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這就是大明

第291章 這就是大明

遠洋使節團只不過是美化的稱呼,實際上大家心裡都清楚,那就是朝廷組織的遠洋商隊。

朝廷組織如此龐大的海貿商隊,在華夏曆史上還是首次,自然也引起了極大的爭議。

大多數官吏其實都是反對的。

一來成本實在太高,光那些船就是天價。

採購的大批物資,也同樣佔用了朝廷本就緊張的財政資金。

且能不能回本還是未知。

大家認爲海貿賺錢,那是隻看到了個別大海商,又有誰去關注因此家破人亡的人?

出海風險太大了,出去三艘船能回來兩艘就是運氣好,回來一艘是常態。

弄不好血本無歸,這就是現實。

二來是覺得朝廷經商,會帶壞社會的風氣,影響農耕。

畢竟糧食纔是國家的根本,大家都去經商了沒人種糧食,會亡國的。

這一條纔是根本原因,古典社會本就以農業爲根本,重農抑商是符合當時社會條件的。

只不過因爲朱元璋的強勢,羣臣也不敢過於反對。

但這並不意味着,他們就接受了這個現實,而是蟄伏起來等待最終結果。

也就是遠洋船隊返回。

如果一切順利還好,但凡有所不順,必然會遭到激烈反撲。

所以,遠洋船隊回來的消息一經傳出,就引起了強烈關注。

百姓關注此事,單純是出於好奇,百官關注則是等待最終的結果。

陳景恪自然是知道這一點的,對此他的做法是,宣傳。

使勁宣傳此事,最好弄的人盡皆知。

並且還讓遠洋商隊回來的時候,儘量將聲勢鬧的大一點。

“把外面帶回來的好東西都展示出來,給天下人看看。”

“我們要用這場盛事,爲萬民啓智,爲古典世界敲響喪鐘。”

朱雄英說道:“你真的是不放過任何機會,連此事都要利用一下。”

陳景恪笑道:“這麼好的機會,不利用一下豈不是浪費了。”

“華夏文明在搖籃裡生長了數千年,已經長大成人,是時候睜開眼睛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了。”

朱雄英也非常認同的道:“是的,以前我也以爲,眼前這一隅之地就是天下。”

“認識了你之後才知道,原來世界竟然如此廣闊。”

“我們眼前的‘天下’,不過是一個搖籃而已。”

“想要走出去,不能光靠我們幾個人努力,而是要讓天下人都明白這個道理。”

陳景恪長嘆一聲道:“我們曾經有數次機會走出去,但華夏文明太驕傲了,不屑於和外面的世界打交道。”

“不過還好,利益最能動人心。”

“只要我們能讓天下人看到走出去的利益,自然會有無數人效仿。”

“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

“保守勢力再強,面對利益之時,也完全不值一提。”

朱雄英非常認同的點點頭,然後提醒道:

“你可別把利益掛在嘴邊,小心被人抓住把柄。”

陳景恪說道:“嗯,對外我的理由永遠都是爲了傳播華夏文明。”

朱雄英說道:“這不是藉口,而是事實。”

“我們所做的一切,最終目的都是爲了讓華夏文明更加燦爛輝煌。”

“當然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個人也能實現自己的雄心抱負,名垂史冊。”

——

接到中樞傳來的命令,趙秩和耿子茂雖然不知道朝廷深層次的謀劃,卻也能猜到讓他們這麼做的目的。

如果是以前,趙秩或許會不以爲然。

甚至一開始他本人也並不支持朝廷經商,之所以還攬下這個活兒。

一來是爲了個人的榮華富貴,畢竟機會難得。

二來也想親眼看看,外面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然後他看到了,想法也改變了。

大明……不,華夏文明必須走出去。

只有走出去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

只有瞭解過外面的歷史才知道,外面的世界其實一直在頻繁的交流。

而華夏文明,始終沒有真正走出過那一隅天地。

唐朝確實走出去過,可時間太短暫了,短到幾乎沒有留下太多痕跡。

雖然和域外文明比起來,華夏文明依然是最繁盛的,可將自己與世界孤立並非長久之計。

他也真正理解了,朝廷爲何要開海,爲何要組織如此龐大的遠洋艦隊。

他由衷的,爲大明有如此遠見卓識的君主感到高興。

所以在接到命令,猜到朝廷的打算之後,他立即就做出了安排。

搞,必須要將場面搞起來。

將這一行的成果,展示給大明的子民們看一看。

準備好一切,船隊才駛入泉州。

雖然朝廷沒有組織人來迎接,早就接到消息的當地百姓,自發的前來看熱鬧。

然後他們就看到了終生難忘的一幕。

一車車的金銀珠寶,沒有做任何掩蓋,就這樣大咧咧的暴露在世人面前,招搖過市。

一隊隊長相奇特衣着怪異的域外人,從船上下來,讓百姓們大開眼界。

當然,更加震撼的是那些外國商人和使節。

這座城市太繁華了。

聽說這只是南方的一座不大的港口城市,那大明的國都該是何等的繁華。

然後是各種從未見過的飛禽走獸,被從船上拖出。

其中帶給大家最大震撼的,當屬獅子。

不是因爲它的兇猛,而是外貌。

這玩意兒咋這麼奇怪?

不知道誰喊了一聲:咋這麼像狻猊啊?莫不是真的抓到神獸了?

然後獲得越來越多人的認同。

很快,遠洋商隊抓來了神獸狻猊的消息,就傳遍了泉州。

越來越多的人跑來,只爲一睹神獸的雄姿。

即便衙門的人出來闢謠,說這是獅子,就是高門大戶門前看大門的石獅子。

百姓們依然不相信。

石獅子、舞獅,他們都見過,和真的獅子也不一樣吶。

分明就是狻猊,衙門肯定是故意隱瞞的。

至於隱瞞的原因,很簡單啊。

外面竟然有神獸,那是不是還有別的什麼東西?

更準確的說,是不是真的找到了海外仙山?

倒也不怪百姓們愚昧什麼的,而是石獅子確實很抽象,除了叫石獅子之外,模樣實在和獅子關係不大。

中國是沒有獅子的,最早接觸獅子應該是西域各國進貢來的。

就有人覺得很威武,就將其雕刻下來放在門口。

後來就成了習俗。

但見過獅子的人太少了,大家只能參考最早的石獅子進行仿製。

過程中難免會加上一些個人的想象。

比如將獅子頭上的毛弄成自然捲。然後,石獅子越來越不像獅子。

以至於大家見到真獅子,反而不願意相信它是獅子了。

反倒是覺得和狻猊很像。

不過不管怎麼說,陳景恪的目的是達到了。

確實引起了廣泛的討論。

使節團在泉州展覽了這次貿易的收穫,還拿出了一部分進行售賣。

來自域外的奇珍異寶,着實讓百姓們開了眼。

尤其是拿出來售賣的東西,引起富豪們的追捧,基本都賣出了天價,更是讓百姓們興奮。

趙秩還讓人寫了幾塊牌子,上面簡單介紹了幾個域外主要國家的風土人情。

這些來自域外的信息,確實勾起了百姓對外面世界的興趣。

尤其是東南沿海的百姓,本就是中國最喜歡冒險的羣體。

或是出於對外界的好奇,或是被那些財寶吸引,很多人都生出了出去闖一闖的念頭。

三天後,使節團再次出發前往下一個目的地。

這次他們兵分兩路,趙秩帶領一路從大運河北上。

耿子茂則帶領另一路,沿着海岸線北上。

沿途的各大港口、各大城鎮,全都要去一遍。

每到一地,都會引起巨大的轟動。

大多數人都第一次知道,原來大明之外還有如此廣闊的天地。

這不是華夏文明第一次和域外文明接觸,相反,華夏與外界的接觸相當頻繁。

即便是南北朝時期,也和中亞國家有着頻繁的交流,更別提唐朝時期了。

可是這種交流,只存在於高層和局部,大多數百姓是無法接觸到的。

別說是古代,二十一世紀又何嘗不是如此。

如果沒有互聯網,大多數百姓恐怕這輩子也無法獲知太多外國信息。

像現在這樣,由國家組織的,如此大規模的,向普通百姓展示域外信息。

在華夏曆史上還是首次,帶給百姓的衝擊也是無與倫比的。

當然了,受震撼最大的還是隨船隊而來的外國人。

以前他們沒少聽聞關於中原,關於東方大國的傳說。

很多人相信,大多數人保持懷疑態度。

現在他們親眼見到了。

和傳說中確實有區別,但依然是他們見過最繁華的地方。

本來他們以爲泉州已經足夠富裕的了,等見到了揚州、杭州等城市才知道,什麼叫做繁榮。

當他們以爲,蘇杭已經是終點的時候,又再次被應天所震撼。

沿江而臥,虎踞龍盤,數十萬人生活在這裡……

這不僅讓他們想起了傳說中的長安。

據說是一座百萬人的大城市,以前他們不信,現在則不停的自嘲見識少。

當他們得知,大明的新都城是百萬人規模之後,徹底麻木了。

一般人只關注城市的繁華和富庶,有心人則震驚於大明的文明。

比如阿扎薩,他一直在悄悄的觀察大明的風土人情,想辦法瞭解大明的文化和律法。

瞭解的越多,就越是震驚。

科舉?遍佈天下的書院?均田制?攤丁入畝?

這一切的一切,都帶給他無與倫比的震動。

這一刻,他終於感受到,什麼是文明。

他是宗教學者,足跡踏遍了中西亞乃至歐洲部分國家,卻從未見過有如此文明的地方。

而且對方的文明,不只是停留在紙面上,而是切實的施行了。

最簡單的例子,這裡的人更自由。

百姓可以在一定範圍內自由活動,去管理機構申請,可以遊遍全國。

在其他地方,只有貴族和官僚家族纔有這樣的權力,普通百姓都是被約束在當地的。

尤其是這種幾萬乃至十幾萬百姓,聚集在一起看熱鬧,更是不被允許。

除非是統治者爲了炫耀功績,組織百姓聚集。

而這個叫大明的國家,普通百姓竟然就擁有如此多的自由。

實在太不可思議了。

至於其他的權力,就更不用說了。

百姓頭上沒有貴族主人,都是國家的公民,擁有法律規定的所有權利。

就連奴僕,都是契約奴,擁有最基本的保障。

在信仰上,沒有宗教壓迫,百姓可以自由選擇自己信什麼不信什麼。

宗教之間的爭執,也多是語言辯駁,而不是訴諸武力。

當然,對於一個虔誠的伊教徒而言,這裡的人對神靈對信仰太不忠誠了。

可無法否認的是,這裡是一個獨一無二的文明。

這種和諧的文明,是他在任何地方都沒有見到過的,他所知道的歷史上,也從未存在過。

現在,就這麼突然出現在眼前。

作爲閱歷豐富的宗教學者,他自然知道事情不可能如此完美。

再好的制度都需要人來執行,剝削和不公肯定普遍存在。

但能將這些東西寫入法律,並作爲標準在全國執行,依然是一件很難得的事情了。

此時他也終於知道,爲何當年自己的祖先,明明建立了強大的薩珊王朝,卻還要對中原如此謙卑。

面對如此強大、富饒而文明的國度,謙卑是理所應當的。

他現在迫不及待的,想要與這個國度的賢者會面,聆聽對方的教誨。

當然,那位趙秩大使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學者,是那麼的博學、謙虛。

本來他以爲,對方已經是大明有數的大賢。

後來才知道,對方只是薄有才名,在他上面還有很多大賢。

在大明稱之爲大儒。

連‘才學一般’的趙秩都如此厲害,真想看看那些大儒是如何的高明。

——

每到一地都要停留幾天,所以趙秩等人的行程並不快。

如果不是馬上就要過年,他們需要回去給天子賀歲,這一條路估計他們能走兩三個月。

即便如此,也是卡着年關纔來到洛陽。

趙秩出發的時候,洛陽城還沒有修建完成,京師還是應天。

這也是他第一次見到洛陽城,不禁爲這座宏偉的城池感到震驚。

連他都尚且如此,更遑論那些外國人了。

他們敢對天發誓,這是他們這輩子見過的,最龐大最宏偉的城池。

阿扎薩不禁想起了傳說中的長安城,應該也是這個樣子的吧。

這個國度,真的太強大了。

聽到周圍人的驚呼聲,趙秩也由衷的感到驕傲。

這就是大明,我們的家園。

 

第375章 花錢是一門學問第15章 太孫伴讀第371章 澳洲?炎洲!第49章 給老朱父子上課第487章 合縱連橫第261章 亂認祖宗第304章 氣運第331章 陛下,時代變了第442章 這孩子一定大富大貴第483章 理學之冠第13章 思烹狗第256章 歷史賦予的使命第63章 政治幼稚方孝孺第473章 時間是給所有人的236.第235章 大明的未來全在你手裡了第30章 預見能力第378章 朱樉太卑鄙啦149.第148章 他到底做了什麼?第279章 海盜代表自由?123.第123章 你說的對,但我很難受第368章 謹言慎行第343章 火燒錦衣衛衙門179.第178章 福報?剝削!第451章 勳章第322章 卡制度漏洞131.第131章 猶豫啥,聯姻啊。第29章 驚歎的朱重八133.第133章 天降異象第81章 老朱覺得自己又行了第370章 新大陸第438章 不要寄希望於敵人愚蠢第454章 華夏在我肩上擔着第299章 繼續無題106.第106章 再搞定變色油墨第39章 聖人言可殺人第72章 共創佳話第255章 我畢生的追求第351章 無題220.第219章 打交趾?第459章 欺老朱年邁158.第157章 藍玉:太孫心裡有我142.第141章 被嚇出病的李文忠第470章 一些安排第493章 有爲無爲第11章 鴕鳥朱標第10章 險惡的政治鬥爭117.第117章 統統砸碎第67章 溫馨的一家四口第374章 問問我的艦炮第77章 成爲時代的探索者99.第99章 你們父子逗大家玩是吧第71章 自古以來第58章 唯儒獨尊第451章 勳章199.第198章 封王建制第354章 無題第436章 封侯和一些事的後續212.第211章 用木牛流馬耕地134.第134章 天命加身第317章 朱橚眼中的大明第398章 南洋亂局87.第87章 病之源第259章 良善者難成大事第5章 皇后危在旦夕第237章 無題第494章 無題107.第107章第367章 你們準備好錢了嗎第441章 他配嗎第494章 無題199.第198章 封王建制第268章 無題第26章 做你爹的魏徵104.第104章 大戶就是養肥的豬第299章 繼續無題第347章 明朝的蘇武第1章 揭皇榜第427章 奇觀加信仰第470章 一些安排第432章 殷第463章 殺駙馬以正法令第18章 和朱元璋住一個屋檐下第285章 衡量國力強弱的標準第63章 政治幼稚方孝孺第469章 帷幕第471章 禪讓第262章 給你封個猴兒吧112.第112章 方孝孺瘋了?92.第92章 朱老四有大帝之姿第400章 秦風無衣第75章 竹書紀年第472章 太聖皇第238章 沒有槍頭一樣能殺人第457章 佈局開始第454章 華夏在我肩上擔着186.第185章 軍隊自有軍隊的規矩140.第139章 唐高宗就是這種病第28章 給朱元璋講史91.第91章 大明二代目第一人第36章 能不能換句話?
第375章 花錢是一門學問第15章 太孫伴讀第371章 澳洲?炎洲!第49章 給老朱父子上課第487章 合縱連橫第261章 亂認祖宗第304章 氣運第331章 陛下,時代變了第442章 這孩子一定大富大貴第483章 理學之冠第13章 思烹狗第256章 歷史賦予的使命第63章 政治幼稚方孝孺第473章 時間是給所有人的236.第235章 大明的未來全在你手裡了第30章 預見能力第378章 朱樉太卑鄙啦149.第148章 他到底做了什麼?第279章 海盜代表自由?123.第123章 你說的對,但我很難受第368章 謹言慎行第343章 火燒錦衣衛衙門179.第178章 福報?剝削!第451章 勳章第322章 卡制度漏洞131.第131章 猶豫啥,聯姻啊。第29章 驚歎的朱重八133.第133章 天降異象第81章 老朱覺得自己又行了第370章 新大陸第438章 不要寄希望於敵人愚蠢第454章 華夏在我肩上擔着第299章 繼續無題106.第106章 再搞定變色油墨第39章 聖人言可殺人第72章 共創佳話第255章 我畢生的追求第351章 無題220.第219章 打交趾?第459章 欺老朱年邁158.第157章 藍玉:太孫心裡有我142.第141章 被嚇出病的李文忠第470章 一些安排第493章 有爲無爲第11章 鴕鳥朱標第10章 險惡的政治鬥爭117.第117章 統統砸碎第67章 溫馨的一家四口第374章 問問我的艦炮第77章 成爲時代的探索者99.第99章 你們父子逗大家玩是吧第71章 自古以來第58章 唯儒獨尊第451章 勳章199.第198章 封王建制第354章 無題第436章 封侯和一些事的後續212.第211章 用木牛流馬耕地134.第134章 天命加身第317章 朱橚眼中的大明第398章 南洋亂局87.第87章 病之源第259章 良善者難成大事第5章 皇后危在旦夕第237章 無題第494章 無題107.第107章第367章 你們準備好錢了嗎第441章 他配嗎第494章 無題199.第198章 封王建制第268章 無題第26章 做你爹的魏徵104.第104章 大戶就是養肥的豬第299章 繼續無題第347章 明朝的蘇武第1章 揭皇榜第427章 奇觀加信仰第470章 一些安排第432章 殷第463章 殺駙馬以正法令第18章 和朱元璋住一個屋檐下第285章 衡量國力強弱的標準第63章 政治幼稚方孝孺第469章 帷幕第471章 禪讓第262章 給你封個猴兒吧112.第112章 方孝孺瘋了?92.第92章 朱老四有大帝之姿第400章 秦風無衣第75章 竹書紀年第472章 太聖皇第238章 沒有槍頭一樣能殺人第457章 佈局開始第454章 華夏在我肩上擔着186.第185章 軍隊自有軍隊的規矩140.第139章 唐高宗就是這種病第28章 給朱元璋講史91.第91章 大明二代目第一人第36章 能不能換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