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婚期

“吱扭!吱扭……”

馬車在土路上緩緩的前行着,發出一聲又一聲帶着節奏的吱扭聲,彷彿是一首催眠曲一樣,讓人忍不住有些昏昏欲睡。

不過馬車上的李元嘉,此時卻絕不可能睡得着。

一想到自己已經在獻陵祭拜完了先皇,徹底結束了二十七個月的守孝期,李元嘉的心情就怎麼都平復不下來——從幾年前來到這個時代起,要麼擔驚受怕,要麼辛苦裝樣的日子終於要過去了嗎?

回想這幾年過得日子,李元嘉也是感慨萬千。

記得剛剛穿越過來的時候他還不是很懂,但是在母妃和舅舅的反覆叮嚀之下,李元嘉終於明白了自己的處境——靠着殺兄弒第、軟禁父皇上位的李世民,對於自己的弟弟們可是相當顧忌,尤其是李元嘉這種頗受太上皇寵愛的皇子,更是他關注的重中之重!

所以在長安的那幾年,李元嘉就像是一隻鵪鶉,謹小慎微,不結交任何的外人,除了書畫和藏書之外,也不表現任何的才華,拼命的想成爲一個沒有存在感的皇子。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李元嘉出閣。

而哪怕被遠遠封到了潞州,李元嘉的緊張感也稍稍放鬆了一些,卻依然還要時時刻刻的注意着自己的言行。不光是不干涉潞州的政務,不和任何官員士紳打交道,甚至還要把自己包裹成一個純孝的親王形象,每次只要得到太上皇或者皇太妃生病的消息,都要好幾天吃不下飯,躲在書房中哀哀哭泣……

說實話,李元嘉從未想過自己會重回長安!

而且他更想不到的是,自己要在長安渡過太上皇駕崩之後的二十七個月守孝期!

雖然對於大多數的親王們來說,所謂的守孝期並無意義,因爲一來這個時代對於親王們的要求沒有那麼高,二來李元嘉相信他的兄弟們也不可能會讓自己的悲傷持續兩年多的時間。

事實上,他覺得很多人恐怕都不見得有悲傷的感覺。

畢竟這是皇家,親情最淡漠的地方。

倒不是說皇家人就真的天生冷漠,而是因爲按照規矩,皇帝基本上都是不帶孩子的,平時和皇子們的接觸都比較少。這種情況下,哪裡有什麼親情可言?

但是李元嘉沒辦法,他必須要維持住自己的人設。

所以雖然不至於說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每天稀粥草蓆什麼的,但是李元嘉這兩年多的表現卻也對得起他那純孝的名聲。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在人際關係上依然保持着最簡單的狀態——除了每天上朝的時間之外,平日裡來往的只有下屬楊纂,舅舅宇文士及和未來老丈人房玄齡幾家而已……

這種日子放在一個親王身上,和一個苦行僧其實沒什麼區別。

“呼……”

往日的一幕幕在眼前閃過之後,李元嘉終於長吁了一口氣,發自內心的輕鬆了起來。這漫長的二十七個月,在獻陵祭拜過太上皇之後,終於結束了!

接下來,終於可以讓自己輕鬆一些了。

仔細回想了一下自己曾經學過的歷史,還有看過的那些小說,確定後面除了參與李承乾謀反案的李元昌之外,李世民應該沒有再對自己的弟弟下狠手之後,李元嘉臉上終於露出了一絲笑容:“接下來只要不幹政,不胡亂結交那些權貴,想必我隨便做什麼皇帝都不會太在意吧?而且我要做的那些事情雖然不太符合親王的身份,但是李世民天天看着,應該會更放心纔是啊……”

……

“房相公,陛下吩咐過,您直接進去即可。”

“嗯。”

淡淡的迴應了一聲,房玄齡根本連看都沒有看內侍一樣,只是自顧自的整理了一下衣服和帽子,然後昂然走進了殿門。

進來後看到正坐在椅子上寫字的李世民,房玄齡臉上的表情一肅,上前就是大禮參拜:“臣,參加陛下!”

“哈哈,房愛卿快快免禮!”

聽到了房玄齡的聲音,李世民立刻便放下筆,笑着說道:“此處不是朝堂,你我不必拘禮……來來,我們坐下聊。”

“謝陛下!”

房玄齡是李世民的老臣子,自然沒有必要客氣,很快就和李世民一起坐在了旁邊的榻上。雖然他們現在寫字看書的時候都更喜歡韓王送的太師椅,但是聊天的時候還是坐在榻上更顯隨意。

而且喝起茶來,也更方便一些。

等一個宮女給皇帝和房玄齡各自奉上一杯茶之後,李世民笑眯眯的問道:“房愛卿,來嚐嚐這今年的新茶……呵呵,韓王剛剛派人送到長安來的。按照他專門寫信說的沖泡之法,雖然不放油鹽,不入蔥姜,不過味道清香,飲後回甘,卻是別有一番風味……房愛卿,你先嚐嘗看,如果喜歡的話一會兒帶些回去!”

沉默了一下,房玄齡隨後略有些尷尬的說道:“陛下,韓王也給臣那裡也送了二十斤新茶……”

“……”

聽了房玄齡的話之後,李世民的表情一凝,瞬間感覺略有些尷尬。

而且在尷尬之餘,這皇帝的心中同時又升起了一絲不爽的感覺,因爲自己並不是唯一收到了新茶禮物的人。好在聽見房玄齡只有二十斤,而自己這邊則是一百斤,他這心裡的不爽也就一閃而過了。

兩人各自品了一口清茶之後,房玄齡這才問到:“陛下,不知道喚臣來,所爲何事?”

“呵呵,也不是什麼要緊事。”

放下了手中的茶杯,李世民笑了笑說道:“只是今天想起太上皇的守孝期已滿,韓王與你女兒的婚事是不是也可以辦了?我家十一郎的年紀可是不小了啊!”

今年十九歲的李元嘉,確實已經屬於“大齡青年”了。

李世民當年娶長孫的時候不過十五歲,他兒子李承乾納太子妃的時候也不過十六歲,相較之下李元嘉確實是有點倒黴——之前是房府的大小姐年紀太小,後來則是因爲太上皇駕崩,這一來二去的就給耽擱了。

聽了皇帝的話之後房玄齡心頭一鬆,連忙笑着說道:“陛下所言極是,臣自然沒有意見。”

能有什麼意見?嫁妝都準備兩年了!

“哈哈,那好!”

對於自己弟弟和手下重臣女兒結親相當的重視,李世民笑着說道:“那咱兩個就商量一個日子,趕緊把他們這件事給辦了吧……”

第六十章 翼國公薨第三十七章 馬車工廠第四十一章 回家第二十七章 再等等第五十三章 胖與瘦第八十二章 一百萬貫第九十二章 倔強的魏淑月第一百一十一章 能用嗎?第五十八章 很辛苦的第五十一章 程處亮第二十三章第十四章 抵達第七章 俸祿第六十一章 你可真帥!第十五章 怕什麼?第二十一章 目的第一百零二章 江南來的糧食第八十八章 牙刷和毛巾第三十七章 孔家孫女第五十四章 徐王的禮物第十二章 消息第一章 婚期第九十二章 忘不了的火炕第二十一章 玻璃鏡第四十八章 鏡子的曙光第四十章 做作第三十六章 冬閒第七十五章 格子第四十九章 試過水銀沒有?第一章 好事兒接着來第二十七章 再等等第五十四章 一入宮門深似海第十四章 一貫第四十二章 打的什麼主意?第七十六章 砸店第六十二章 問題第五十七章 再給你一百匹第九十八章 和水一樣第二十一章 目的第六十六章 只是爲了好看?第六章 韓王李元嘉第五十六章 科研領軍人物第二十七章 十貫錢很貴嗎?第八十三章 失落第六十五章 興趣第十五章 怕什麼?第三十八章 一個大目標第五十八章 大水第三章 上黨門第七十五章 最好的白紙第二十三章 《諸病源候論》第一百零二章 多着呢第五十七章 治病?第四十四章 送去第四章 李靈夔第二十一章 玻璃鏡第八十五章 限制第十章 讓他多活幾年?第八十七章 神技第七十三章 宋體字第六十六章 開始印刷吧第九十章 開獵第七章 一千個?兩千個?第十五章 不好辦啊第十八章 刻一套第四十六章 完成第二十六章 貞觀十一年第九十一章 期待戰爭第五十四章 全都是鹽第七十二章 新水泥方子第九十一章 期待戰爭第二十四章 多買一些第八十五章第三章 決心第十章 算盤第五章 再去試一試第八十四章 理由和想法第八十六章 隨口說出答案第四十七章 大王叫它玻璃第二十三章 《諸病源候論》第六十章 大唐第一條水泥路第十八章 建幾條路?第九章 縮水版字典第十八章 宇文士及第十九章 酆王薨了第十三章 未來的婚事第五十章 兩本數學書第十一章 棉花的未來第五十六章 擔心第八十章 聊聊玻璃吧第七十六章 砸店第二十四章 新生第十八章 鹹魚人生第四十三章 美食與烈酒第四十七章 大王叫它玻璃第二十三章第七十四章第七十六章 砸店第一百零五章 五千冊
第六十章 翼國公薨第三十七章 馬車工廠第四十一章 回家第二十七章 再等等第五十三章 胖與瘦第八十二章 一百萬貫第九十二章 倔強的魏淑月第一百一十一章 能用嗎?第五十八章 很辛苦的第五十一章 程處亮第二十三章第十四章 抵達第七章 俸祿第六十一章 你可真帥!第十五章 怕什麼?第二十一章 目的第一百零二章 江南來的糧食第八十八章 牙刷和毛巾第三十七章 孔家孫女第五十四章 徐王的禮物第十二章 消息第一章 婚期第九十二章 忘不了的火炕第二十一章 玻璃鏡第四十八章 鏡子的曙光第四十章 做作第三十六章 冬閒第七十五章 格子第四十九章 試過水銀沒有?第一章 好事兒接着來第二十七章 再等等第五十四章 一入宮門深似海第十四章 一貫第四十二章 打的什麼主意?第七十六章 砸店第六十二章 問題第五十七章 再給你一百匹第九十八章 和水一樣第二十一章 目的第六十六章 只是爲了好看?第六章 韓王李元嘉第五十六章 科研領軍人物第二十七章 十貫錢很貴嗎?第八十三章 失落第六十五章 興趣第十五章 怕什麼?第三十八章 一個大目標第五十八章 大水第三章 上黨門第七十五章 最好的白紙第二十三章 《諸病源候論》第一百零二章 多着呢第五十七章 治病?第四十四章 送去第四章 李靈夔第二十一章 玻璃鏡第八十五章 限制第十章 讓他多活幾年?第八十七章 神技第七十三章 宋體字第六十六章 開始印刷吧第九十章 開獵第七章 一千個?兩千個?第十五章 不好辦啊第十八章 刻一套第四十六章 完成第二十六章 貞觀十一年第九十一章 期待戰爭第五十四章 全都是鹽第七十二章 新水泥方子第九十一章 期待戰爭第二十四章 多買一些第八十五章第三章 決心第十章 算盤第五章 再去試一試第八十四章 理由和想法第八十六章 隨口說出答案第四十七章 大王叫它玻璃第二十三章 《諸病源候論》第六十章 大唐第一條水泥路第十八章 建幾條路?第九章 縮水版字典第十八章 宇文士及第十九章 酆王薨了第十三章 未來的婚事第五十章 兩本數學書第十一章 棉花的未來第五十六章 擔心第八十章 聊聊玻璃吧第七十六章 砸店第二十四章 新生第十八章 鹹魚人生第四十三章 美食與烈酒第四十七章 大王叫它玻璃第二十三章第七十四章第七十六章 砸店第一百零五章 五千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