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九四章 希望

郭冰的葬禮於臘月初八隆重舉行。作爲大周皇族,落雁谷名義上的最高領導者汴梁王郭昆的父親,他的死自然是非同小可。但實際上郭冰在進入伏牛山之後便沒有公開參與過任何事情的決策,也很少出現在衆人的視野之中。

人們對他的印象便是這個老王爺經常緊皺眉頭滿懷心事不苟言笑。似乎人人都欠他錢的樣子。給人一種似乎對現狀不滿,滿腹牢騷的感覺。落雁谷軍民也是礙於他是林覺的岳丈和郭昆的父親,加之又是正宗的大周皇族,所以對他也保持着有限的尊敬。

郭冰死了。正如他自己所言的那般,他這一輩子可算是一事無成。有心想要爭一爭皇位,然而卻沒有那個膽量。原本他在杭州可大力佈局,兩浙路的財力人力可謂應有盡有,地理外置也絕佳。浙東海島上可以養兵無數,且無人知曉。若是換個稍微有些手段之人,必能平海匪或者招安他們建立一隻自己的武裝力量。進可攻,退可守,和其兄郭衝分庭抗禮。但他終究沒有那個膽魄,有些事心裡想的激動無比頭頭是道,但是真要他去做,他卻不敢了。

他唯一真正做出的嘗試,便是利用容妃生子的事情做了個局。然則這個局埋的太長也太不確定,他自己恐怕也對這個局的結果不抱希望。想要通過曲線的辦法攫取皇位,靠着隱忍蟄伏而達到目的,怕最終是自欺欺人。幾乎沒有人奪得皇位是靠着這些伎倆得手的。要爭奪皇位,需要的實力和勇氣以及不擇手段。在這一點上,他甚至不如郭旭做的果決。郭旭起碼還敢在絕望之時孤注一擲,搏了那麼一搏。而郭冰,自始至終甚至都沒有敢博那麼一下。

郭冰識見不明,表現在對林覺的認知上。從一開始直到最後他臨終之時,他對林覺都始終抱有偏見。雖然承認林覺的能力,但就是這種偏見難以根除,這不得不說是他性格中的另外一大弱點。連 郭旭都知道去拉攏林覺,郭冰卻不知道林覺這樣的人的重要性,可見郭冰在見識上的淺薄。他養了那麼多的幕賓,看似是禮賢下士之舉,然而那或許只是他內心中的優越感作祟,想要博得個禮賢下士的名聲而已。從內心裡,他對這些人根本沒有真正的尊敬和禮遇。所以,最終他的身邊的幕賓做鳥獸散,也沒有一個真正幫他的。倘若林覺不是因爲娶了郭采薇,怕也早已對他敬而遠之了。

見識淺薄,胸懷不闊,沽名釣譽,志大才疏,心高膽小。這是郭冰性格上的衆多缺陷。所謂性格決定命運,郭冰並不能客服和改正性格上的缺陷,所以他註定只能一事無成。

無論如何,整個伏牛山給了郭冰極大的禮遇。三軍縞素,萬名披麻,葬禮進行的極爲隆重。郭冰的棺槨被臨時安葬在西山向陽一場的坡地上。陵墓並沒有大興土木,因爲他的遺願是要葬在京城郭氏皇族的陵寢之地中,這裡只是臨時安葬之處罷了。

小郡主和王妃哭的死去活來,昏厥多次。對她們而言,郭冰曾經是她們頭頂上的那片天。雖然這片天早已不能給她們遮風擋雨,但是,那曾經保護了自己的人逝去,從此後那片天再也不在了的感覺依舊讓她們痛苦和悲傷。

郭昆沒有將郭冰臨終前說的話透露給任何人聽,葬禮全程,他都一言不發,神情悲慼。即便父王的很多想法和作法都讓郭昆不滿,郭昆的性子和想法早已變得更爲的成熟和周全,也不再是當初那麼衝動而無知。但是郭昆知道,這世上倘若還有一個人會全心全意爲自己着想的話,那麼這個人便是自己的父王了。而這個人現在死了,郭昆的心中自然空洞洞的,頗有些惶恐和無助之感。在很長時間裡,這種感覺怕是都揮之不去了。

當然,對於落雁谷軍民而言,他們並不會因爲郭冰之死而感覺到沮喪。郭冰對於他們而言只是個無關緊要的王爺罷了。只要落雁軍在,只要林覺在,其他人的死其實都沒那麼重要。他們會很快忘了郭冰這個人,他們也無需記得這個人。

……

新年將至,大周乃至遼國各地的百姓們渡過了惶恐混亂的一年,終於可以在新年的時候鬆一口氣了。對於大周百姓而言,這一年過得着實艱難。朝廷的各種錢稅更加的繁重,增加了許多稅目,百姓們苦不堪言。很多人家本來家道殷實,但這一年下來,卻已經赤貧如洗。很多人流離失所,麥田賣地,以熬過難關。

朝廷和遼人簽訂的屈辱的和議,這從精神上也打擊了原本積極向上,甚至有些自傲的大周百姓的優越感。曾幾何時,談及周邊之國,上下都以蠻夷論之。談及大周,皆以中原上國自居爲傲。但現在中原上國被蠻夷打敗,向蠻夷之族稱侄,每年要進貢那麼多的財物,賠償那麼多的銀子。自傲瞬間便成了自卑了。

絕大多數人是相信造成這樣的結果是因爲原樞密使楊俊的無能,率領三十萬大軍攻遼結果大敗而歸,導致大周精銳盡失,導致朝廷不得不和遼人屈辱議和。所以,對於楊俊被殺之事,大周的百姓們其實是很出了一口氣。在朝廷宣佈楊俊認罪的罪行並將其誅殺之後,大周各地的百姓還有人放起了爆竹慶賀。朝廷的刻意引導之下,楊俊已經成了禍國殃民的罪魁禍首,被牢牢的釘在了恥辱柱上。也正因如此,大周百姓們心中的不滿纔有了一些宣泄。雖然對朝廷不滿,但卻並沒有覺得這是皇帝之過,民怨雖大,卻也沒到真正爆發之時。很多人實際上對朝廷還是抱有期待的,他們覺得,在剷除了楊俊這個禍國殃民的禍首之後,一切都會好起來,皇上和朝廷一定會扭轉局面,做出重大的改變。

便是在這種複雜的沉悶而艱難的氣氛之中,大周迎來了中興三年的新年。不管這一年如何的艱難和痛苦,但在新年到來的時候,還是要對來年有所憧憬。畢竟新的一年,新的春天的來臨,也許會有新的氣象,新的轉機。也許過去的這一年便是最低谷了,過了這最低谷,前方便光明燦爛,便是豔陽天了。

也許……

也許……

……

北國之地,臨潢府中。

新年前後連續的兩場大雪,整個臨潢府早已覆蓋了厚厚的積雪。積雪堆積在街上,讓道路難行,街道上到處數污泥和雪水,車馬擁擠不堪,到處亂糟糟的骯髒的很。

自大批兵馬和新皇耶律春在此登基之後,臨潢府中一下子多了十多萬人。大批的部落兵馬進入城中,每天鬧哄哄亂糟糟,混亂不堪。

上京臨潢府是大遼契丹族南下之前在他們自己的土地上興建的第一座京城,規模着實不小。臨潢府分爲南北兩城,北城呈六角形,城周十里,城高三丈,密密麻麻設有敵樓箭塔無數。此爲皇城。這裡居住的都是契丹族人。南邊是周十七裡的漢城,顧名思義,便是漢人所居之處,城牆高兩丈,也沒有多少防禦的措施。由此可以看出,契丹人建立遼國之初實行的是契丹和漢人分治之法。契丹人的地位是高出漢人一等的。

但百餘年下來,大遼廣泛學習南邊的大周禮制和文化,和大周基本同化。契丹族和遼國漢人之間已經沒有多少等級的差異。特別是最近數十年,漢人連續爲大遼宰相,更是說明在遼國統治者心目中,漢人身份已經不再是低賤的象徵,反而漢人的智慧超羣,反而是治國的可靠幫手。

然而,既有傳統,便又餘毒。特別是在臨潢府這個地方,位於大遼北部,很多草原上的部落酋長,遼國契丹人中的古老貴族都居於此處,所以,在這座城池裡,契丹人對漢人的歧視卻根深蒂固。至今爲止,能住進皇城的漢人只有爲官之人,普通漢人是根本沒有可能的。但在漢城之中,契丹人則隨意而行,時有契丹人當街欺辱毆打漢人的事情發生。

臨潢府在年前引來了新的主人,那便是在此宣佈登基的耶律春。

登基之後的耶律春本雄心勃勃要做一番大事。但很快他便遭遇到了打擊。以猛撒哥忽魯八等人爲首的部落酋長們要耶律春下達的第一條聖旨居然是恢復祖制,讓契丹人和漢人在法律上分爲頭等人和二等人。要限制漢人爲官的官階,在朝廷要職位置上不許漢人擔任。軍中將領更是一律由契丹人擔任。

耶律春是在南邊長大的,他是受大周的文化薰陶的一代,對於這種要求恢復到以前的等級制度的作法,他表示了質疑。他認爲,在這種時候,這麼做無疑是製造矛盾,導致遼國中漢人的不滿。對於大局是不利的。

但猛撒哥他們認爲,大遼之所以到了今日的局面,便是那些漢人搞得鬼。漢人皆不可信,大遼必是是契丹人的大遼,而非漢人把持朝政。契丹人同心協力才能成大事。他們告訴耶律春,如果不是他們部落酋長這些人的輔佐,他怎麼能當上這個皇帝。所以歸根結底還是要靠他們這些人。而造成這分裂的局面的,恰恰是漢人宰相和漢人將領。所以必須從根源上掐斷他們上位之路。至於漢人的不滿,那不算什麼,這些人倘若敢反抗,便以強力手段鎮壓便是。這時候跟他們客氣什麼?

耶律春一再表示出對這個政策的擔憂,但猛撒哥等人堅持如此,耶律春最終只能妥協。他不得不妥協,因爲他在臨潢府沒有任何依靠,他這個皇帝所能依靠的便是這些部落酋長們。耶律春實際上在登基後不久便已經意識到自己這個皇帝恐怕得夾着尾巴做了。

耶律春備受打擊,只能隱忍。

第一二八六章 優劣第一一一六章 血色黃昏(四)第二零七章 借人第一三五九章 進城第八零三章 縣令第一四七二章 及時止損第一五一章 夜遇第七三二章 大周非典型成功人士第五六八章 老丈人的欽佩第五六七章 家主第一四一九章 狡狐之心第七九三章 動之以理第三六十四章 大肆斂財第一二四章 聚義廳第五零九章 賊心不死第四章 庶子膽大第六三八章 偷聽第二十七章 牽線搭橋第七六一章 往事(續)第四九九章 金口玉言第一二一三章 舊日同僚第一六零九章 大首領的堅持第一六零九章 大首領的堅持第九一七章 愚昧的瘋狂第八零六章 嘯聚圍攻第七六零章 往事第一一零八章 驚恐第一陸四一章 大決戰(二)第七四五章 莽撞的救援第六六三章 反覆第一七九章 權衡第六二零章 斗酒第五九零章 昏招第三十三章 絕症第五零九章 賊心不死第一五六六章 近在咫尺第一一一章 心事第一四八五章 各有算盤第五七零章 誘惑第一陸四五章 大決戰(六)第二三八章 心腹之患第八八零章 已無退路第三五八章 落花有意水無情第二百章 心態第九八六章 相見第四十三章 知府大人第一零七七章 風雨將臨第八九六章 此消彼長第一二四四章 商討第一二五三章 擒獲第三零四章 別有內情第六五六章 伶牙合君意第四十六章 杖責第三五四章 疑惑第一三七七章 勝利在望第三七七章 幾家歡喜幾家愁第二章 多少前事多少愁第八十五章 風雨將至猶未知第三十九章 一廂情願第十五章 世間每多不平事第一二八四章 惡戰第一陸四八章 大決戰(九)第五一五章 漏夜訪客第四六二章 禮部故人(續)第九四八章 多事之秋第一一八七章 阻擊第一一三一章 喋血黎明(一)第五零一章 事發第七四八章 替罪羊第四五九章 分別第五七二章 悔不當初第八二七章 脣槍舌劍第一一一九章 血色黃昏(七)第一三六一章 大義滅親第二二九章 地獄烈焰第三四七章 出生入死第一六七六章 非常之人第五一五章 漏夜訪客第一五三四章 撤兵第三四八章 出謀劃策第二十七章 牽線搭橋第一五三二章 未知第一六零八章 誓師第五二三章 大打出手第八六十四章 被困第四七四章 真朋友第一一六六章 世外桃源第三五六章 銀子的問題第一零三七章 噩耗第一五零零章 使命第一一一四章 血色黃昏(二)第十九章 故地猶在第一六六章 該來的終究要來第一六零二章 刮目相看第一五八三章 融爲一體第一三零八章 酒宴第三一七章 棄賽第一四零章 意外第一四二零章 藉口第二七九章 入土爲安
第一二八六章 優劣第一一一六章 血色黃昏(四)第二零七章 借人第一三五九章 進城第八零三章 縣令第一四七二章 及時止損第一五一章 夜遇第七三二章 大周非典型成功人士第五六八章 老丈人的欽佩第五六七章 家主第一四一九章 狡狐之心第七九三章 動之以理第三六十四章 大肆斂財第一二四章 聚義廳第五零九章 賊心不死第四章 庶子膽大第六三八章 偷聽第二十七章 牽線搭橋第七六一章 往事(續)第四九九章 金口玉言第一二一三章 舊日同僚第一六零九章 大首領的堅持第一六零九章 大首領的堅持第九一七章 愚昧的瘋狂第八零六章 嘯聚圍攻第七六零章 往事第一一零八章 驚恐第一陸四一章 大決戰(二)第七四五章 莽撞的救援第六六三章 反覆第一七九章 權衡第六二零章 斗酒第五九零章 昏招第三十三章 絕症第五零九章 賊心不死第一五六六章 近在咫尺第一一一章 心事第一四八五章 各有算盤第五七零章 誘惑第一陸四五章 大決戰(六)第二三八章 心腹之患第八八零章 已無退路第三五八章 落花有意水無情第二百章 心態第九八六章 相見第四十三章 知府大人第一零七七章 風雨將臨第八九六章 此消彼長第一二四四章 商討第一二五三章 擒獲第三零四章 別有內情第六五六章 伶牙合君意第四十六章 杖責第三五四章 疑惑第一三七七章 勝利在望第三七七章 幾家歡喜幾家愁第二章 多少前事多少愁第八十五章 風雨將至猶未知第三十九章 一廂情願第十五章 世間每多不平事第一二八四章 惡戰第一陸四八章 大決戰(九)第五一五章 漏夜訪客第四六二章 禮部故人(續)第九四八章 多事之秋第一一八七章 阻擊第一一三一章 喋血黎明(一)第五零一章 事發第七四八章 替罪羊第四五九章 分別第五七二章 悔不當初第八二七章 脣槍舌劍第一一一九章 血色黃昏(七)第一三六一章 大義滅親第二二九章 地獄烈焰第三四七章 出生入死第一六七六章 非常之人第五一五章 漏夜訪客第一五三四章 撤兵第三四八章 出謀劃策第二十七章 牽線搭橋第一五三二章 未知第一六零八章 誓師第五二三章 大打出手第八六十四章 被困第四七四章 真朋友第一一六六章 世外桃源第三五六章 銀子的問題第一零三七章 噩耗第一五零零章 使命第一一一四章 血色黃昏(二)第十九章 故地猶在第一六六章 該來的終究要來第一六零二章 刮目相看第一五八三章 融爲一體第一三零八章 酒宴第三一七章 棄賽第一四零章 意外第一四二零章 藉口第二七九章 入土爲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