題了。
造車不同於造手機,造手機產能爬坡快,規模大,月產千萬臺都不難。
但造車太過複雜,別說月產千萬臺了,月產一萬臺都不容易。
很多車企達到月產一萬臺,都需要半年多,甚至一年的時間。
對此,王逸看向鄒澤峰:“按照這個進展速度,明年一月份能不能全面量產S5、X5?”
“可以,問題不大!”
“產能多少?”
“一月份算是全面量產的第一個月,產能不會很多,估計月產2000輛。也就是S5、X5各1000輛。經過產能爬坡,三月份能夠達到月產6000輛,也就是S5、X5各各3000輛。6月份能達到月產1萬輛,也就是S5、X5各各5000輛。預計明年總產量10萬輛左右。2016年一期廠房總產量12萬輛。”
“此外,二期廠房明年第四季度也能竣工,2016年1月份開始投產,但也要經歷產能爬坡。和一期廠房相似,2016年二期廠房總產量10萬輛左右。2017年二期廠房總產量12萬輛。”
“這樣全部算下來,明年總產量10萬輛,2016年一期、二期廠房總產能22萬輛。”
“2017年一期二期產能年產總能24萬輛,再加上三期廠房也能投產,2017年總產能達到34萬輛。”
“當然,這只是咱們的規劃,至於具體進展,還得看市場行情。萬一後年22萬輛的年產能就飽和了,甚至溢出了,三期廠房,也就不用急着投產了。”
鄒澤峰說的很詳細,王逸也聽明白了。
眼下新能源汽車還是剛起步,銷量也不是很高。
真要按照計劃的那樣,2017年三期廠房全部投產,年產能34萬,還真未必賣的了。
甚至2016年的一期、二期的22萬輛能賣的了,就不錯了。
沒辦法,2016年不是2026年。
像是特斯拉,當下只靠Model S,去年也沒有在國內開售,售價又高,全球銷量也才三萬臺+。
等到明年國內也開售了,銷量能達到5萬左右。
等到2016年Model X也開售了,特斯拉銷量就能達到8萬左右。
2017年,Autopilot 1.0輔助駕駛發力後,特斯拉銷量就到了10萬。
但依舊銷量不高,原因簡單,這年頭電池技術不給力,純電續航短,很多人不認。
而且特斯拉的model S和model X售價太高,70-100萬人民幣,註定賣不多。
等到2018年,3.5萬–5萬美元的model 3大規模交付,特斯拉的銷量就直接達到25萬臺。
隨後35萬臺,50萬臺,一百萬,130萬,180萬……
說白了,不是消費者不認新能源,是消費者不認續航短價格又高的新能源。
哪怕十年後,特斯拉年銷量達到180萬臺,其中高端的model S和model X的總銷量也只有7萬臺左右,剩下的173萬臺都是便宜的model 3和model Y。
沒辦法,70-100萬的model S和model X,註定是高嶺之花,註定銷量寥寥。
而20-35萬的model 3和model Y,纔是銷量主力。
王逸想明白這個邏輯,看向鄒澤峰:“三期廠房如期建設就是,還有四期廠房都如期建設,不用擔心賣不了。”
“當下新能源汽車銷量不高的核心原因,不是沒人買,而是續航太短,售價太高。”
“只要我們能解決續航太短的問題,咱們星逸汽車的年銷量,就不是特斯拉的五六萬臺,而是二十萬臺!”
“若是再解決價格太高的問題,讓價格變得接地氣,那我們後續的年銷量就不是20萬臺,而是40萬臺!”
“若是再實現智能駕駛,那我們星逸汽車的年銷量就是100萬臺!甚至更高!”
“制約銷量的,不是時代,而是產品力!”
鄒澤峰等人面色微變,連連點頭。
只覺得王逸的話語高屋建瓴,讓人醍醐灌頂。
鄒澤峰思索道:“董事長,當下新能源汽車受電池技術限制,續航註定高不了,成本也低不了。像是特斯拉的model S60,362馬力,理論續航只有335公里,實際續航還得縮短,到了冬天衰減嚴重,實際續航更得打骨折,只適合城市內通勤。而售價高達65萬!”
“至於Model S 85,Model S P85,續航到了400公里,但是價格也到了70萬到100萬,而且400公里純電續航也不夠用。這兩大難題,可不容易解決。”
王逸笑了:“所以我們的研發方向和特斯拉完全不同,咱們主力方向不是純電車,而是做增程!”
“電池成本高,咱們就用小電池,然後內燃機增程。這樣城市內通勤沒有任何問題,長途可以加油,也不用擔心沒電被丟在路上。”
“而且增程技術比純油油耗還低得多,成本也比純電低得多。這就完美解決了續航短和價格高的問題。”
用增程技術,去和特斯拉錯位競爭,絕殺特斯拉!
“增程技術研發的怎麼樣?”王逸問道。
“董事長,按照您的要求,我們的增程技術也進展順利,目前第一代已經研發成功,並且做出了出來。”
“我們採用電機直驅,無離合器、變速箱等機械部件。內燃機僅用於發電,增加續航里程。主打低油耗,長續航,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