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3章 實話實說

李溰此行其實並沒有與大明官員照面的計劃,畢竟以當下三國之間的相互關係而言,在舟山這種歸屬權尚有爭議的地方跟大明官員碰面,即便是沒有什麼衝突,互相也會覺得尷尬。他的確沒想到寧波的官員這麼看得開,居然還跑來舟山島與自己會面,看樣子自己的身份在大明官員眼中還是有些份量。

不過李溰這下卻是高估了朝鮮和自己的影響力,大明地方官員願意在此事當中露面,主要還是看在了石迪文的面子上。而且正好近期有一批用於出售的軍火運抵定海港,所以附近沿海州府的軍頭們都趕了過來,想看看能不能從石迪文手上買些合用的裝備。而李溰的出現正好恰逢其會,也沒人真把與朝鮮世子會面這件事當成什麼了不得的大事,不過是讓舟山島上諸多迎來送往的國際社交活動又多了一樁談資了。

比起幾年前海漢剛剛佔領舟山島的時候,島上的基礎設施建設已經有了非常顯著的變化,除了港口碼頭這種顯眼的區域之外,島上的生活條件也得到了改善。今天用來招待李溰一行人的宴會廳,便是在去年才建成,主要用於每年的招商活動,既能布展又能設宴,必要的時候還可以用來開大會。

李溰隨石迪文進入宴會廳之後,果然見到在此等候的有數人都是明人衣着,與海漢的短衣對襟裝扮截然不同。而且這幾人膚色黝黑,身體健壯,一看便知是長期在海邊討生活的人。

石迪文主動向李溰介紹道:“世子,這位是昌國衛的嚴國偉嚴指揮使……這是石浦所的馬靈馬千戶……臨山衛魏山魏指揮使……觀海衛黃濤黃指揮使……”

李溰當然知道大明軍方的衛所體系,這隨便一個指揮使手底下都有幾千兵馬,而在場等級最低的武官也是千戶,能將這麼多大明的實權武官聚集到這裡,這讓他對石迪文在本地的影響力又有了新的認識。

石迪文當然不會向李溰說明這些大明武官來到定海港的真正原因,他想借此機會向李溰展示一下海漢與大明之間的關係並不像外界所想象的那麼緊張,兩國的來往也遠不止經貿層面而已。在水面之下,兩國的合作領域其實遠遠超過了外交協議中的內容,而這些往來其實都是在大明的默許之下。

或許有人會認爲,這只不過是地方上的衛所軍頭們爲了一己私利而做出的選擇,並不能代表大明朝廷的態度,但客觀上他們的表現必定會被外界理解爲大明朝廷的態度。要知道在場這些官員可不是什麼小角色,上到正三品的指揮使,下至正五品的千戶,個個手中掌有兵權,在海疆邊境上說話比同級的文官還更管用。而朝廷畢竟天高皇帝遠,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只是一個象徵符號罷了,沒是好忌憚的,相比之下還是撈到手的好處更實在一些。

退一萬步說,即便朝廷不認同這些地方軍頭的做法,也拿他們沒多少辦法了。有福建許心素這個榜樣在前,許多大明武官都對自己的兵權有了新的認識,原來自己掌握的兵權不僅僅可以用來打仗,而想要利用兵權斂財,也不是隻有吃空餉這一種辦法而已,至於對朝廷的指令陽奉陰違,在地方上自行其是,更是學得飛快。

這次來定海港求購軍火的這些大明武官,他們的軍購經費可不是來自兵部,朝廷也沒有這個閒錢讓江浙這邊加強武備。這軍費的一部分是由他們自掏腰包,另一部分則是來自他們轄區內的富商士紳的捐助。而他們不惜血本也要加強武裝實力的原因,正是效仿了福建許氏的做法,只有兵力足夠強大,才能夠既不聽調也不聽宣,安安穩穩在地方上當個富貴軍閥。

不過海漢的軍火生意一向都是賣方市場,交易往往還會附加一些政治條件,買家就算有錢也未必能買到想要的武器裝備。所以這幫人才會在今天這個場合出現,通過爲石迪文站臺來爭取好感,這樣或許能在接下來的軍火搶購中得到一點友情份額。

李溰自然也注意到了石迪文向他介紹的這些人幾乎都是浙江本地的武官,眼見已經到了賓客的隊伍末尾,李溰才終於看到了一個文人打扮的中年男子。

“這位是何肖先生。”

讓李溰稍感意外的是,石迪文卻沒有介紹此人的官職,敢情他並非朝廷命官。但此人能有資格與這些武官站在一起,李溰還是覺得其身份必有特別之處。

果然石迪文接着便繼續介紹道:“何先生是寧波知府曲大人的親信幕僚,一般曲大人不太方便的時候,便是由何先生出面。”

李溰這下便聽明白了,原來這位是代表寧波知府大人的師爺,怪不得其他這些武官對他的存在毫不奇怪。知府能派人蔘與今天這個宴席,已經算是表明了態度,李溰也不奢望自己能在海漢人的地頭上見到大明地方官府的一把手。

何肖拱手作揖道:“何某見過世子,謹代知府大人向世子問好!”

何肖這話就說得很明白了,無需李溰再猜測其立場。李溰當即應道:“知府大人有心了,還請何先生也向知府大人轉達本世子的問候。”

由於李溰身份比較敏感,今天這個宴會的嘉賓名單中,除了何肖便沒有其他民間人士了,全是大明與海漢兩國的官員,以及其他一些國家的使節。李溰想起出國之前父王的叮囑,果然這第一站便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在國外作爲朝鮮象徵的壓力。他在國內的時候雖然偶爾也會旁聽議政,隨李倧會見外國使節,但從未獨自與這麼多的外國官員會面,當下也不免有些緊張,連口都不敢張了。

石迪文卻是唯恐衆人不知李溰來意,入席之後便大聲向衆人說明道:“朝鮮世子此行是要南下訪問我國首都三亞,並且在今後的一段時間會留在三亞與我國進行文化交流。世子來訪也象徵着我國與朝鮮之間的深厚友誼,所以作爲世子進入海漢的第一站,先在舟山爲世子接風洗塵!諸位,讓我們一起敬世子一杯!”

李溰連忙舉杯起身向衆人回禮,他沒想到這海漢高官會如此高調地向其他國家宣揚自己留學一事,當下也不便向這些人解釋其中的來龍去脈,只好先把這杯酒喝了。

石迪文的打算很明確,就是要利用李溰到海漢留學的這個契機,向各國宣揚海漢的國際地位——你們看清楚,朝鮮世子都到海漢留學了,這已經充分說明了朝鮮的立場,海漢的陣營裡已經又多了一個成員。

至於大明官員們對此作何感想,其實在朝鮮那邊確認了世子留學的安排之後,石迪文便已經去找曲餘同做過溝通,詢問他作爲一名大明官員對朝鮮此舉的看法。

曲餘同當時所給出的說法非常實際:“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朝鮮想換個主子,那誰又能攔得住呢?朝廷如今連使臣不往朝鮮派了,就算對朝鮮的選擇不滿,那也沒地方發脾氣,難道還能治得了朝鮮的罪嗎?”

至於作爲地方官員對待此事的態度,曲餘同也說得非常直白:“對我們沒影響,那就當熱鬧看看好了。如果能對老夫管轄的地區帶來益處,那幹嘛不支持?”

李溰留學對浙江沿海州府有好處嗎?或許還是有那麼一點的。海漢雖然在北方還有山東和遼東的統治區,但如果以貿易爲目的,那舟山定海港纔是海漢治下距離朝鮮最近的一處貿易港。李溰留學海漢肯定會促進海漢與朝鮮的貿易往來,來往於定海港與朝鮮之間的商船也會逐漸增多,而寧波府作爲距離定海港最近的州府,必然也會近水樓臺先得月,從中得到諸多的好處。

對於曲餘同個人而言,他實際控制的商行船行都可以藉機開展針對朝鮮的業務,而且越早進場就能越有先發優勢。實施上在戰後第一批進入漢城收購房產準備落腳的大明商家當中,便有何肖的兄弟何禮掌控的船行在其中,而這船行的幕後大老闆就正是曲餘同本人。

朝鮮更換宗主國,的確是對大明的不忠,但也只是面子上有點過不去罷了。真要說給大明造成了什麼實際損失,那倒也未必。最起碼大明不會隔三差五再倒貼錢出兵去救助這個武力羸弱的小弟,無需再爲了維護這個藩屬國而承受戰爭帶來的巨大損失。

而對於像曲餘同這樣有門路又有手段的大明官員來說,朝鮮的政治立場變更其實是一個發財良機,可以毫不費力地跟隨海漢進入朝鮮市場,並且從中獲取可觀的收益。而如果能有機會與朝鮮王位繼承人建立起私交,這或許在未來將會帶來當下無法想像的好處,所以儘管曲餘同爲了避嫌而沒有親自來舟山島與李溰會面,但他還是派來了何肖作爲自己的代表,向朝鮮世子釋放善意。

這其中的門道,作爲外交菜鳥的李溰當下可能還意識不到,但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無疑的,那就是這些大明官員對他似乎並無惡感,或者說對他的身份並沒有他所預料的那麼敏感。反倒是不斷有人過來向他敬酒,然後順便打聽幾句朝鮮國的現狀,特別是貿易方面的信息,幾乎人人都很感興趣。

李溰不是太明白爲什麼這些武將會對朝鮮市場上的貨物買進賣出情況這麼感興趣,但這種事料想應該不會涉及到國家機密,他也基本都是坦然告之,並沒有擺出貴族的架子。

李溰的這種態度倒是很容易便博得了在場這些大明武官的好感,他們找李溰套近乎的目的再簡單不過,就是想看看能不能找到賺錢的機會。他們比不了曲餘同這種與海漢高層有聯姻關係的官員,能夠很容易就拿到第一手的內部消息,只能找機會收集信息,而李溰這種身份,無疑是一個極爲難得的情報來源,衆人自然蜂擁而上,希望從他這裡得到更多有關朝鮮市場的信息。

李溰過去二十多年一直生活在宮廷當中,在成爲世子後便受到父王的有意轄制,與大臣們保持着一定的距離,在外交方面也的確還比較稚嫩。這些大明武官對他吹捧一番,然後酒勁上來,他也就將謹言慎行四個字拋在了腦後,與這幫武官有說有笑了。

而隨李溰一同前來的朝鮮學員們就純粹只是陪客了,他們這批人當中只有武官沒有文官,而武官又全是低級軍官,甚至連上前向海漢和大明官員敬酒的資格都還不夠,只能老老實實坐在最外圍,一邊吃一邊觀摩這場外交活動。

宴席結束之前,李溰便已經不勝酒力,只能讓人用藤椅給擡回住處。等他午夜因爲口渴醒來,卻無論如何都想不起自己入席之後到醉倒之前的那段經歷了。他記得的最後一幕便是七八名大明武官圍在自己周圍,稱有機會要去朝鮮看看當地的風土人情。

李溰想起這一幕不禁冷哼了一聲,過去這幾年朝鮮也曾多次向大明請求軍事援助,希望他們能夠出兵幫助自己抵禦北邊的後金。但大明的反應卻讓他們一再失望,除了皮島上的東江鎮兵馬還在堅持作戰,便再未向朝鮮派遣一兵一卒。到最後東江鎮兵馬被大明所放棄,爲了自保不得不離開朝鮮改投海漢,然後遷去了金州。迫不得已之下,朝鮮纔將求援對象改爲了海漢,並且很快就得到了響應。

如今這些大明軍官毫無廉恥地口稱要去朝鮮觀光,可之前朝鮮求了大明這麼久,怎麼沒見有誰帶兵去朝鮮的。

李溰並不理解大明所面臨的內憂外患有多麼嚴重,已經不可能再像萬曆年間那樣出兵朝鮮助戰。他只知道最後拯救了朝鮮的是海漢人,而對朝鮮危局袖手旁觀的卻是曾經的宗主國大明。

2458.第2458章第1562章 軍購競爭第九百九十二章 重返三亞港2369.第2369章第37章 緊急情況第1075章 一路向北3265.第3265章第3493章第1796章 偵察行動第八百六十四章 戰後清理第2260章第1444章 破局第2207章第2102章第3483章3292.第3292章2575.第2575章第1775章 曲線救國第2087章2580.第2580章2468.第2468章3291.第3291章第六百八十一章 解圍3150.第3150章第1994章3238.第3238章第1556章 建交之後2386.第2386章第四百四十章 進城抓捕2470.第2470章第2040章第1590章 儋州風情第162章 二道販子2923.第2923章第四百五十五章 考察香港島第六百零二章 情報工作第五百九十一章 解決方案第1634章 徵西行動第214章 劇透黨第3500章2494.第2494章第2106章第1558章 競爭關係第1412章 深入敵佔區第九百八十一章 社會變革3103.第3103章第1870章 世子的使命2844.第2844章第1885章 海上貿易3066.第3066章第1931章第1097章 硬碰硬第320章 董煙雲的借兵計劃第七百二十五章 難得的機會第51章 考察(二)3336.第3336章2416.第2416章2766.第2766章第2327章2911.第2911章第2100章第六百六十四章 與總督大人對話第2155章第六百六十八章 抽絲剝繭第1515章 共同利益3124.第3124章第2203章第1211章 中南半島第五百三十一章 最壞打算第六百零六章 事後追查第234章 來自大陸的新動向第六百六十八章 抽絲剝繭第279章 登陸開始第1506章 合作與結盟3389.第3389章第2222章第2031章第1299章 鐵甲怪船第七百三十一章 戰術變化第1524章 提前踩盤第2168章第1985章第157章 誰主誰客第2281章第2080章第七百五十一章 野外軍訓第1738章 國際地位第六百七十五章 陷入僵局3365.第3365章第194章 兩個人的籌備組第240章 港區新規劃第1914章 高效運轉第1842章 繼任者2963.第2963章第262章 商量條件第3514章第2297章2613.第2613章第62章 火炮(一)第1583章 佔據主動
2458.第2458章第1562章 軍購競爭第九百九十二章 重返三亞港2369.第2369章第37章 緊急情況第1075章 一路向北3265.第3265章第3493章第1796章 偵察行動第八百六十四章 戰後清理第2260章第1444章 破局第2207章第2102章第3483章3292.第3292章2575.第2575章第1775章 曲線救國第2087章2580.第2580章2468.第2468章3291.第3291章第六百八十一章 解圍3150.第3150章第1994章3238.第3238章第1556章 建交之後2386.第2386章第四百四十章 進城抓捕2470.第2470章第2040章第1590章 儋州風情第162章 二道販子2923.第2923章第四百五十五章 考察香港島第六百零二章 情報工作第五百九十一章 解決方案第1634章 徵西行動第214章 劇透黨第3500章2494.第2494章第2106章第1558章 競爭關係第1412章 深入敵佔區第九百八十一章 社會變革3103.第3103章第1870章 世子的使命2844.第2844章第1885章 海上貿易3066.第3066章第1931章第1097章 硬碰硬第320章 董煙雲的借兵計劃第七百二十五章 難得的機會第51章 考察(二)3336.第3336章2416.第2416章2766.第2766章第2327章2911.第2911章第2100章第六百六十四章 與總督大人對話第2155章第六百六十八章 抽絲剝繭第1515章 共同利益3124.第3124章第2203章第1211章 中南半島第五百三十一章 最壞打算第六百零六章 事後追查第234章 來自大陸的新動向第六百六十八章 抽絲剝繭第279章 登陸開始第1506章 合作與結盟3389.第3389章第2222章第2031章第1299章 鐵甲怪船第七百三十一章 戰術變化第1524章 提前踩盤第2168章第1985章第157章 誰主誰客第2281章第2080章第七百五十一章 野外軍訓第1738章 國際地位第六百七十五章 陷入僵局3365.第3365章第194章 兩個人的籌備組第240章 港區新規劃第1914章 高效運轉第1842章 繼任者2963.第2963章第262章 商量條件第3514章第2297章2613.第2613章第62章 火炮(一)第1583章 佔據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