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5章 教育科舉(二)

“陛下,學堂裡面學習儒學即可!至於陛下所說的實學,可以讓他們跟着自己的父兄學習!”李綱想了想,開口道。

“一則他們父兄所懂得的頗爲有限,我們把全國的實學經驗都集合起來,提取其中的精華,豈不勝過他們的父兄?二則,學習實學可以增長見識、明白事理,即便是將來不從事這些實學,也應該知道一些。”趙諶道。

“陛下,老臣仍舊覺得不妥。”李綱皺了皺眉,道。

“陛下,微臣也覺得不妥。”李若水此刻也開口道。

“你們覺得怎麼樣?”趙諶的目光從其他的軍機大臣臉上掃過,道。

“陛下,微臣覺得可行!增加實學是爲了讓天下學子學一些實實在在的東西,對於學子成長大有好處!”王庶道。

“陛下,微臣也覺得不錯!”胡銓此刻也開口道。

“陛下,微臣以爲可以加入實學!微臣本來在江南讀書,後來天下大亂,微臣從江南跑到了關陝投靠陛下!加入生產建設兵團之後,微臣才發現以前所學基本上毫無用處,許多東西都是在生產建設兵團中重新學來!既然這樣,何不讓天下少年一開始就學習一些實實在在的東西呢?”王十朋也是道。

“微臣不贊同。”李處溫想了想,道。

“你們也都說說看!”趙諶看向下面的軍機章京,這些軍機章京大都是從生產建設兵團中提拔起來,年紀都不是很大。

他們也紛紛說了起來,幾乎所有人都支持趙諶。

趙諶的臉上露出了笑容,看來年輕人都支持自己的改革!尤其是胡銓、王十朋爲代表的從生產建設兵團中走出來的年輕人!像是胡銓、王十朋都是歷史上有名的學者,他們都是江南書香門第出身,可是現在都明白儒學實用性有限,應該增加一些實際的東西。

“陛下,即便是如此,這制定實學書籍也是一件難事!”李綱又道。

“這個倒不是很難!我們可以將各地的一些實學領袖召集過來,比如種田的高手,算數精妙的掌櫃,等等,讓他們把一些技巧說出來,寫在書中!關於實學,今後每隔幾年,我們還可以再加入新的實學知識!”趙諶道。

“陛下,書本一旦定下來,都是一用千年,哪有不斷變更的道理?”李若水道。

“從古到今,實學在不斷的進步,我們的知識自然也應該不斷的進步!今人的種田之法和古人就大不相同,今人的算學和古時就大不相同!關於實學,我們也應該分成許多種類,農學、算學、商學等等分別編製成書,教給學子!”趙諶道。

“陛下,這樣一來,學子們需要學子的書籍實在是太多了,恐怕他們難以掌握那麼多的知識!”李綱道。

“我們可以由淺入深教給天下學子,剛剛入學,只是學習識字,一年之後再加入一些簡單的算學,之後再加入一些更加高深的知識!儒學四書五經,無數書籍,學子們都能夠掌握,何況是一些實學呢?”趙諶道。

“陛下所說,老臣還是不能贊同!老臣還是以爲應該只教儒學!”李綱再次搖頭道。

“這件事情咱們可以容後再議,你們回去之後都好好的想一想!咱們再說科舉的事情,朕先把自己的觀點告訴大家!這件事情我也已經和虞允文商議過了,虞允文已經贊同!科舉也不能僅僅只靠儒學,也要加入實學內容!”趙諶道。

“陛下,萬萬不可!學堂裡面增加實學,或者還有一些用處,可是科舉萬萬不能發生變化,科舉只能考儒學,不能加入所謂的實學!”李綱聽了制服後大驚失色,立刻道。

“只懂得儒學,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進入朝廷、官府之後,如何做事?”趙諶淡淡道。

“陛下,歷朝歷代不都是這樣過來的嗎?官員們只學習儒學,之後成爲知縣,可以在任上慢慢的學習實學!”李綱道。

“既然在任上可以學習,爲何不能早早學好,然後在科舉的時候進行考試,通過之後才能爲朝廷、官府做事?”趙諶道。

“陛下,古制不可變!”李綱焦急道。

“古制?老師,你知道這科舉制到現在有多長時間嗎?”趙諶道。

“大約有五百多年。”李綱想了想,道。

“是啊,科舉制到現在也不過五百多年而已!三皇五帝之時,未曾用科舉選拔人才,秦漢兩晉之時,未曾用科舉選拔人才!一直到了隋文帝、隋煬帝,他們爲了打破門閥制度,這纔開始試行科舉!到了唐朝,科舉才盛行於世!唐朝滅亡一直到本朝,如果不算五代十國的話,也不過經歷了一個半朝代而已!這並非古制,爲何不可改變?”趙諶道。

“陛下,從古到今都是學習儒學,以儒學治理天下!現在加入實學,必然會影響儒學地位!”李綱再次道。

“老師,我再問你一個問題,讀了儒學之後,是不是真的能夠治理天下?不讀儒學,是不是就無法治理天下?”趙諶想了想,道。

“這……或許是這樣吧。”李綱道。

“老師又錯了!儒學一直到了漢時才獨尊天下,在漢之前乃是百家爭鳴,秦朝乃是法家治國!漢高祖劉邦連書都沒有讀過,大字都不認識幾個,照樣可以治理天下,並且乃是一代聖君!蕭何、曹參這樣的漢初名相,他們本來都是獄卒,僅僅是看管監獄的,他們也沒有學過儒學,僅僅是識得一些字而已,不也是治理天下了嗎?天下儒生之中,又有多少人能夠勝過他們?我朝太祖當年乃是一介武夫,太宗當年也沒有讀過多少書,我大宋開國名相趙普僅僅讀了半本論語,論學識遠遠不如當今的一些學子,他們不也是治理天下嗎?可見能不能治理天下和是否讀了儒學沒有多少關係!”趙諶道。

“這……”李綱呆在了那裡,無法辯駁。

趙諶所說的都是人盡皆知的事實,尤其是涉及到宋太祖、宋太宗等人,根本不能否認。

儒學實用性有限,開國君臣少有死讀書的儒士。只是儒家講究一個“忠”,因此君王登基之後又立刻將儒學當作工具,推行天下。

“除了這些之外,朕還有一個想法,也是曾經和虞允文討論過的!一個書生,讀書十年,對於天下大事一無所知,對於農事商事一無所知,如何能夠統御一方?從唐代到現在,凡是中了進士的,要麼是留在翰林院,要麼是成爲地方上的縣令!留在翰林院的先不說他,那些僅僅死讀書便可以成爲縣令的,他們當真能夠治理好地方?他們未必比得上縣中的一個小吏!歷代的開國名相之中多有小吏出身,如我前面所說的蕭何、曹參、趙普等人都是小吏,因爲他們在地方上呆的時間長了,知道如何治理地方,舉一反三之際,對於治理天下自然也有心得!可見,死讀書的書生還不如經驗豐富的小吏!所以,朕以爲,科舉之後,學子不宜立刻掌控一方,而應該成爲地方上的屬官或者吏員!他們如果真的優秀,那麼必然表現突出,等到他們有了成績之後,再提拔成爲地方官員不遲。”趙諶道。

“陛下,不可如此!無數學子十年寒窗,這才能夠中舉,流了多少汗、吃了多少苦,這才能夠成爲衆人之上!他們能夠執掌一方,成爲知縣,這也是對他們辛苦的補償!陛下現在卻讓他們從屬官、吏員幹起,這讓學子們情何以堪?”李綱道。

“學子們辛苦,難道天下其他的百姓就不辛苦了嗎?天下人人皆辛苦,難道都要成爲衆人之上不成?讀書好未必就能治理好地方,如果真的優秀,又何不在地方上呆上一段時間,如果真的表現突出,朝廷自然會重用!而且,朕還有另一個想法,漢時,地方上的小吏如果表現優秀,還可以做官,到了本朝之後,小吏即使表現再優秀,可是因爲沒有中過科舉,所以根本無法做官!朕以爲,小吏如果做得好,也可以去參見一些簡單的考試,晉升成爲官員!”趙諶道。

趙諶說完,下面許多大臣都眉頭緊皺,不過也有人輕輕點頭。

四月的天氣本來還不是很熱,但是此刻這殿堂中卻有一種燥熱的感覺。

“王庶,你覺得朕說的如何?”趙諶道。

“陛下說的不錯!科舉之後立刻掌控一方,很容易出亂子,那些學子們什麼都不懂,他們僅僅是會讀書而已,讀書好未必就能治理好一方!陛下,微臣還有一個想法,科舉之中應該加入時政!比如我國國土大小,我們鄰國的情況,我國的各種律法,我國對於農人、商人的態度如何,各地稅收如何收取,出海的關卡是如何運營,一些最基本的知識他們應該知道!從今以後這科舉再也不要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之人!”王庶道。

“你說的不錯!”趙諶點了點頭。

“陛下,老臣仍舊無法認可!老臣仍舊以爲科舉只應該考儒學,各地的學堂之中也應該只學儒學!”李綱沉默了好一陣之後,再次道。

“陛下,微臣也是這樣認爲!儒學乃是天下學問總綱,天下人只要學好儒學就可以了!只要會了儒學,農學、算學、商學等等自然精通!”李若水也是道。

“陛下,微臣也覺得加入實學不太恰當。”李處溫也道。

而胡銓、王十朋等人則是再次站起來支持趙諶,一時間朝中竟然形成了對峙的兩派,李綱這樣的老人都不支持改變,而胡銓、王十朋這樣的青年都支持改變。

“這件事情你們回去再想一想,然後再議。”趙諶道。

第421章 血洗燕雲第270章 秦皇寶藏第556章 治國之事第034章 一路往西第055章 和尚原之戰(三)第076章 洗髓伐毛第232章 義軍第320章 跳樑小醜(一)第310章 到來第173章 攻城第359章 制度(二)第404章 大軍到來(一)第537章 寧江州第580章 變革(二)第261章 勸降(二)第582章 高麗來使(二)第084章 退去第133章 大婚第199章 除夕之夜第142章 離開(一)第367章 出擊第062章 兵法(一)第328章 雁門關下第616章 北海第288章 長安城中第550章 勸降第426章 分權第391章 中山河間第205章 劉家軍第269章 少林第218章 說服曲端第275章 絕境(一)第395章 德州城外第283章 梁紅玉第216章 參謀本部第183章 首領聚會第015章 驚醒第333章 恩州以南第266章 精銳騎兵第038章 大正劍法第250章 突襲興慶府第553章 攻破會寧府第025章 兵分兩路第132章 聖旨第542章 嫠面第433章 拒敵第508章 反擊第044章 潼關失陷第141章 坤寧宮第378章 再次見面(一)第411章 鐵浮圖第558章 最後的跳樑小醜第094章 登基十日第405章 大軍到來(二)第036章 西北折家第244章 攻破洪州(一)第462章 伏擊第399章 土河之戰(三)第255章 全殲續第279章 突破第024章 寶衣第002章 山外青山樓外樓第526章 冰雪草原(三)第517章 圍殲第128章 大散關之變第022章 傳國玉璽(二)第045章 長安失陷第382章 重返臨安第427章 西北情形第466章 錦州第592章 諮議局(三)第332章 橫渡雪山第484章 誓師伐金第241章 北伐計劃第114章 見面(二)第387章 撤離太原第124章 告期第391章 中山河間第351章 關陝平復第216章 參謀本部第499章 榆州城破(一)第318章 江南大儒第580章 變革(二)第573章 軍機會議第024章 寶衣第544章 女真出戰第451章 安置第285章 遭遇巡查士兵第220章 蜀道難第059章 前往漢中第408章 圍三缺一第591章 諮議局(二)第274章 一掌第210章 衝鋒第189章 義軍內訌第567章 高麗軍隊第075章 阻擋第210章 衝鋒第618章 宣武十年第038章 大正劍法
第421章 血洗燕雲第270章 秦皇寶藏第556章 治國之事第034章 一路往西第055章 和尚原之戰(三)第076章 洗髓伐毛第232章 義軍第320章 跳樑小醜(一)第310章 到來第173章 攻城第359章 制度(二)第404章 大軍到來(一)第537章 寧江州第580章 變革(二)第261章 勸降(二)第582章 高麗來使(二)第084章 退去第133章 大婚第199章 除夕之夜第142章 離開(一)第367章 出擊第062章 兵法(一)第328章 雁門關下第616章 北海第288章 長安城中第550章 勸降第426章 分權第391章 中山河間第205章 劉家軍第269章 少林第218章 說服曲端第275章 絕境(一)第395章 德州城外第283章 梁紅玉第216章 參謀本部第183章 首領聚會第015章 驚醒第333章 恩州以南第266章 精銳騎兵第038章 大正劍法第250章 突襲興慶府第553章 攻破會寧府第025章 兵分兩路第132章 聖旨第542章 嫠面第433章 拒敵第508章 反擊第044章 潼關失陷第141章 坤寧宮第378章 再次見面(一)第411章 鐵浮圖第558章 最後的跳樑小醜第094章 登基十日第405章 大軍到來(二)第036章 西北折家第244章 攻破洪州(一)第462章 伏擊第399章 土河之戰(三)第255章 全殲續第279章 突破第024章 寶衣第002章 山外青山樓外樓第526章 冰雪草原(三)第517章 圍殲第128章 大散關之變第022章 傳國玉璽(二)第045章 長安失陷第382章 重返臨安第427章 西北情形第466章 錦州第592章 諮議局(三)第332章 橫渡雪山第484章 誓師伐金第241章 北伐計劃第114章 見面(二)第387章 撤離太原第124章 告期第391章 中山河間第351章 關陝平復第216章 參謀本部第499章 榆州城破(一)第318章 江南大儒第580章 變革(二)第573章 軍機會議第024章 寶衣第544章 女真出戰第451章 安置第285章 遭遇巡查士兵第220章 蜀道難第059章 前往漢中第408章 圍三缺一第591章 諮議局(二)第274章 一掌第210章 衝鋒第189章 義軍內訌第567章 高麗軍隊第075章 阻擋第210章 衝鋒第618章 宣武十年第038章 大正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