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9章 邱學!

嶺南道東部,閩地。

天下政區劃分,閩地雖屬嶺南道,但隨着不斷髮展,倒與江南道的聯繫日漸緊密,同樣也是人文鼎盛。

這兩年以來,隨着一門嶄新學說的流傳,閩地這個遠離關中國都,靠近大海的地方,也發生了細微變化,改變了一些人的命運。

“崔兄,前些日子的那篇心得,可還記得?”

大清早,長樂府最有名的茶肆中,聚了羣儒生學子,都拿着書卷,將一人圍住。

被圍的人,名爲崔素井,本是落第秀才,屢試不中,爲人輕視,不過少時也有文名,在中了秀才之後,這科舉之路走的頗爲坎坷,但並不自怨自艾,還是沉着爲學,才思敏捷,更是飽讀詩書,見識廣博。

當然,也是崔家乃富裕之戶,在海上有着生意,才能養的了崔素井這樣的閒人,換成其他人,縱有官府所賜薄田,每月也有秀才財資,但難免拮据,免不了要爲了生計奔波,爲五斗米折腰。

不過,時間長了,崔家宗族裡難免就有閒話,因崔素井的父親在宗族裡有些勢力,便都壓了下去,可終究要給他言明,漸漸就生壓力。

這種局面,在一年以前,驟然改變。

改變的契機,是一本從北邊流傳過來的書冊。

就事實而言,這書的材質不好,印刷有不少錯漏之處,和崔家宗族藏書館裡的書籍一比,顯得格外簡陋,究其原因,是因爲這本書用的是嶄新的印刷之法——

活字印刷術。

這種印刷術的出現。對傳統雕版印刷術的衝擊十分巨大。

不過,這種衝擊也是分階層的,具體的因素,前文曾有提及,但實際上的變化。還在原本預料之上,無數私人作坊的興起,搶了很多大印館的生意,只是利益上的糾紛還在其次,更主要的,還是在知識的傳播上。

活字印刷術和雕版相比。最大的優勢就是成本,層層削減,到了流通環節,一本書的價格,可能不足雕版書籍的三分之一。

花一本的錢可以到手三本。無論是富裕的學子,還是家貧之人,無疑都是個好消息,自是購買者衆,使得知識的傳播速度和廣度增加許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知識壟斷。

只是,私人作坊爲了維持住市場的佔有率。保持對雕版的優勢,會想方設法的壓低成本,從紙張材質、到活字版的整理和存放。都是能省就省,能少就少,出現了諸多問題,被代表了世家利益之人用以指責。

不過,指責歸指責,就算很多儒生受輿論影響。對活字印刷書籍持着鄙夷態度,可形勢比人強。又有人性、本能的驅使,該買的終究還是要買。

就算是崔素井這樣的富家子弟。一樣也會購買,他這人的一大愛好就是博覽羣書,累積各方面的學識,而這本從北邊流傳過來的書籍,其中內容,在閩地暫時還未流傳,這也催促他不得不出手購買。

此書名爲《學士言》,在北方與小部分江南道流傳,記述的乃是當今的劍南道欽差、翰林學士邱言在國都時的言行,主要部分,是在國子監的幾次講學,主旨核心則爲知行之道。

知行之道,如今又叫“邱學”,因文網的擴張,在天下間的影響力初現端倪,大瑞因爲還有諸多學派壓制,所以還不明顯,可在大瑞疆域之外,尤其是北疆一線,邱學之盛行,着實出人意料,甚至由此還引發了幾種爭端。

其中一種,就是關於邱學的歸屬,爭奪的雙方,是儒家與兵家,儘管這兩家都因某些原因,和邱言有着隔閡與矛盾,但對有可能傳承下去的學說,還是不會放過的,不會因公廢私,因爲這涉及到百家氣運。

只是這種爭端,眼下還不算主流,波及範圍並不算大,所以暫時還未引起多少人注意。

與之相比,另外一種爭端,就格外吸人眼球,蓋因這般爭奪,涉及到的地區、範圍都不小,背後還潛藏着深層問題,這便是邱學的正統起源。

“邱學”,爲知行之道,從名字上就能看出來,創立者乃是邱言,但具體到他是在什麼地方、什麼時間成就學說的,就不夠分明瞭。

一個學說的成型,是有着過程的,開始的零星細語,到漸生雛形,最終抵定,然後完善、豐富,這樣一個過程,幾乎是避免不了的,知行之道也是如此,隨着邱言一步步走來,逐漸成型、成名。

但這樣一來,也就催生出對知行之道誕生地的爭端。

目前宣稱爲知行之道誕生地的,主要有四方,分別是三晉之地、京城國子監、劍南道與塞上草原。

三晉的緣由,是邱言自北方回返後,在那裡的一次講學。

縱觀其人生平,這樣的開壇講學其實不多,而且專注宣講知行之道的例子更是少之又少,自是讓人不得不在意,當地的學子便以此爲由,將知行之道的誕生源頭,歸於三晉,並且組織起了一件書社,宣稱有邱學傳人。

而京城的國子監,則是由於邱言在哪裡掛着一個博士的名頭,並且曾有教授,甚至連文網的第一次面世,都發生在國子監中,有着這些資本,少不了將自己的地方當成邱學誕生源頭,以此來搶奪學派氣運。

至於劍南道,還是源於邱言的出身,加上邱言爲官後,呆的時間最長的,也是劍南道境內,這也給了劍南士林一個由頭,讓他們打出了邱學源流的旗號。

除此之外,在那草原之上,還有一支。

如今,三水部初現霸主風姿,統一了近三分之一的草原,將諸部納入麾下,而這個部族對邱言有種發自骨子的敬畏,對邱言的言行格外重視,族內掌握實權的多魯王子,更對中原之學有些研究,在接觸到知行之道後,頗爲推崇,將其中的部分思想摘錄出來。

在有心人的介入下,三水部便也開始宣揚邱學源頭爲草原。

這也不是無稽之談,因爲奠定邱言地位的人道典籍,正是在草原形成的,人道典籍一直被看成是學說的集大成之物,以物爲證,宣揚本源,不算離奇。

另一方面,隨着國戰平息,三水部名傳草原,有氣吞大漠之勢,他們的舉動,慢慢成爲草原風向標,多魯推崇邱學,又有邱言過去所謂,很多部族都已知曉,北疆戰役的勝負,其實與此人關係密切,一來一回,推崇邱學竟成草原風尚,隱約有爭奪正統的味道了。

這些,都爲幾十年後,邱學的草原分支、分出兩位活聖賢的轉世傳承奠定了苗頭,此乃後話,暫且不表。

卻說草原上邱學流傳,但除了三水部的多魯一支,其他部族對邱學並無理解,很多連看都沒看過,所以在草原的流傳,更多是象徵意義上的,真正的邱學分支,此時還沒有出現。

與之相比,其他三方,都有着自己的主張根據,難分高下。

如三晉之地,就有號稱邱言記名弟子華舍整理的一冊《知行言》,爲邱言開壇講學的實錄,其中包括了幾名學子的見解和註釋,主要內容,乃知行之道在具體行業上的指導思想,稍顯單薄。

相比之下,劍南方面的主張就稍顯遜色,核心之物,就是那本在官場流傳的《筆記》,因邱言從未將之正式傳世,沒有具體名稱,有人稱之《欽差筆記》,有的叫做《邱官手札》,名頭各異,記述的也不是具體學說,而是爲人處世、爲官之道,以及兵制變法。

值得一提是,兵家所推崇的,正是這本筆記。

至於崔素井所得的這本《學士說》,是整理的邱言言行,主要是他在國都時的所言所行,爲國子監內的方子延等人總結編寫,除了收錄了邱言的講學外,更有他令監生們在城外農田勞作時所說的話,對於勞作本身帶來的變化也有涉獵,但書中體系不明、邏輯也不算清楚,沒有將知行關係點出,其實較爲隱晦。

《學士說》也是當前最爲士林中認可的一本,認爲此書代表了邱學的部分思想。

邱言的學說,最開始的時候,爲諸多學派所忌,想將之打壓,同時移花接木,把其人思想拿到自家學說裡,讓知行之道最終煙消雲散,成爲其他學說的養分。

但現在,大部分書院已打消念頭,其中緣由,與邱學速度流傳的理由,都只有一個——

知行之道,爲打開文網的鑰匙!

此網,對士林文壇的衝擊,比之活字對雕版的衝擊,要強上太多了。

“崔兄,既然都記不清了,何不再入文網一探?正好我等又有疑問要請教,崔兄複述出來,也好讓我等記下來,所需書冊都準備好了。”

崔素井命運改變,從一落第秀才、崔家閒人,變成城中名人,根源也在文網。

“好說,但要等我醞釀一番。”看着衆人急切表情,崔素井泯了口茶,應了下來,他卻不知,這次再入文網,亦將從中得到機緣!()

p:感謝“神守坤宮”的打賞!

感謝“風隨行”、“吃仙丹”、“”、“哈吉巴”投出的月票!

第1361章 雷火次第出第1244章 開賢堂,匯聚八方第358章 惡無來由,衍化一點識第1254章 墨洲疑雲,文網生根第1325章 意與身何所成謎第379章 案前氤氳,心內猿動第1007章 神通一念間,陰陽路途遠第530章 會試之後,誰人能心定?第86章 兩年第496章 神壓靈符人心變第264章 法!術!勢!第1127章 雷霆辣手,殺雞儆猴第724章 是非成敗轉頭空第91章 三幅畫第32章 百美第1010章 人不動,天地動第378章 黃龍令,六種感悟第1119章 天上天下第1326章 天君擋燭龍第1076章 觀河知天第147章 大凶!大凶!第1273章 三老第320章 陰陽捭闔,言轉一國第1342章 北俱有山第1303章 古道歧路,古神雷霆第1316章 對錯如雷,天外遠征第519章 炸!第1184章 盆中別有洞天第323章 聖賢畏曲高第1290章 朝堂言宗論教第925章 平沼之策第587章 木秀於林,必惹人來第795章 因果助我道,賞罰出本心第935章 飛虎道賀第473章 心魔之分第297章 錢帛顯人道,坐山馭雙龍第915章 欽差革新,溫水煮蛙第511章 高屋建瓴根基虛第993章 殘魂也可爲故人第569章 念合秩序?龍氣顯化?第498章 星君欲予封第303章 法規人心,有客臨門第1049章 人有何美?第799章 進可掌權,退則傳道!第1367章 雷霆罩身往黑行第72章 餐風飲露,無爾飢兮第851章 有王窺伺龍椅,卻說何方禍根第892章 屍身似橋岸兩旁,君臣相對奏一疏第65章 夜沐月華書聲起第193章 混世銅爐!第70章 性命兩分,道無常形第437章 一石起浪,文運龍氣第243章 書生從容去,竈神夜入眠第1131章 詰問民生無所依第73章 收手!安居!不養望!第947章 混亂盡頭衍真空第963章 念動煞至問道心第323章 聖賢畏曲高第659章 八方來賀,魂成第四境第357章 一入人間,三物相隨第570章 霧重千斤第727章 北望典籍又一部第1028章 第五境,尋則無中有第877章 一人得道,部洲昇天!第155章 豈能放虎歸山?第1403章 時空無定聚元神第763章 字成句,句成章,章疊爲書第758章 觀氣如潮,因人擇事第1426章 節用,節葬第575章 沐願三轉因果去第649章 龍與龍!第1313章 彈指千年,界連戰興!第1216章 民願沸騰成爐,氣運升騰灌入第912章 橫掃無人敵,魔劫自此始四百八十八章 觀龍望氣尋己根第1280章 一掌兩面皆從念第576章 星光照我身,假念亂我心第1362章 精血入漿凝龍神,分念爲網驅雷光第249章 塔中藏林,兩神計議謀火正第1441章 穿梭虛實過往間第1187章 人未至,膽先寒第1020章 向西看第961章 第三根毫毛!第336章 星定人心始正名,他念紛飛露端倪第234章 聖賢堂第234章 聖賢堂第122章 才子誇邱言,唐萊沉雲山第415章 祭祀之禮!第254章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第1013章 逆歷史長河而去!第1339章 三表法第583章 得勢莫忘失意心第464章 人道入侵!第978章 朝堂君臣疑第846章 宮中急信召邱言!第一千三百八十一章第518章 命在道外見氣識人第716章 以敵練膽,意在立道第1359章 陣中雷第107章 信民有求,神靈當應
第1361章 雷火次第出第1244章 開賢堂,匯聚八方第358章 惡無來由,衍化一點識第1254章 墨洲疑雲,文網生根第1325章 意與身何所成謎第379章 案前氤氳,心內猿動第1007章 神通一念間,陰陽路途遠第530章 會試之後,誰人能心定?第86章 兩年第496章 神壓靈符人心變第264章 法!術!勢!第1127章 雷霆辣手,殺雞儆猴第724章 是非成敗轉頭空第91章 三幅畫第32章 百美第1010章 人不動,天地動第378章 黃龍令,六種感悟第1119章 天上天下第1326章 天君擋燭龍第1076章 觀河知天第147章 大凶!大凶!第1273章 三老第320章 陰陽捭闔,言轉一國第1342章 北俱有山第1303章 古道歧路,古神雷霆第1316章 對錯如雷,天外遠征第519章 炸!第1184章 盆中別有洞天第323章 聖賢畏曲高第1290章 朝堂言宗論教第925章 平沼之策第587章 木秀於林,必惹人來第795章 因果助我道,賞罰出本心第935章 飛虎道賀第473章 心魔之分第297章 錢帛顯人道,坐山馭雙龍第915章 欽差革新,溫水煮蛙第511章 高屋建瓴根基虛第993章 殘魂也可爲故人第569章 念合秩序?龍氣顯化?第498章 星君欲予封第303章 法規人心,有客臨門第1049章 人有何美?第799章 進可掌權,退則傳道!第1367章 雷霆罩身往黑行第72章 餐風飲露,無爾飢兮第851章 有王窺伺龍椅,卻說何方禍根第892章 屍身似橋岸兩旁,君臣相對奏一疏第65章 夜沐月華書聲起第193章 混世銅爐!第70章 性命兩分,道無常形第437章 一石起浪,文運龍氣第243章 書生從容去,竈神夜入眠第1131章 詰問民生無所依第73章 收手!安居!不養望!第947章 混亂盡頭衍真空第963章 念動煞至問道心第323章 聖賢畏曲高第659章 八方來賀,魂成第四境第357章 一入人間,三物相隨第570章 霧重千斤第727章 北望典籍又一部第1028章 第五境,尋則無中有第877章 一人得道,部洲昇天!第155章 豈能放虎歸山?第1403章 時空無定聚元神第763章 字成句,句成章,章疊爲書第758章 觀氣如潮,因人擇事第1426章 節用,節葬第575章 沐願三轉因果去第649章 龍與龍!第1313章 彈指千年,界連戰興!第1216章 民願沸騰成爐,氣運升騰灌入第912章 橫掃無人敵,魔劫自此始四百八十八章 觀龍望氣尋己根第1280章 一掌兩面皆從念第576章 星光照我身,假念亂我心第1362章 精血入漿凝龍神,分念爲網驅雷光第249章 塔中藏林,兩神計議謀火正第1441章 穿梭虛實過往間第1187章 人未至,膽先寒第1020章 向西看第961章 第三根毫毛!第336章 星定人心始正名,他念紛飛露端倪第234章 聖賢堂第234章 聖賢堂第122章 才子誇邱言,唐萊沉雲山第415章 祭祀之禮!第254章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第1013章 逆歷史長河而去!第1339章 三表法第583章 得勢莫忘失意心第464章 人道入侵!第978章 朝堂君臣疑第846章 宮中急信召邱言!第一千三百八十一章第518章 命在道外見氣識人第716章 以敵練膽,意在立道第1359章 陣中雷第107章 信民有求,神靈當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