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第二十三章 看着地圖打仗

茫茫的草原一望無際,密集的槍聲能穿的很遠,槍聲響處,濃煙滾滾而起。李紅民騎在馬背上,看着前面巴德爾王爺得意洋洋的指揮手下,將槍來的牲口牧民押走,嘴角不由的露出一絲的冷笑。

清朝對蒙古實行的是分化而治,草原上大大小小的王爺無數,這些王爺雖然愚昧,但並不傻。眼看着滿人殘餘龜縮在東北,一些心思活泛的王爺,暗地裡和新政權的情報部門掛上鉤了。

餘震手下的軍隊情報處盯上這些王爺的時候,看上他們的還有別人,政訓部的人來了,軍統局的人也來了,來的還是曾經的天津站站長,時下軍統局的第二號人物李紅民。

巴德爾王爺原本不過是小部落的首領,領域內的子民老的小的加起來不過三萬人,能拉的起來的戰鬥部隊,不過3千。勢力大小和一個人的野心是不成正比的,巴德爾就非常的有野心,三萬子民太少了,他想要更多。要達到這個目標,就得去搶,要去搶就得有新式軍火。靠着弓箭,就算搶到了,成本也太大。

巴德爾想要的東西,正好李紅民能提供,三千條m1888,30萬發子彈,相關的軍事訓練人員。條件是打擊那些親滿的蒙古王爺,堵住滿人復國軍逃亡草原的道路。

“李先生,革日楞這個老殺才,本王故意放走了幾個報信的,明天他一準來報復,這次肯定要栽在本王手裡。”巴德爾笑容滿面的湊上前來,李紅民打心眼裡厭惡這個有點貪得無厭的傢伙,臉上還是露出笑容道:“王爺,你要的東西我都辦好了,將來要是讓滿人過了你的防區,別怪我心狠手辣。我也只是給人打下手的,你讓我交不了差,我會很難過的。”話很重,但是語氣很和氣。

“李先生只管放心,您幫了本王大忙,本王可不是忘本的人。”巴德爾說話的時候,一個手下過來低聲說了幾句,老傢伙冷笑道:“那還留着做什麼?順我者昌,逆我者王。”

一羣蒙古士兵,押着幾十名俘虜往河邊走去,全部都是男性,最小的只有一米來高的樣子。李紅民看着這場面,想起了歷史上蒙古老幹的那個事情,對待一些敵人進行的殘酷屠殺,當時只要男性,高過車輪的全部殺掉。

李紅民有一種強烈的預感,這事情要重演了。果然,那些俘虜被押到河邊後,後面的幾十個士兵,突然對準他們開槍。密集的槍聲伴着慘叫聲想起,不一會河邊的草地上已經倒下一片屍體。開槍的蒙古士兵,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槍下馬查看,還有一口氣的,補上一刺刀,用腳踹到河裡去。

血腥的氣息頓時瀰漫開來,李紅民臉上沒有任何的變化,笑着對身邊的巴德爾王爺道:“怎麼?王爺不打算要這些奴才?”

“那倒不是,只是本王既然動手了,就得狠一點。只要有敢於抵抗的,一律滅族。這一次手軟了,下一次他們還會繼續抵抗。大清朝那會,蒙古人還得自己殺嬰兒限制人口,這會對待敵人,殺幾個敢於放抗的樹立威信,算的了什麼?”巴德爾說的很輕鬆,目光中透着一股子的猙獰,李紅民淡淡的笑了笑道:“第一批槍支彈藥是免費的,接下來的補給,王爺您就得意思一下了。局長大人說了,隨便來點戰馬意思一下就成。”

巴德爾王爺連連點頭道:“這個我懂,貴局長已經很夠意思了,草原上別的不多,馬有的是,您看什麼價錢比較合適?”

李紅民笑道:“局長有話,王爺是咱們軍統局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在價錢上一定要優惠,這快槍都是德國貨,我們來的也不容易,就不賺您的錢了,兩匹馬換一條快槍,外加子彈一百發。您看這價錢合適麼?”

巴德爾臉上都笑開花了,連聲道:“合適!合適!太合適了!”

吉林,新任大清復國軍提督奉升阿,原本駐紮在九連城一帶,眼看着新軍打下了奉天,奉升阿便去鼓動宋慶等人跟着起事,沒想宋慶等人不一直猶豫着沒答覆。奉升阿擔心宋慶拿自己給沈從雲當禮物,乾脆連夜領着手下三千人馬往北逃去了,到了吉林。因爲奉升阿手下有兵,裝備的還算不錯,比起當地的提督,三千人馬就算是精銳了。奉升阿很不客氣的將原本的提督的人馬給收編了,和當地的滿人貴胄們一商量,打出了復國軍的旗號,招兵買馬。

由於俄國人的暗中支持,吉林的復國軍發展的還算快,這才一年不到的時間,人馬達到了三萬多。加上一些亂七八糟的地方武裝,盤踞在吉林的滿人勢力人數多達五萬,對外號稱十萬大軍。

奉升阿在吉林過的還算愜意,不過好日子似乎很快就有點遺憾了,首先是沈從雲和俄國人簽了合約,原本答應出兵東北的俄國人不認賬了。說什麼在列強的威逼下籤署的合約,表面上怎麼都要遵守不是,所以只能暗地裡支持復國軍了。怎麼支持,要錢沒有,要人沒有,要軍火拿銀子來買。

這下可把奉升阿氣壞了,他可不比當地的滿人王爺們,人家的根子在東北,家底厚實,買的起槍支彈藥。這些王爺們,個個都想做主,都想當老大。和一羣從北京逃出來的滿人商量來商量去,推舉了一個據說是光緒皇上的堂弟一輩的六歲的小孩子載源出來,在綏化登基成立了新的大清政權。

王爺們怎麼鬧,怎麼爭奪奉升阿不去管他,反正手上有槍有人,不怕他們不拉攏自己。開始奉升阿要錢要糧食,人家還能給一點。後來新皇帝上臺後,封了許多亂七八糟的各省提督,這些人拿着頭銜開始拉自己的隊伍,漸漸的奉升阿伸手要東西的時候,人家不怎麼買賬了。

奉升阿可不是什麼能受氣的人,也不是什麼顧全大局的人,只是眼下新軍都打下了奉天了,大家都是一條繩子上的螞蚱,跑不了你也跑不了我。所以奉升阿得另想辦法。

奉升阿以剿匪的名義,端了幾個偏遠地區的提督的老窩,錢糧人手先弄了幾票,接下來人家都防備他這手了,奉升阿又想出了新的點子,原本設的收厘金的卡子少了,現在多設一點。原來是二十里地設一個,心在改成五里地就是一個厘金卡子。這一招關外的大佬們雖然很不滿,可是拿這傢伙也沒辦法,誰叫人家手上人多槍多呢?

……………………

說到任務艱鉅,楊軍的騎兵師其實才是最累的,長途奔襲伊春,那是中俄邊境啊。沿途走官道的話,實在難以保證保密性。楊軍雖然覺得這個決定有點混蛋,但是軍令如山,也只能執行了。

提前出發的楊軍,只能採取能饒道就繞道的辦法行軍,白天休息晚上行軍。還好這事情準備的比較早,嚮導啥的情報處也都備下了,不然真的很夠嗆。雖然堅決執行了總參的計劃,但是楊軍的心裡,始終有點不痛快,總覺得自己這一趟,沒準累的個半死,連條小魚都撈不着。

懷着同樣心情的,還有張光明,東北一戰,其實張光明覺得,直接採取平退的戰術,一路往北擠壓過去,比什麼戰術都管用。滿人那些吃慣了好的,住慣了好的老爺們,真的進了山,還不得餓死凍死,逃亡國外的話,讓俄國人去收拾他們好了。

可惜,這兩人的心思都不敢明說,軍令如山啊!

…………………………

“關東一詞的來源是怎麼說的?”沈從雲說不干涉軍事行動的指揮,實際上回到臨時的官邸內,整天都對着地圖,看着上面標出的行軍路線在思考問題。整整看了一個下午,沈從雲總覺得哪裡不對勁的時候,隨口問了一句,這時候身邊只有柳婷在伺候着,小丫頭微微一愣道。

“關東一詞由來已久,秦漢時期,以函谷關以東稱關東,到了三國時期,虎牢關以東稱關東,如今的人們口中說的關東,是明朝時界定下來的。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修成山海關後,便生出了關內關外的稱呼,總的來說以山海關以東,稱關東。自古關東就是苦寒之地,人煙稀少。東北山區一帶更是如此。前清的滿人在關外,人口始終無法得到快速的發展,主要原因就是因爲地理環境的限制。”柳婷說罷,頗爲得意的看了一眼沈從雲。

沈從雲詫異的看了一眼柳婷,回頭繼續看着地圖道:“沒想到啊,家學淵源啊。”

“不敢!小時候沒事的時候,胡亂看過基本書。”柳婷對沈從雲這種說話不看人的態度,實在有點不滿,嘀咕了一聲。

沈從雲這時候看着地圖,眉頭皺的很厲害,不停的低聲道:“不對啊,不對啊!”

“怎麼不對了?”柳婷不服氣的說了一聲,沈從雲還是沒有回頭,看着地圖好一會,伸手一拍地圖道:“我說怎麼不對勁呢,總參這會算是犯了教條主義了,看着地圖在打仗。克澤可能也沒料到,一個東北比德國領土都趕上整個德國一般大了。”

柳婷這才知道,沈從雲不是說自己,關係到軍國大事,柳婷不敢在插嘴了,趕緊的轉身出去倒茶去了。

“壞了,這麼大一個東北,楊軍的騎兵師可要累死,張光明的部隊也沒必要直插牡丹江這麼老遠的。”沈從雲看着地圖,臉上越發的陰沉了。想了半天,這年月無線電報還沒開始裝備部隊,想改命令恐怕已經來不及了。好在新軍的戰鬥力沒問題,不過這個錯誤還是非常的明顯的。

眼下的滿人新政權,暫時定都綏化,這是楊軍所部面臨的最大的一個關口,繞道走的話,東北的交通這年頭是非常夠嗆的。

楊軍要是能膽子大一點,隨機應變一下,直接把綏化給打下來,對整個戰局而言,沒準被起到大作用。眼睛總盯着將滿人一鍋端,這個戰略的初衷就有問題。

楊軍出發已經一天多了,沈從雲覺得不能再等了,立刻從地圖前離開,奔着作戰室指揮室就去了。

三天的行軍下來,部隊的疲憊很快就寫在臉上了,眼看着白天又來了,楊軍下令部隊找偏僻的地方宿營後,滿腦子都是想着,怎樣才能不驚動綏化的滿人,摸到伊春去。

隊伍在官道邊的山樑子後頭紮營,楊軍交代一番後,捧着地圖找個清淨的地方看了起來,越看越覺得心裡不是滋味。

“師座!有情況。留在官道上負責警戒的士兵,突然發來旗語,說是軍部那邊派來了通訊員。”楊軍的副官跑了過來,急急忙忙的說。

“軍部的通訊員?來了幾個?”楊軍心中不由的暗暗奇怪,這會騎兵師距離長春還有兩百里地呢,怎麼軍部就來了新命令了?朝令夕改這可不多見啊。

“一共來了六個,說是情報緊急,怕路上出事,每人兩匹馬,緊趕慢趕的追騎兵師。”

“請他們過來。”

沒一會,一名揹着皮包的士兵,騎着馬來到跟前,翻身下馬後一個敬禮道:“報告,軍部通訊一班,奉命前來傳達軍部最新的作戰指令。”

說着士兵從包裡拿出一份命令來,遞給楊軍。

楊軍接過一看,頓時臉色就凝重了起來。軍部命令讓楊軍就地等待後續的第一師的第二旅已經重炮部隊,配合第三師的主力,攻打長春,力求速戰速決,然後沿着官道北上,支取綏化。這份命令讓楊軍感覺異樣的原因,是因爲命令下面的署名上,是沈從雲、克澤、餘震。這說明什麼?說明總參和軍部,已經意識到之前的作戰計劃有問題,網張的太大。

…………………………

“軍座,作戰計劃是我簽署命令後上報總參的,這事情我負主要責任,主觀的教條的看着地圖來指揮打仗,忽視了東北遼闊的地域和道路的艱難。”餘震懇切的站在會議室的圓桌前表態,克澤,萬樹生等主要軍官,也都在低下坐着,一起拿眼睛看着當中的沈從雲。

“餘震,今天開這個臨時的小會,不是來追究責任的。眼下戰局剛剛拉開序幕,尚有挽回的餘地,開這個會的目的,就是想讓諸位都記住,今後作戰,不能只靠地圖來指揮。要說責任,首先就要落到我頭上,計劃可是我最後拍板的。好了,現在我宣佈散會,各自回去幹活。”

一干人等先後退下,只有克澤留了下來,臉色有點難看對沈從雲道:“沈,我現在以一個朋友的身份面對你,你難道沒有什麼話想對我說麼?”

沈從雲笑了笑,摸出煙來丟給克澤一根道:“克澤,我沒有責備你的意思。其實我們都犯了同樣的錯誤,只是我發現的早一點罷了。我現在向你正是道歉,之前我應該和你私下先行溝通,然後再下達修改計劃的命令。”

克澤苦笑道:“沈,我說的不是這個,我想說的是,也許我不是一個稱職的總參謀長。”

“胡說,新軍成立之初是什麼樣子?現在是什麼樣子?有眼睛的人都能看的見。這一切都和你這個總參謀長的努力分不開。克澤,說句心裡話,你不僅僅是我的朋友和總參謀長那麼簡單,用中國人的話來說,你是我的左膀右臂啊。沒有你的幫助,我現在恐怕還在越南那個破地方苦苦掙扎也不定,或者在遼東半島讓日本人給收拾了。”

沈從雲說的懇切,克澤臉上的不安漸漸的散去,蒼白的臉上漸漸有了血色,站起身來衝着沈從雲一個標準的敬禮道:“總統閣下,請相信一個日耳曼軍人的保證,今後這樣的錯誤,絕對不會重演。”

“我絕對相信您!”沈從雲站起來,啪的一個立正回禮,目光誠懇的說。

……………………

張光明收到新的命令後,臉上也先是一陣的詫異,隨即找來地圖,仔細的一打量,頓時眼睛就樂成了一條縫。由於是輕裝前進,眼下部隊的行軍速度還可以,前方80裡是一個叫海龍的小城,光緒四年設立的務荒局。張光明找來嚮導一打聽,那地方不過是一個滿人提督手下的兩千兵馬,要論戰鬥力,恐怕連第一師的一個營就能滅了他。

“攻擊前進,直奔汶河,配合第三師圍殲吉林守敵。”新的命令上面簡單的兩句話,下面的署名還多了一個沈從雲,可見這命令是沈從雲干預之後的結果。

事實上,對東北實際情況不夠了解的話,是很難想象到東北道路的艱難的。東北自古都是苦寒之地,人煙稀少經常走上幾十裡地,都看不見一戶人家,看着地圖指揮,肯定是要出問題的。還好現在給的新命令,讓張光明的第一師,少走了不少冤枉路。

……………………

楊軍並沒有等多久,一個白天過去後,傍晚的時候,第三師的先頭團已經趕上了騎兵師。得到消息後的楊軍不由的暗暗咂舌道:“來的好快啊。”

蔣怡鼎見到楊軍的時候,天已經完全的黑下來了,部隊在騎兵師提前佔據的附近幾個村鎮安頓下來後,兩人在一個鎮子上的一家財主的院落裡,會同第一師的其餘部隊,開了一個臨時的會議。

“前方就是長春,人口十餘萬,是通往綏化的必經之路。現在距離我們不過兩百里,部隊今天晚上就地休息,明天一早上路,由騎兵師打前站。兩百里地啊,天黑之前必須趕到,後天下午之前,必須發起攻擊。”

……………………

“孫磊,給你半個小時,趁天剛黑,一個突擊,拿下海龍,有沒有把握?”張光明放下望遠鏡,回頭對第一旅的旅長笑道。

“師座,您也太小看人了,就這麼一個巴掌大的地方,半個小時不能解決戰鬥,我提頭來見。”孫磊個子不高,不胖不瘦的,說話中氣非常的足。

“嘿嘿,你小子這次乾的漂亮點,這一張打完我看你能當師長。”張光明肥胖的身子扭了幾扭,又舉起了望遠鏡。

十分鐘後,一個連的兵力趁着夜色悄悄的靠了上去,城頭上幾個端着土槍的清軍,在昏暗的火把下游走,望遠鏡裡能清楚的看見清兵的辮子。

“誰!”看見城下黑影晃動,哨兵壯膽喊了一聲時,砰的一聲槍響,哨兵一頭栽了下來。十幾個扛着炸藥包的士兵,衝到城門下,快速的放下威力巨大的新式無煙火藥做的炸藥包。

“轟!”的一聲巨響,城門瞬間被炸的稀爛,城門樓子也被掀到了一邊,摔了個支離破碎。

百米之外隱蔽的尖刀連,瞬間躍起衝進城內,還沒等清兵回過神來,城門已經被拿下,緊跟上來的火力組,牽着馬匹馱着的馬克沁機槍上來了,幾分鐘內就架設完畢,對着慌亂不堪的清兵,就是一通狠狠的掃射。快速跟進的後續部隊也進了成,一個團的兵力殺將進去,頓時城內火光沖天,喊殺聲震天,到處可見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槍的新軍士兵,在追殺逃竄的清兵。孫磊領着幾個警衛和副官,在戰鬥打響二十分鐘後進城,站在城牆上看着裡頭的情況,不滿的咂嘴道:“這張打的,沒勁透了。通知師座,他老人家可以進城了。”

…………………………

長春城裡頭這時候也是雞飛狗跳的一片,雖說新軍打過來是遲早是事情,可是長春城裡頭的滿人官員,拼湊起來的軍隊,不過是一萬來人。一萬人不算少了,不過裝備次了點,城頭上的鐵炮,還是康熙年間的玩意。城下突然嘩啦的一下出現數不清的新軍,土黃色的軍裝遠看着滿山遍野的,城裡頭的有錢的滿人,不亂那才叫一個怪了。

長春城裡頭,武將領頭的是原先滿人提督穆聖科,首先這一萬多人,原先俄國人暗地裡提供的槍炮,主要落到綏化那邊的大佬們手上了,穆聖科手下的士兵,裝備的多是大刀、擡槍,只有三百多條快槍,還是單發的林明登產品,早年間江南製造局的產品,因爲老走火,淮軍都不樂意裝備的。

就衝對面黑壓壓的一大片新軍,這仗還怎麼打?原本還指望俄國人出兵幫忙打一打,現在俄國人沒來,倒是沈從雲的新軍先來了。穆聖科心裡可沒底氣打這一仗,多年的養尊處優,把滿人身上的那點子血氣,早就耗的個乾淨了。

這不城裡的十幾個營官,到處找穆聖科大人出來主持戰局的時候,找了一圈都沒早着人,後來在提督衙門裡抓了個士兵一問,才知道傍晚的時候,穆聖科帶着五百親兵,早從北門帶着家眷溜走了。

穆聖科居然跑了,幾個手下一合計,不能在這等死不是,乾脆拉上隊伍走得了,到綏化去。

楊軍和蔣怡鼎這邊,正商量着怎麼明天一早攻打長春呢,結果派出去的偵察部隊回來報告,守軍全跑了。楊軍和蔣怡鼎還不相信,遲疑了一下,派出一個連的小部隊,逼近城下看看,結果一陣吆喝,城門居然就打開了。領頭的連長也是糊塗大膽的傢伙,一百多號人就直接殺了進去。

這一進城了,幾個守門的老兵舉手跪地投降,說什麼上了歲數了,跑不動也不想跑,求新軍饒條性命啥的。

蔣怡鼎見探風聲的部隊,進了城後用火把發回的旗語,頓時和楊軍兩人相視一頓苦笑。之前以爲,好歹是一萬多人的守軍,怎麼着不打個半天也拿不下,現在一個連就搞定了。早知道何必這麼費事紮營?直接進城了事。

數萬官兵呼啦一下進了城,抓了幾個沒跑來的士兵一打聽,將原來的一干官員抓了幾個一審訊,守軍跑的很乾脆,幾個倉庫裡囤積棉衣和糧食,連動都沒動,據說都是穆聖科之前派兵去搶回來的。

楊軍聽說守軍跑的不久,乾脆讓一個騎兵旅先追擊一下,能追的上就搞一傢伙,追不上就拉到。

一萬多守軍撤往綏化的路上,剛走了不到兩個時辰,身後一陣火光沖天,兩千騎兵揮舞着馬刀殺了過來,一萬多人頓時亂了陣腳,呼啦一下各自逃命,騎兵旅追殺到半夜,結果這幫兔崽子跑的真快,勉強的撈着兩千多人的俘虜。

遭遇騎兵追殺後,這隻守軍基本上散夥了,願意送死的人當然不會多,大部分人溜回家,脫下軍裝當農民去了,少部分人拿着傢伙上山當土匪去了,逃到綏化的清兵,加起來都不到兩千。

“這仗打的,太沒勁了!”楊軍和蔣怡鼎湊到一塊後,一陣的苦笑。不管怎麼說,得趕緊派人回軍部去報信,幸運的是,長春城雖然不是省會,但是有電報局,裡頭的人跑了個七七八八的。蔣怡鼎派人抓了幾個報務員回來,一封電報拍了回去,彙報戰果。

戰報發過後,兩人對這地圖一合計,綏化距離長春在千里之外了,騎兵還好一點,步兵一天下來兩百里已經是極限了,這還主要歸功於新軍對負重行軍抓的嚴格,同時北上的部隊配備了大批的騾馬。

部隊總不能每天都極限行軍吧,兩人一商議,決定休息半天,徵集騾馬,明天下午繼續北上,由騎兵師在前面開路掃清沿途的小城鎮。快了不敢說,至少要保證每天八十公里的推進速度。爭取一個星期後,趕到綏化城下。

商議完畢,兩人上報軍部後,各自下去準備了。

瀋陽城裡的第一軍指揮部內,接到前方的電報後,餘震立刻給沈從雲送來了。沈從雲看了電報連連點頭道:“蔣怡鼎和楊軍,這兩人隨機應變的能力很強,我看這計劃沒問題,批准執行吧。”

這一路北上,道路兩邊基本都是沒什麼人煙的地帶,騎兵師的推進之順利,遠遠超過了預想,這一路上的遇到的小鎮子屯子,哪裡有不怕死的敢攔路的?千里行軍幾乎就是不停的往北走。第一天的行軍下來,騎兵師安排好宿營地後,等來了主力部隊。楊軍和蔣怡鼎一商量,乾脆,騎兵師不等大部隊了,直接奔着綏化就去了,到了地方能打就打,不能打,在周邊亂搞一氣就是了,綏化打不下來,邊上的小縣城小鎮子,那還是輕而易舉的?

蔣怡鼎也覺得這樣子能行,便表示同意了,不過這會沒電報通報了,只能用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來爲自己開脫了。

第二部掙扎第一章 洗塵第六部 第三十六章 想怎麼搞就怎麼搞第五部第八章 怒火第六部第五十一章第五部第三十三章 傷亡過半第四部第三十五章 瀛臺秋雨第六部 第十三章 利益推手第四部第十四章 道不同,不相爲謀第一部 第十八章 血戰第三部第九章 規劃第二部 第十三章 敲打第五部第五十九章 大膽的構想第一部 第三章 進言書第二部 第二章 女相公第二部 第八章 恭迎格格第三部 第一章 回來了第一部 第十章 驚動左宗棠第二部 第十七章 搭夥第五部第四十章第二部 第十三章 敲打關於潘鼎新此人第五部第五十五章 雞冠山上的意外第六部 第二十五章 狼羣第六部 第三十五章 六月債,還的快。第六部 第六章 考察第二部 第三章 出事了第六部 第二十九章 “瘋狂的賭博 ”第五部第三章 兵臨城下第一部 第二十章 苦戰第五部第四章 “查緝海盜”第二部 第二十二章 談判第三部第三十一章 綠營改制第三部第四章 “提親”第一部 第二十四章 敢死隊!夜襲!第五部第三十章 段祺瑞的敬禮第五部第二章 雙煞第六部第三十九章第五部第五十四章 第二次總攻第四部第二十五章 起兵!第五部第四十一章第二部 第三十三章 無奈第四部第四十四章 割辮子第六部 第二十章 來客第五部第三十八章第四部第三十九章 最後的血性第三部第十七章 上刺刀!第一部 第十二章 嘉獎第一部 第二十六章大捷(暈推薦不熱烈啊)第三部第九章 規劃第六部第五十章第六部第五十六章 瘋狂進攻第三部第八章 不速之客第四部第四十五章 請戰第三部 第三章 工作會議第二部 第二十一章 奕匡的態度第五部第三十六章 雜牌軍的冒險第一部 第三十二章 人若犯我殺他全家第一部 第二十六章大捷(暈推薦不熱烈啊)第四部第十一章 爲什麼?第六部第四十一章第六部 第四章 憂患意識第二部 第三十二章 挑人第四部第五十章 聯邦立國第二部 第三十五章 紹興師爺第五部第四章 “查緝海盜”第四部第四十章 亂局初現第二部 第七章 熬第四部第三十四章 條件第三部第六章 羅斯柴爾德家族第五部第二十九章 一定要靠上去第五部第十五章 潛艇!原來是潛艇!第一部 第十七章 馳援第四部第四章 進抵蓋平第六部 第十八章 帝國主義的頭子北洋出兵朝鮮前後第五部第十五章 潛艇!原來是潛艇!第五部第四十二章 唯一的機會第一部 第三十九章 傳信第六部 第三十四章 走在前面隨便說兩句這是百度上的潘鼎新,覺得有美化的成分第六部 第二十八章 關鍵還是海上第三部 第一章 回來了第五部第十一章 文化影響第三部第二十五章 發生大事第二部 第七章 熬第二部 第二十章 傳喚第六部 第十六章 吏治第五部第五十九章 大膽的構想第一部 第十一章 千秋柱石第一部 第十章 驚動左宗棠第二部 第十四章 密談第六部 第一章 新生代第五部第三十五章 戰略轉移第四部第二十七章 北伐第一槍北洋出兵朝鮮前後第六部第五十七章 難啃的骨頭第四部第二十一章 必死之決心第三部第二十四章 財神入股第二部 第二十六章 偷樑換柱
第二部掙扎第一章 洗塵第六部 第三十六章 想怎麼搞就怎麼搞第五部第八章 怒火第六部第五十一章第五部第三十三章 傷亡過半第四部第三十五章 瀛臺秋雨第六部 第十三章 利益推手第四部第十四章 道不同,不相爲謀第一部 第十八章 血戰第三部第九章 規劃第二部 第十三章 敲打第五部第五十九章 大膽的構想第一部 第三章 進言書第二部 第二章 女相公第二部 第八章 恭迎格格第三部 第一章 回來了第一部 第十章 驚動左宗棠第二部 第十七章 搭夥第五部第四十章第二部 第十三章 敲打關於潘鼎新此人第五部第五十五章 雞冠山上的意外第六部 第二十五章 狼羣第六部 第三十五章 六月債,還的快。第六部 第六章 考察第二部 第三章 出事了第六部 第二十九章 “瘋狂的賭博 ”第五部第三章 兵臨城下第一部 第二十章 苦戰第五部第四章 “查緝海盜”第二部 第二十二章 談判第三部第三十一章 綠營改制第三部第四章 “提親”第一部 第二十四章 敢死隊!夜襲!第五部第三十章 段祺瑞的敬禮第五部第二章 雙煞第六部第三十九章第五部第五十四章 第二次總攻第四部第二十五章 起兵!第五部第四十一章第二部 第三十三章 無奈第四部第四十四章 割辮子第六部 第二十章 來客第五部第三十八章第四部第三十九章 最後的血性第三部第十七章 上刺刀!第一部 第十二章 嘉獎第一部 第二十六章大捷(暈推薦不熱烈啊)第三部第九章 規劃第六部第五十章第六部第五十六章 瘋狂進攻第三部第八章 不速之客第四部第四十五章 請戰第三部 第三章 工作會議第二部 第二十一章 奕匡的態度第五部第三十六章 雜牌軍的冒險第一部 第三十二章 人若犯我殺他全家第一部 第二十六章大捷(暈推薦不熱烈啊)第四部第十一章 爲什麼?第六部第四十一章第六部 第四章 憂患意識第二部 第三十二章 挑人第四部第五十章 聯邦立國第二部 第三十五章 紹興師爺第五部第四章 “查緝海盜”第四部第四十章 亂局初現第二部 第七章 熬第四部第三十四章 條件第三部第六章 羅斯柴爾德家族第五部第二十九章 一定要靠上去第五部第十五章 潛艇!原來是潛艇!第一部 第十七章 馳援第四部第四章 進抵蓋平第六部 第十八章 帝國主義的頭子北洋出兵朝鮮前後第五部第十五章 潛艇!原來是潛艇!第五部第四十二章 唯一的機會第一部 第三十九章 傳信第六部 第三十四章 走在前面隨便說兩句這是百度上的潘鼎新,覺得有美化的成分第六部 第二十八章 關鍵還是海上第三部 第一章 回來了第五部第十一章 文化影響第三部第二十五章 發生大事第二部 第七章 熬第二部 第二十章 傳喚第六部 第十六章 吏治第五部第五十九章 大膽的構想第一部 第十一章 千秋柱石第一部 第十章 驚動左宗棠第二部 第十四章 密談第六部 第一章 新生代第五部第三十五章 戰略轉移第四部第二十七章 北伐第一槍北洋出兵朝鮮前後第六部第五十七章 難啃的骨頭第四部第二十一章 必死之決心第三部第二十四章 財神入股第二部 第二十六章 偷樑換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