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此間有美女否

本來說好了要去吉祥園看梅先生,張漢卿卻半途改道廣德樓,無它,因爲此地有劉先生。此劉先生非梅先生可比,不是技藝不如,而是天性。

男人的天性。

來到這個世界,張漢卿還沒遇見到傳說中的民國美女,未免有些不足養眼。在路上聊着聊着,忽然想起:梅蘭芳男扮女裝再像再動人,骨子裡還是個男人,這大男人看大男人有什麼意思?再說自己對京劇本就沒多大興趣。這純屬個人愛好,與愛國無關。男人嘛,最喜歡的應該還是美女。

這不,當張漢卿半遮半掩地問及:“世叔,這梅先生扮女人真如大家所說的那樣惟妙惟肖?”

蔡鍔回答:“當然,梅先生功底深厚,文武兼長,颱風優美,扮相極佳。”

張漢卿吃吃笑說:“學良說的是梅先生的女相。”

蔡鍔覺得有點明白了:“當然,梅先生嗓音圓潤,唱腔婉轉嫵媚,那是公評的青衣名旦。”

張漢卿覺得有必要說得更開些:“學良是問,這北京城內,有沒有比梅先生女相更美的女人?”

蔡鍔知道此子對京戲是一文盲,便猜測道:“你是說女伶吧?”

女伶是什麼,張漢卿還真的不清楚,不過就字面解釋,大概彷彿是女演員之類的吧?當即雞啄米似地點頭說:“是的是的。”

蔡鍔不以爲然地說:“女伶倒是有幾個,但唱青衣還是要數梅蘭芳。京劇講究的是唱功與動作,可不是看女子登臺,那是文明戲。”

古時候女子地位低,戲子雖然不入流,女戲子更是沒人看得起,所以直到清末,演劇中女人的還都是男人的活,稱旦,出演大家閨秀或有身份的婦女便稱正旦。民國初年民風大開,一些發達地方便有喜好戲曲的女子登臺唱戲,但多的是時裝新戲,發展到現在就是時裝秀的節奏。即使如此,社會輿論也並不看好。這時裝新戲,在當時便是“文明戲”。

張漢卿心裡急得直跳腳:“文明戲不好看嗎?後世衣、鞋、帽之類的模特有多流行你知道嗎?你知道後世很多與美女八杆子打不到一起去的事情都一定要美女摻合着才能吸引眼球不?車模你懂嗎?視頻聊天有多紅火你懂嗎?”他恨不得趴在這位大將軍的耳邊大喊:“我問得是此間有美女否?!”

蔡鍔雖然是一代人傑,卻也逃不脫世俗的羈絆。只有張漢卿,生在新社會,長在紅旗下,成在改革中,對新生事物有着無比鮮明的興趣。他依舊不依不饒:“學良在奉天即數次聽說,京津有‘女伶三傑’,不勝心嚮往之。既然左右不過聽戲,看女人的戲學良覺得還是女人來演更好看。”

蔡鍔有些審視地看他,讓他有些心虛地解釋:“純粹是見獵心喜,開開眼界。”

蔡大將軍會心一笑。這孩子心智開發得是不是有些早了?一會兒睿智如山,一會兒沉靜如水,當然時不時纔會露點頑皮相,這纔是這個年齡段該有的激情嗎。少年思情,少女懷春,倒也沒什麼可指責的。而且這個年代不乏15歲就成親的婚姻,張漢卿的家庭條件也允許他花天酒地。只要不強搶民女,男人喜愛女人可用風流來形容。

關鍵是,自己平時老逛八大胡同,但骨子裡的休養讓他至今沒有溼水,這也引起了跟蹤他的特務們的懷疑。現在有張漢卿這個擋箭牌,正好給人以口實。於是蔡大將軍根據自己近來遍遊北京城的經歷推薦一處好地方:“那就改去廣德樓吧。”

廣德樓此時人山人海。借用一句臺詞:“當世第一女伶劉喜奎劉先生在此唱戲,還不夠你臭屁的?”人們爭相以一睹劉喜奎的扮相爲榮。不是她演的戲比梅、程、尚、荀這公認的京劇四大家好,而在她是一個美女。

京劇發展到民初,流派紛爭,名角四起,天下大亂,反是此戲曲的輝煌之時。但時間久了,一般人似乎看煩了、聽膩了京劇的殺伐場面,反而對地方戲的靡靡之音趨之若鶩,於是平劇界迅速吸收了許多地方戲曲的唱腔及情節,也開始引進坤伶,北京城裡遂成立了“崇雅女科班”。

劉喜奎本來就姿容秀麗,扮相極美,之前已大有名氣,也在此時成爲這個女科班的學生。原本就有相當造詣的劉喜奎,經過崇雅女科班稍加**及包裝,首先在“中和園”掛牌演出。想不到一炮打紅,幾乎壓倒梅蘭芳和程硯秋,更直逼尚小云和荀慧生。一般觀衆看見舞臺上的劉喜奎綽約多姿,媚麗嬌俏,眼睛爲之一亮,繼而如癡如醉,陶醉在她一顰一笑、一擡手一投足之中,沒有多久變成了“梨園第一紅”的著名坤憐,連伶界大王譚鑫培都說:“男有梅蘭芳,女有劉喜奎,吾其休矣!”

劉喜奎的身材小巧玲攏,眉目如畫,氣質尤其高雅清麗,打扮起來特別漂亮,與她配戲的盡都是精挑細逃的美人胚子,她未出場時,滿臺都是鶯鶯燕燕,個個美如天仙,令人目不暇接,一到劉喜奎登場。一聲婉轉嬌啼,唱腔圓潤,與她配戲的坤伶們相形之下,就都變成了庸脂俗粉。爲她着迷的上至達官貴人,中有士紳名流,下至販夫走卒,真是轟動九城,顛倒衆生。

最讓人佩服的還是她的骨氣。

初入北京,袁世凱次次約請唱堂會,均被推託;袁世凱想讓她陪客打牌,也被她嚴詞拒絕。袁二公子對她百般糾纏,她嗤之以鼻;袁三公子揚言:“我不結婚,我等着劉喜奎,我要等劉喜奎結了婚我才結婚。”她不加理睬。身處如此複雜的環境中,她堅守着自尊,保持着純潔。她公開自己的處事原則:不給任何大官拜客、不灌唱片、不照戲裝像、也不照便裝像、不做商業廣告。她特立獨行、自尊自強的個性,受到梨園界人士的尊重,更受到梨園前輩老藝人的喜愛。

便是張漢卿,初見劉喜奎,也被迷得神魂顛倒。

第218章 遭難第940章 少帥的怒火第245章 收編第185章 少帥的點子第290章 搶械 (上)第43章 少年人有朝氣第243章 歸心第598章 化敵爲友第251章 借兵第73章 唯義與利第586章 詩壇先鋒第510章 入疆第12章 君前奏對第176章 血泊上的演講第959章 嚴防死守第964章 鎩羽而歸第138章 玩命的小張第121章 學良進學第867章 海空聯合第102章 葫蘆僧判斷葫蘆案第495章 災情如火第410章 危機時刻第751章 空、潛、快第579章 外交家第694章 911工程計劃第35章 打架第287章 座次之爭(上)第319章 頂回去第334章 雙管齊下第309章 攻心第459章 公與私第587章 京漢鐵路大罷工第695章 文化人那點事第81章 打茶圍第9章 質子第17章 兜底第836章 走下神壇的皇帝第932章 爭風第40章 全武行第387章 黃姨行動第332章 土匪來了第422章 思索第220章 摘果子第75章 走狗與臉面第193章 小張縣長的強硬第137章 軍紀第942章 火力第485章 牆頭鼓角聲悲壯第553章 大打出手第17章 兜底第846章 中國已經崛起第381章 入蒙第258章 吹皺一池春水第780章 四海之內皆兄弟(下)第536章 武漢軍校第412章 罷戰第499章 夜襲第426章 招商引資第811章 腰間仗劍斬愚夫第990章 家事國事事事關心第372章 說客(上)第62章 老司機第761章 暗流第139章 軍營女人第573章 危與機第62章 老司機第780章 四海之內皆兄弟(下)第685章 有人有意見第333章 剿匪第206章 以身伺虎第735章 宋子文身陷囹圄第691章 一則笑話第428章 佈局第998章 突破第569章 博弈第330章 圖們江邊的血案第461章 借殼上市第735章 宋子文身陷囹圄第867章 海空聯合第243章 歸心第157章 動員第62章 老司機第8章 鼓手與打手第217章 下不爲例第142章 龍鳳緣第494章 天有不測風雲第958章 硬茬第962章 得道多助第576章 別開生面的訓話第171章 差點閃了老腰第375章 五四運動第218章 遭難第715章 人民黨萬歲第207章 交易第245章 收編第644章 打過長江去第830章 好人都讓你做了第58章 舞者魅也第889章 殺俘第758章 呼聲與應對
第218章 遭難第940章 少帥的怒火第245章 收編第185章 少帥的點子第290章 搶械 (上)第43章 少年人有朝氣第243章 歸心第598章 化敵爲友第251章 借兵第73章 唯義與利第586章 詩壇先鋒第510章 入疆第12章 君前奏對第176章 血泊上的演講第959章 嚴防死守第964章 鎩羽而歸第138章 玩命的小張第121章 學良進學第867章 海空聯合第102章 葫蘆僧判斷葫蘆案第495章 災情如火第410章 危機時刻第751章 空、潛、快第579章 外交家第694章 911工程計劃第35章 打架第287章 座次之爭(上)第319章 頂回去第334章 雙管齊下第309章 攻心第459章 公與私第587章 京漢鐵路大罷工第695章 文化人那點事第81章 打茶圍第9章 質子第17章 兜底第836章 走下神壇的皇帝第932章 爭風第40章 全武行第387章 黃姨行動第332章 土匪來了第422章 思索第220章 摘果子第75章 走狗與臉面第193章 小張縣長的強硬第137章 軍紀第942章 火力第485章 牆頭鼓角聲悲壯第553章 大打出手第17章 兜底第846章 中國已經崛起第381章 入蒙第258章 吹皺一池春水第780章 四海之內皆兄弟(下)第536章 武漢軍校第412章 罷戰第499章 夜襲第426章 招商引資第811章 腰間仗劍斬愚夫第990章 家事國事事事關心第372章 說客(上)第62章 老司機第761章 暗流第139章 軍營女人第573章 危與機第62章 老司機第780章 四海之內皆兄弟(下)第685章 有人有意見第333章 剿匪第206章 以身伺虎第735章 宋子文身陷囹圄第691章 一則笑話第428章 佈局第998章 突破第569章 博弈第330章 圖們江邊的血案第461章 借殼上市第735章 宋子文身陷囹圄第867章 海空聯合第243章 歸心第157章 動員第62章 老司機第8章 鼓手與打手第217章 下不爲例第142章 龍鳳緣第494章 天有不測風雲第958章 硬茬第962章 得道多助第576章 別開生面的訓話第171章 差點閃了老腰第375章 五四運動第218章 遭難第715章 人民黨萬歲第207章 交易第245章 收編第644章 打過長江去第830章 好人都讓你做了第58章 舞者魅也第889章 殺俘第758章 呼聲與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