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聽說杜笙選角色,向來是自己拿主意,這不正合拍麼。”
哈維這話聽着隨意,實則暗藏機鋒。
意思是一個明星再牛,也得靠他們好萊塢資源說話。
杜笙懶得跟他繞,餘光一瞥馬姚偉。
馬姚偉秒懂,掏出手機晃了晃:
“剛收到個急電,廣告商那邊的。”
杜笙拍拍哈德斯胳膊,低聲交待:
“你先跟他談吧,我出去一會。”
他確實喜歡動作片對抗魔獸類電影,但喜歡跟商業合作是兩回事。
哈德斯明白杜笙的意思,嘿嘿一笑:
“哈維,老規矩,大家不玩虛的。
杜笙的價碼圈裡都清楚。
片酬1600萬全包,或者600萬起步加分成。”
哈維心裡暗罵,你特麼胃口不小!
“600萬,加北美票房分成,怎麼樣?”
哈德斯攤攤手,道:
“你們韋恩斯坦的片子,票房從來不是強項,靠的是電影節和小衆口碑。
光分北美票房?
對杜笙太不公平。”
他往前一步,語氣更硬:
“我們要的是線下收益。
DVD、電視轉播、流媒體授權,這些都得分。”
哈維立馬搖頭:
“這條件太離譜,換一樣。”
哈德斯不慌不忙:
“那行,1600萬現金,一口價。”
哈維皺了皺眉:
“這是商業大片,而且角色能衝奧斯卡。
多少人搶着演,片酬砍一半都願意上!”
哈德斯直接懟回去:
“杜笙不缺能衝奧的角色。
他接戲,看的是項目,不是情懷。
既想用他的名氣拉投資、衝票房,又不想付市場價,天下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是吧?”
哈維眉頭皺得更深。
這次談合作雖然還有點套人成分,但也不是空手套白狼。
他手底下那些大牌,進來基本都得降薪三四成片酬,美其名曰“爲藝術奉獻”。
可杜笙這傢伙,根本不吃這套。
“這可是大製作,投資巨大,預算緊張……”
哈德斯笑了:
“那巧了,杜笙之前跟斯科塞斯拍的大製作,片酬一分沒少。”
這話一出,哈維徹底沒詞了。
他想借杜笙的流量給《魔獸戰場》鍍金,又捨不得砸錢,這不就是典型的“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
眼看喬治娜還在跟詹妮弗·康納利聊得火熱,她便徑自走回自己那桌。
大本見他回來,趕緊湊上來:
“談崩了?”
哈維灌了口酒,嘆氣:
“獅子大開口!張嘴就要1600萬!”
大本一愣:
“韋恩斯坦存在二十多年,還從沒給過這麼離譜的片酬吧?”
哈維面無表情:
“頭一回碰上,根本不吃套。”
卡西呵呵一笑:
“要是你這次開了先例,以後請別的大牌,誰還肯降薪?成本直接翻倍!”
哈維當然知道這後果。
他盯着酒杯,沉默半晌,終於吐出一句:
“算了,這項目……先放放吧。”
卡西還想摻沙子兩句,大本卻在桌下踩了他一腳,示意別說。
另一邊,杜笙和伊麗莎白準備撤了。
詹妮弗·康納利走過來送別,臨走前湊近杜笙,壓低聲音:
“今晚有空嗎,我對金剛狼挺看奇。”
她一直聽萊昂納多吹噓杜笙有多猛,一人單挑一羣維密天使不帶喘氣什麼的,
心中有點不信又好奇萬分。
杜笙看了眼伊麗莎白,笑着搖頭:
“改天如何。”
詹妮弗也不扭捏,直接說:
“明天中午,希爾頓酒店,讓我開開眼。”
杜笙點點頭,沒多說。
兩人上了馬姚偉開的奔馳,哈德斯也跟上來,路上簡單覆盤剛纔的談判。
伊麗莎白聽完,忍不住翻白眼:
“他怎麼不乾脆讓你倒貼錢,再送他點宣傳費?”
杜笙笑了:
“他不是不想讓我免費,是知道我不會中圈套。”
馬姚偉在前排插嘴:
“能讓你拿錢演戲就不錯了!
你還記得你在香江那會兒嗎?
演個配角還得倒貼錢請導演吃飯!”
杜笙聽着直樂,思緒不經意又飄回幾年前。
那時候能有個角色演就喜慶,同檔次競爭大,給錢也不是不行。
但今時不同往昔了。
………
這一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晚會落下帷幕。
《颶風營救》榮獲3項提名,最終斬獲最佳外語片大獎。
在奧斯卡這個排外色彩濃厚的舞臺上,這樣的成績堪稱奇蹟。
要知道,它與好萊塢製作及發行的《無間行者》不同,
這是一部純粹的華語片。
李伊馨和阿曼達爲這部電影投入了400萬美元的資金(包括贊助),並且在宣傳上也不遺餘力,
現在看來,這些投入確實物有所值。
從商業角度來看,《颶風營救》贏得最佳外語片獎項,無疑是最具性價比的選擇。
這一榮譽不僅能夠提升錄像帶版權收入,還能帶動電影在聯衆平臺上的播放量,從而增加廣告收益。
據數據統計,本屆奧斯卡頒獎典禮吸引了全球1.4億觀衆觀看直播,創下了新的記錄。
杜笙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消息,很快就在全球範圍內成爲熱議話題,
這進一步提升他在全球範圍內的知名度,鞏固了國際明星的地位。
在此之前,杜笙是以緋聞、功夫、財富等身份聞名。
雖然他在演藝事業上也有成就,但仍不及好萊塢一線明星。
而這次再奪奧斯卡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杜笙的確是位才華橫溢的演員。
儘管奧斯卡存在各種爭議,但它仍然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電影獎項之一。
尤其是在當下年代,它的聲譽依然良好,不像幾年後那樣受到質疑。
因此,杜笙這次獲獎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
而且,杜笙的成功也使得奧斯卡主辦方受益匪淺。
將最佳外語片授予《颶風營救》,可藉助杜笙的國際知名度,爲奧斯卡帶來巨大的關注。
畢竟他是一名亞洲華人演員,話題輿論相當炸裂。
這也有助於實現奧斯卡“多元化”、“國際化”的目標。
最直接的效果,就體現在收視率上。
以往奧斯卡頒獎典禮的全球觀看人數,最高約爲8000萬。而今年這一數字飆升至1.4億。
其中亞洲地區貢獻了大量新增觀衆。
在華夏、霓虹、泡菜國及整個東亞地區,本屆奧斯卡的觀看人數均創下新高。
即使在燈塔國本土,也有4200萬人觀看了頒獎典禮,創下近十年來的最高收視紀錄。
數據顯示,杜笙發表獲獎感言時曾創下收視高峰之一,充分體現了他的超高人氣。
各國媒體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點,紛紛將報道重點放在杜笙身上。
頒獎晚會結束後,一些博眼球的媒體,更是圍繞着杜笙展開。
YY門戶網:
“刷新歷史,恭喜杜笙再獲小金人!”
都市娛樂報:
“杜笙亮劍奧斯卡,榮膺最佳外語片!”
霓虹富士電視臺:
“亞洲天王,再次征服狂傲的奧斯卡!”
燈塔國CBA電視臺:
“奧斯卡奇蹟,功夫之王續寫傳奇!”
英倫國BBC新聞:
“奧斯卡爲杜破例,年度最佳外語片誕生!”
泡菜國KBS電視臺:
“杜笙兩奪奧斯卡,家族溯源竟是泡菜國血統。”
爲了吸引目光,媒體標題一個比一個狠。
什麼“殺翻好萊塢”“亞洲巨星駕到”“改寫影史”“奇蹟之王再登神壇”……
它們恨不得把“封神”倆字,直接刻在屏幕上。
爲何如此誇張?
原因就倆字,流量。
第一,杜笙現在的粉絲基數太大了,遍佈全球。
粉絲就愛看這種“我家哥哥天下第一”的調調,看着爽,轉發更爽,平臺數據蹭蹭漲。
第二,這種詞自帶火藥味兒,容易挑起爭議。
有人吹,就有人罵,一來一回,討論度直接拉滿,熱搜穩穩拿捏。
流量密碼,拿捏得死死的。
於是乎,杜笙拿下最佳外語片,各大媒體集體開啓“無腦吹”模式。
場面搞得比國王加冕還隆重。
粉絲們更是炸了鍋,比過年還激動,朋友圈、微博、ins、推特全被刷屏。
不少鐵粉乾脆組織起來,搞起了全球性“慶功大聯歡”。
比如倫敦萊斯特廣場,一位女粉絲豪擲重金,直接包下三天的巨幕廣告,24小時滾動播放“恭喜杜笙!亞洲之光!”。
不是那種一閃而過的廣告位,是實打實的C位霸屏!
澳洲、霓虹、泡菜國、東南亞……
各地粉絲也紛紛跟進,有的辦觀影會,有的做應援海報。
甚至還有人把杜笙的照片印在了當地地鐵站的燈箱上。
這些自發慶祝的場面又被媒體拍下來,二次傳播,熱度直接翻倍。
一時間,杜笙的名字霸榜全球熱搜,粉絲圈裡那叫一個“鑼鼓喧天,紅旗招展”。
在國內,因爲頒獎那會兒正好是白天,媒體反應飛快。
各大倌媒、娛樂號齊齊上陣,清一色誇上天,用詞跟國外媒體比起來,有過之而無不及。
“華夏驕傲”“影壇破壁者”“國際巨星”……
滿屏都是溢美之詞。
在這種氛圍下,粉絲們更是嗨到飛起,網上發言一個比一個猛:
“程龍之後,杜笙接棒!”
“奧斯卡終於認清傲慢是原罪!”
“他呼吸都是藝術,走路都是史詩!”
可就在這片“萬民同慶”的聲浪中,新蒗網突然甩出一篇報道,標題直接扎心:
“400萬美元買個小金人?
《颶風營救》這波公關到底值不值?”
文章詳細扒了《颶風營救》爲衝奧砸下的400萬美金公關費,
雖然沒指責“獎是買的”,但語氣暗示拉滿,明眼人都懂。
緊接着,捜狐新聞跟進:
“華夏影史最離譜公關案,《颶風營救》真實支出或超4000萬!”
網抑娛樂也不甘示弱:
“不愧是新晉亞洲鉅富,砸錢也要拿下奧斯卡外語片!”
這幾家平臺,不約而同把焦點對準“燒錢”二字,
硬生生把一場藝術榮譽,炒成了“金錢交易”的輿論戰。
爲何他們這麼幹?
表面看是蹭熱度、博流量。
爭議越大,點擊越高。
但背後還有層更深的原因。
杜笙現在大部分獨家新聞,都被YY門戶網壟斷了。
而YY門戶網的幕後BOSS,正是杜笙本人。
新蒗、捜狐、網抑娛樂這些門戶網站,跟YY門戶是直接的競爭對手。
前世劉怡霏爲何在新蒗微博被黑得體無完膚?
不就是因爲選了捜狐微博做代言,踩了商業紅線。
如今杜笙自帶流量又斷了他們的資源,這幾家能給他好臉色?
能不往死裡黑就算客氣了。
這報道,已經是顧及到倌方對“民族驕傲”的正面宣傳基調,算是剋制了。
其實吧,衝奧電影搞公關,本來就是好萊塢公開的秘密。
花幾百萬甚至上千萬做評委路演、辦專場放映、送“衝奧禮包”,早就不是新聞。
《颶風營救》這400萬,業內看都不算離譜。
可一旦牽扯到利益相關,事兒就變了味兒。
這幾家媒體一煽風,評論區立馬炸鍋:
“花400萬買個獎,還好意思吹?
粉絲激動得跟拯救了全人類似的,笑死!”
“這麼多錢,投科研、搞教育、幫山區孩子不香嗎?
全送給燈塔國人賺了,就換個小破雕像,不知所謂!”
“杜笙越來越飄了,整天搞這些虛的,一點實際貢獻沒有。”
“奧斯卡就是燈塔國人圈錢的局,杜笙還上趕着送錢,真是崇珜媚外!”
“別人越捧他,我越討厭他,這叫獨立思考!”
這些評論裡,有拿錢辦事的水軍,也有真心反感杜笙的路人。
但更多是一種“逆反心理”在作祟。
你越紅,我就越要踩;
大家越誇你,我就越要說你不行。
不是講道理,而是靠“反主流”來標榜自己的“清醒”和“品味”。
可不管黑的白的,吵得越兇,杜笙的名字就越響。
熱度這東西,從不怕爭議,只怕沒人提。
在這個時代,被討論,就是最大的權力。
隨着杜笙名聲的日益響亮,他的粉絲羣體愈發壯大。
這些粉絲對杜笙的喜愛,幾乎是無條件的。
由此也出現一些極端言論。
這種極端化的粉絲行爲,很容易讓路人對杜笙產生反感。
比如之前陳世崢公開批評杜笙時,之所以引發巨大爭議,除了陳世崢自己因影片提名備受關注外,主要還是因爲有一批反對杜笙的人存在。
每當有人吐槽或刁難杜笙時,這批人就會毫不猶豫地站出來支持,形成一種盲目維護的局面。
一旦大爭執,事情不可避免如脫繮之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