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深度學習和深度工作
在和時望月分開住的這一年。
寧有光確實感覺有點筋疲力盡,卻也成績斐然。
她除了出版《愛你就是愛自己》以外,還有有9篇論文被接收。
這讓她的教授職稱在近期還有望往上提一提。
關於她得到的這些成績,除了和她關係親近的人,她的學生是最爲她驚歎以及開心的。
當然,在學生們爲她取得的成績感到開心的時候。
他們還很好奇——
“寧老師,您平時的工作這麼忙,怎麼還有時間可以做這麼多的事?”
趁着上課空隙,有學生問。
寧有光說,“這歸功於我培養了自己變得有條不紊的深度工作的習慣。”
“深度工作的習慣?”有學生好奇了,“老師可以跟我們分享分享嗎?”
“對啊,寧老師你教教我們唄,我們也不想像你那麼牛逼,至少讓我們不要再對自己的功課和學習感到焦頭爛額了。”
“老師老師,求分享。”
看着臺下一張張好學的面容。
“可以啊,這沒什麼不能分享。”寧有光放下手裡的遙控器。
“《紐約時報》專欄作者曾說‘偉大的創造性頭腦需如藝術家般思考,卻如會計般工作。’,在發表這段言論之前,他調查了歷史上我們所知道的很多有名的思想家,比如卡羅和達爾文這類偉大的思想家,他發現他們都有規律的作息和習慣,這並不是因爲他們特立獨行,恰恰是因爲他們工作的成功依賴於不斷進入深度狀態的能力。所以,我從此類信息中摸索出一套規律,那就是在日常中,我們要習慣使自己變得專注,要讓自己能夠更輕鬆的進入深度狀態並保持更長的時間。”她說,“有興趣你們可以去查下歷史上那些偉大的思想家,作家,藝術家他們日常生活的規律作息和習慣,或許能得到啓發。”
有同學笑道,“還是老師你先跟我們分享一下你的作息和習慣吧,這對我們來說更有激勵和借鑑意義。”
寧有光莞爾一笑,大方的把自己的一天的作息和習慣寫在了黑板上。
“我每天早上四點半起牀寫作,寫到六點半會出去運動半小時,運動完就會吃早餐,吃完早餐差不多7:30或者8:00的樣子,就要開啓一天的工作了,工作到中午,我吃完午餐會休息半小時左右,不會睡久,睡太久容易昏沉,醒來後我會給自己泡壺茶,喝茶的時候,我的大腦會變得沉靜而放鬆,喝完茶下午的工作又開始了。”
“感覺好難做到的樣子。”
同學們乍舌的同時,換位思考了一下,發現自己根本做不到。
“老師,學校的工作你可以這樣按部就班,寫作和寫論文也這樣嗎?可是這些不都是需要靈感才行的嗎?”
“在大家的認知中,有一種很普遍的認識,認爲創造性的工作靠的是靈感——指的是那些不知從何而來的創意和想法讓你靈光一閃,進而才思泉涌……但是我的經驗告訴我,在寫作的時候,如果不行動,只想等着有靈感再行動,並不是一件讓寫作得到快速進展的事情,以我的經驗而言,每天給自己固定的時間讓自己專注在寫作上,才能得到更多的靈感。”寧有光笑着說,“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過這樣的體驗,有些事情在開始做的時候,你會覺得好難,毫無頭緒,不知道從何入手,但是做着做着就順了。”
“有。”臺下不少同學們回答。
寧有光點點頭,“就是這樣,專注在寫作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種獲得靈感很好的方式,所以,靈感並不需要等待什麼機緣讓自己靈光乍現,如果我們習慣性等待靈感降臨之後開始寫作或者工作,成就可能會大幅度降低。”
接着,她補充,“我也不是否定靈感可能會在你什麼都不做的時候突然福至心靈落入你的腦海裡,只是這種事它是個隨機性概率事件,如果我們有很緊迫的計劃要完成,這種方式就不太合適了。”
“有了好習慣和規劃之後呢?”有學生問,“該怎麼做?”
“我的習慣會有特定的規則和程序來確保我的行動具有結構性,比如,我一旦開始工作,就不會使用任何網絡,我不會看手機,不會上網,更不會去幹別的,並且,我習慣每半個小時都會看下自己產出的文字數量,以及時刻覺察自己是否在專注工作,以保持持續專注。”
“我們沒有這種結構性怎麼辦呢?”又有學生問。
“那你就需要時刻覺察自己在深度工作和學習期間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需要不斷的評估自己的專注度是否足夠,這些都是對意志力的不必要的浪費。”寧有光說。
“老師,我覺得我自己的專注力不太行。”一個同學說,“我發現我經常在學習和做事情的時候分心,是不是我這樣的是沒辦法進入深度學習和深度工作的那類型人?”
“這可能是因爲你從小沒有過這方面的訓練。”寧有光說,“我們每個人的專注力都是可以被訓練的。”
“怎麼訓練啊?”
“我上一個回答就是可以輔助你們訓練自己專注力的一種啊。”
“是老師你說的讓我們時刻覺察自己在深度學習或工作中清楚的知道自己當下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嗎?”
“對。”
同學們許多在臺下奮筆疾書,認真做着記錄。
見學生們對如何進入深度工作和深度學習感興趣。
寧有光稍稍組織了一下語言,又就此講的更具體了些。
“在你們找到良好的有助於自己進入深度學習和工作的習慣後,你們還要清楚自己制定的這個習慣需要確保你們的大腦能夠得到必要的支持,以便確保大腦在高深度水平下運轉。”
她說,“比如,我知道有些人會在工作和學習之前給自己泡一壺茶,有些作家會去自己喜歡的咖啡廳寫作,有的自由職業者在工作前喜歡先換上舒適的睡衣,這些都是確保他們能夠獲得足夠的讓自己保持能量的方法,或者包含諸如散步之類的輕度活動,幫助大腦保持清醒。類似的支持還包含一些環境因素,比如我在工作之前除了會給自己泡一壺茶,沒有靈感的時候會去浴室衝個涼之外,我還喜歡在寫作之前把書房打掃乾淨,再把書桌清空,這些都會使我的精力耗費降到最低。”
寧有光轉身在黑板上寫下了幾個字“系統化”。
“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有限,你們如果想自己的成功最大化,就需要爲自己進入深度工作的努力提供支持,與此同時,還要講究技巧和系統化,這樣你們纔不會浪費心理能量去提醒自己時刻需要做什麼。以上這些都是我自己總結出來的一些能夠幫助我進入深度工作和學習的技巧。”
接着,她擡起手,輕輕的敲了敲黑板。
“記得,不管什麼習慣和方法,都是需要你們自己去實踐,去行動纔有效的,學習的最終目的都是會用,會用才能變成自己的,否則不管你們學到的方法有多好,制定的計劃有多贊,不行動就是白搭。”
“我向你們保證,一旦你們培養出正確的關於工作和學習的好習慣,對你們這一生的影響將極爲深遠,深度學習和深度工作都是一件大事,值得你們每個人認真對待,我們每個人都要學會如何使自己的大腦進入專注的狀態,這樣你才能開始創造真正有意義的事情,否則,在當下這個浮躁的時代,你們很容易陷入浮淺工作和努力中去,短時間你們和周圍那些習慣進入深度學習和深度工作的人看不出區別,時間久了,你們的能力以及彼此之間的核心競爭力的差距,一定會越來越明顯。”
看到臺下的學生們越聽越嚴肅的表情。
寧有光又說,“我以前也經常關注於滯後性指標,比如每年發表的論文數,然而,這些目標對我的日常行爲缺乏影響,因爲我不知道短期內做什麼可以立刻對長期的指標產生即時的可觀改變,當我給自己制定深度工作、學習計劃之後,突然間這些指標都與我的日常有了關聯,我會把我每天深度工作的事項和時間都記錄在日常打卡app上。”
“日常打卡app?”有同學注意到了這個。
“是的,這樣可以使我從本能層面積累的深度工作時長與實在的結果相關聯,每天用手機紀錄打卡的另一個好處呢,是有助於我校準個人對於完成每項成果所需深度工作時間的期望,這樣可以激勵我每週擠出更多的時間用來深度工作和學習。”
“老師,可我覺得你這種激勵自己的方式對只是讓自己更累誒。”有些習慣懶散的同學光聽寧有光說的這些就感覺到很累了,更別說讓他們去行動了。
寧有光當然理解學生們的這些想法。1314
本章節有參考美國作家卡爾`紐波特《深度工作》之如何有效使用每一點腦力。
對於需要從事創造性工作的小天使,我覺得還蠻有效的,分享給大家。
有需要的小天使可以去書店找來看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