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宣假裝說:“那多不好意思,你不遠萬里來幫我,到頭來我還用你的東西,不像話。”
瞧瞧他那虛僞的樣,陶歌都看笑了,說:“那你別用就是,我帶回去。”
“哎喲!…”
張宣恨不得打自己一巴掌:“那我還是用吧,帶來帶去的多麻煩,怎麼說也是你的一番好意,我不能這麼不識趣。”
陶歌喝一口老鴨湯,笑道:“隨你。”
洪振波愛吃淮揚菜,時不時還會吃幾筷子粵菜。至於湘菜,吃了一點蕨菜,覺得好吃,又開始吃,後來臉都辣紅了,一個勁喝湯解辣,隨後再也不敢碰。
洪振波怕辣,不敢吃湘菜。。但姜柏和陶歌、以及攝影師就大吃特吃,吃的歡實。
一問,原來姜柏是贛省萍鄉人,是個辣不怕的地方。
飯到尾聲,陶歌來了一句:“這次的菜比上次味道還好,下次我還來吃。”
張宣表面高興,心裡卻鬱悶地想,雖然自己做菜確實是不如文慧和鄒青竹,但也不能當面說啊。
咱這老臉還要不要的?
陶歌給杜雙伶帶來了禮物,一條蒂芙尼手鍊,上面鑲嵌有鑽石,一看就不便宜。
這女人有心了,蒂芙尼品牌還沒入駐內地呢, 一般人有錢也買不到。
找個機會, 杜雙伶歡喜地轉轉右手腕,悄悄問張宣:“好看不?”
張宣真心覺得漂亮:“好看,和你的氣質蠻搭,你這聲“姐”沒白叫。”
杜雙伶問:“那我們回點什麼禮好?”
張宣一臉不爽:“我們?她又沒給我送禮。”
杜雙伶凝視着他, 抿笑抿笑, 一副“我的就是你的”樣子瞅他。
張宣想了想,說:“我們還是學生, 不要搞太貴重了, 你籠絡籠絡文慧和鄒青竹的心,把菜做好就行。
回頭我給家裡去個電話, 囑咐歐陽勇弄一些幹野味送你爸手裡,讓你爸以你的名義寄給陶歌就行。”
杜雙伶喜上眉梢地糾正他:“是我們的名義。”
“嗯, 行。等會我讓杜叔寫上“張宣和杜雙伶夫妻”行了吧?”
“德性~”
…
吃完中飯, 坐着喝了會茶, 聊了會天。姜柏後來走了,今天是星期二, 人家有課要上。
同樣的, 杜雙伶、文慧和鄒青竹也走了, 下午5、6節課有課。
至於張宣,嗨!都老油條了。雖然缺的課不多, 但偶爾有事就一定會缺。
…
書房。
一進門,洪振波眼神在一排書牆上溜達一圈, 隨後就凝神靜氣地看向張宣,一改之前的悠閒狀態,明顯辦正事要緊。
張宣樂得如此,客套什麼的最是麻煩了, 還不如直來直去地叫人舒心。
不避諱地拉開抽屜, 一瞬間,八摞稿子盡情展現在兩人眼底。
陶歌忍不住問:“你還沒寫完, 就已經有8個版本了?”
張宣回答道,“我習慣一邊寫作一邊修改。因爲寫着寫着總是有更好的新點子出現,這樣就難免要動前面的。”
陶歌又問:“現在多少字了?”
張宣說:“差不多29萬。”
陶歌驚詫:“你這是加快進度了?”
“差不多。”
張宣應一聲,就講起了心路歷程:“這本書開始動手之前, 我就想好了該怎麼寫, 一共寫幾卷,每卷的內容和主題都清晰明確,有着完整的大綱和細綱。
我現在就想試着趕趕進度,看能不能早點完本, 這樣會有多餘的時間改稿。”
說着,張宣伸手拿出最右邊的一摞本子,遞給一言未發、卻緊盯着稿子的洪振波。
洪振波安靜接過,對着封面上的“潛伏”二字觀摩許久後,開始翻頁,聚精會神地閱讀起來。
前面半個小時,洪振波比較隨意,坐姿、神情都比較放鬆。
但30分鐘後,洪振波慢慢變了。
像變了個人似的,臉上的輕鬆寫意不見了,思考和凝重爬滿了臉上。
他的閱讀速度明顯在減緩。
悄悄觀察一會後,陶歌隱晦地遞個眼神給張宣:示意開局良好,不用擔心。
張宣笑笑表示知道。
其實,他雖然忐忑,但不是特別擔心。
因爲心裡有數,前生自己也是從事的筆桿子的,文章寫得是好是賴,自然無比清楚。
一個半小時後,洪振波看完了第一冊本子。
趁着這個間隙,洪振波喝了一口茶,隨後閉上眼睛靜靜地回味一番,半晌,開始翻看第二冊本子。
至始至終,人家壓根沒想着跟張宣和陶歌搭話。
房間裡靜悄悄地…
陶歌等很久了,等到洪振波放下第一冊本子時,她就迫不及待地拿了起來。
攝影師閒的無聊。因爲不能給稿子拍特寫,畢竟“潛伏”小說還在創作階段,仍需要保密。所以在旁邊給三人煮茶。
陶歌有事做了。張宣也開始做事,攤開本子,繼續開始寫作。
一時間裡,書房中只有“沙沙沙”地落筆聲,“嘩嘩譁”地翻頁聲…
這個靜謐的奇異狀態持續了整整一下午。
直到傍晚6點過,杜雙伶進來喊幾人吃晚餐時,這氛圍才瞬間土崩瓦解。
放下第四冊,洪振波在座椅上緩了緩神,爾後才笑着對張宣說:“吃飯,吃完飯陪我到學校裡走走。”
“成。”人家是客,張宣這個東道主自然滿足客人需求,笑着應允。
可能是熟悉了的緣故,晚餐吃得比中餐熱鬧。
張宣四人和陶歌三人的交流多了,連鄒青竹都沒了之前的緊張感,慢慢插入到了話題中。
吃完飯,杜雙伶、文慧和鄒青竹去了校外,去菜市場買菜,爲明天的一日三餐做準備。
而張宣則陪着洪振波、陶歌下樓散步。
三人一路默不作聲,安安靜靜地欣賞林蔭小道的沿途風光,春天來了,花花草草盛開了,奼紫嫣紅,各有風采。
不疾不徐,走到惺亭時,洪振波四處觀望一番,終於打破了沉寂。
他找個位置坐下,詢問張宣:“三月,你那“風聲”的手稿還在吧?”
張宣瞄了陶歌一眼,見後者也是莫名時,如實回答:“在。”
洪振波看着張宣,想了想,措辭道:“有朋友託我問問你,你那“風聲”的手稿賣不賣?”
張宣錯愕,問:“買手稿?用來收藏?”
洪振波頷首,十分坦誠地說:“我知道這有點強人所難。
但那朋友知道我要來見你時,特意到我家來了一趟。他讓我問問你,如果你願意,他會給你一個滿意的價格。”
張宣恓惶,這問題還真是難到他了。
第一本書的手稿,誰他孃的捨得賣啊?
要是缺錢還好說。
最關鍵的是自己現在不缺錢!
但是不賣嘛,那就有可能葬送目前的大好局面,葬送自己的文路前途,使之好不容易纔打開的文壇人脈付之一炬。
畢竟像洪振波這類人,這種身居高位的人,一般小事不會胡亂開口,不值得開口。
且一般人也很難讓人家開口。可一旦開口了,就不好拒絕。
拒絕了就相當於落了人家面子。
真他媽的頭疼啊!
見張宣陷入沉思,陶歌及時接過話茬,問:“叔,是誰託付你的啊?”
洪振波一眼就洞穿了她的小心思,看看張宣就笑着說了一個字:“李。”
李?
陶歌聽到這個姓氏,似乎沒怎麼驚訝,反而高興問:“聽說這位花大價錢買到了金庸老先生的手稿?”
洪振波點頭,對面露好奇的張宣說:“確實有這麼回事,也是花費了好一番功夫纔到手。”
張宣秒懂,這洪總編是告訴自己,買手稿的這位是個固執之人,遠在香江的金庸老先生的手稿都弄到了,肯定也會纏着他的手稿不放的。
同時洪總編話裡還有另一層意思:金庸是誰?那就不用多說了吧。而人家買了金庸的手稿後,還想買張宣的手稿,意味着人家非常看好張宣的未來。
更是隱晦表明,洪振波也極其看好張宣的未來。
這些都是一些積極的信號。
娘希匹的,似乎沒得拒絕的可能啊。
思緒到這,張宣求助地望向陶歌。
陶歌接受到訊息後,轉頭問洪振波:“叔,你朋友願意出多少錢?”
得,這娘們已經做主給賣了。
洪振波伸出手指:“聽說三月的“風聲”有13個版本,我這朋友願意出80萬買最初版本和最後定稿的版本。”
張宣有點懵,這麼值錢?
下一秒又在想,他孃的太狠了!
一出手就買最珍貴的兩個版本的手稿,果然是搞收藏的路數。
張宣有點懵,陶歌也有點懵,顯然金額超出了她的預期。
不過她同張宣對視一眼後,就替張宣斡旋說:“能不能只買一版?留一版給我弟做紀念。”
聽到陶歌語氣稱呼都變了,聽到陶歌把這個“弟”咬得很重。
洪振波知道陶歌開始護犢子了,也知道這事只能點到爲止。
好在他一開始就沒想着把作家的心頭好全部買走,剛纔說買兩個版本只是做做樣子,借收藏之人的口表達自己對張宣的看重。
於是順着陶歌的臺階下坡,“第一版手稿30萬,最後一版50萬。”
洪振波說完就望着張宣,等他做決定。
張宣嘴角抽抽,做什麼決定呢?
有什麼決定做的呢?
沒什麼決定好做的,人家一開始就衝着最後一版手稿來的。
要是這點都想不明白,自己這麼多年不是白活了麼?
張宣沉吟一陣,就擡頭道:“都說寫作不能忘初心,我留第一版做紀念吧。”
交易達成,三人談話的氣氛頓時好到炸裂。
回去後,張宣逮着單獨相處的機會問陶歌:“李是誰?”
陶歌大樂,對他說:“李是你真正的貴人。”
張宣蒙了,遲疑問:“人民文學那位退休的前總編輯?”
“就是他。”
陶歌跟他說:“當初要不是李老力排衆議,你的“風聲”很難在人民文學上發表。”
張宣弄懂了,原來是有這層關係在啊,難怪這娘們會替自己做主賣手稿。
說句老實話,知道是李老後,張宣心裡就不牴觸了。
正所謂人生難得一知己。
這李老不僅是他的知己,還是他的伯樂。
雖說自己兩世爲人,有“風聲”這樣優質的小說在手,不愁沒機會。但這個世道真不是這麼簡單幹淨的。
至少因爲李老的存在,自己在文壇少走了很多彎路。
陶歌問:“想明白了?”
張宣點頭。
陶歌接着又說:“其實我猜測,這手稿也不是李老自己買,應該是李老的兒子在收藏。”
張宣眼皮一掀,“李老兒子?”
“嗯。”
陶歌嗯一聲,就細細地解釋道:“李老兒子去年在京城開了一家非常高檔的私人會所。
爲了給私人會所撐門面,李老兒子最近一年砸重金四處收購名貴古董、名畫、高價值藝術品。
你的“風聲”手稿能被他看中,無形中也算是替你在京城一畝三分地宣傳了一波,提高了你的身價。”
張宣不可置否:“50萬的身價麼?”
陶歌笑着搖頭,“你就知足吧。那會所我年初去過一次,裡面的傢俱清一色紅木、或金絲楠木的,地毯來自中東,而這些僅僅是明面上最基本的東西。
那收藏陳列室,不僅有末代皇帝傅儀弟弟的書法,齊白石的名畫蝦,還有黃永玉的親筆繪畫,金庸老先生的手稿也放在裡邊。
你想一想,你的“風聲”手稿同這些名貴珍品並列擺放在一起,供來自全國各地的顯赫之人蔘觀,是不是一種無上榮耀?”
見張宣不做聲,陶歌又給他簡單普及了一下:“你知道這私人會所的門檻麼?它只向vip會員開放,而最普通的會員年費是1.7萬美金。
要知道京城去年的平均房價是1400元每平。”
張宣麻了,一個普通會員的年費都可以在國內任何城市買一棟別墅了。
這還只是普通會員的年費,要是高級一點的呢?
哎,老男人沒見過大世面,不敢想,也不想去多想。
倒是這麼一說,“風聲”手稿賣過去好像也不算掉價。
見張宣似乎想通了,陶歌伸個懶腰打趣道:“要是李老兒子看了你的“潛伏”小說,估計出價能翻好幾倍。”
張宣坐下問:“你覺得“潛伏”小說手稿能值多少?”
陶歌直白講:“我給你一個參考案例,去年有一位老領導想買“白鹿原”的手稿,出價150萬元,陳老先生沒賣。
而你這“潛伏”小說,沒個200萬以上,開口就是掉價。”
張宣聽出了潛在意思,陶歌認爲“潛伏”比“白鹿原”好。
當初這女人面對“風聲”時,可不是這態度的。看來“潛伏”小說已經征服了她。
想到這裡,張宣內心興奮不已。
誰不想自己辛辛苦苦的成果得到別人的認可呢?
他是個世俗之人,自然也不例外。
更何況“潛伏”不同於“風聲”,有一半是自己原創,意義非凡!
不過興奮過後,忽的又生出了擔憂:““潛伏”小說出版後,李老兒子會不會纏着我買?”
面對這問題…
陶歌瞥一眼空茶杯,神色倨傲地擡起下巴,點點,示意他倒滿。
嘿!這女人!
真是會賣關子!真是會指使人!
奶奶個熊!見不得這樣,真是不想慣她,真想一指頭把她摁在地上摩擦。
張宣撇撇嘴,不情不願地起身給她倒一杯。
陶歌巧笑着打量他一番,舒舒服服喝一口茶,最後眉飛色舞說:“有姐在,只要你不想賣,他不會爲難你的。”
“當真?”
“當然,姐這點面子還是有的。”
ps:求訂閱!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