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一驚一乍的”張春來憤憤不平的回來。看到土堆上的爪印,他倒是不以爲然。“這不就是老鼠爪印嘛!有什麼大驚小怪的”。
“廢話”我呵斥道:“老鼠爪印我認得,你不覺得這個大小,不像是老鼠嘛?”。
張春來被我訓得一愣,轉瞬過去蹲下細細觀察。爪印只有燈光橫在土面高度才能顯現,只怪這紅色讓人無法看清。堆積猶如小山,落在一角,和腳下細灰一樣的浮土不同,一大堆土肯定來自上方某處。罐頭瓶無法聚光,擡上去光線也照不遠,完全看不見這些土從哪來。
“老鼠爪印是前四後五,而且即使再大的老鼠,也不能是這般奇怪”張春來道。
土上的爪印分叉,形似花瓣,無法分辨哪個是前爪後爪,面前的爪印樣子,分明是趾爪形狀。雜亂無章,根本分辨不出哪裡的爪印能夠匹配,單從一個印記就有半個巴掌大來看,肯定不是老鼠,它的個頭和土狗差不多。
“這不用你說,你好好看看,爪印太大是一,二是那朝向後面的一根是什麼,你別跟我說東北的老鼠沒長趾爪”我說道。像是這種地下空間,有東西存在就很邪門,不管那是什麼,千萬別掉以輕心。
張春來也知道,有些傳說裡,墓葬當中一旦進入某種動物,受到墓中邪氣影響,修煉得很邪門。
“別自己嚇自己,咱們步步爲營,搞不定就撤”張春來道。
“貼邊走,始終保持背靠牆”我對張春來道:“就算是比牛犢子還大的老鼠精,憑着鐵鍬也能抵擋一陣”。
剛纔上邊看到藤蔓微動,八成是這留下大爪印的傢伙。現在不知它在哪,只能先往前走,不然我一定到中間去一探究竟。別的東西還好說,在東北的傳說中,以墓穴爲居的黃大仙,真心招惹不起,一旦遇上得了道行的,想逃走都是奢望。
十幾步遠,前方石牆向左側進去,兩人停下腳步,按地形來說,張春來和我現在幾乎處在這廟宇的一面牆中間。身邊藤蔓密佈,燈光根本照不進藤蔓當中,只有一團團燈光映襯發紅的黴菌。張春來有些猶豫,按照以往的經驗來判斷,他手指方向的形制應該和這裡相對應,對於廟宇來說,這個佈局叫做‘裡進’。用來放置佛家或道家真像的地方,正中間不是供臺就是‘須彌座’。
“是先穿過去,還是直接往裡進?”張春來問道。目前左邊看不清形勢,直穿到對面確定一下完全有必要,因爲裡進的變化太大,道家要有三清,佛家尊像雖然也多,但說到放置方法又各有不同。張春來的意思很明顯,四周地形不確定一下,貿然闖到裡進實在不妥。
“要我說,不如先進到中間那裡去,剛纔那聲玻璃響動,我一直忌憚”我說道。
如果向前方藤蔓當中穿進去,結果和這邊地形差不多的話,相信也是十多米後就碰到東牆。廟宇坐北朝南,如果左邊是放置尊像的裡進,那麼咱們下來時候的那面牆應該是正門。
“你是怕那個活物犯忌,想先解決它吧!”張春來道。
那邊是正門,下來之前藤蔓動向又是朝向那裡,若是什麼小動物真的走了,也就安心了。貼牆走到這裡,離剛纔微動的幾根藤蔓如此之近,在土堆的位置看不到,這會兒那聲碎玻璃的響聲位置就在眼前不遠,和我只有幾大束藤蔓相隔。即使有什麼意外情況,也能快速退回來。剛纔不敢冒進,現在距離這麼近,以我的路數當然是先搞定那可能存在的活物再說。
“如果是現在這樣相安無事,咱們大可不必去招惹那個東西。如果裡面什麼都沒有,咱倆快速從原路回去”張春來道。他的思路是避而不戰,和我完全不同。
張春來的方法也對,破的不能再破的廟,還可能是個沒完工的,不會有什麼寶貝是定了。
“那就快進,一切你安排”我說着,輕輕撥開垂滿裡進前的藤蔓,牆體果然是垂直走向。右邊空間的藤蔓長滿其間,已然密不透風。燈籠舉起,上方雖然看不真切,但頂部並不高,只能依稀看到一點石樑的影子。
空間狹窄,溫度也更高,現在後背汗流不止。
張春來回頭駐足,整體歇山到這就向內延伸,頂部高度下降,如果沒猜錯,裡進後方十有八九是硬山設計。這要到外面去看才能確定,不過從裡面來看,上邊的石樑是橫豎交錯的擡樑樣式。
緊貼石牆行去,幾步之後出現一道券洞,一人多高,規整的石券結構,最裡面一堆爛土。然而券洞深度卻不大,根本放不進去什麼東西。那些土和腳下的土質不同,顏色很淺不說,上方還有一塊凸起的木頭茬,整體看上去還帶有攤開的態勢,應該是個木質的東西腐爛而成,絕不是某種泥像。同樣的券洞,張春來的那邊再次出現一個,同樣看不出那堆爛土是什麼東西。
張春來愣了很久,用沮喪的口氣說道:“又是一個沒落家族的祠堂”。蹲下身子不想動了,張春來這時候想起身回去。
佛庵道觀都是尊像朝正門,按宗教傳統固定不變,只有家族祠堂纔會在裡進側開券洞。祠堂外觀因地而異,但是裡面也有規矩,這些爛土就是祖先牌位,被涌進來的水給腐蝕掉了,雖說木製器件需要水,但是這裡面的爛泥積水,顯酸性是肯定了,這股酸臭味就是這麼來的。
“你起來”張春來被我的聲音驚到,輕輕移開身體,去看他旁邊的牆角。
張春來蹲的地方,在他屁股旁邊,一枚清晰的小腳印貼牆印在土裡。紅燈籠的光根本無法看清,不是張春來蹲在我前面此時不會覺察。這枚小腳印的腳尖朝牆,前端十分突出。
很小的腳印又不像是孩子,中間的腳掌寬度稍大,應該是個小腳女人。腳尖朝牆,只有一隻,邊緣整齊,而且很像是剛剛踩上去,因爲腳心不見一點浮塵碎土。具體是左腳還是右腳,分不清楚。
燈籠從衣釦上解下來,貼着牆邊尋找,距離四米開外,又一枚腳印出現在面前土壟上。同樣看不出左右,這道土壟是水流力量推成,向更深處形成一道彎,可想而知,涌進這裡的水流來自東面,前輩打的探溝方向。
心裡一陣暗歎,兩枚腳印離得這麼遠,而且腳尖方向都朝牆,這種行走方式不對頭!
慢慢貼着石牆前行,腳印接二連三出現,越來越清晰,都是腳尖朝向石牆,中間相隔遠近不等。
張春來蹲在牆角,燈光舉到前面。券洞已然經過第五個,前方最後一個券洞外一口紅色棺木漏在外面一截,蓋板橫開。
“即使古代裹腳,鞋子也分左右”張春來道:“這兩枚腳印看不出來,但是這距離就是個問題”。
古代女人裹小腳,限制骨骼生長,這是封建社會對女性的摧殘。長期被裹腳布勒緊包裹,大腳趾之外的四根被勒住,縮在腳掌下方,腳掌的足弓會高高隆起。大腳趾能夠生長,但是卻被裹腳布勒得向中間彎曲,大腳趾的腳尖,被掰彎在中間,所以小腳女人走路的姿勢是兩腿小碎步,身子不能向前使勁,那樣腳趾會很疼。所以裹小腳的女人一上年紀,都是彎腰駝背,這是長期走路方式造成的。
“飛屍這個說法,你知道多少?”張春來問道。
我擡手阻止他繼續說下去,飛屍一說,我爺爺曾經仔細查找過出處。雖然土賊當中傳得神乎其神,但飛屍卻只在古籍中存在。最早出現飛屍的古籍記錄,是《舊唐書》中的一段:‘天保年,魯南旱,十里殍(piao),賊人破長公墓,飛屍災’。寥寥數語當中,出現飛屍二字。
張春來之所以這麼問,因爲腳尖朝牆的兩枚腳印,中間距離較遠。如果真是小腳女屍,也不像鼻子貼牆橫着走,更像是鼻子貼牆跳!
告訴張春來,別自己嚇自己!東北地區你知道的,對於這些古代的書籍,是多麼匱乏,光是收集古籍,就是個不小的難事。《舊唐書》是什麼東西,不用我多說,你也知道,後人並不是因爲它‘實不可信’纔去編撰《新唐書》。一本由五代十國當中的後晉史官,編撰的兩百多年前的唐史,想想都知道,能有多少可信度。
然而,把‘飛屍’詳細記錄並且訛傳的神乎其神的時代,卻是清末。
1842年鴉片戰爭之後,英國商人獲准在廣州開阜,一些新興的行業發展起來。我爺爺在收集很多書籍的時候,也對一些刊物出現的年代詳細歸納。1847年,廣州同信書局首先刊發《太平廣記》和《三遂平妖錄》改編本,獲利頗豐,洋夷在中國撈錢,不僅僅是靠不平等條約和煙土。這些東西屬於志怪小說,在當時很有市場。
兩本書中的故事說起來就多了,先別考慮這些,有時間我再和你講,我爺爺爲了查找這些書籍出現的先後順序,還研究了很長時間書本裝幀技術。
腳印落下的角度,使其難分左右,距離雖遠,但也沒啥好奇怪的。但是不管左右,距離相隔,都說明面朝向牆壁,這就不得不聯想,踩下腳印的東西在牆邊是什麼姿勢!
看過棺內再說!
拉着張春來退回券洞前。
土壟在大堆藤蔓下變高,正好將棺木擋住一點。小心翼翼靠近,張春來的鐵鍬握緊,燈光首先送進券洞裡面。典型的棗紅漆女棺,上漆十分考究,四角你見翹首,很像清中期的風格,即使在當時肯定價格不菲。紅燭光照上去,使內壁微微泛奶黃色,券洞附近瀰漫着淡淡的松香味。一團錦被留在棺內,團成一團,但是泛着略顯金黃的反光,居然是手工織錦。
但是棺材幾乎在土層上方,並沒有陷在灰土當中,顯然是下面有鋪墊。只有大半被放在券洞裡,張春來說得對,這個深度的券洞,不是給棺木準備的。
“沒有一點異味,白松”張春來道。
松木屬棺材的上等用料,因爲木質部裡面含有松油,所以松木獨有的松香味是女棺首選。金絲楠黃花梨,那些都是身份和財力決定的,松木纔是小資階級能承用得起的,必然是地主家買辦。
“看蓋板,東西先別動”我道。
蓋板在券洞外,伸出下方的棺材一段,然後直接橫開,棺木是頭裡腳外。顯然是從裡面先向外滑動,然後再橫移。棺頭位置的小巧藤枕,編制精美。藤枕裡面的填充錦緞上,能看見一個很小的娃娃頭。張春來說的沒錯,這是個小資階級,有些財力。細密的編條,仔細看去絕不是普通的竹子等物,均勻細緻的枝節顏色暗紅,應該是是剡藤。
目光落在棺木內沿,上面一點落塵不見。兩人四目相對,此時空氣中細小的灰塵一直在飄動,木棺上沿一點沒有,剛剛那聲木料摩擦聲響,是它無疑了。
在石樑上看到的那陣藤蔓響動,應該是這沒見面女主!
土堆上留下爪印的傢伙,不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