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 教育科舉(一)

在中國古代,農耕是第一重要的事情!

王以民爲天,民以食爲天!

周書的八政裡面,排名第一的就是“農事”!

士農工商,農乃是僅次於士子的社會職業!

歷朝歷代,春天到來之際,皇帝都要祭祀雨神,皇帝都要親自下地耕種!不過在很多朝代之中,皇帝只是做做樣子而已,而在現在的大宋朝,趙諶則是實打實的來到了田間地頭,參與農耕!

對於現在的大宋,糧食的地位至關重要!中原、燕雲僅僅是剛剛解決溫飽,而在上京、中京、遼東各地,許多人仍舊在餓着肚子!在許多偏遠的地方,餓死人的事情仍舊發生!趙諶須得以身作則,帶動百姓的種糧積極性,確保今年農業可以豐收,確保大宋不再缺少糧食!

朝中大臣,除了必要的留守人員之外,其餘也都進入了田間地頭,幫助百姓耕田鋤地!不僅僅是燕京如此,在全國各地都是如此!

春天剛剛到來,許多地方仍舊在抓緊時間興修水利!這樣的重大工程往往是動員當地百姓,到了三月中旬的時候,趙諶也參與到水利修建之中,和百姓們一起挖溝修渠!

整個華夏大地,從南到北、從東到西都是這樣的熱火朝天的局面!

甚至有許多士子也相應朝廷的號召,參與到農耕之中。

在燕京以南二十餘里的一個村莊之中,夕陽西下,兩個穿着粗布衣裳的士子從村子外面走了回來。

他們滿頭是汗!今天一天,他們都在地裡面忙碌。

“當今朝廷重視農事,皇帝當真是英明之主!”一個四十餘歲臉上帶着書卷氣的士子一邊擦汗一邊道。

在中國古代,凡是重視農耕的皇帝都能夠得到儒士好評,因此這士子這麼說也不奇怪。

“可惜,我等苦苦學習聖人學問,原本以爲可以入朝爲官,造福天下,誰知女真入侵,一直到現在,朝廷還沒有開科舉!”另一個看起來稍稍年輕一些,大概有三十餘歲的士子道。

“天下大亂,想要開科舉也不可能!不過現在朝廷一統天下,甚至將北方的數千裡土地全部收復,皇帝又重視農事,這是天下大定的象徵!天下大定之後,皇帝必然會開科舉!當初太祖皇帝建立大宋,結束天下戰亂,也是用了數年的時間纔開科舉!”那年長士子道。

“但願如此吧,否則我們的學問就白學了!”三十餘歲的士子苦笑道。

兩人正在這裡說着話,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朝着這裡跑來,這年輕人長的十分的健壯,皮膚黝黑,他來到兩人面前之後行了一禮,道:“馮叔、李叔,我有好消息要告訴你們!”

“哦?是什麼好消息?”四十餘歲的士子道。

“昨天我隨爹爹去燕京城買些布料,燕京城都傳開了,朝廷要開科舉了!”這年輕人道。

“啊!當真?”兩個士子臉上露出了難以置信的表情,道。

“據說皇帝從北方歸來,已經和丞相商議開科舉之事,之後又和軍機處諸位大人商議此事,這件事情乃是幾位軍機大臣的府中傳來,不會有錯!”年輕人道。

“太好了!真是太好了!”四十餘歲的士子激動的道。

“馮兄,這兩年來,我們的學問都荒廢了,這段時間我們需要好好的看看書才行!”三十餘歲士子道。

“是啊,是啊!天下大亂,我們本以爲書本已經無用,只是閒暇時間看看,現在朝廷要開科舉,那是我等唯一可以進階之路,我等需要仔細鑽研學問才行!走,咱們這就回去,秉燭看書!”四十餘歲士子大笑道。

兩人不理會那年輕人,當下急匆匆朝着村子裡而去,年輕人看着他們的樣子好笑不已。

“當初女真入侵,朝廷重視武功不重視文教,許多人已經不再看書!亂世之中,書讀的再多都不頂用!現在朝廷要開科舉,可是士子已經沒有多少,馮叔、李叔定然能夠中舉!”年輕人暗暗道。

※※※

天氣越來越是暖和,已經到了農曆的四月份。

趙諶在外面忙碌了一個多月的時間,這一天終於返回了皇宮之中。

夜色已經深了,趙諶呆在御書房中,桌子上放着紙筆,趙諶正在那裡不斷的書寫着。

過了一陣,外面傳來了腳步聲,有人將一碗粥放到了趙諶的面前。

“退下吧,不要再來打攪朕。”趙諶道。

“哦。”旁邊傳來一聲有些冷漠的迴應。

趙諶猛地擡起頭來,只見面前站着一個白衣少女,容顏絕美,不是秦玉真又是何人。

“是你?快快請坐!”趙諶笑道。

“你不是讓我不要打攪你嗎?”秦玉真嗔道。

“我原以爲是一些宮中的宮女、侍從,沒有想到是你!你和其他人不一樣的。”趙諶道。

“我和其他人有什麼不一樣?”秦玉真道。

“你是我喜歡之人。”趙諶道。

“休得胡說。”秦玉真臉色微紅,道。

趙諶笑了笑,任由她呆在一旁,繼續在紙上寫着。

“皇帝在寫些什麼?”秦玉真道。

“現今天下一統,農商恢復只是時間問題,除了這些之外,還應該教化百姓,推行教育,你覺得對不對?”趙諶道。

“不錯,是這個道理。”秦玉真點了點頭。

“依你看來,應該教百姓什麼東西?”趙諶道。

“應該教他們修道。”秦玉真道。

“修道?一個個如你一般不食人間煙火嗎?”趙諶笑道。

“我哪有不食人間煙火?我是覺得道學乃是這事件最爲困難最爲有趣之事,若是天下人人修道,這世間也會少很多紛爭,如此豈不是好?”秦玉真道。

“道可道,非常道,誰也說不清楚這‘道’到底是什麼?修道到了極致,即便是師傅一般又能如何?難道真能長生不老嗎?古代的那些道士又有誰能夠做到長生不老?當初從秦陵中得到許多上古書籍,裡面記載的那些所謂‘神仙’也全都死去,書籍裡都有弟子說明的!又或者,現在世間所謂的修道是完全錯誤的!修道只能修心養性,對於世間變遷,對於社會進化沒有多少好處。”趙諶道。

“什麼是社會進化?”秦玉真好奇道。

“就是讓人類族羣越來越強,普通百姓生活越來越好!上古時代,人類茹毛飲血,一般人活到二十歲便會去世!絕大多數人生活苦寒,只能居住在山洞之中,用石頭作爲工具,每日裡打獵爲生!等到了夏商周之時,人類會種植莊稼,可是絕大多數人都是別人的奴隸,他們的性命在別人的操控之中,奴隸們在貴族的眼中不過是牛羊一樣的貨物而已!當時他們只有青銅器可用,只有陶器可用,沒有鋼鐵,沒有精美的瓷器,沒有刺繡,在我們看來普普通通的東西在夏商周時代都是非常珍貴的東西!等到了秦漢兩晉,天下實行九品中正制,官員的後代永遠是官員,普通寒門出身的百姓想要躋身上層社會難如登天!等到了隋唐之際,實行科舉,普通百姓終於有了進身之階!這些都是社會的進化。”趙諶道。

秦玉真站在那裡,臉上露出了思索的表情來。

在趙諶看來這是最普通的一些道理,可是在秦玉真看來這些卻深奧到了極點,她從來沒有聽人說過這樣的道理。

“上古時代的事情,你如何知道?”好一陣之後,秦玉真道。

“古人死後,有遺骨、遺物,根據這些可以得到很多信息,然後判斷出來他們的生活狀況!”趙諶道。

“我從小博覽羣書,裡面只記載聖人治世,天下大同,但是沒有人說古人是這樣生活。”秦玉真道。

“你今後跟着我,我給你講更多的東西。”趙諶笑道。

秦玉真點了點頭,她仍舊在皺眉思索,而趙諶卻不由得站起身來,將她抱在懷裡,秦玉真發出一聲輕呼,然後閉着眼睛任由他抱着……

※※※

之後的半個月時間裡,趙諶仍舊時候在農田中忙碌。

各地水利建設需要銀錢,不斷彙報到朝廷中來,軍機處則是進行統籌安排。

現在軍機處的機構越來越大,除了軍機大臣、軍機章京之外,又有一些下屬的專門辦事的機構存在,由軍機大臣分別帶領。而原本的朝廷構造中書省、樞密院、六部、御史臺等等現在已經名存實亡,經歷了多年發展,軍機處終於徹底取代了原來的朝廷。比起原本的朝廷,現在的軍機處效率要高得多,皇帝的權利也比以前要大得多。

等到了四月十八日的時候,農耕的繁忙季節徹底過去,軍機處終於再一次召開會議商議教育、科舉之事。

這一次軍機大臣、軍機章京都已經到來。前段時間他們就已經知道朝廷要開科舉之事,這些天來他們也在思考,都有自己的想法。

趙諶看着下面的大臣、章京們,想了想,道:“我曾聽人說‘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勝於外族蠻夷,則國勝於外族蠻夷,少年雄於世界,則國雄於世界。’諸位覺得是不是這個道理?”

這本來是清末梁啓超的少年中國說中的話語,趙諶此刻則是變了變講給下面的大臣們聽。

“陛下說的不錯!”李綱點了點頭,表示認同。

下面的軍機大臣紛紛點頭!這個道理顯而易見,根本不用多想。

“要想讓我大宋少年強於外族,最好的辦法就是興辦教育!不過朕以爲以前的教育有很大缺陷,現在興辦教育再也不能和以前一樣了!”趙諶道。

“不能和以前一樣?”李綱奇怪的道。

“以前讀書人讀書是爲了什麼?”趙諶反問道。

“這……自然是增長學問。”李綱道。

趙諶輕輕搖了搖頭,道:“不是這樣的!孔聖人曾經說過‘學而優則仕’,讀書不過是爲了當官而已!十年寒窗,弄到最後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無非是希望能夠中舉做官而已,不知道我說的對不對?”

“陛下,讀書人也是希望爲朝廷效力。”李綱想要反駁,但是卻無從反駁起,當下只能道。

古代確實是有一些人爲了做學問而讀書,不過絕大多數人都是爲了當官而讀書!像是范進中舉那樣的例子數不勝數,一旦能夠中舉,立刻便可以飛黃騰達,身份地位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正是有這樣的巨大誘惑,無數寒門子弟渴望魚躍龍門,終日學習不休,從來不管家中之事。

“朕想要興辦教育,讓天下孩童、少年都可以讀書學習,不過卻不希望天下的孩童都去當官!若是人人都去當官,那誰去種田,誰去經商?”趙諶道。

李綱、王庶等人都點了點頭。

“讀書不僅僅是爲了中舉當官,更是爲了幫助這些孩童、少年,等到他們長大之後,可以將書中的知識用到實際之中!因此學堂裡面就不應該只講儒學,還要講其他的一些知識,比如農學,比如算學,又或者其他一些經世之道,朕將之命名爲‘實學’!今後學堂之中儒學和實學並舉!”趙諶道。

趙諶說完,下面的大臣們一片譁然。

第025章 兵分兩路第222章 陰陽宗第023章 人間慘劇第248章 興慶府第486章 兵出大同第356章 挺進中原(三)第472章 造反第302章 途徑岳陽第289章 秦檜計謀第341章 完顏昌第109章 康母(二)第562章 誅殺逍遙子第598章 開京第453章 司法建設第247章 鹽州第033章 脫離險境第243章 洪州城第471章 遼王駕臨第528章 冰雪草原(五)第456章 經濟(三)第598章 開京第420章 反彈第557章 遼東緊急軍情第342章 火燒連營第034章 一路往西第480章 各地義軍第383章 直掛雲帆濟滄海第138章 亂後(一)第028章 相州城外第545章 反攻(一)第248章 興慶府第077章 甦醒第072章 康復希望第444章 天津衛(二)第232章 義軍第161章 四面包圍第044章 潼關失陷第618章 宣武十年第341章 完顏昌第621章 東瀛第362章 洞庭湖(二)第569章 一起訓練第550章 勸降第228章 渝州第433章 拒敵第406章 故人第547章 往北第178章 減租(二)第542章 嫠面第498章 大軍到來第615章 施政第519章 民心思定第514章 誅殺金兀朮第290章 捕捉野人第269章 少林第434章 兵臨夏州第405章 大軍到來(二)第033章 脫離險境第503章 雨夜攻城第626章 泉州第575章 教育科舉(二)第174章 悲痛第529章 逃跑第047章 路上第369章 烏合之衆第310章 到來第100章 打獵第601章 大將軍(二)第588章 送別第371章 大敗義軍第364章 搶掠第348章 驚聞消息(三)第137章 折家軍第225章 劍門關守將第397章 土河之戰(一)第431章 緊急軍情第344章 控制長城第405章 大軍到來(二)第522章 跳樑小醜第045章 長安失陷第540章 勝利消息第374章 商議第016章 仍舊議和第355章 挺進中原(二)第072章 康復希望第302章 途徑岳陽第605章 千里長城(一)第231章 川蜀大亂第169章 十面埋伏第343章 居庸關第045章 長安失陷第051章 大散關第585章 和談(二)第152章 軍國第373章 得到消息第245章 攻破洪州(二)第604章 遼澤殲敵第525章 冰雪草原(二)第425章 前往大同第537章 寧江州
第025章 兵分兩路第222章 陰陽宗第023章 人間慘劇第248章 興慶府第486章 兵出大同第356章 挺進中原(三)第472章 造反第302章 途徑岳陽第289章 秦檜計謀第341章 完顏昌第109章 康母(二)第562章 誅殺逍遙子第598章 開京第453章 司法建設第247章 鹽州第033章 脫離險境第243章 洪州城第471章 遼王駕臨第528章 冰雪草原(五)第456章 經濟(三)第598章 開京第420章 反彈第557章 遼東緊急軍情第342章 火燒連營第034章 一路往西第480章 各地義軍第383章 直掛雲帆濟滄海第138章 亂後(一)第028章 相州城外第545章 反攻(一)第248章 興慶府第077章 甦醒第072章 康復希望第444章 天津衛(二)第232章 義軍第161章 四面包圍第044章 潼關失陷第618章 宣武十年第341章 完顏昌第621章 東瀛第362章 洞庭湖(二)第569章 一起訓練第550章 勸降第228章 渝州第433章 拒敵第406章 故人第547章 往北第178章 減租(二)第542章 嫠面第498章 大軍到來第615章 施政第519章 民心思定第514章 誅殺金兀朮第290章 捕捉野人第269章 少林第434章 兵臨夏州第405章 大軍到來(二)第033章 脫離險境第503章 雨夜攻城第626章 泉州第575章 教育科舉(二)第174章 悲痛第529章 逃跑第047章 路上第369章 烏合之衆第310章 到來第100章 打獵第601章 大將軍(二)第588章 送別第371章 大敗義軍第364章 搶掠第348章 驚聞消息(三)第137章 折家軍第225章 劍門關守將第397章 土河之戰(一)第431章 緊急軍情第344章 控制長城第405章 大軍到來(二)第522章 跳樑小醜第045章 長安失陷第540章 勝利消息第374章 商議第016章 仍舊議和第355章 挺進中原(二)第072章 康復希望第302章 途徑岳陽第605章 千里長城(一)第231章 川蜀大亂第169章 十面埋伏第343章 居庸關第045章 長安失陷第051章 大散關第585章 和談(二)第152章 軍國第373章 得到消息第245章 攻破洪州(二)第604章 遼澤殲敵第525章 冰雪草原(二)第425章 前往大同第537章 寧江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