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五章 青綠

“我和裕升不算以文馭武,而是以軍司駕馭一切。”李春生解釋道:“大人說文武不必強分,武將也要習文,文官亦可上陣,先秦兩漢,乃至魏晉,甚至本朝之初都是如此。所謂出將入相,那纔是真本事。大明的文官,手不能提,肩不能扛,不識行伍之事,想統馭三軍,運籌決算,除非少數人外,多半都是胡鬧。軍司中人,任何職司,只要合適,不必分文武都可擔當。象軍訓司的王司官就是武人身份,孫先生,李先生,又都是文士,但也能統率軍隊上陣殺敵。不論文武,以職司論高下,莫先生原本是分區掌櫃,現在是加了軍令司的副司官,身份和權力都遠在營指揮之上。”

其實軍令司和侍從司肯定是以文官擔任腦,這一點是從上到下都很清楚的,張瀚不會把最核心的權力部門交給純粹的武將,而純粹的文官也不會親自到一線去搏殺,僅從目前來說,和裕升的內部文武衝突並不明顯。

“怪不得隊官要考官校。”張獻忠眯着眼道:“說話還真是有條理哩。”

……

背插小紅旗的塘馬急衝入北門,進入到青城之中。

這座城池被和裕升攻下來也快兩個月了,從最炎熱的夏季已經轉眼到了初秋。

草還是很綠,白天的氣溫也並不低,然而每個人都知道秋天要到了,早晨和傍晚時的天氣已經不是涼爽而是叫人感覺有些寒意了……雖然在關內還是不折不扣的夏天,但草原上的秋天已經降臨,並且距離冬季已經不遠了。

張瀚沒有在青城內,他騎馬和陪同的軍司人員一起巡行,從青城出直抵大黑河堡,再抵集寧堡,然後轉回頭到銅礦,最後抵小黑河堡,從小黑河堡再返回青城。

一共走了近二十天時間,跑了這麼多地方,算是把和裕升在草原上最核心的地界都看了一圈。

李慎明還在青城,孫敬亭和李東學等人已經先後回到李莊。

這兩人回去沒有別的事,李東學繼續主持軍政司,除了日常的軍工事務和軍政事務外,主要重點放在南北渠兩邊的紡織廠的建設上。

軍政司的攤子很大,事務很忙,主要也是張瀚對李東學的忠誠和能力都很放心。

李東學是一個不哼不哈,但性子沉穩,做事很有章法,天生聰慧的幹事情的人,這樣的人在哪裡都會有,重要的就是掘出來並且放手使用。

在華夏幾千年的歷史上不乏英才,只是可能有很多默默無聞,直接湮滅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

孫敬亭則是回去主持搬遷的事……不僅僅是李莊核心部門和一些重要的工業部門,比如火器局要搬到草原上來,同時整個的軍官團的家屬區也要隨之搬遷,和裕升的重要部門的相關人員和家屬……當然會有相當多留在李莊的,不過核心部門是肯定要搬走的,吏員們的家屬採取自願原則,願意跟隨的可以到草原上安置,不願跟隨的可以留在大同。

各地分公司暫且不動,就算朝廷要對付和裕升那些人也不會先動分司的人,朝廷應該沒有那麼蠢。

只要張瀚與軍隊主力還有家屬都在草原,火器局這樣的核心部門也是草原,朝廷就算有什麼打算也要三思而後行,畢竟打蛇不打七寸就毫無道理,憑白把張瀚推到敵對一方。

現在這種局面,張瀚就算想回李莊也不行了,除非是輕裝潛行,去回……這樣的回大同的辦法張瀚並不願意,哪怕是常寧就要生養了。況且就算他本人願意,軍司上下都是持反對的態度,大同確實是和裕升的勢力之下,但朝廷的勢力與和裕聲犬牙交錯,除非是公開造反,把朝廷的勢力直接拔除,在此之前,張瀚回去都是有相當大的風險,沒有必要冒這種險。

孫敬亭回李莊,就是主持把張瀚的家人全部帶到草原的重任。

對很多人來說,故土難離,然而和裕升的基業大半轉到草原也是必然之事,往下去不管是經營漠北和俄羅斯人的商道,還是西向兼併套部,打擊衛拉特蒙古,恢復漢唐西域的地盤,這些事都可以拿青城當核心來做,歸化城原本就是漢唐的核心地界之一,再往下恢復唐時的北庭和安西的地盤歸化城都處於比較重要的位置,所以在未來數年內,這個城池完全可以當成和裕升在草原上統治的核心……這種地方千年來一直是戰略要地,當然不是隨意亂選,而是經過多方考慮之後確定下來的地點。

至於內地的基業只要朝廷不公然翻臉當然就不能放棄,一年幾百萬兩的收益就是靠各種工廠和分佈各地的商行,最少以張瀚的考慮來說,在數年之內仍然可以與大明共存。

“苗出的很不錯了……”

張瀚蹲在地頭,手輕輕撫摸着地塊裡一片。

孔敏行道:“還有不到兩個月就可以摘花了,頭一年的產量恐怕不會很好。”

“這已經很不錯了。”張瀚站起身來,態度誠懇的道:“如果沒有至之兄,恐怕我們根本沒有辦法做到眼前的這些。”

從尚義堡到集寧堡,再到小黑河堡一帶,軍司已經開墾了近三十萬畝地,明年就會增加到七十萬畝以上,三年之內達到百萬畝,除了少數糧田外,幾乎是全部種植棉花。

以此時棉花的單產量,每畝二十斤棉還是有保障的,氣候條件雖然並不是頂尖的,但這一片地方已經是草原上最適合種棉花的地方了。

張瀚不打算在內地大規模種棉,西北那裡的條件並不算很適合,而且棉花最好是大地塊大面積的種植,易於管理和統一耕作模式,大同的地塊多半是零碎分散,而且很多是坡地和山地,完全的不適合。

種植棉花,在這個時代絕對是最高精尖的農活之一,沒有孔敏行,就算張瀚要下決心做這事,恐怕也要多花費好幾年的時間才能成功。

孔敏行當然知道張瀚語出至誠,他微笑着道:“兩三年之後,和裕升可以出產數百萬匹布,北方不知道多少百姓受惠……這可不是一年賣出幾十萬張皮子,受惠的多是富裕人家,布匹,最窮困的百姓亦是需求此物,文瀾,我在意的是這個。”

“總之,閣下必定會史書留名。”張瀚有些激動的道:“惠民多矣。”

孔敏行微笑點頭,他身旁的一羣農政司的吏員們也都是面露興奮之色。

他們不光是爲了張瀚的話,也爲了現實的東西。

能得到張瀚這麼高的評價,說明大夥兒做的事不在武夫們的軍功之下,大家一樣替這個團體出了不小的力,將來整個軍司的賞賜,自然也都是有一份。

和孔敏行追求的東西來說,可能這些隨員想的很俗氣,但就是這些俗氣的想法和人,才能撐的起一個團體。

張瀚果然注意到了這些隨員,他隨口道:“大家都有功勞,軍司會記錄在案,並且給諸位應有的獎勵。”

衆吏員神色激動,一起拜謝。

“對了,我有隨員有要事向你稟報。”孔敏行指指身後的一箇中年人,對方身量中等,面色白淨,透着一股讀書人的氣息。

“見過大人。”那人立刻拜揖道:“在下黃玉成,天成衛秀才,今在農政司效力。”

孔敏行道:“黃玉成原本就喜歡研習農書,在天成衛時喜歡操持農事,跟着我不到一年,已經很能幫的上手了,現在是尚義區的農政官。”

張瀚想了想,說道:“黃玉安是不是你的族人?”

黃玉成道:“正是在下的族弟。”

張瀚點頭,笑道:“他在臺灣做的很好,到處搜尋抑制瘧疾的草藥,治好了不少人,常威親自替他報過功。”

臺灣不管是此時還是後世都是一個寶島,不管是漁業資源還是農業耕作都是有得天獨厚的優厚自然條件,但在明朝之前中國並沒有將其納入治下,一則是孤懸海外,往返不易,中國在宋朝之前連湖廣都很荒蕪,一直到北宋時期纔開了湖廣,兩廣之地在宋時也是煙瘴地面,用來流放犯人,到明初才把雲南徹底納入囊中,而同時又丟了越南,總之中國大體的疆域在漢時其實就定下來了,然後是漫長的長達千年的開,同時還經歷內亂和遊牧民族的進攻……並不容易。

以農耕民族的保守,另外就是向海外拓展不易,所以疆域定下來之後從上到下都進取心不足,畢竟在當時來說,人口不足,地方則是很大,對外來說沒有早期工業化支撐的話也是不太需要海外殖民地,所以儘管早早有福建一帶的漁民上島,朝廷卻一直沒有在臺灣設立官府,並且大舉開。

真正的移民開就是明末,顏思齊和李旦已經移了一兩萬人上島耕作,他們開初的目標就是建立一個完全屬於自己的基業,不再受制於倭人,同時臺灣島上此時有大量的野獸,光是鹿羣就有很多,一年鹿皮的貿易額可以達到十萬兩白銀以上,這是很豐厚的利潤。

真正的滯礙是原生態的島嶼上有相當多的傳染性的疾病,瘧疾就是最嚴重的一種,一直到鄭成功打跑荷蘭人徹底統治臺灣後,漢人達到十幾萬人之多時,那時候還時不時的暴瘧疾傳染,不少人死於這種疾病。

和裕升對臺灣的投入已經不小了,幾年下來過百萬兩的白銀投入,但對疾病防治這一塊一直有些撓頭,直到大量的軍醫和第四團一起抵達臺灣,這種局面才逐漸好轉。

第一千二百六十九章 雙面第四百四十八章 開戰第七百七十一章 沙患第六百一十章 田間(修正)第一百二十五章 漢商第一千七百二十三章 勳貴第六百九十四章 鍛打第一千二百一十四章 條件第一千二百零二章 全勝第一千四百四十三章 官廳第八百五十一章 核心第一千四百七十二章 投降第二百二十四章 水枯第五百八十四章 壓力第一千三百五十六章 升遷第一千五百三十二章 虎蹲第一千四百九十六章 大拜第九百零四章 交換第五百六十一章 京觀第五百五十七章 鐵騎第七百九十六章 遺憾第五百九十七章 觀看第二百二十七章 算計第四百九十章 再衝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快第七百三十四章 怪事第七十四章 韓通第一千二百七十六章 滿意第六百六十章 圍山第一千二百六十三章 輜兵第一千六百五十八章 諉過第三百七十六章 光線第一千三百三十章 糜爛第一千一百六十四章 總督第一千一百零六章 珍珠第六百四十六章 諜戰第一百九十章 回程第一千五百八十一章 南都第六百五十二章 統帥第八百一十八章 上師第三十二章 操練第一千三百五十九章 搶甲第一千一百二十六章 細作第六十九章 散去第一千六百七十二章 河邊第一千五十四章 頭人第一千三百九十六章 人心第三百四十九章 衛所第二百四十三章 宿營第一千五百零六章 論制第二百七十八章 年禮第一千一百八十章 家底第一千五百二十三章 屠夫第一千六百六十二章 老狗第一千三百四十九章 檄文第一千六百零二章 觀察第九百零八章 故舊第九百五十八章 地第六百七十二章 翻滾第一千三百八十五章 牧民第六百六十八章 疑問第二百九十五章 硬貨第一千一百五十章 黑衣第一千一百九十二章 跳幫第五百四十二章 吃喝第一千七百三十七章 私掠第八百五十一章 核心第一百九十四章 等待第一千一百章 拿去第一千四百三十三章 勢均第三百九十三章 爬犁第五十章 綁人第四百一十章 微笑第五百九十一章 傳承第九十二章 韓老六第一千四百六十五章 壓力第四百六十五章 破爛第四百六十六章 拖行第二百六十九章 羣盜第六十六章 割頭第八百零九章 擠壓第五百九十八章 搶粥第七百一十七章 三桂第四百二十六章 侮辱第三百零三章 攤派第一千七百零八章 居奇第八百二十九章 立九場第七百零五章 奔逃第一百八十五章 未來血色第一千一百七十八章 換防第一千一百六十八章 接風第一千四百七十六章 結束第六百二十七章 鼓動第一千七百二十一章 共治第一百零九章 忙碌第一千五百一十一章 送匾第四百一十三 入宮第四十五章 圍店第三百一十九章 關說第九百四十二章 機會
第一千二百六十九章 雙面第四百四十八章 開戰第七百七十一章 沙患第六百一十章 田間(修正)第一百二十五章 漢商第一千七百二十三章 勳貴第六百九十四章 鍛打第一千二百一十四章 條件第一千二百零二章 全勝第一千四百四十三章 官廳第八百五十一章 核心第一千四百七十二章 投降第二百二十四章 水枯第五百八十四章 壓力第一千三百五十六章 升遷第一千五百三十二章 虎蹲第一千四百九十六章 大拜第九百零四章 交換第五百六十一章 京觀第五百五十七章 鐵騎第七百九十六章 遺憾第五百九十七章 觀看第二百二十七章 算計第四百九十章 再衝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快第七百三十四章 怪事第七十四章 韓通第一千二百七十六章 滿意第六百六十章 圍山第一千二百六十三章 輜兵第一千六百五十八章 諉過第三百七十六章 光線第一千三百三十章 糜爛第一千一百六十四章 總督第一千一百零六章 珍珠第六百四十六章 諜戰第一百九十章 回程第一千五百八十一章 南都第六百五十二章 統帥第八百一十八章 上師第三十二章 操練第一千三百五十九章 搶甲第一千一百二十六章 細作第六十九章 散去第一千六百七十二章 河邊第一千五十四章 頭人第一千三百九十六章 人心第三百四十九章 衛所第二百四十三章 宿營第一千五百零六章 論制第二百七十八章 年禮第一千一百八十章 家底第一千五百二十三章 屠夫第一千六百六十二章 老狗第一千三百四十九章 檄文第一千六百零二章 觀察第九百零八章 故舊第九百五十八章 地第六百七十二章 翻滾第一千三百八十五章 牧民第六百六十八章 疑問第二百九十五章 硬貨第一千一百五十章 黑衣第一千一百九十二章 跳幫第五百四十二章 吃喝第一千七百三十七章 私掠第八百五十一章 核心第一百九十四章 等待第一千一百章 拿去第一千四百三十三章 勢均第三百九十三章 爬犁第五十章 綁人第四百一十章 微笑第五百九十一章 傳承第九十二章 韓老六第一千四百六十五章 壓力第四百六十五章 破爛第四百六十六章 拖行第二百六十九章 羣盜第六十六章 割頭第八百零九章 擠壓第五百九十八章 搶粥第七百一十七章 三桂第四百二十六章 侮辱第三百零三章 攤派第一千七百零八章 居奇第八百二十九章 立九場第七百零五章 奔逃第一百八十五章 未來血色第一千一百七十八章 換防第一千一百六十八章 接風第一千四百七十六章 結束第六百二十七章 鼓動第一千七百二十一章 共治第一百零九章 忙碌第一千五百一十一章 送匾第四百一十三 入宮第四十五章 圍店第三百一十九章 關說第九百四十二章 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