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9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事情壓了一些天之後,眼見着奏章越來越多,甚至連內閣對這些奏章的票擬,也全是擔憂的意思。

事關皇帝的安危,司禮監這邊也不敢擔這個責任。立刻整理了有關奏章,由司禮監掌印太監曹化淳親自帶着,去找監國太子說事。

當然了,這個時候,太子還是太小,實際上,事情是由皇后來決定的。

“母后,怎麼辦?父皇怎麼會突然往遼東去呢?”太子慌張地向周皇后說道,“是不是有奸人蠱惑了父皇?”

說着,他拿起其中一份奏章,雙手捧給周皇后,再次說道:“母后看這份奏章,說當年英宗皇帝御駕親征,就是被閹宦王振慫恿,結果在土木堡全軍覆沒。母后,這可怎麼辦好啊?”

周皇后也不知道崇禎皇帝爲什麼會突然去了遼東,因此她也非常擔心。此時聽太子說起當年的事情,她一個婦道人家,就更慌了。

不過,她作爲崇禎皇帝的枕邊人,是大明的皇后,對於崇禎皇帝也是非常瞭解的。當年的英宗皇帝怎麼樣,她不知道。但她知道,崇禎皇帝自從太祖託夢之後,就非常有主見,基本上沒有人能左右皇帝的決定,都是皇帝根據自己的想法做出決斷的。

“休得亂說!”周皇后先是斥責了太子一句,而後才露出擔憂之色說道:“這個事情,怕是陛下自己的決定,別人應該是難以左右的!”

邊上伺候的曹化淳聽了,連忙附和。

對他來說,當然不想皇帝是被人蠱惑,要真是這樣的話,回頭朝堂上又會對宦官喊打喊殺,這就不是他想看到的。

“那怎麼辦好?”太子聽了,有點六神無主地說道。

按理來說,要是皇帝有事,那太子登基,就是大明皇帝了。因此,皇帝要是出事的話,太子是最受益的。

此時,太子卻如此着急,讓皇后和曹化淳看了,都是有點欣慰。

周皇后之後安撫太子道:“建虜是厲害,但你父皇也是有本事的。至少之前御駕親征,就平定了流賊之亂,而且還滅了河套韃虜。不過……不過建虜畢竟不同於流賊,也不同於河套韃虜……”

她說到後來,自己也慌了,就問曹化淳道:“皇上一旦決斷,我們怕是很難勸的。你有什麼辦法,能讓皇上免於危牆之下,至少讓皇上能平安回京?”

“奴婢以爲,可派人送信給薊遼總督,要是皇上有危險,就滅他九族。如此一來,他必定全力阻止皇上做一些危險的事情。”曹化淳帶着憂慮之色回答道,“另外,京師這邊,需要皇上決斷的奏章,也得儘快發往遼東。順帶着,把這些奏章也給皇上發過去,讓皇上知道,所有人都在擔心皇上安危。”

他也同樣如此,覺得皇帝去遼東實在太危險了。在來見太子和皇后之前,就已經考慮過這事,因此,皇后一問起,他就立刻回答了。

周皇后聽了,立刻點頭,當即吩咐道:“那就這麼辦吧!”

這邊做出了決斷,曹化淳就立刻安排起來,奏章要發去遼東,給洪承疇的信,也要立刻發出去。內閣這邊,也同意這麼做,朝堂之上,百官知道之後,也唯有如此了。

這次的事情,是沒辦法了。以後皇帝要還御駕親征的話,那就一定要阻止了。否則皇上再做這樣危險的事情,夜路走多了,肯定會出事的。畢竟敵人可是遼東建虜!

京師百姓這邊,就皇帝御駕親征遼東的事情,也在紛紛議論。對於他們來說,皇帝在最近幾年展現出了英明神武的一面,他們這些老百姓的日子,也是越來越過得好。對於這樣的皇帝,他們肯定是不想出事的。因此,大多人都是在心中祈禱,希望皇帝平安無事地回來。如果有人說錯了話,頓時就會有一羣人羣起而攻之,讓他呸呸呸,打三下。

不過,京師這邊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纔過去沒有多少天,京師這邊的奏章和信件什麼還沒法出去,遼東那邊就有消息了。

“遼東大捷,皇上御駕親征,收復塔山,滅建虜一萬餘,生俘奴酋愛新覺羅多爾袞!”

“……”

報捷信使進了京師之後,速度並不快,一邊策馬而行,一邊大聲喊着。

這一下,京師這邊,頓時就炸鍋了!

街道兩邊的百姓,聽到消息後紛紛擁了出去,不敢阻擋信使,就都追着信使確認。

“皇上打贏了?這是不是真得啊?”

“對啊,這纔過去了多少天,就打下塔山了,還消滅了一萬多建虜,生俘奴酋愛新覺羅多爾袞?”

“這個多爾袞,可是上次領十萬建虜大軍入侵京畿之地的那個?這都被皇上活捉了?”

“……”

信使看着跟隨自己的百姓越來越多,一個個全都是難以置信的樣子,他的心中就非常地爽,就好像是他打贏了一般,放慢了速度,當即又大聲說道:“皇上領軍到達塔山的當夜,建虜就連夜突圍,結果被皇上料中,重兵埋伏,全殲建虜,而我軍損失極小。此戰大捷,乃我大明少有之大捷。詳細軍情都在俺背上,回頭朝廷就會發佈告,大夥兒回頭瞧着好了!”

這麼有理有據地一番說辭,而且信使說謊的可能性,基本上沒有,因此,聽到他這話的百姓,滿臉不信的神情,就立刻轉爲驚訝讚歎之色。

“皇上真是太厲害了,建虜竟然聞風而逃,哈哈,建虜也有今日!”

“我就說了,皇上英明神武,肯定不會有事。看看,這下信我了吧!我告訴你們吧,我都夢見諸葛孔明瞭,他說這輩子最佩服的人,不是司馬懿,而是我大明皇帝!”

“不要扯淡好不好,不過皇上確實太厲害了,沒想到竟然會大勝!那個多爾袞都被活捉了,真是太厲害了!”

“……”

驚訝讚歎的議論,說到後來,也不知道是誰,先喊出了“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的喊聲。其他人聽到了,都跟着一起大吼起來。頓時,京師上空,便迴盪起了充滿崇敬的喊聲:“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皇城根下,紫禁城內,聽到這巨大的動靜,官員們都停止了辦公,驚疑地出來查看情況。皇后太子等人,也都驚疑不定,紛紛派人問情況。

京師突然之間爆發出這個喊聲,難道是皇上回來了?

又或者,是有非常大的好事,讓全城百姓激動成這個樣子了?難道……難道是皇上打了勝仗?可是,這纔過去多少時間,皇上又怎麼可能打勝仗呢?

……

反正沒人能真正猜出京師會如此轟動的原因,甚至當他們聽到消息後,都還是不可思議的神情。

相對百姓來說,大明朝堂上的官員要更瞭解一萬多建虜的戰力有多可怕,那奴酋多爾袞在建虜當中,又是數一數二的厲害人物!如今,由多爾袞率領的一萬多建虜防守塔山城,竟然會在一夜時間內,就被皇上全殲了?

如果這個消息,只是薊遼總督發回來的話,估計會有很多朝臣質疑,懷疑誇大戰果!

但是,這個消息是皇帝自己發來的捷報,這總沒必要誇大戰果了吧?要知道,打了這麼大的勝仗,那對應的軍功和賞賜都不少,皇上可是要給賞的。

而且這種事情,等過段時間,自然都會知道真假。哪怕是皇帝,也不可能讓這麼大的事情一直瞞下去的。要是皇上誇大戰果,那大家知道真相之後,對皇帝的威信,也絕對是個打擊。

從各方面來說,皇帝都沒必要去誇大戰果。這也就是說,捷報的內容是真的了!

還有的人,從捷報的具體數據上和詳細細節上分析推測,也沒有發現破綻。唯一他們覺得比較玄乎的是,皇上竟然算到了塔山建虜會在當天夜裡從西門突圍!

不過這個玄乎也是可以解釋的,皇上英明神武,乃是天子,又豈是凡夫俗子可比!之前在消滅河套韃虜的時候,就已經展現出神機妙算的本事了。

於是,大部分朝臣,都相信了捷報的內容。這麼一來,朝堂上也轟動了。

“沒想到皇上的赫赫威名,讓那奴酋多爾袞都怕得連夜逃跑,皇上威武啊!”

“可不是,真要說起來,這多爾袞其實就是皇上的手下敗將。天津之戰,與其說是盧總督指揮,還不如說是皇上運籌帷幄,那多爾袞已經敗給皇上一次了。這一次見到皇上領軍殺到,在白天的時候,又很輕鬆地贏了一戰,他當然就不敢再守塔山,肯定要跑了!”

“真是上天保佑啊,建虜崛起遼東,勢不可擋之時,皇上天縱聖明,有太祖當年之雄風,就是專門來鎮壓各地叛亂的,遼東,光復有望了!”

“……”

朝堂上,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如同京師百姓一般,不少人開始馬後炮,說自己已經有預見,皇上是多麼厲害什麼的。

勝利凝聚人心,勝利積累威望!

這一次,崇禎皇帝御駕親征,乾脆利落地消滅了建虜名將多爾袞所領的一萬多建虜,讓他在百姓和官員中的威望,再次到了一個從未有過的高度。這對於崇禎皇帝以後繼續中興大明,有着難以估量的好處。

紫禁城內,周皇后笑顏如花,對自己兒子吩咐道:“看到了吧,你父皇的本事大着呢!你一定要聽你父皇的話,眼下你要好好聽課。你父皇回來之後,必定會考究你的功課,千萬別讓你父皇失望了!”

“母后放心,父皇臨走之前有交代的功課,兒臣並沒有疏忽。”太子也是高興地回答道,“父皇所說得那化學物理實驗,兒臣感覺太有趣了!”

周皇后聽了,放心的同時,也提醒太子道:“這些課業要學,但諸子百家的課業也不能忘了,孔孟之道,也得認真去學,知道了麼?”

“兒臣明白!”太子馬上回應道。

與此同時,幾乎在確認大捷消息之後,各衙門主官,也都有交代各自的手下,全都認真做事,把手裡的活幹好了,要不然,皇上凱旋之後,就不好交代了。

皇上那麼英明神武,誰要是玩忽職守,那肯定是不會有好果子吃的,也休想弄虛作假隱瞞之類,全都規規矩矩做事!

至於京師百姓,在朝廷發出有關具體的捷報公告之後,一個個也都歡天喜地的。從這個時候開始,京師百姓已經覺得建虜遲早會被皇上剿滅,從此以後,就再不用受建虜兵災。而且大部分百姓和建虜都是有仇的,皇上能給他們報仇,他們又如何不開心?

甚至絕大部分百姓,都在盼着皇上早日凱旋,他們一定要第一時間去瞻仰英明神武的皇上,去瞻仰威武的御林軍!

與此同時,在遼東海州這邊,太陽照常升起,原來該做什麼事情,就在做什麼事情。塔山戰事,幾乎是全殲建虜,哪怕有僅有的漏網之魚,也來不及逃回海州,因此,海州這邊,都還不知道塔山戰況。

海州城外,苦命的漢人百姓,依舊在建虜監工的監督之下,面朝黃土背朝天地勞作着。他們是奴隸,沒有希望,只能替建虜幹活到死!

快到中午時候,很快漢人百姓因爲肚子空空,已經有點堅持不住了。然而,那些建虜監工卻不放過他們,看到他們有停下來的,就揚着手中皮鞭,厲聲吆喝,不趕緊繼續幹活,那就要挨抽的。甚至有一些建虜監工,都直接動手抽打。

對此,漢人百姓們根本就沒有辦法,只能絕望地繼續強撐着幹活。沒有未來的日子,就只能過一天算一天。

正在這個時候,忽然他們感覺到好像又有什麼動靜。就連那些建虜監工也感覺到有點不對,紛紛停下來轉首四顧。

沒過一會,就感覺大地好像隱隱震動,又似乎聽見極遠處的隱隱雷聲。可是,擡頭看去,卻是天氣晴朗,視線範圍內,壓根就沒有一點烏雲,這藍天白雲的,根本不可能會有雷聲。

確認了這點,所有人都意識到,這是大規模的騎軍在奔馳纔有的動靜!

騎軍?哪裡來的騎軍?

790 弱國無外交之葡萄牙290 崇禎十三年的大事880 老鄉見老鄉106 毒計167 實力地較量395 各自打着算盤273 畢懋康和宋應星755 問話碰撞279 一石二鳥287 仙人跳543 不辱使命925 這波操作必須點贊128 惡報43 找到了理由448 有性命之憂486 代善的下場30 磨刀269 不用三大總督是有理由的963 別開槍517 公佈細作身份543 不辱使命676 計中計506 英雄所見略同433 棄暗投明232 神機妙算之崇禎皇帝451 事情真相737 野心754 說複雜了598 大賞377 又一個八百里加急(感謝丁尼格菲一候賽雷的萬賞)397 都給本王閉嘴897 人力有時而窮304 倒黴424 整頓內政375 原來是個數典忘祖之輩292 滿載而歸247 有了目標330 漢奸182 不給銀子就鬧了807 明軍變了啊868 呵呵呵417 本王不服啊!305 “利”660 離間292 滿載而歸65 休怪朕不客氣了951 鐵甲冒煙戰艦284 陪讀的誘惑511 開棺鞭屍121 區別對待894 面面相覷859 苦啊427 只是想靜靜193 重現洪武盛況285 狗屁公主186 那皇帝的腦子真是有病(爲葡萄美酒幾人嘗萬賞加更)823 他做夢了128 惡報901 勢如破竹984 小心思621 時代已經不同了731 心中發毛567 敵襲(爲songshy萬賞加更)400 千萬堅持住248 狗皇帝在幹什麼101 手段184 謀逆698 鼎盛王朝757 人生三大喜事815 投海自盡340 到此一遊549 大清的未來就靠我了258 餘賊之議516 詭異946 里斯本之戰8 內書堂975 一炮糜爛幾十裡328 被朝鮮人坑了一把575 坑我家將軍大人?747 當這個總督太難了176 軍權在握(爲月票五百加更)706 抗明聯合陣線404 這個章節名好像不吉利385 並沒有推波助瀾758 豪格之威316 誰阿彌陀佛730 能臣先壓着899 奧斯曼帝國833 站在風口上657 陳述事實368 自己打自己臉了897 人力有時而窮193 重現洪武盛況491 序幕(爲盟主岳氏肥牛加更6/11)895 風緊扯呼482 什麼鳥王爺948 葡萄牙藩國141 想來就來想走就走(爲唐鐵光盟主加更2/11)875 大明第一代
790 弱國無外交之葡萄牙290 崇禎十三年的大事880 老鄉見老鄉106 毒計167 實力地較量395 各自打着算盤273 畢懋康和宋應星755 問話碰撞279 一石二鳥287 仙人跳543 不辱使命925 這波操作必須點贊128 惡報43 找到了理由448 有性命之憂486 代善的下場30 磨刀269 不用三大總督是有理由的963 別開槍517 公佈細作身份543 不辱使命676 計中計506 英雄所見略同433 棄暗投明232 神機妙算之崇禎皇帝451 事情真相737 野心754 說複雜了598 大賞377 又一個八百里加急(感謝丁尼格菲一候賽雷的萬賞)397 都給本王閉嘴897 人力有時而窮304 倒黴424 整頓內政375 原來是個數典忘祖之輩292 滿載而歸247 有了目標330 漢奸182 不給銀子就鬧了807 明軍變了啊868 呵呵呵417 本王不服啊!305 “利”660 離間292 滿載而歸65 休怪朕不客氣了951 鐵甲冒煙戰艦284 陪讀的誘惑511 開棺鞭屍121 區別對待894 面面相覷859 苦啊427 只是想靜靜193 重現洪武盛況285 狗屁公主186 那皇帝的腦子真是有病(爲葡萄美酒幾人嘗萬賞加更)823 他做夢了128 惡報901 勢如破竹984 小心思621 時代已經不同了731 心中發毛567 敵襲(爲songshy萬賞加更)400 千萬堅持住248 狗皇帝在幹什麼101 手段184 謀逆698 鼎盛王朝757 人生三大喜事815 投海自盡340 到此一遊549 大清的未來就靠我了258 餘賊之議516 詭異946 里斯本之戰8 內書堂975 一炮糜爛幾十裡328 被朝鮮人坑了一把575 坑我家將軍大人?747 當這個總督太難了176 軍權在握(爲月票五百加更)706 抗明聯合陣線404 這個章節名好像不吉利385 並沒有推波助瀾758 豪格之威316 誰阿彌陀佛730 能臣先壓着899 奧斯曼帝國833 站在風口上657 陳述事實368 自己打自己臉了897 人力有時而窮193 重現洪武盛況491 序幕(爲盟主岳氏肥牛加更6/11)895 風緊扯呼482 什麼鳥王爺948 葡萄牙藩國141 想來就來想走就走(爲唐鐵光盟主加更2/11)875 大明第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