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對峙,齊國暗潮

晉國徵發大軍十餘萬,然後鄭、陳、齊、燕、應、戴、曹、邢、邶、曾、魯等一十八國響應。

聯軍達到了驚人的四十萬,其中晉國和齊國的軍隊加起來就超過了二十五萬,剩下的則是其他小國的軍隊,最終諸侯會盟於城濮。諸侯大軍在側,衛侯連忙奉上糧草,並且派兵加入其中。

數十萬大軍匯聚在此地,那種壓迫感,讓衛侯睡覺都要睜着眼睛了。哪裡還敢想着左右逢源。只怕他敢這麼做,第二天起來,衛國就被瓜分了。

甚至沒過兩天,就連宋國也乖乖前來會盟,並且賭咒發誓,自己是忠於邦周,忠於天子,是忠於晉國的,並表示生我者父母也,活我者邦周也,徹底與淮國劃清界限,和淮國不共戴天。

那番表態,就連衛國都覺得他臉皮之厚,自愧不如也!

在會盟結束之後,晉國就徵發大軍南下準備再次攻打淮國。而與此同時,楚國也厲兵秣馬,準備出兵。

晉國大張旗鼓的會盟,淮國在第一時間就得到了消息,並且也開始徵調大軍。

王嶽命令下達之後,上將軍衛鴻就開始徵召兵馬,淮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特別是永安渠的建造成功,糧食豐收,人口增加加快。

按照淮國的兵役制度,全力運轉下,可以抽調三十萬大軍。當然,不到生死關頭,王嶽是不會這麼做的。

淮國徵發二十萬大軍,同時爲了應對楚國,又派出信使前往仲國,讓其徵召大軍,準備應對楚國。

仲、黃、蔡、江四國一共徵召了兩萬大軍,淮國則是派遣五萬大軍屯兵邗地,吳地也徵召了民兵自保。

晉國的軍隊的確是天下強軍,比淮國大軍也差不了多少,更爲關鍵的是,晉國地域廣闊,和北狄、婁煩等遊牧民族接壤,經常和他們交易馬匹,因此晉國的戰馬是邦周最好的,只有秦國能與之相比。

而淮國的戰馬在邦周只屬於中等,畢竟淮國並不適合養馬。淮國雖然也有馬場,但是馬匹也就比楚國強一些。

戰馬差距,再加上晉國大軍人數衆多,淮國只能堅守。

而在南方,楚軍徵召大軍兵分三路,一支再次從長江順流而下,攻打吳地,另一支則是走巢國南下和越國合併攻打淮國,還有一部分吞併黃國、仲國附近,防止他們進攻楚國。

統帥楚軍的是屈完的兒子屈烈,當年屈完攻打黃國,兵敗自刎而死,現在他的兒子前來報仇。

屈烈是楚國赫赫有名的大將,在楚國征討南蠻、荊蠻戰無不勝,這次楚侯派他出來可以說是抱着極大的希望的。

想要此番擊敗淮國,將鍾離之地,以及吳國舊地奪回來,一雪前恥。

屈烈已經不是第一次前往這裡了,他一直都想要找淮國復仇,因此經常會來到淮國這裡偵查地形。對於這裡以直到淮國的地形可以說是爛熟於心。

「將軍,我軍直接進攻淮國嗎?」

「不行,淮國實力強大,即便是現在北方對抗晉國,但是依舊有足夠的兵力應對我們楚國,而且淮軍作戰,正面進攻實力強大,同時還喜歡截斷大軍糧草退路,我軍若是深入淮地,很容易就被其包抄了。」

「我們去淮國作戰,很容易被他們偷襲。可以將他們引誘出來,然後再與之決戰!」

「那如何將淮國大軍引出來?」熊韜問道。

「進攻仲國!逼迫其向淮國求援!」屈烈說到:「若是淮國出戰,我軍就過江公邗,截斷淮國退路,若是淮國不救援,那就直接吞併滅掉仲國!不管怎麼樣,都對我楚國有利!」

「將軍不愧是我楚國大將!」熊濤心悅誠服的說到。

楚國大軍來到巢國附近,大軍就地紮營不再前行,而是讓另一路

大軍開始對仲國和黃國發起進攻。

仲國和黃國、蔡國、江國集結了兩萬多大軍退守仲國。

統帥淮國南方大軍的是徐勇,乃是淮陰君徐茂的兒子,雖然比不上徐茂用兵如神,戰無不勝,但是卻小心謹慎,用兵中規中矩。王嶽派他前來統帥淮國南方大軍,爲的就是一個穩,是要和楚國拼消耗。

楚國此番爲了攻打淮國抽調了足足十萬大軍,可以說,這一戰將熊惲不管勝負如何數年積攢消耗一空了。

楚國派出大軍進攻仲國,想要威逼仲國求援,讓淮國出兵。可是讓楚國沒想到的是,王仲竟然擋住了四萬楚軍的進攻。

王仲作爲王雍的弟弟,治國、權斗的水準都一般般,但是統帥大軍卻很出色,其因地制宜,依託城牆擺出卻月陣,楚軍四萬大軍進攻,攻不破其陣型。反倒是自身損失不小。

看到這種情形,楚國一時間竟然也無法打開局面。

......

北方,晉國大軍南下,淮國幾次出擊,都沒有獲得什麼戰果,擁有戰車優勢,郯國到下邳可以說是一馬平川,幾乎無險可守。

王嶽想要按照先祖武昭公的計策,迂迴到晉國後方,斷其糧道。只是晉國早就有所防備,大軍糧草分了數路轉運,即便是一條糧道被斷,其他糧道也不受影響。

王嶽想要斷絕其糧草的想法完全破產,而且因爲淮國戰馬比不上晉國,大軍迂迴損失不小。

孫叔敖建議大軍後撤,示敵以弱,讓晉國大軍深入淮地。到時我軍熟悉地形,晉軍不熟悉,到時更容易截斷其後路,只是王嶽並不同意。

晉國和淮國對峙一月,雙方廝殺,互有勝負,但是總體上來說,晉國諸侯聯軍傷亡更多一些。

狐卿和趙卿向晉侯建議,讓齊國從莒國南下攻淮,繞過下邳,直接進攻淮安。晉侯和齊侯商覺得此計可行,於是就派遣大軍從莒國進攻。

在得知這種情況後,王嶽只得率軍撤退。直接放棄淮河以北大片土地,在淮河重新構築防線。

這個時候,淮國的情報網匆匆趕來稟報。

「君上,臣下有一計策,可以讓齊國撤軍!」

「什麼計策,快快道來!」王嶽連忙追問道。

「君上,齊侯商的弟弟呂元歸國了!」

第88章 淮國:霸主?我同意了嗎?第60章 望之不似人君第16章 攻心爲上第19章 尊王攘夷第25章 匹夫之怒第15章 邦周伐淮第11章 亂齊第58章第83章 徐國覆滅第18章 管仲改革第4章 邗都之戰(2)第87章 宋國:快去請淮公相救!第29章 離間第28章 王釗薨第15章 梅里第65章 姑蘇城,魚米之鄉第42章 什麼檔次第40章 滑稽記第3章 水淹周軍第5章 發展與牛耕第43章 大聰明第38章 水軍第44章 公羊革新(2)第30章 攻城戰第80章 秦楚之盟第62章 火龍降世第17章 淮並吳,管仲相齊第1章 季禮使齊第58章第31章 謀劃邗國第31章 謀劃邗國第7章 淮齊之盟第28章 王釗薨第85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第11章 律法與書院第62章 火龍降世第75章 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第25章 和議第58章第57章 竊嫂自立,晉侯護王第9章 晉侯方伯第13章 避其鋒芒第22章 全軍覆沒第47章 王臨薨第33章 改糧種桑第77章 西子第51章 死不瞑目第25章 匹夫之怒第78章 學宮第60章 望之不似人君第12章 伐吳第5章 挑撥離間第23章 雲淵會盟第18章 誘敵深入第37章 霸業終結第77章 西子第5章 發展與牛耕第92章 孫武逃淮,崔杼弒君第29章 王權交替第5章 發展與牛耕第40章 滑稽記第67章 淮國伐巢第47章 王臨薨第25章 匹夫之怒第41章 歐冶與公羊第19章 尊王攘夷第81章 宮室詭譎第21章 撤退第94章 伍員奔淮第74章 應對第50章 父慈子孝第19章 攻城戰第33章 築壩蓄水第21章 征伐萊國第23章 剌王南征不復第26章 淮國並鍾離第13章 避其鋒芒第26章 和談與封爵第74章 應對第39章 落水而亡第23章 剌王南征不復第43章 大聰明第60章 望之不似人君第19章 攻城戰第43章 公羊革新第94章 伍員奔淮第34章 死間第61章 祭天開大第46章 揚州城和邗溝第72章 質子第20章 吞併紀國第44章 戰車漂移第49章 孫叔敖(2)第11章 律法與書院第5章 挑撥離間第82章 父慈子孝,淮國底線第90章 孔子問道老子第43章 公羊革新第58章
第88章 淮國:霸主?我同意了嗎?第60章 望之不似人君第16章 攻心爲上第19章 尊王攘夷第25章 匹夫之怒第15章 邦周伐淮第11章 亂齊第58章第83章 徐國覆滅第18章 管仲改革第4章 邗都之戰(2)第87章 宋國:快去請淮公相救!第29章 離間第28章 王釗薨第15章 梅里第65章 姑蘇城,魚米之鄉第42章 什麼檔次第40章 滑稽記第3章 水淹周軍第5章 發展與牛耕第43章 大聰明第38章 水軍第44章 公羊革新(2)第30章 攻城戰第80章 秦楚之盟第62章 火龍降世第17章 淮並吳,管仲相齊第1章 季禮使齊第58章第31章 謀劃邗國第31章 謀劃邗國第7章 淮齊之盟第28章 王釗薨第85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第11章 律法與書院第62章 火龍降世第75章 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第25章 和議第58章第57章 竊嫂自立,晉侯護王第9章 晉侯方伯第13章 避其鋒芒第22章 全軍覆沒第47章 王臨薨第33章 改糧種桑第77章 西子第51章 死不瞑目第25章 匹夫之怒第78章 學宮第60章 望之不似人君第12章 伐吳第5章 挑撥離間第23章 雲淵會盟第18章 誘敵深入第37章 霸業終結第77章 西子第5章 發展與牛耕第92章 孫武逃淮,崔杼弒君第29章 王權交替第5章 發展與牛耕第40章 滑稽記第67章 淮國伐巢第47章 王臨薨第25章 匹夫之怒第41章 歐冶與公羊第19章 尊王攘夷第81章 宮室詭譎第21章 撤退第94章 伍員奔淮第74章 應對第50章 父慈子孝第19章 攻城戰第33章 築壩蓄水第21章 征伐萊國第23章 剌王南征不復第26章 淮國並鍾離第13章 避其鋒芒第26章 和談與封爵第74章 應對第39章 落水而亡第23章 剌王南征不復第43章 大聰明第60章 望之不似人君第19章 攻城戰第43章 公羊革新第94章 伍員奔淮第34章 死間第61章 祭天開大第46章 揚州城和邗溝第72章 質子第20章 吞併紀國第44章 戰車漂移第49章 孫叔敖(2)第11章 律法與書院第5章 挑撥離間第82章 父慈子孝,淮國底線第90章 孔子問道老子第43章 公羊革新第58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