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平安(上)

宋宣和四年十月十一,丙申。【西元1122年11月11日

百千家似圖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

這是一座周圍近四十里的大城。貫通南北、寬達六十步的朱雀大街把城市一分爲二,街巷縱橫如陌,把城市切割成一座座整齊的裡坊。街道兩旁,柳櫻成列,裡坊之中,屋舍連綿。如果有人只看這城中格局,不免會產生誤會,以爲自己身處在大唐之都、當年的天下中心、雄偉壯麗的長安城之中。不過,這並非長安,而是平安

——日本國都平安京。

自從倭王桓武在延歷四年【唐德宗貞元九年,西元794年把都城從長岡遷來此處,這座以唐長安和洛陽爲模本的城市,作爲日本國的中心,迄今已有三百三十年。

給京城起名平安,承載着桓武王對平安、吉利、安寧與和平的期望,而正如他所期盼的那樣,三百三十年來,雖然日本偶有戰亂,但平安京中卻從未遭遇過戰火。與大陸上,從中唐一直延續到五代的戰亂比起來,這個時代的日本的確是難得一見的平安之國。

但這有人羨慕、也有人厭倦的和平光景,也終於到了要結束的時候了。

這一日,一隊人馬從平安京南面正門羅城門徐步入城。居中的兩人一身漢人裝束,身穿的也是大宋方心曲領官服,所騎乘的更是肩高五尺的駿馬,而護翼在兩人周圍,身着日式盔甲,騎着分不清是驢子還是馬匹的倭兵,則顯得猥瑣許多。

這些倭兵雖是擺出護衛的架勢,但不時瞟向中間兩人的目光卻是陰狠森寒,毫不掩飾眼中的殺機。而一路過來,道邊的倭人也都是目露兇光,甚至有些佩刀之人,按着刀柄大聲喊叫,一副惡狠狠的要衝殺上來的樣子。

周圍殺氣升騰,呂將神色絲毫不亂,他既然領了下最後通牒的任務,自是要把生死放到一邊。富貴險中求,在東海國中,他是後來者,又是有着明教餘黨的身份,不拼命表現,那他一輩子也只能屈居人下。不過呂將並沒有太擔心,他身後的靠山足夠結實,諒這些倭人也不敢做出什麼事來。

馬蹄聲脆,呂將在馬上環視四周:“百千家似圖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當真就如書裡的長安城一樣!只是……”他的視線投向城西,“爲什麼只有東邊像呢?”

平安京地城市構建地確按照長安城地形制。但隔着中央地朱雀大街。城東和城西地風景完全兩樣。城東是一片繁華。樓宇林立。而城西卻一片破敗。屋舍寥寥。多爲荒地。甚至還有農田。這麼突兀地對比。讓呂方覺得十分納悶。

“那是因爲城西地勢不好地緣故。”陪着呂將進城地。是充作隨行通譯地商人。但真正身份是東海派駐在日本地密諜。對日本內情算是有所瞭解:“平安京被朱雀大道中分。東城爲左京。西城爲右京。這西城右京是填塞了湖泊沼澤爲地基。剛建成時看不出問題。但幾百年下來。地基沉陷。居民陸續遷出。最後變成了現在地這副模樣。”

“哪有把城市建在沼澤上地道理。是哪個糊塗蛋建得城?”

“據說是因爲此地風水好。四面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皆備。所以陰陽師把城址定在此處。沼澤也是好風水地一部分。不得不如此。”

“焉有此理!”呂將搖着頭。對日本人地想法實在難以理解。

“還有更有趣地。”通譯笑道:“說起來這平安京並不是完全照仿長安。倭人把西城右京稱爲長安。而東城左京則喚作洛陽。乃是合大唐東西二京爲一城。現在‘長安’破敗。‘洛陽’繁盛。所以倭人進京也稱爲上洛。”

呂將不由失笑,“還有這種說法啊……”他只知倭人心慕大唐,卻沒想到連城市的名字都離不開唐風。

一行人在城中迤邐而行,沒有去城中的驛館,而是直接走完整條朱雀大街,直奔倭王王宮而去。半個時辰之後,呂將已經站在了。不過他面對的不是僭稱天皇的倭王,而是執掌日本朝政大權的白河法皇【注1。

在平安時代,號稱萬世一系的倭王早已大權旁落。早期,政權是被世代壟斷攝政、關白等朝中要職的外戚藤原氏所掌控,時稱攝關政治。但到了四十多年前,現在的白河法皇登基,收攬大權,在當了十幾年倭王之後,退位做了太上皇。因其篤信佛教,退位後便出了家,故也稱法皇。不過他雖是退位,但權柄卻未交出。把持大權迄今已有近三十年,雖然現在年過古稀,但仍沒有放權的跡象。由於此時皇族、貴族出家,多以他所居住的寺院地名代稱——白河法皇便是因居住在白河院而得名——所以白河法皇以出家人身份掌權便被稱爲院政。

呂將在行禮之後,被賜了座,便跪坐在一塊厚實的軟墊上。

正對面,白河法皇被厚厚一層鉛粉刷得慘白的臉上,完全看不出年齡,兩側的官吏,也是一般的妝容,一眼看去,如同一堵堵雪白的石灰牆。

“呂郎中。”白河法皇一開口,石灰牆便在嘴角處有了細小的龜裂,鉛粉碎片一塊塊落下,說的話卻是字正腔圓的漢家官話。“貴我兩國一向睦鄰敦好,是一衣帶水的友邦。兩國往來,從未斷絕,自問沒有失禮的地方。爲何貴國今次突起大

我疆土?”

當年東海出兵奪佔了對馬、壹岐二島,截斷了日本與高麗的聯繫,壟斷了日本的對外貿易。在此前,由於日本實行的鎖國政策,日本的外貿在內由九州島上的太宰府所控制,在外則由高麗商人一直把持着。高麗商人們從大宋販來絲綢、瓷器以及書籍佛像,運到太宰府販賣,又從太宰府購買日本特產的漆器和刀劍賣去大宋,從中攫取了大量利潤。

不過當東海人來了之後,貿易壟斷權順理成章的轉移到他們手中,雖然這的確損害了與高麗聯繫緊密的利益集團,但由於少了高麗人從中盤剝,更多日本貴族享受到更加價廉物美的唐物,所以還是以歡迎居多。

而且東海人爲了名正言順的壟斷貿易權,還主動傳授了灰吹法這種最新的提煉白銀的冶煉技術,同時派出探礦隊幫着在國中尋找金銀礦藏。幾年來,開發出的金銀礦已有十幾處。靠着源源不斷的金銀,日本的王公貴族們從東海手中大批購買各色珍玩,過上了更加驕奢淫逸的生活。對於慷慨無私的東海人,日本國中都是感激涕零。

這一段蜜月期,已經持續了四五年,在所有人想來,應該還會再持續下去。但今次東海人突然翻臉,卻讓平安京中上至王公貴戚,下至商人黎民,都有措手不及的感覺。

“陛下容稟……”呂將朗聲說道,“今次我國起大軍至貴國,只因我東海商隊有一人在平安京中失蹤,只要陛下把那人交還,我家大軍必然退去。”

“一派胡言!”一個倭官跳了起來,同樣說着標準的漢語,“我早已遣人調查了幾十遍,平安京中根本沒有一個外人!”

呂將搖頭,雖然說的話荒謬絕倫,但他的表情卻莊重肅穆:“我家已查得確實,的確是有一人在平安京中失蹤。如果貴國找不出,我們可以幫着找。

還請陛下打開城門,讓我軍進城搜尋!只要把人找到,我軍自會撤離。”

殿中的倭官聞言,紛紛跳起大罵。白河法皇一擡手,把他們壓了下去。他對呂將道:“如果吾說不呢?”

“還請陛下三思!”呂將恭聲說道,“看在貴我兩國多年交情份上,我家可以再等上五天,如果五天之後,陛下還不能給我東海一個滿意的答覆,我東海會幫陛下做出決斷。”

同一時間。

平安京外。

一片片帳幕已經覆蓋了鴨川河邊兩岸,河道邊的民宅也都被強佔了去,這裡的居民早已涌入平安京中。在此處安營紮寨的,是人數高達八萬的東海大軍。

“還要等五天?”中軍大帳中,剛剛從南面港口趕來的朱聰問道。

“還要等五天。”趙瑜給了確實的答覆。

“留給倭人的時間會不會太長了?大王你從登陸到現在已經拖了十天,現在又給了他們五天……倭人的援軍肯定就要到了!”

“就是要等他們的援軍。”趙瑜笑道,“我這是在練兵。這兩年,除了武兄弟的第四艦隊獵了幾年猴子,野戰四營去三佛齊幫了把手,其他部隊,無論陸軍海軍,都是在家養着呢。軍隊不打仗,戰鬥力會直線下降,現在天下大亂,不僅遼、金,連大宋、西夏都捲了進去,雖然現在東海是置身事外,但很快也要大舉出動。不練不行啊,就當作實戰演習好了!”

朱聰搖着頭,他去年又被派去遼東,現在才調回來,對趙瑜此次的計劃並不瞭解其中詳情:“當年對付交趾、女真,也不過帶了五千,滅三佛齊也僅有一萬,日本雖爲大國,但出動如此多的軍隊,連獅子搏兔都算不上了,而是大象踩螞蟻。這根本是浪費軍糧啊!”

此次東海攻打日本,不僅是全軍總動員。趙瑜甚至下了全國動員令,二十歲到三十五歲的青壯被抽調了五分之一,連同野戰一、二、三營三個老營和新成立的虎翼第一、第二,宣翼第一、第二四個新營,再加上護翼王家、作爲趙瑜近衛的神機一營,總計八萬大軍,浩浩蕩蕩的從南方的港口登岸,在平安京外紮下連綿十幾裡的營盤。朱聰一路過來,看得是目瞪口呆。以東海軍的戰力,這麼多軍隊,根本就是決定國運的大決戰纔會有的場面。用在倭人身上,實在是有牛刀殺雞之感。

“以我軍的後勤支援能力,在平安京下拖個半月沒有任何問題,正好可以消耗一下即將到期的儲備軍糧。”

趙瑜笑言了兩句,方正色道:“我說過了,這次是實戰演習,勝利是毋庸置疑的。但我要看到不僅是戰鬥力,更重要的是全國臨戰時的組織力。這麼多軍隊,後勤如何確保,人員如何安排,糧草的運輸,營盤的防禦,臨時徵發的預備役能否維持戰力。一切的一切,都不是出動幾千人,上萬人就能練出來的。

‘兵者,國之大事。’這是孫子兵法開宗明義第一條。一旦開戰,全國都要動員起來,尤其是接連幾年的大戰,更是要把全國的人力物力財力都擠出來。現在不做好準備,練習個一兩次,等到日後定會手忙腳亂,要吃大虧!”

注1:這其實是後世的追號,並非尊號,但爲了行文方便,暫且用一用。

第28章 雄心(上)第36章 決戰(上)第10章 迎擊(下)第16章 傳承(二)第51章 道阻(五)第53章 道阻(完)第43章 交涉(上)第4章 奪城(下)第7章 未雨(上)第9章 守城(上)第20章 義學(上)第30章 西路(完)第45章 亂象(二)第4章 對手(上)第46章 明教(下)第51章 杭州(上)第46章 明教(下)第7章 投奔(上)第15章 意外(下)第36章 異變(上)第8章 交趾(上)第29章 雄心(下)第4章 使團(下)第46章 亂象(三)第40章 內附(上)第18章 戰象(上)第13章 包圍(上)第11章 琉球(上)第20章 百神第18章 豐收(下)第6章 西路(三)第13章 西行(下)第18章 神機(下)第40章 關山海(上)第15章 傳承(一)第36章 異變(上)第十二 卷琉球中第1章 平安(上)第24章 輿論(上)第34章 覆亡(上)第63章 等待(上)第16章 變奏(上)第28章 帝國(下)第26章 天子(中)第27章 天子(下)第44章 決勝(中)第17章 軒波(下)第30章 西路(完)第26章 開春(上)第27章 俘王(下)第18章 伊德利斯東遊日記(完)第8章 伊德利斯東遊日記(一)第38章 股票(下)第53章 道阻(完)第1章 北行(上)第6章 天津(下)第1章 奇襲(上)第21章 戰船(上)第10章 靖安(上)第38章 湄嶼(中)第29章 星火(下)第22章 白山黑水(完)第3章 使團(上)第7章 投奔(上)第55章 九五(中一)第34章 覆亡(上)第22章 萬馬(上)第7章 紛亂(下)第54章 九五(上)第16章 遭遇(上)第40章 故人(下)第39章 土着(下)第34章 覆亡(上)第30章 戰備(上)第29章 連橫(中)第2章 白山黑水(二)第21章 義學(下)第56章 西軍(上)第16章 遭遇(上)第47章 道阻(一)第13章 硝煙(上)第2章 北行(下)第4章 使團(下)第62章 九五第8章 未雨(下)第41章 關山海(中)第48章 道阻(二)第33章 局勢(下)第4章 滅國(下)第15章 間奏(下)第17章 豐收(上)第6章 對手(下)第19章 軍器(下)第1章 白山黑水(一)第45章 蔡攸(下)第28章 星火(中)第1章 北行(上)第60章 投奔(下)第3章 老種(下)第28章 傳言(上)
第28章 雄心(上)第36章 決戰(上)第10章 迎擊(下)第16章 傳承(二)第51章 道阻(五)第53章 道阻(完)第43章 交涉(上)第4章 奪城(下)第7章 未雨(上)第9章 守城(上)第20章 義學(上)第30章 西路(完)第45章 亂象(二)第4章 對手(上)第46章 明教(下)第51章 杭州(上)第46章 明教(下)第7章 投奔(上)第15章 意外(下)第36章 異變(上)第8章 交趾(上)第29章 雄心(下)第4章 使團(下)第46章 亂象(三)第40章 內附(上)第18章 戰象(上)第13章 包圍(上)第11章 琉球(上)第20章 百神第18章 豐收(下)第6章 西路(三)第13章 西行(下)第18章 神機(下)第40章 關山海(上)第15章 傳承(一)第36章 異變(上)第十二 卷琉球中第1章 平安(上)第24章 輿論(上)第34章 覆亡(上)第63章 等待(上)第16章 變奏(上)第28章 帝國(下)第26章 天子(中)第27章 天子(下)第44章 決勝(中)第17章 軒波(下)第30章 西路(完)第26章 開春(上)第27章 俘王(下)第18章 伊德利斯東遊日記(完)第8章 伊德利斯東遊日記(一)第38章 股票(下)第53章 道阻(完)第1章 北行(上)第6章 天津(下)第1章 奇襲(上)第21章 戰船(上)第10章 靖安(上)第38章 湄嶼(中)第29章 星火(下)第22章 白山黑水(完)第3章 使團(上)第7章 投奔(上)第55章 九五(中一)第34章 覆亡(上)第22章 萬馬(上)第7章 紛亂(下)第54章 九五(上)第16章 遭遇(上)第40章 故人(下)第39章 土着(下)第34章 覆亡(上)第30章 戰備(上)第29章 連橫(中)第2章 白山黑水(二)第21章 義學(下)第56章 西軍(上)第16章 遭遇(上)第47章 道阻(一)第13章 硝煙(上)第2章 北行(下)第4章 使團(下)第62章 九五第8章 未雨(下)第41章 關山海(中)第48章 道阻(二)第33章 局勢(下)第4章 滅國(下)第15章 間奏(下)第17章 豐收(上)第6章 對手(下)第19章 軍器(下)第1章 白山黑水(一)第45章 蔡攸(下)第28章 星火(中)第1章 北行(上)第60章 投奔(下)第3章 老種(下)第28章 傳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