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7 未雨綢繆

崇禎皇帝看着那一行行文字,說實話,心情很不錯。

這個錢謙益,在後世也算是聞名的,因爲他還有另外一個外號:水太涼!

就這個錢謙益在原本歷史上的表現,說實話,崇禎皇帝對他沒有一點好感。在他穿越過來的時候,這個錢謙益已經被削職回家了。要不然,以如今官場上的風氣,以錢謙益的生活作風,他絕對會有事犯在崇禎皇帝手中。

不過,如今他回去之後,身爲東林大佬,對於張溥奉旨南下,一開始很可能是想用他的老資格身份,給張溥一個教訓,結果事情往嚴重裡發展,最後發展到誰也不給誰留情面,完全撕破臉的那種了。

不錯,不錯!崇禎皇帝心中痛快,不由得想着,看來自己之前就準了吳昌時的奏章是對的。如此一來,張溥巡按的地方,就有錢謙益的老家,就等於給了張溥一個好好整治錢謙益的機會了。

估摸着這兩天內,自己批覆吳昌時的旨意就要到揚州了。那就繼續坐看釣魚臺,看一出好戲好了。

他正想着,忽然,就看到眼前一行字徐徐展現。不用說,系統又有反應了,這讓他不由得心中歡喜,連忙定睛看去。

“如今大明之困境,在於大明官場在近兩百七十來年之後,已經是腐朽不堪。各種官場規則,早已被破壞殆盡。而要大明中興,一個廉潔高效的官府機構,是必不可少的。否則皇帝再是英明,沒有可靠執行官吏,也無法給大明百姓帶來真正的實惠!宿主如今以復社領袖張溥爲突破口,成功挑起了原本鐵板一塊的江南官場內訌,是一個整頓官場、刷新吏治的最好開端。方向對了,就有事半功倍之效,特此獎勵甲級竊聽種子一顆,以資鼓勵!”

看完這個內容,崇禎皇帝真想好好地誇誇系統,心中想着:朕心很脆弱的,就應該多多鼓勵纔好!

看着那顆閃閃發光的甲級竊聽種子,崇禎皇帝便又想這顆種子該怎麼用了?

他第一時間,當然是想着剛纔所想的事情,也就是官紳優免限額覈查和催繳欠賦。這個事情,對於官場上的震動,應該是最大的。甚至說句不好聽的話,南方官場那邊,就算滿清入侵關內,都沒有這個事情帶給他們的震動來得大!

這個事情,只能一次性就成功。如果這次被那些江南官紳聯合抵制了,那回頭還想再做這個事情,就更難了。

這麼想着,崇禎皇帝便決定,把新得到的這顆甲級竊聽種子用在這個事情上面。

那到底該怎麼用呢?他不由得陷入了深深地思索之中。

不知道過了多久,崇禎皇帝眼睛忽然一亮,顯然是有了想法。而後,就聽他下旨,傳右僉都御史楊廷麟覲見。

沒多久,楊廷麟就趕到了文華殿。

前年的時候,他還只是一個兵部的職方郎中,不過在建虜入侵關內的這次戰事中,表現出色,就被皇上提拔爲右僉都御史。對於皇上的知恩之恩,他自然是銘記在心,自從上任以來,一直兢兢業業,恪盡職守。

這一次,皇帝傳召,他還以爲是要問都察院的情況,因此,在來得路上,就在心中做了準備。

不過他沒想到,皇帝竟然問他說道:“卿以爲南方官場風氣如何?”

楊廷麟是江西人,崇禎四年中的進士,同樣排名靠前,不過一直不怎麼如意,被官場同僚打壓,也是從去年開始,纔有了平步青雲之運,不過這也是他一心爲國,拼死上戰場所換來的。在早些時候,他就看不慣楊嗣昌,也曾彈劾過他。因此,他對官場中那些同僚,並沒有好感。

此時,他聽皇帝問他這話,並沒有猶豫,立刻就奏對道:“陛下,微臣以爲,江南官場,只顧小家,無有一點公道之心。貪墨橫行,醉生夢死,以貪圖享樂爲最!”

崇禎皇帝沒想到他的評語竟然這麼低,不由得略微有點詫異,便馬上問道:“哦,卿何以如此之說?”

楊廷麟原本就是據實而說,此時見皇帝並沒有生氣的樣子,便滔滔不絕地給皇帝講了起來。

江南士林,風氣糜爛,風月場所之多,風月場所的盛名之最,遠勝北方,由此可見一斑。且還好男風,喜穿婦人衣裳,塗脂抹粉,招搖過市,引以爲樂。

地方官員,皆爲己牟利,或爲財,或爲名。爲財者,撈得是真金白銀,爲名者,置框於衙門前,讓商人百姓自行繳納賦稅,謂之父母官也!

……

楊廷麟一下說了好多,當他說到最後,忽然心中打定主意,又正色對崇禎皇帝奏道:“陛下,微臣以爲江南官場會如此,有一個很大的原因,是我大明設南北兩都,而官場默認,應天府陪都之官吏,皆是官場失意養老之所。如此一來,陪都之官,仕途無望,便有追求享樂之心。如此,實在不妥!”

這種事情,要是換了一般官員的話,那是萬萬不會說出來的。因爲這個事情,本身就是這樣,告訴了皇帝,難道皇帝還會改變?而且這事要傳出去,對於京師這邊的官吏來說,也是不喜歡聽到的。

不過楊廷麟就是這樣的人,耿直,有追求。既然說到了,他就不管這事是不是屬於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也要說出來給皇帝知道。

在原本的歷史上,楊廷麟被楊嗣昌打壓,最終擺官回鄉。按理來說,他應該對崇禎朝是有意見的。畢竟楊嗣昌的勢大,就是崇禎皇帝偏聽偏信導致的,他楊廷麟就是這事的受害者。

可是,當李自成攻入京師,崇禎皇帝上吊自殺傳到南方時,楊廷麟慟哭不已,遂於江西募兵勤王,自號兼山,意在效法文天祥(號文山)、謝枋得(號疊山)這兩山氣節。事實上,也身兼力行,最終抗清兵敗後投水自盡殉國,諡文正。

此時,楊廷麟說完之後,就昂首挺胸看着崇禎皇帝,反正已經說出來了,不管是禍是福,自是要爲自己說得話承擔後果。

可誰知,崇禎皇帝聽了之後,卻是笑了起來,這和楊廷麟想得有點不一樣。

因爲他想着,這個事情,皇帝就算不生氣,也會迴避這個話題,因爲其他朝代都沒有,就只有大明朝有,而這,就是成祖搞出來的鍋。

他有點想不明白之下,崇禎皇帝卻已經開口說道:“有關陪都之事,朕也一直在考慮,如果只是作爲閒散官員養老之所,確實有些不妥……”

楊廷麟聽得臉上立刻露出了詫異之色,他想着,自己已經是敢言了,沒想到皇上竟然還真是毫無顧忌,自己都說陪都乃是閒散官員養老之所這樣的話,這話皇帝說出來,合適麼?

然而,崇禎皇帝似乎一點都不在意合適不合適,依舊在說道:“大明的疆域廣闊,如果都城只是在京師的話,對於南方實在太遠,就有點鞭長莫及了。將來朕還有別的打算,南方就會變更更爲重要。因此,朕想着,不能讓陪都的官吏都成了吃乾飯的閒漢,如此一如卿所言,無所事事之下,反而帶壞了江南的風氣。”

楊廷麟聽得目瞪口呆,皇上這是要幹什麼?難不成要遷都?

成祖遷都京師之後,後來的皇帝,其實是有想過要遷回應天府的,只是各種原因,哪怕都爲遷都準備了,最終也沒有遷回去。

遷都,是個大事,涉及方方面面,不是那麼輕易能遷的!

他還沒來得及開口問,崇禎皇帝就自己說了:“朕的想法,是讓陪都的官吏,切實履行他們的官職,六部九卿,該幹得事情,就得要好好幹。當然,主要是對南方各省的事情做出快速反應。”

雖然崇禎皇帝沒說,不過也不用說,涉及到一些重大的事情,當然還是要皇帝來決斷的。

楊廷麟聽到這裡,立刻面露喜色,躬身奏道:“陛下英明!”

他不知道,崇禎皇帝在說這個時候,其實已經在考慮,要不要以後在京師坐鎮幾年,然後去應天府坐鎮幾年,到最後,擺平了北方之後,遷都南方,以長江爲樞紐,聯通大明各省,又可爭霸海上。京師這邊,說句實話,交通相對應天府來說,不太方便。

崇禎皇帝此時聽到楊廷麟顯然對他的這個想法,也很是贊同,便放心地對他說道:“如此,朕意欲改卿爲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先行過去,替朕糾察官場風氣,等有個基礎之後,朕便會下旨公佈今日所說之事,如何?”

如果不先打個招呼的話,就算是升官了,可去南京任職,在於別人看來,那就是失去聖心,當個閒散官去了。

楊廷麟聽了,當然高興了,不但升官,而且他的建議得到了皇帝的迴應,這是對他的絕對重視。因此,他立刻躬身領旨道:“微臣遵旨!”

“哦,對了!”崇禎皇帝說到這裡時,似乎想起什麼,就又交代楊廷麟道,“張溥巡按地方,覈查官紳優免限額和催收欠賦,如果他頂不住,卿要給他撐腰,因爲這同樣是整頓官場風氣的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微臣遵旨!”楊廷麟又大聲迴應,毫不猶豫。

於是,崇禎皇帝便把那顆甲級竊聽種子賞給了他。

等楊廷麟一走,崇禎皇帝又傳旨招來盧九德,對他交代一番,而後改他爲南京鎮守太監,即趕往南京赴任去了。

南京那邊,其實最大的不是六部九卿,而是鎮守太監,權力很大。

崇禎皇帝就是擔心有楊廷麟還不行,因此,讓帶兵打仗過的盧九德前去坐鎮。

安排完了這些事情,崇禎皇帝的心思就又轉到了錦衣衛百戶、如今已是滿清駙馬的伍忠身上。

此時他已經在海上,聽他和建虜水師統領的對話,兩艘船不敢直接到達登州之後再沿岸南下,而是直接南下江南那邊,如今還不知道他們到哪裡了?

這個就有點麻煩了!如今,也只有自己通過竊聽種子,能準確知道伍忠在什麼地方,做什麼事情。如果派人趕去江南的話,從京師過去,要好多天的時間,搞不好伍忠換了地方,做些別的事情,就沒法可以針對伍忠那邊的情況作出安排。

說起來,還是這個時候的交通太落後了。後世開車一個小時的路程,這個時候都要騎馬趕一天,還不一定可以,舒適度就更不用說了。換成高鐵、飛機速度的話,就更不用說了。

交通落後,通訊不便啊!

崇禎皇帝想着這個事情,感覺有點麻煩,最好的對策,是自己親自趕往江南,這樣不但能及時瞭解伍忠在幹什麼,也能知道他到底是忠於大明,還是說已經變節徹底投靠滿清了?另外,也能根據江南那邊的情況,隨機應變安排伍忠這顆棋子,以便於能達到江南那邊整治官紳的最大化,讓大明官場可以清上一清。

可是,自己是大明皇帝,又怎麼可能輕易離開京師?雖然之前已經有過一次,可那是御駕親征,剿滅重新壯大的流賊,這個事情,至少還能在明面上過得去。

如果要去江南的話,當然是要暗中前去。如此一來,京師這邊,皇帝失蹤,那影響就會大了。更爲蛋疼的是,這個時代的交通不便,這一去江南,至少要幾個月的時間,而不是兩三天時間,能偷偷出去,又偷偷回來。

想了好久,崇禎皇帝還是沒法決定。

不過一會之後,他忽然腦中靈光一閃,決定趁這個機會,先把。

倒是盧象升那邊,已經在做最後的準備,快要跨海行動了。這一邊,也要關注才行。

……

他在這邊想着這些事情的時候,臥病在牀的吳昌時,已經聽到了僕人傳回的消息,知道張溥大鬧秋月閣的事情,不但抓了八名有官職在身的,還把侯方域和錢謙益氣得暈得暈,吐血的吐血,這個事情,鬧大了!

有錦衣衛在身邊的時候,他嘆口氣說道:“張兄真是衝動了,何必與那些人一般見識呢!”

說話間,一臉爲張溥着想,爲他惋惜的神情。

698 鼎盛王朝250 人心818 迎頭一棒902 神305 “利”320 王爺,恭喜啊695 居安思危286 爲朕所用(爲推薦票6萬加更)34 拿本官的弓來102 微服出宮856 那只是利息而已366 竟然睡了?224 明狗太囂張了671 雖遠必誅不是喊口號(爲護法無虞倫比777加更3/3)692 閻三箭529 請大家喝茶469 何方神聖(爲盟主岳氏肥牛加更5/11)316 誰阿彌陀佛419 濟爾哈朗之死355 崇禎十四年到了253 潰散973 下戰書426 誰讓他血多223 就等着殺豬了(爲大家辛苦抓蟲加更)813 唯大明獨尊566 建虜滅亡558 智慧伊豆(爲盟主岳氏肥牛加更11/11)84 擔當425 人心惶惶(爲盟主岳氏肥牛加更1/11)919 橫批今非昔比511 開棺鞭屍781 爭辯740 王師南下呂宋島87 密查514 內訌85 僞君子真小人562 恭送上路之建虜版257 獎懲721 再戰888 明威堡條約124 因糧均輸之爭701 湯若望的勸說583 發誓534 國士無雙566 建虜滅亡328 被朝鮮人坑了一把863 誰笨蛋706 抗明聯合陣線294 開門迎客523 內訌168 滿清出關(月票100加更)369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82 朕陪你走一趟748 不是很囂張的麼?161 諸軍免送46 三條妙計982 摻水糊弄人580 一石二鳥4 五道金牌932 以靜制動522 國家賠償322 好機會704 自取滅亡207 鋤奸街283 這是大捷麼?156 各有所得822 結束這該死的戰事276 祖家軍872 有了920 一切都是渣渣926 扎“小人”842 朱忠明92 錢就一個字833 站在風口上48 話不投機半句多384 大明的八百里加急315 天災不斷455 奪嫡之爭550 大決戰350 今朝有酒今朝醉801 定約649 血淚教訓795 開眼界917 錢糧你們出256 狡辯873 無價之寶674 兵貴神速是不對的7 懸而未決1 太祖託夢967 求來的鎮南城協議225 峰迴路轉,皇上聖明(爲5月月票200加更)951 鐵甲冒煙戰艦524 吊打范文程54 新官上任697 今昔之別601 吃飯看病404 這個章節名好像不吉利231 皇太極的謀劃(爲五月月票五百加更)445 盧象升抗旨343 大明皇帝,實乃英主也!
698 鼎盛王朝250 人心818 迎頭一棒902 神305 “利”320 王爺,恭喜啊695 居安思危286 爲朕所用(爲推薦票6萬加更)34 拿本官的弓來102 微服出宮856 那只是利息而已366 竟然睡了?224 明狗太囂張了671 雖遠必誅不是喊口號(爲護法無虞倫比777加更3/3)692 閻三箭529 請大家喝茶469 何方神聖(爲盟主岳氏肥牛加更5/11)316 誰阿彌陀佛419 濟爾哈朗之死355 崇禎十四年到了253 潰散973 下戰書426 誰讓他血多223 就等着殺豬了(爲大家辛苦抓蟲加更)813 唯大明獨尊566 建虜滅亡558 智慧伊豆(爲盟主岳氏肥牛加更11/11)84 擔當425 人心惶惶(爲盟主岳氏肥牛加更1/11)919 橫批今非昔比511 開棺鞭屍781 爭辯740 王師南下呂宋島87 密查514 內訌85 僞君子真小人562 恭送上路之建虜版257 獎懲721 再戰888 明威堡條約124 因糧均輸之爭701 湯若望的勸說583 發誓534 國士無雙566 建虜滅亡328 被朝鮮人坑了一把863 誰笨蛋706 抗明聯合陣線294 開門迎客523 內訌168 滿清出關(月票100加更)369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82 朕陪你走一趟748 不是很囂張的麼?161 諸軍免送46 三條妙計982 摻水糊弄人580 一石二鳥4 五道金牌932 以靜制動522 國家賠償322 好機會704 自取滅亡207 鋤奸街283 這是大捷麼?156 各有所得822 結束這該死的戰事276 祖家軍872 有了920 一切都是渣渣926 扎“小人”842 朱忠明92 錢就一個字833 站在風口上48 話不投機半句多384 大明的八百里加急315 天災不斷455 奪嫡之爭550 大決戰350 今朝有酒今朝醉801 定約649 血淚教訓795 開眼界917 錢糧你們出256 狡辯873 無價之寶674 兵貴神速是不對的7 懸而未決1 太祖託夢967 求來的鎮南城協議225 峰迴路轉,皇上聖明(爲5月月票200加更)951 鐵甲冒煙戰艦524 吊打范文程54 新官上任697 今昔之別601 吃飯看病404 這個章節名好像不吉利231 皇太極的謀劃(爲五月月票五百加更)445 盧象升抗旨343 大明皇帝,實乃英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