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1 吏部尚書一職

京師北門城外的火車站,崇禎皇帝和周皇后儀仗剛一出現,早已等候在這裡的文武百官,以及所有百姓就立刻恭迎。頓時,在這火車站附近,立刻響起了山呼海嘯般地萬歲聲音。

崇禎皇帝和周皇后聯袂從御駕中出來,笑着示意所有人平身。

這麼盛大的場景,約翰等西班牙人也被安排出來長見識。這種場景,對他們來說,當然是第一次見。當然,得忽略掉他們被觀看的那次。

這些西班牙人學了兩個來月的漢語,只能聽懂一部分日常用語而已。可這盛況,卻不會因爲語言的障礙而妨礙他們的震驚。

“哇,大明皇帝好威風啊!這麼多人,一起跪迎,實在是太壯觀了!”

“別亂說話,是我們的皇帝,懂麼?”

“對對對,我們皇帝真是威風,我就感覺,我們以前的那些,給我們現在的皇帝陛下提鞋都不配!”

“那是肯定了,這裡可是天堂!以前那個,真是鄉下的鄉下,根本就不能比!”

“……”

約翰等人一邊低聲議論着,一邊關注着皇帝的動靜。

就見皇帝和皇后來到蒙着紅布的火車頭這邊,聽到皇帝開始講話,他們連忙都閉嘴,恭敬地聽講。然而,語言地限制,讓他們聽得半懂不懂地。不過至少有一點,他們是知道的。崇禎皇帝在介紹火車,說這火車會改變世界什麼的。反正一個意思,這個火車非常偉大。

聽着這些話,約翰等人就不由得對紅布蓋着的火車頭非常地好奇,因爲他們看火車長度,似乎很長,一節一節的,就像蜈蚣一樣,但是沒腳。他們不用介紹也大概能猜出來,這些都會由火車頭拉動起來。

看着這些,約翰等人都和普通大明百姓一樣,心中都有些不敢相信,要是這麼多車廂都能拉起來的,那這力氣要多大才行啊?

崇禎皇帝面帶微笑地在講着開場白,忽然之間,看到文武百官的前列,有一名大紅緋袍的官員搖搖欲墜。他定睛一看,認得是吏部尚書徐光啓。頓時心中一緊,連忙快步走了過去。

所有人隨着皇帝的動作,都沿着那個方向看過去,也都發現一名大官似乎身體有恙,被人扶着在那裡。於是,人羣就有了竊竊私語聲,紛紛在打聽那是誰?

崇禎皇帝快步過去,看着已被同僚扶住的徐光啓,關心地問道:“徐愛卿,身體哪裡不舒服?”

徐光啓的臉色有點白,不過他聽到皇帝關切地問候聲,連忙自己站好了身子道:“陛下,老臣沒事。今天是大喜的日子,乃是科學技術知識的一個偉大應用。老臣是高興,激動了。”

崇禎皇帝聽了有點不相信,就對徐光啓道:“徐愛卿還是回去休息吧,朕派御醫給你檢查下身體。”

“陛下,真不用了!”徐光啓連忙搖頭奏道,“老臣真得沒事,這火車開通的盛事,老臣期盼已久,親眼見證這一刻,已經等了好久了!”

聽到他堅持,而且看着好像徐光啓的臉色好看了一點,崇禎皇帝便不再堅持,想着等儀式結束之後一定要御醫給他檢查下才行。

這麼想着,他就點點頭,關心地說道:“徐愛卿要是有什麼事情,可要說出來。愛卿是朕的股肱之臣,朕可少卿不得!”

“陛下隆恩,老臣自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徐光啓一聽,面露感激之色,連忙回奏表態道。

不知道爲什麼,崇禎皇帝總感覺有點不安,或者是這話不吉利?

不過此時是火車開通的盛大典禮,所有人都看着的,他也不好耽擱多久。因此崇禎皇帝就決定加快儀式進程,大步返回火車頭邊上,下旨揭開紅布。而後又和皇后一起拿紅色毛筆在火車頭上點睛,就類似後世給獅子點睛一般,意思是賜予眼睛,讓其活過來。

圍觀的百姓,就剛纔這一會,一傳十,十傳百地,差不多都知道是吏部尚書身體好像有恙。頓時,大部分百姓都有點擔心,甚至其中不少人在心中暗中祈禱,希望徐光啓沒事。畢竟徐光啓在大明百姓心中的威望,可不是其他官員能比的。

之所以這樣,是因爲科技推廣有利於普通百姓,而徐光啓則是科技推廣的主要支持者;不過最重要的是,徐光啓在這些年來努力推廣高產作物,編寫《農政全書》等內容,活了不知道多少人。大明官員中,在這方面,沒有其他官員能超過他。

不過當他們看到崇禎皇帝過去後,似乎徐光啓又沒事了,就都放心下來。他們目光,很快又隨着皇帝的身影而移動。他們的注意力,重新回到了火車這個第一次出現的事物上。

不過,還有一小部分人,主要是一些讀書人、低級官吏什麼的,還時不時地看下徐光啓那邊,似乎對他們來說,徐光啓顯然比火車更讓他們關心。只是他們的臉上,卻沒有多少擔憂之色。

隨着火車上的紅布被揭掉,驚訝地低聲議論聲,就又多了起來。

“咦,你們看到沒有,這個火車頭也沒有腳啊!能拉動這麼多裝滿貨物的箱子麼?”

“依我看,這火車頭大概得有九牛二虎之力才行吧?真看不出來,就這麼小小地一臺蒸汽機而已,竟然能拉動這麼多東西!”

“你們這個都是廢話,不要瞎懷疑了!萬歲爺都來點睛了,肯定是可以的。不過這火車頭的力氣,還真是太大了!”

“……”

圍觀者都在討論着,一臉地期盼之色。不管男女,不管種族,不管年齡,不管職位,全都期待着火車開動起來,期待着見證歷史的那一刻。

在他們的盼望之下,火車頭上的司機開始生火,加動力。

當然了,此時,皇帝皇后都已經退到一邊了。其中崇禎皇帝在看着火車頭的時候,心中記掛着剛纔的事情,時不時地轉頭去看一眼自己的吏部尚書。

要知道,徐光啓是大明官員中學習科學技術知識的先驅,更是不參雜其他目的,一心想要推廣科學技術知識的大臣之一;而且他位居吏部尚書一職,又是非常關鍵的一個職位,對於推動大明官員重視科學技術,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就崇禎皇帝來說,是真希望徐光啓能長命百歲,一直支持下去。

然而,徐光啓的年齡,其實已經是七十三歲的高齡。在原本的歷史上,他是在崇禎六年就因病逝世,享年七十一歲。

不過在這個位面上,因爲崇禎皇帝的英明神武,少了很多狗屁倒竈的事情,大明中興,徐光啓有皇帝的知遇之恩,做着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因此身體比原本歷史上要好不少。

正在這時,就聽到一聲”泣……“地聲音,大量白氣噴出,火車“哐當”一聲動了起來。

“哇……”

幾乎是異口同聲地,所有圍觀的人,全都發出了長長地“哇”聲。

就見火車緩慢地開始動了起來,慢慢地駛出了車站,一點點地變快,最後消失在火車站這邊人羣的視野中。

這次火車開通儀式的安排,是通州和京師這邊同時有火車開出。按照原本的計劃,崇禎皇帝還要等到通州的火車抵達,見證火車的進出站和通行時間。

但是,崇禎皇帝擔心徐光啓的身體,怕時間耗久了影響包括徐光啓在內的那些老臣的身體。因此,他在火車開出之後,便沒有再等下去,下旨擺駕回宮,除交通部相關的官員之外,其他文武官員也各自歸衙。同時,他還暗自下旨,傳御醫去給徐光啓檢查身體。

至於京師的百姓,在恭送皇帝皇后之後,都還留在鐵路沿線看稀奇。

崇禎皇帝回到皇宮之後,記掛着徐光啓的身體,忽然腦中閃出一個想法,立刻傳了太醫院醫正,吩咐他道:“在京五品以上官員,以後都定期檢查一次身體,此事由太醫院負責,務必不得馬虎!“

醫正聽了有點愣神,心中想着,有沒有病,他們自己不知道,還需要太醫院來檢查?不過皇帝既然如此下旨,他也不敢違背,立刻應承了下來。

不過崇禎皇帝看到他愣神的功夫,也已經回過神來了。古時候的這些讀書人,很多都會讀醫書,多少都懂一些醫的。而且古代官員,包括那些有錢人,都是注重養生。一般來說,身體要有什麼不適,自己就會知道。

中醫不比西醫,更不像後世的體檢能精確檢查人體的每一項。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個體檢應該達不到類似後世的效果。

崇禎皇帝雖然想明白了這點,卻沒有追回這道聖旨。至少這個定期檢查,算是自己的一份心意,也讓太醫院的這些御醫能有活可幹。

不過類似西醫的這種,特別是動手術這類,還是要搞起來。至少生小孩,對如今的婦女來說是個鬼門關,這裡會有很大的進步。還有,小孩的夭折率,在這個時代也太高了,就算是生在帝王家,都沒有多少辦法避免。

醫學啊!崇禎皇帝心中想着這事,不由得嘆了口氣。

真是很可惜,自己在後世不是學醫出生,對於醫學這塊,有點一籌莫展的感覺。如果後世要是從小學就像數理化一樣開醫學的課程,那自己就能默寫出來了!

崇禎皇帝正想着這個事情,派去給徐光啓檢查身體的御醫回來繳旨了。

“陛下,微臣建議,徐尚書需要靜養才行……”

崇禎皇帝一聽御醫稟告的開頭,就心中一沉,知道他的擔心成真了!

他在仔細地聽取了御醫的稟告之後,便下旨讓徐光啓靜養身體要緊。甚至還不放心,親自去了一趟徐府看完徐光啓。

“陛下,老臣沒事!“徐光啓在見禮之後,依舊錶態道,”各地官員的考覈,有關科學技術這一塊,須得老臣看着,纔不會被他們糊弄!老臣……“

聽到這話,崇禎皇帝的態度很堅決,立刻打斷道:“徐愛卿,這些都沒關係,朕抽調廠衛暗中看着好了。卿的身體,纔是朕最在意的。等卿好好休養身體,身體好了之後再說這個不遲!”

其實,根據御醫的說法,徐光啓的身體其實已經走到了盡頭,好好休養才能多活一些日子。但要是操勞過度的話,恐怕就活不了多久。

徐光啓聽了,沉默不語。過了一會後,他擡頭看着崇禎皇帝,誠懇地說道:“陛下,老臣的身體,老臣自己知道。再怎麼調養,也不會有多少日子的。與其這樣,老臣寧願把剩下的日子都花在科學技術知識的推廣上!如今這些學識的科考還未開始,老臣擔心……”

“愛卿放心好了,有朕在,此事絕對不可能有反覆的。”崇禎皇帝一聽,斬釘截鐵地說道。

徐光啓一聽,很是欣慰地笑了笑。皇帝雖然年輕,可能力擺在這裡,他對這話是相信的。稍微沉吟了一下,他就又奏道:“陛下,吏部尚書一職至關重要,老臣既然要養病,那這職位不能空缺。老臣原想舉薦老臣學生孫元化,但他已是禮部尚書,對科學技術知識也至關重要。陛下,吏部尚書一職,還請慎重擇之!”

一般來說,高品官員的卸職,只要不是獲罪被罷免,皇帝一般都會問卸職官員的意見。也因此,徐光啓有此一說。

崇禎皇帝聽了,點點頭安慰道:“此事,朕心中有數。愛卿最重要的是養好身體,朕還有很多好東西,等着愛卿點評一二的!”

“可是那電學?”徐光啓一聽,眼睛頓時一亮。他之前就聽說了,皇帝在寫這方面的著作。

崇禎皇帝聽了點點頭,又交代了一番,吊着徐光啓的求知慾,讓他好好養病,才擺駕回宮。

這時候的京師,大部分百姓還在討論着火車帶來的震撼。可是在官場上,不少人都在暗地討論徐光啓在家休養,吏部尚書暫時空閒這事。

徐光啓的病情,並不是絕密,有心人很快就能打聽出來。這麼一來,吏部尚書一職,就猶如一塊磁鐵一樣,牢牢吸引了許多人的注意。

842 不好522 李定國(第三更)376 張定國的問題161 胡扯的下限575 神采飛揚639 會盟136 驚天內幕1258 裝吧760 吐血(第三更)730 驚聞510 熊文燦的打算519 一隻虎293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630 趁火打劫92 升遷神速693 此事必有蹊蹺99 劉王氏的勇氣516 流血又流淚(第三更)613 高瞻遠矚320 新軍成軍125 犯大金天威者必誅689 千金市骨(第三更)1320 東方閃電1231 還要中心開花1049 滿清壯大之跡象498 時機很重要447 灌了什麼迷魂湯676 要錘子幹啥1064 陷阱?1322 諸卿信否723 先啥再啥106 你全家都是送死的1163 劉香爲說客504 真當大明是病貓(第三更)621 線膛槍(第三更)559 高峰545 瘋了(第三更)96 罵了也是白罵44 誓死衛護京師615 破襲戰132 士氣大振368 曹變蛟之秀(第三更)1250 奇葩的猜測1141 只幹猴子263 溫體仁密奏1261 東方人太兇殘了753 決戰22 成就值的終極用途1166 誰扯250 蝴蝶效應之朝戰爆發630 趁火打劫499 開海禁的兩個難點(第三更)484 這可是穿越福利265 蛋糕做大再說1199 即時通訊衙門629 西部草原(第四更)874 不知天高地厚麼?807 國士373 寧可殺錯不能殺漏(第三更)1301 聞風喪膽134 親自審問935 虛張聲勢16 園嶠1109 得償所願171 任務結果評價95 奴酋過來了566 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1137 怎麼幫1028 不愧是鄧子龍孫子944 致命出擊1293 民侯23 暗潮涌動667 多爾袞到了(第三更)902 藉機摟錢罷了(第三更)862 富了崇禎1138 聊天羣的另外一個作用945 運籌帷幄89 發號施令995 南洋按此例1266 被多爾袞那啥了一次267 殺虜祭旗送忠烈738 泡湯了702 對弈1033 兵潰278 拭目以待1245 忠烈侯並左都督213 銀本位制(第五章)524 亂象1232 南洋是大明的了698 強調1084 凱旋218 責任1063 到底是誰?753 決戰524 亂象261 QQ聊天羣可以麼?565 祭拜大明忠烈334 渡河(第五更)587 什麼時候都可以362 誰纔是大明最強軍
842 不好522 李定國(第三更)376 張定國的問題161 胡扯的下限575 神采飛揚639 會盟136 驚天內幕1258 裝吧760 吐血(第三更)730 驚聞510 熊文燦的打算519 一隻虎293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630 趁火打劫92 升遷神速693 此事必有蹊蹺99 劉王氏的勇氣516 流血又流淚(第三更)613 高瞻遠矚320 新軍成軍125 犯大金天威者必誅689 千金市骨(第三更)1320 東方閃電1231 還要中心開花1049 滿清壯大之跡象498 時機很重要447 灌了什麼迷魂湯676 要錘子幹啥1064 陷阱?1322 諸卿信否723 先啥再啥106 你全家都是送死的1163 劉香爲說客504 真當大明是病貓(第三更)621 線膛槍(第三更)559 高峰545 瘋了(第三更)96 罵了也是白罵44 誓死衛護京師615 破襲戰132 士氣大振368 曹變蛟之秀(第三更)1250 奇葩的猜測1141 只幹猴子263 溫體仁密奏1261 東方人太兇殘了753 決戰22 成就值的終極用途1166 誰扯250 蝴蝶效應之朝戰爆發630 趁火打劫499 開海禁的兩個難點(第三更)484 這可是穿越福利265 蛋糕做大再說1199 即時通訊衙門629 西部草原(第四更)874 不知天高地厚麼?807 國士373 寧可殺錯不能殺漏(第三更)1301 聞風喪膽134 親自審問935 虛張聲勢16 園嶠1109 得償所願171 任務結果評價95 奴酋過來了566 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1137 怎麼幫1028 不愧是鄧子龍孫子944 致命出擊1293 民侯23 暗潮涌動667 多爾袞到了(第三更)902 藉機摟錢罷了(第三更)862 富了崇禎1138 聊天羣的另外一個作用945 運籌帷幄89 發號施令995 南洋按此例1266 被多爾袞那啥了一次267 殺虜祭旗送忠烈738 泡湯了702 對弈1033 兵潰278 拭目以待1245 忠烈侯並左都督213 銀本位制(第五章)524 亂象1232 南洋是大明的了698 強調1084 凱旋218 責任1063 到底是誰?753 決戰524 亂象261 QQ聊天羣可以麼?565 祭拜大明忠烈334 渡河(第五更)587 什麼時候都可以362 誰纔是大明最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