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六十一章 撤離

在熙熙攘攘的人羣中,端坐在乾清宮靈柩前一側的信王最爲引人矚目。

所有的勳貴和大臣們都知道信王在昨夜入宮,信王妃周氏和王府太監在今日入宮,現在簇擁在信王身側護衛的都是信王府的人,信王的臉色很難看,原本白皙的臉孔變成青灰色,兩眼也相對無神,身體似乎瘦了不少,不過衆人並沒有太多擔心,信王一向健康,身強體壯,充滿着少年人的活力。

自乾清宮由內而外,宮中有身份地位的太監也是站滿了,從王體乾到魏忠賢,所有的司禮太監站在最內,然後是御馬監太監,宮中二十四監司太監俱都在內。

其餘什麼監丞,少監,奉常,有品級的太監宦官數千人,俱在乾清宮內外等候。

所有的公侯伯和大臣,還有錦衣衛的大漢將軍,亦在殿內外伺候。

人們都在等候,皇帝已經大行,信王雖無名份,其與大行皇帝同輩,當然不會是皇太子,亦非皇太弟,但同在京城的親藩,桂王在府邸等候,連入宮也不準入,信王帶着王妃等人,在英國公張惟賢的護衛下早早入宮,大義名份其實已經定下來了。

顧秉謙身爲首輔,早就帶着禮部尚書等人進入殿中,衆輔臣時不時的瞟一眼信王,發覺信王安然端坐,對前來拜見問好的人都並不假以辭色,這個少年人,沉深內斂,雖然並未正式即位,已經盡顯帝王威儀。

崔呈秀已經調任左都御史,站在閣臣後不遠,此時忍不住低聲而語:“怕是完了,這是個不好糊弄的主。”

他自覺無人聽的到,但不遠處就是霍維華,這話被霍維華聽的真切,不覺微微一笑。

不管怎樣,霍維華佈局早就完成,魏忠賢和其黨羽必定失勢,自己拭目以待便是。

“一切照規矩辦吧。”聽到內閣和禮部商議好章程,王體乾無可不可,看一眼魏忠賢,知道這九千歲腹中空空,禮儀制度什麼的一竅不通,當下就自作主張,答應了下來。

顧秉謙也不多說,轉頭對禮部尚書道:“既然如此,就照規矩辦事吧。”

禮部尚書至信王身側,稟報即位的大體流程。

信王面無表情,但兩手緊緊按着椅子的兩邊扶手,用來強行按捺自己激動的心情。

午夜夢迴,信王不知道有多少次幻想過自己有登基爲帝,御極天下的那一天。

他要改弦更張,要重振朝綱,要以正人盈朝,要勤勞國事,每天都早朝……事實上信王是辦到了,在崇禎十三年時,因爲生病而罷早朝一天,皇帝被御史上奏指責,崇禎因此而下詔罪已,向羣臣解釋生病而不臨朝。

這在正德,嘉靖,隆慶,萬曆,泰昌,天啓這六朝都不曾發生的事,又在崇禎手裡辦到了。

只有孝宗在勤政上能與崇禎相比,但在勤政上,孝宗也遠不及崇禎皇帝。

在簡樸無華,節儉渡日上,能和崇禎相比的只有開國的太祖皇帝。

在性格堅定剛毅上,似乎也沒有幾個大明皇帝能和崇禎相比。

所以後世對崇禎抱以極大的同情,一個勤政,簡樸,甚至典當宮中器物來補充國用的皇帝,一個愛好學習,尊重言路,穿着舊龍袍上朝的皇帝,每天批覆奏摺不停的皇帝,一個不折不扣的悲劇皇帝。

當然此時此刻,信王當然不會知道自己在十七年後的下場,妻死,妃死,子被斬,女被崇禎親手斬下一臂,連皇嫂都被迫上吊自殺,大明宗室在各處者死難極多,三百年皇朝,最終煙消雲散。

信王沒可能會想這些,此時此刻,他心心念念想的就是重振朝綱,使大明中興!

年輕的信王充滿着自信,充滿着活力和幹勁,信王的眼睛瞟向了不遠處的魏忠賢,首其要者,是要在最短時間內剷除魏忠賢和他的黨羽……

不着急……信王安撫着自己,先要掌握內廷,御馬監要換人,四衛營和勇士營還有上三衛將領要掌握住,對勳貴,特別是英國公等人要善待,使用他們的力量來制衡閹黨……

還有要尊敬皇嫂,短期內,在內廷仍然要靠皇嫂來支持,需得數月之後,周妃徹底掌握內廷,信王自己掌握太監和禁衛,才能說完全的安全。

至於魏忠賢和其黨羽,則在這過程之中加以消滅清除。

信王很矜持,也很自信,他完全相信,在自己手中,大明一定會比現在強的多,中興,指日可待。

至於在不遠處靈柩裡的皇兄,信王看過去的目光有憐憫,也有一些哀傷,皇兄畢竟待自己不薄,向來親厚,嗯,皇兄就是太親厚了,所以被家奴凌駕其上,大權被家奴侵削,更可惡的就是客氏,以下犯上,以乳母身份凌駕於勳貴羣臣之上,客氏也是一定要除。

至於皇兄,年輕早逝,可悲可憫,但諡號一定不能用美諡,不能掩過飾非,這一點來說,信王也是很堅持……

大殿之中,只有禮部官員們在商議繼位大典,一切均有成例,有些遺忘的,不妨去查大明會典來看,這般大事,不能有絲毫疏忽遺漏。

……

至午後,禮部商量典儀成,準備第二天擇吉時請信王即皇帝位。

公侯駙馬伯、文武百官、及軍民耆老等、上箋勸進者三。

令旨俞允。

乃命禮部擇日具儀。

先期、司設監等衙門於華蓋殿陳御座於中。

仍於奉天殿設寶座。欽天監設定時鼓。尚寶司設寶案於奉天殿。鴻臚寺設表案於丹陛上。教坊司設中和韶樂、設而不作。鴻臚寺設詔案。及錦衣衛設雲蓋雲盤於奉天殿內東。

別設雲蓋於承天門上。設雲輿於午門外。設宣讀案於承天門上、西南向。

是日早、遣官祗告天地、宗廟、社稷。

上具孝服、設酒果親詣大行皇帝几筵前、祗告受命畢。

即於奉天殿前、設香案酒果等物、具冕服行告天地禮。隨赴奉先殿謁告祖宗畢。仍具袞冕、詣大行皇帝几筵前、行五拜三叩頭禮。畢。詣母后前、行五拜三叩頭禮。畢。

詣奉天殿即位。是日早、鳴鐘鼓。錦衣衛設鹵簿大駕。

上服袞冕、御華蓋殿。文武百官各具朝服、入丹墀內、候鴻臚寺引執事官進至華蓋殿行禮畢。贊各供事。奏請升殿。

上由中門出升寶座。錦衣衛鳴鞭。文武百官上表稱賀。

上命百官免賀。免宣表。止行五拜三叩頭禮。

至此禮制儀式方全部完成,相當莊重也相當冗長,那麼多的禮節,程序,無非是昭顯繼承者的法統純正,受命於天,也被公侯伯和羣臣推戴擁護,等最終祭祀奉先殿,御華蓋殿,展開賀禮,行五拜三叩頭禮,皇帝大位就算徹底定下來,大明王朝便有了新天子。

……

宮中的禮樂是陳而不奏,大喪期間,當然不會奏響禮樂。

只有沉悶的吆喝聲,也有千百人同時拜倒的聲響,其聲若冬雷震震,相隔數裡也能聽的相當真切。

王發祥與李國賓,劉吉等人相顧而視,衆人的臉色都異常凝重。

等朝官們從長安左右門退出來的時候,劉吉語氣頗爲沉重的道:“現在開始撤離計劃,還是等一等?”

李國賓心有不甘,說道:“我們在京師最少表面上是良善商家,並無明確不法形跡,難道朝廷會這麼不講法度,悍然動手?”

“信王不是講法度的人。”王發祥斷然道:“大人有言在先,一旦信王即大位,立刻啓動撤離計劃,絕不允許有半點遲疑延誤!”

“既然如此。”劉吉點頭道:“漢聲計劃開始吧。”

李國賓默然不語,臉上滿是痛苦之色。

和記的京師分號在此已經經營六年多的時間了,從天啓元年至今,從一個泯然衆人,並不太出奇的普通商行,到現在京師正陽門大街到崇文門這個黃金商圈當之無愧的第一大商家,這其中真是篳路藍縷,其中辛苦非常人所能知。

不光是和記的貨物物廉價美,而且佔據壟斷地位,還得有很多經營之法,這是劉吉的功勞。和官府打交道,搞定上上下下的那些權貴,這是李國賓的差事。

暗中收集情報,刺殺過於囂張跋扈的地方豪強,威脅京師權貴,這是王發祥的職責。

三人配合無間,彼此依靠,數年間縱橫捭闔,使和記在京師的力量不斷的發展壯大。

從商業上來說,和記的京師分號已經輻射了整個北直隸,包括薊鎮到永平和山海關,直抵寧遠地界,往南則是整個河北,河南,山東,一直到蘇北和湖北的北部沙市。

可以說,除了和記在山西,陝西,甘肅,寧夏衛等處的分號外,京師分號處理的商業事務最多,所佔的商業份額也在和記體系內更高。

當然這也是總部之功,包括帳局,保險,還有各種貨物的配給,人員的調配和支持,沒有總部也沒有京師分號的成就,這一點來說劉吉等人也是心知肚明。

就算如此,京師分號獲得的成就也是相當驚人,不管是經營之道,還是人脈,或是情報蒐集,還有針對後金細作的間諜戰,都是無往不利,除了京師得天獨厚的條件之外,能做到如此地步,劉吉,李國賓,王發祥三人,真的是居功至偉。

三人也都是行軍司司官兼軍司副司官的身份,地位相當不低,這也是對他們多年辛苦的酬勞。如果是別的行軍司,恐怕早就升到軍司去做事了,但京師和臺灣一樣,地位特殊,不可輕易換人,所以三人一直在京師搭擋,不曾換人。

這一下撤離計劃一開始,京師和北方几個重鎮的分號先開始,然後各處分號陸續關停,或是轉明爲暗,和記的計劃可謂是壯士斷腕,幾乎是瞬息間要捨棄大明北方的大半利潤了。

第一千二百七十三章 見官第一百五十五章 葉赫第一千二百零五章 命名第八百一十八章 上師第一千六百七十一章 洪軍第四百七十章 何時第二百二十八章 試水第二十八章 出門押貨第一千一百二十八章 看法第二百四十三章 宿營第五百二十七章 訪客第一千二百三十一章 忌憚第二百一十二章 搶貨第一百七十五章 使命第八百五十三章 兄弟第八十六章 驕狂第六百零八章 開銷第一千五百二十二章 盛怒第一百一十八章 阿成第九百二十九章 捐贈第一千五百四十一章 汗崩第一千二百零四章 汗流第三百二十一章 感激第一千三百二十九章 後退第一千一百一十三章 借糧第七十二章 慶功第一千一百六十一章 自強第一百二十八章 陰謀第九百九十七章 立約第九百一十四章 氣息第一千四百六十章 決心第四十七章 黃榜第八百七十四章 十寨第四百五十章 準備第一千二百九十二章 驛卒第一千四百七十一章 紅雲第一千四百三十四章 同心第五百五十六章 遇伏第三百八十五章 巨利第一百二十三章 順義王第六百三十六章 道士第七百二十六 沉思第一千五百八十四章 出營第三百零八章 暴力第五百七十七章 洪流第一千一百五十一章 察院第一千六百三十一章 賦詩第六百七十一章 猛獸第一千四百九十四章 中樞第六百九十八章 農田第七百七十六 戰兵第六百九十七 路途第六十章 會合第二百八十四章 諸生第二百九十七章 整合第二百九十九章 吉期第一百一十一章 安排第一千二百六十二章 求戰第二百二十六章 侃價第一千三百三十七章 儲糧第一千三百九十二章 雲錦第一千一百七十三章 急就第四百二十四章 後退第一千五百七十二章 回饋第四百八十章 怒火第七百零一章 濟農第四百九十七章 一線第一千九十九章 軟弱第一百三十章 遇伏第一千二百二十七章 公私第一千四百八十三章 尊親 (今天更五章)上架了,發篇感言第四百七十二章 辦法第九十四章 發動第一千五百六十三章 放行第一千二百六十六章 傳世第四百三十五章 狠手第五百七十七章 洪流第五百三十七章 皇帝第九十三章 玉娘第一千一百七十二章 投海第一千二百二十一章 歡笑第一千五百四十五章 樂道第六百二十九章 京債第四十三章 叔侄第三百三十三章 謀事第一千六百四十三章 佈局第一千五百七十二章 回饋第一千三百四十五章 退卻第九百零一章 橫隊第四百九十八章 變節第一千二百三十六章 會面第三百二十四章 突襲第一千七百三十四 退路第七百零三章 遲暮第一千三百三十九章 退殿第九百一十四章 氣息第一百六十三章 小道消息第一千一百五十四章 抽打第一千五百八十一章 南都
第一千二百七十三章 見官第一百五十五章 葉赫第一千二百零五章 命名第八百一十八章 上師第一千六百七十一章 洪軍第四百七十章 何時第二百二十八章 試水第二十八章 出門押貨第一千一百二十八章 看法第二百四十三章 宿營第五百二十七章 訪客第一千二百三十一章 忌憚第二百一十二章 搶貨第一百七十五章 使命第八百五十三章 兄弟第八十六章 驕狂第六百零八章 開銷第一千五百二十二章 盛怒第一百一十八章 阿成第九百二十九章 捐贈第一千五百四十一章 汗崩第一千二百零四章 汗流第三百二十一章 感激第一千三百二十九章 後退第一千一百一十三章 借糧第七十二章 慶功第一千一百六十一章 自強第一百二十八章 陰謀第九百九十七章 立約第九百一十四章 氣息第一千四百六十章 決心第四十七章 黃榜第八百七十四章 十寨第四百五十章 準備第一千二百九十二章 驛卒第一千四百七十一章 紅雲第一千四百三十四章 同心第五百五十六章 遇伏第三百八十五章 巨利第一百二十三章 順義王第六百三十六章 道士第七百二十六 沉思第一千五百八十四章 出營第三百零八章 暴力第五百七十七章 洪流第一千一百五十一章 察院第一千六百三十一章 賦詩第六百七十一章 猛獸第一千四百九十四章 中樞第六百九十八章 農田第七百七十六 戰兵第六百九十七 路途第六十章 會合第二百八十四章 諸生第二百九十七章 整合第二百九十九章 吉期第一百一十一章 安排第一千二百六十二章 求戰第二百二十六章 侃價第一千三百三十七章 儲糧第一千三百九十二章 雲錦第一千一百七十三章 急就第四百二十四章 後退第一千五百七十二章 回饋第四百八十章 怒火第七百零一章 濟農第四百九十七章 一線第一千九十九章 軟弱第一百三十章 遇伏第一千二百二十七章 公私第一千四百八十三章 尊親 (今天更五章)上架了,發篇感言第四百七十二章 辦法第九十四章 發動第一千五百六十三章 放行第一千二百六十六章 傳世第四百三十五章 狠手第五百七十七章 洪流第五百三十七章 皇帝第九十三章 玉娘第一千一百七十二章 投海第一千二百二十一章 歡笑第一千五百四十五章 樂道第六百二十九章 京債第四十三章 叔侄第三百三十三章 謀事第一千六百四十三章 佈局第一千五百七十二章 回饋第一千三百四十五章 退卻第九百零一章 橫隊第四百九十八章 變節第一千二百三十六章 會面第三百二十四章 突襲第一千七百三十四 退路第七百零三章 遲暮第一千三百三十九章 退殿第九百一十四章 氣息第一百六十三章 小道消息第一千一百五十四章 抽打第一千五百八十一章 南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