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八章 楚巴東郡

對於臨江萬餘守軍的連夜撤走,楚國也很有“默契”的沒有深追……

有銅鑼山阻隔,想直接從巴東行軍到巴西着實可不容易,通常來說,是要先南下江州,再從巴郡的中心江州北上去巴西地區的。

不過江州軍的話,豁出去行軍慢一些、體力消耗大一些,能夠翻山越嶺,而楚軍……這方面還真不行!

其實不只是江州軍,整個益州軍都是如此,算是源自於兵源地人口特長的兵種特性。

也是益州易守難攻的另一個原因!

除非是像歷史上鄧艾那樣,直接“偷渡”到綿竹——有一條直通城都、且沒什麼山勢的大道。

否則絕不是打進益州內部之後,益州的地利就消失了,甚至地利反而會更加明顯。

因爲突破了那些真正的“絕路”,進入益州之內後,一些小山小脈,外來的軍隊難以行軍,而當地的軍隊卻只是“行軍不便”!

原本只是易守難攻,而進來之後,如果選的位置不好,被對方在山林中穿插偷襲,那就是己方既難攻也難守……

不過有法正、郭淮等一衆參謀在,顯然不會給嚴顏這個機會。

在之前“進攻”時,法正的用計令趙雲、黃忠等主要將領,都認可了他的能力。

法正在臨江的用計,可不僅僅是“虛張聲勢”或者“調虎離山”,而是一環套一環,將嚴顏的所有考慮都已經想到!

如果嚴顏當時追擊留守營寨、護送輜重離開的那兩個團,埋伏在山中的楚軍,會直接殺出來兩面夾擊,而之後山中驚鳥用的牛馬之所以被發現,也是故意留下線索,暗示敵軍斥候的結果。

嚴顏唯一的機會,就是不爲所動,堅持十天左右,楚軍也只能從山裡出來——畢竟……真的沒有路!

之所以能夠成功,一來是法正深諳“難知如陰”之道,最擅長這虛虛實實的計謀,二來……也是因爲楚國的壓縮軍糧足夠堅挺。

楚軍能夠隨身攜帶的乾糧,絕對比嚴顏想象中要長太多,在嚴顏的常識裡,沒有輜重隊,只靠單兵攜帶的話,有個兩三天的軍糧就已經是極限,而楚軍的壓縮軍糧,用糖、油、鹽,以及打粉後的穀物,混合後壓制而成。

雖然吃起來只有熱量,沒有營養,無法支撐長時間的訓練或修煉,但短時間內頂飽沒有問題,而且十分方便攜帶。

只要有水源,楚軍的單兵軍糧攜帶量,足以支撐半個月……

而在嚴顏退走後,穩固戰果的階段,郭淮也發揮出色,明明抵達巴東不久,卻迅速憑藉沙盤模擬,準確的判斷出適合固守的位置——其中好幾處,在楚軍前往時,都發現了江州軍暫時廢棄的隱蔽軍寨!

可見郭淮的判斷,與巴郡長期以來的判斷,重合性很高,而且……更適合楚軍。

迅速佈置出來的防禦線,有效的抵擋了江州軍幾次小規模的試探性反撲,令本來就進攻慾望低迷的嚴顏,徹底轉爲守勢。

之後新野一師,扭頭又往東南去,打下了涪陵!

最終在巴郡鏖戰三個月,楚軍佔據了魚復、朐忍、臨江、平都,以及東南的涪陵,也就是巴郡東部的五個縣。

可惜朐忍沒有想象中的軍需儲備——文聘氣不過,爲此還寫了匿名信送去江州舉報。

並且平都和涪陵,雖然沒有徹底的堅壁清野,但也搶割了未成熟的稻穗,今年是指望不上他們能提供軍需,不過好在巴郡的百姓,家底普遍比較厚,不至於像當初袁術禍害過的淮南一樣悽慘。

趙雲下令發榜安民、宣揚楚學、明確楚軍的軍規,甚至鼓勵舉報軍中違反亂紀的同時,也開始組織在魚復、朐忍、臨江三縣,以糖、鹽、肉乾、鹹魚、江東錦等等,來交換糧草……

巴郡的百姓的確有些家底,糖、鹽、肉乾等等,在普通百姓中很“暢銷”,畢竟肉價、鹽價都還蠻划算,更重要的是……原本百姓以爲,楚軍會直接劫掠,畢竟平時益州府對楚國可是多有抹黑。

然而現在見到楚軍只是明碼標價的交易,普通宗族也都組織着,在存糧足夠的情況下,咬咬牙、開一兩次葷——這叫“識相”。

不過江東錦什麼的,普通百姓消費不起,或者說……沒有消費的理由!

益州本來就是織錦之鄉,普通百姓憑什麼爲了更好看些的織錦,就付出大量糧食?

對此趙雲等人也早有預料,這些主要是向那些大士族推銷——普通百姓都知道什麼叫“識相”,這些大士族更是“識相”的祖宗。

另外令趙雲稍感驚訝的是,除了織錦和金銀之外,楚幣居然也意外的很受歡迎,甚至有些大士族還接受了趙雲以宛城一師名義打得欠條。

當然,趙雲可沒有欠債不還的意思,只是……楚幣要運過來,也需要運力、需要時間!

“之所以接受楚幣,也是因爲這些家族相信,楚國能夠在巴東,甚至是在巴郡、在益州站穩,這樣將來商路一通,楚幣自然也就有大用……現在用楚幣交易,可都是給他們溢價的。”法正提醒道。

“巴郡士族,居然對我大楚如此有信心?若是益州大族皆是如此,何愁益州不平!”趙雲開懷的說道,眉飛色舞的樣子,的確情真意切。

畢竟見多了大士族的謹慎,聽聞這好消息,難免覺得楚國已經“天命所歸”。

不過法正看了看趙雲之後,稍微潑了個冷水:“我剛剛說的,是正常思路,他們之所以接受楚幣,五分的確是對楚國的信心,不過另外五分……也是希望‘我們知道他們對楚國有信心’!”

法正說的有些拗口,但趙雲稍微轉了轉也就明白了法正的意思——變相的投名狀而已。

接受楚幣,就代表接受楚國、對楚國有信心,這信心是真的,不過更多還是爲了表現出自己對楚國有信心、甚至有歸屬感——畢竟現在巴東是在楚國的控制下。

何況楚幣這東西,還是很保值的。

哪怕益州禁止與楚國交易,不過這些大士族,哪個沒有些自己的路子?實在去不了楚國,還去不了關西、去不了中原嗎?到時楚幣自然能花出去!

即便將來益州驅逐楚軍,他們也不會虧,益州府也不可能追究他們在楚軍佔據期間的交易行爲……

如果說巴東的百姓家中是“小有家底”的話,那這些當地士族,就真的稱得上一個“肥”字!

恩,仔細想想,朐忍的庫藏也不是“消失”了……而是被轉移到了這些士族的家裡!

一方面將這些糧食充塞軍用,另一方面楚軍還將一部分糧食,“借”給了受人禍的平都和涪陵一部分。

至於抵押物,自然是來年的糧稅。

趙雲也用出徵前,白圖給他的“節鉞”、也就是“總督入益後軍政”特權的象徵,宣佈分魚復、朐忍、臨江、平都、涪陵五縣,設“楚·巴東郡”!

顯然沒有搶一筆就走的意思,而是要真的將這裡併入楚國,不打算離開……

巴東郡百姓的一切待遇,理論上自然也都和楚國其他百姓一樣,只是……巴東郡暫時被劃分爲戰備區,糧稅上浮到十稅三,而不是楚國通用的十五稅一。

不過多收的部分,也承諾在戰備區劃分解除後,會在之後以減免的形勢,分數年歸還。

同樣對徭役人力的“徵收”也更重一倍……

另外在其他管制方面,也都更加嚴格,並且在徭役人力的分配上,並不遵循楚國的“最低基建比例”——楚國對人力征收後,要用於地方工程建設的比例有所要求的,不過在戰備區,肯定以輔助軍需爲主、不會急於收效慢的建設。

還有就是巴東必定還不穩定,楚軍沒有馬上在這裡釐清田畝、徹查人口的意思,最多是給田地太少的百姓分些荒地。

雖說有區別對待,但並沒有引起什麼反彈。

畢竟原本益州的糧稅是十稅一,但巴郡因爲要保持軍隊數量,還要再收一個十稅一,還有各種名頭的苛捐雜稅,楚軍在賬面上,對糧稅的提高也並不多,而從實際徵收考慮,因爲取消了那些亂七八糟的稅,對普通百姓來說,其實根本就沒漲!

相當於沒漲稅,還承諾將來會暴降,即使將來的事兒,百姓不是那麼相信,但也肯定不會有太多不滿。

如果一定要說不爽,那也是知道楚國百姓真正的糧稅後,出於羨慕嫉妒恨的不爽……

並且其他大型地方工程,雖然肯定沒有餘力去搞,但“神農精華”卻也是在向巴東運過來的!

運神農精華,可比運糧食划算——畢竟神農精華可以令巴東的畝產提升,以巴蜀本就肥沃的土地,可以“換”到比神農精華多得多的糧食。

如此一來,基本就不需要運主糧進巴東,大大節省運力,雖然更多的軍隊養不起,但是保持兩個師的規模,卻綽綽有餘。

尤其是等來年神農精華生效之後,在民心上,楚軍也將徹底化巴東爲主場!

不過江州爲核心的防線,的確也抵擋了楚軍的進一步攻勢,兩萬楚軍要突破江州,靠強攻肯定不行,何況真的強攻,軍需物資也不充裕,要麼增兵、要麼……需要找天時、地利、人和的機會。

第三百二十六章 闖關中第四百九十五章 目標第一百六十一章 夏侯惇第二百二十七章 名家第四百五十六章?歸來第四百二十四章 改良大師第二百五十九章 張揚第四百八十章 水路第二百七十二章 白虎祭第五章 原來你也是謀士?第四百四十七章 嫡長子隱憂第一百九十二章 陰謀第二百二十三章 拋棄第六百一十七章 爆錘第一百三十四章 城姬之謎第六百章 齊地亂局第一百二十八章 時務識我第五十六章 戰略目標第五百一十五章 士燮的驚異第八十六章 子義你又調皮了第四百四十八章 魏國海船第三百七十八章 法正第三百五十一章 南郡有變第四百四十七章 嫡長子隱憂第四百二十三章 禮物第九十八章 暴雨第四百六十三章 版本大更新前的踟躕第四百一十三章 指導工作第二百零六章 丞相府來使第一百九十九章 質子與檢閱第二百八十七章 北上遼東第五百八十二章 俘虜第五百一十四章 龐統的精神力實驗第三百六十三章 立國八策第五百九十八章 信你個鬼第一百三十二章 利弊第三百一十八章 容陵勇將第六百零二章 我,劉繼,齊侯第五百六十四章 拆第一百二十九章 榮譽與利益第四百零五章 元讓的女兒也不錯!第三百七十一章 張鬆十分感動……第一百五十六章 重任(大章)第三百六十二章 只取萬一第四百五十四章?魏國朝政第四百三十三章 隔鍋飯香第七十七章 奪烏江,三鬥孫伯符第三百五十五章 襄陽事變第一百四十三章 皖城無戰事第五十八章 神器第五百三十章 呂布很心冷第七十四章 二斗孫伯符第五百二十章 追寇第二百二十章 連弩第二百九十四章 白虎祭第一百三十七章 曹操的騷操作第一百三十三章 鹹使知聞第二百二十五章 定江夏第五百五十六章 迎接第五百八十九章 鎮魏大將軍第二百四十一章 鴛鴦陣第四百二十二章 酒第二百七十六章 意外收穫第五百九十五章司馬懿的籌碼第三百六十六章 招聘廣告第二百三十二章 建安四第四百一十章 憂第一百四十九章 處置第三百一十四章 今年過節不收禮第三百五十八章 入襄陽第三百五十八章 入襄陽第一百二十八章 時務識我第四百四十七章 嫡長子隱憂第二十九章 陳家的生意第一百八十五章 瘧疾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勢所趨第一百五十七章 曬鹽法第四百八十九章 漢末三仙第二百四十八章 兼弱攻昧第一百七十七章 壽春驚變第二百五十一章 總督部第二百四十六章 女官第六十章 藺相如慘被黑第一百三十二章 利弊第二百零五章 賈文和第四百八十九章 漢末三仙第三百九十章 拜訪第一百六十二章 我們不合適第二百六十九章 荊南第一百零二章 重逢後的尷尬第九十九章 埋伏第九十章 考教第五十五章 張勳末路第六百零二章 我,劉繼,齊侯第五百五十五章 南鄭之戰第十二章 世家之友第四百六十六章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第三百三十二章 護民祭第三百六十九章 使者第四百九十三章 新制推行
第三百二十六章 闖關中第四百九十五章 目標第一百六十一章 夏侯惇第二百二十七章 名家第四百五十六章?歸來第四百二十四章 改良大師第二百五十九章 張揚第四百八十章 水路第二百七十二章 白虎祭第五章 原來你也是謀士?第四百四十七章 嫡長子隱憂第一百九十二章 陰謀第二百二十三章 拋棄第六百一十七章 爆錘第一百三十四章 城姬之謎第六百章 齊地亂局第一百二十八章 時務識我第五十六章 戰略目標第五百一十五章 士燮的驚異第八十六章 子義你又調皮了第四百四十八章 魏國海船第三百七十八章 法正第三百五十一章 南郡有變第四百四十七章 嫡長子隱憂第四百二十三章 禮物第九十八章 暴雨第四百六十三章 版本大更新前的踟躕第四百一十三章 指導工作第二百零六章 丞相府來使第一百九十九章 質子與檢閱第二百八十七章 北上遼東第五百八十二章 俘虜第五百一十四章 龐統的精神力實驗第三百六十三章 立國八策第五百九十八章 信你個鬼第一百三十二章 利弊第三百一十八章 容陵勇將第六百零二章 我,劉繼,齊侯第五百六十四章 拆第一百二十九章 榮譽與利益第四百零五章 元讓的女兒也不錯!第三百七十一章 張鬆十分感動……第一百五十六章 重任(大章)第三百六十二章 只取萬一第四百五十四章?魏國朝政第四百三十三章 隔鍋飯香第七十七章 奪烏江,三鬥孫伯符第三百五十五章 襄陽事變第一百四十三章 皖城無戰事第五十八章 神器第五百三十章 呂布很心冷第七十四章 二斗孫伯符第五百二十章 追寇第二百二十章 連弩第二百九十四章 白虎祭第一百三十七章 曹操的騷操作第一百三十三章 鹹使知聞第二百二十五章 定江夏第五百五十六章 迎接第五百八十九章 鎮魏大將軍第二百四十一章 鴛鴦陣第四百二十二章 酒第二百七十六章 意外收穫第五百九十五章司馬懿的籌碼第三百六十六章 招聘廣告第二百三十二章 建安四第四百一十章 憂第一百四十九章 處置第三百一十四章 今年過節不收禮第三百五十八章 入襄陽第三百五十八章 入襄陽第一百二十八章 時務識我第四百四十七章 嫡長子隱憂第二十九章 陳家的生意第一百八十五章 瘧疾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勢所趨第一百五十七章 曬鹽法第四百八十九章 漢末三仙第二百四十八章 兼弱攻昧第一百七十七章 壽春驚變第二百五十一章 總督部第二百四十六章 女官第六十章 藺相如慘被黑第一百三十二章 利弊第二百零五章 賈文和第四百八十九章 漢末三仙第三百九十章 拜訪第一百六十二章 我們不合適第二百六十九章 荊南第一百零二章 重逢後的尷尬第九十九章 埋伏第九十章 考教第五十五章 張勳末路第六百零二章 我,劉繼,齊侯第五百五十五章 南鄭之戰第十二章 世家之友第四百六十六章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第三百三十二章 護民祭第三百六十九章 使者第四百九十三章 新制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