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嘗試

早在七零年代,中國空軍就提出研製h-56的替代品,而且提出了基本性能要求。

在最初的方案中,新式轟炸機要求具備二點五馬赫的最高飛行速度與二萬四千米的最大飛行高度,載彈量則降低到了二十噸,最大載油量時的作戰半徑則縮短到了七千公里,並且不要求配備自衛武器。

很明顯,這是一種高空高速轟炸機。

整個七零年代,中國空軍在這個項目上花費了很大的力氣,投入了大量資金,只是大多用來解決技術問題。

說白了,能夠達到這些性能的轟炸機不是造不出來,而是造出來後空軍買不起。

按照當時的估計,如果在速度與高度性能達到空軍的指標,再把載彈量與航程指標降低一些,轟炸機的起飛重量都將超過三百噸,需要配備六臺以上的大推力發動機,單價絕對不會低於五億華元。

顯然,空軍肯定買不起這麼昂貴的轟炸機。

要知道,在一九七八年動工建造的“李向龍”號核動力超級航母,算上均攤的研製與設計費用,造價也不過二十四億華元。也就是說,建造一艘滿載排水量接近十萬噸的超級航母的費用,僅夠用來購買五架轟炸機。中國海軍財大氣粗,在接下來的三十年內,也只採購了十艘“李向龍”級超級航母,而中國空軍如果用新式轟炸機替換h-56的話,目標採購數量將在一千架左右。

毫無疑問,中國空軍根本買不起這種昂貴的轟炸機。

受此影響,在七零年代末,中國空軍被迫放棄了新式轟炸機的研製計劃,轉而對已有的轟炸機進行升級改進。

到了八零年代,隨着顧祝同擔任國防部長,空軍的戰略轟炸機項目重新啓動。

雖然技術有所進步,但是並不足以在具備經濟可行性的前提下研製出能夠完全達到空軍提出的性能指標的轟炸機。

結果就是。空軍不得不降低性能指標。

在一九八一年,空軍提出的新一代轟炸機的性能已經大幅度降低,比如最高飛行速度只需要達到兩馬赫,最高飛行高度不超過一萬八千米,最大載彈量提高到三十噸,而最大作戰半徑依然是七千公里。

雖然載彈量有所提升,但是速度與高度性能指標的降低,大幅度降低了研製難度。

當然。也等同於降低了研製與生產經費。

只是,僅僅一年之後,中國空軍調整了轟炸機的性能指標。

主要就是,在以防空導彈爲核心的防空系統面前,速度與高度已經不再是轟炸機的主要突防手段。當時,德意志第二帝國裝備的遠程防空導彈的射高接近三十公里,速度超過了六馬赫。顯然,以當時的技術力量,根本造不出比防空導彈飛得更快與更高的轟炸機,而且造出來也買不起。再說了。如果技術取得進步,讓轟炸機能夠飛得更快與飛得更高。也同樣能夠賦予防空導彈更強的性能。也就是說,轟炸機在速度與高度上,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超過同時代的防空導彈。

顯然,繼續重視速度與高度,已經不合時宜了。

相反,降低飛行高度,成爲轟炸機新的性能取向。

這就是。任何一種部署在地面上的防空雷達都有探測盲區,很難發現超低空目標,因此轟炸機從超低空突防是突破防空系統的有效辦法之一。雖然預警機已經大量服役。但是預警機在當時還是一種戰術性武器裝備,戰略價值極爲有限,而且在全面戰爭中,預警機的生存能力備受質疑。

更重要的是,在高空高速這條路被堵死之後,超低空成爲轟炸機僅有的生存空間。

一九八二年,中國空軍對戰略轟炸機項目的性能指標做出了重大調整,即以突出轟炸機的超低空突防性能爲主,不再強調高空高速性能。

當時,中國空軍明確提出,參與競標的企業,最好能在兩年之內拿出樣機。

原因很簡單,新式轟炸機必須在一九八四年首飛,纔有望在一九八六年定型,而h-56到一九八六年已經問世三十年,進入了推移期。如果新式轟炸機不能在此之前定型,中國空軍的戰略航空兵將遭受重創。

問題是,要讓航空企業在兩年內完成設計與樣機制造,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結果就是,參與競標的四家航空企業全部選擇在原有方案上進行改進,而最終獲得了工程階段合同的兩家航空企業拿出的樣機,也是在一九七四年方案、也就是高空高速方案上改進而來的。

最終,中國空軍選擇了西安飛機制造公司的設計,並且授予其製造十三架測試樣機的製造合同。

這種後來被命名爲h-82的轟炸機,在當時可以說是相當前衛。比如,採用了可變後掠翼與t型尾翼的翼面佈局,機身責採用了升力體結構與翼身融合設計,除了機首與尾撐部分之外,彈艙、油艙、起落架艙都設在寬大的機身裡面,四臺發動機則以兩臺一組的方式吊掛在翼根下方。

這一設計的最大好處就是增加了機身內部空間。

在確保了兩個標準尺寸的彈艙之外,h-82的機身油箱能搭載近七十噸燃油,加上設在機翼與垂直尾翼內的油箱,機內油箱的總載油量高達一百三十四噸,使其具備了在載彈二十二噸時擁有七千公里的作戰半徑。

要知道,這是採用超低空突防時的作戰半徑,如果全程高空飛行,即便在載彈三十噸時也能達到七千五百公里。在載彈二十二噸的時候,h-82的作戰半徑達到了驚人的一萬一千公里。

相對而言,h-82最出色的還是其載彈能力。

按照空軍的要求,h-82的基本載彈量爲三十噸,即在兩個內部彈艙內掛在六十枚五百公斤級炸彈。如果執行戰略打擊任務,標準配製是二十四枚射程爲五百公里的中程空射巡航導彈,此時的載彈量爲二十二噸。如果攜帶十二枚射程爲一千八百公里的遠程巡航導彈,載彈量則爲十五噸。

只不過,這絕不是h-82的最大載彈能力。

因爲在設計的時候,空軍就明確要求,h-82不但要具備戰略打擊能力,還必須具備攜帶常規武器執行轟炸任務的能力,所以除了兩個內部彈艙之外,h-82在機身與機翼的固定段下方設置了十多個外掛點,而且全部是複合型的重載外掛點。極限情況下,h-82能外掛七十二枚五百公斤級航空炸彈。這個時候,如果彈艙內掛的也是五百公斤級航空炸彈,其載彈總量高達六十六噸!

也就是說,h-82的極限載彈能力爲h-56的兩倍。

如此強悍的載彈能力,意味着h-82有着極爲結實的機身。

事實上,爲了達到超低空高速突防的性能指標,h-82就必須加強機身結果,使其能夠承受住低空高速飛行時的震動與衝擊。

顯然,在飛行速度與飛行高度等性能上,h-82並不出衆。其最大飛行速度只有一點四五馬赫,而且只有在輕載時才能達到,而其海平面上的最大飛行速度卻有零點九五馬赫,不亞於當時任何一種戰鬥機。在最大升限上,h-82只能達到一萬五千米,不過能夠在不到一百米的高度上以零點九馬赫的速度巡航飛行,而且爲其配備的地形跟蹤與測繪雷達,使其能夠在這個高度上自動飛行。

總而言之,h-82的設計側重於增強低空飛行性能,而不是高空性能。

從某種意義上降,h-82滿足了空軍提出的所有性能要求,但是卻並沒有被空軍當成一種完美的轟炸機。

主要就是,轟炸機的超低空突防生存能力肯定不會強到哪裡去。

當時,中國空軍面對着一個極爲尷尬的局面。這就是,如果爆發全面戰爭,h-82承擔的任務與h-56一樣,即對敵國進行報復性戰略打擊,而其主要武器肯定都是射程高達數百公里、甚至是上千公里的巡航導彈,因此轟炸機不需要直接面對敵國的防空系統,也就不存在突防的問題,而h-82在以巡航導彈爲基本武器的時候,作戰的效費比未必比h-56高出多少。相反,如果參加的是局部戰爭,等到轟炸機上場的時候,戰術航空兵已經摧毀了敵人的防空系統,轟炸機同樣不存在進行突防的問題,而h-82使用常規彈藥執行作戰任務的能力也未必超過了h-56。

那麼,中國空軍有什麼理由花費大量經費來購買一種作戰效能並沒有本質性提高的轟炸機來取代還能夠繼續使用,而且已經算得上是得心應手的h-56呢?

要知道,更換轟炸機羣至少要花掉上千億華元。

可以說,當時中國空軍找不出一個可以購買h-82,並且用h-82全面替換h-56的正當理由。

也許,唯一說得過去的理由就是,中國空軍在轟炸機的研製上投資太多,而且西安飛機制造公司已經完成了h-82的全部研製工作,還通過了極爲嚴格的驗收,總得采購一些來維持轟炸機的生產能力吧。

結果就是,直到一九八八年,中國國民議會才批准了採購h-82的合同,而且總共只訂購了一百二十架。,.

第118章 順手擒來第67章 雷霆萬鈞第163章 外交努力第433章 最後的機會第391章 些微遺憾第36章 利益博弈第626章 厚積薄發第618章 短暫的繁榮第100章 拖家帶口第428章 大兵壓境第50章 我行我素第116章 主動出擊第216章 爭分奪秒第133章 戰略決策第332章 進軍悉尼第625章 前進方向第286章 異想天開第336章 勝利在望第156章 撤退第13章 恐懼的滋味第82章 預料之外第107章 戰爭繼續第470章 等待機會第15章 熱身第408章 最後的機會第468章 風暴海洋第534章 功敗垂成第531章 關鍵所在第322章 最後的機會第22章 赴死之地第516章 轉向西進第383章 轉折點第629章 反睦成仇第116章 目的地第32章 總統特權第19章 事在人爲第626章 厚積薄發第412章 勞師遠征第221章 垂死掙扎第512章 強攻第181章 總體戰局第285章 目的第520章 戰略轟炸第41章 載譽而歸第170章 報道第81章 遭遇戰第241章 奮起直追第94章 決戰在即第498章 僵持第588章 核技術第224章 險象環生第172章 警戒艦第347章 刻不容緩第574章 豁然明朗第337章 好高騖遠第399章 欲蓋彌彰第239章 天生缺陷第272章 空中屏障第486章 預警機第402章 外強中乾第193章 偷襲計劃第90章 青出於藍第411章 出兵大西洋第433章 最後的機會第203章 勢在必行第43章 出頭鳥第431章 冒險第392章 繼續前進第598章 再赴前線第366章 雞肋第409章 航空兵收尾第35章 逼談第630章 霸權第239章 從容應對第205章 謹慎應戰第545章 陸海之爭第244章 最後的努力第103章 餘波第156章 戰略偵察機第83章 前仆後繼第205章 謹慎應戰第169章 轉移第366章 雞肋第30章 始作俑者第171章 殊途同歸第93章 挑戰書第5章 元勳第22章 迫敵決戰第285章 目的第31章 外交家第169章 轉移第74章 機不可失第217章 無能爲力第490章 飛蛾撲火第170章 報道第298章 主力艦的舞臺第449章 最後衝刺第266章 煙霧彈第186章 太空競賽第121章 掐準時機
第118章 順手擒來第67章 雷霆萬鈞第163章 外交努力第433章 最後的機會第391章 些微遺憾第36章 利益博弈第626章 厚積薄發第618章 短暫的繁榮第100章 拖家帶口第428章 大兵壓境第50章 我行我素第116章 主動出擊第216章 爭分奪秒第133章 戰略決策第332章 進軍悉尼第625章 前進方向第286章 異想天開第336章 勝利在望第156章 撤退第13章 恐懼的滋味第82章 預料之外第107章 戰爭繼續第470章 等待機會第15章 熱身第408章 最後的機會第468章 風暴海洋第534章 功敗垂成第531章 關鍵所在第322章 最後的機會第22章 赴死之地第516章 轉向西進第383章 轉折點第629章 反睦成仇第116章 目的地第32章 總統特權第19章 事在人爲第626章 厚積薄發第412章 勞師遠征第221章 垂死掙扎第512章 強攻第181章 總體戰局第285章 目的第520章 戰略轟炸第41章 載譽而歸第170章 報道第81章 遭遇戰第241章 奮起直追第94章 決戰在即第498章 僵持第588章 核技術第224章 險象環生第172章 警戒艦第347章 刻不容緩第574章 豁然明朗第337章 好高騖遠第399章 欲蓋彌彰第239章 天生缺陷第272章 空中屏障第486章 預警機第402章 外強中乾第193章 偷襲計劃第90章 青出於藍第411章 出兵大西洋第433章 最後的機會第203章 勢在必行第43章 出頭鳥第431章 冒險第392章 繼續前進第598章 再赴前線第366章 雞肋第409章 航空兵收尾第35章 逼談第630章 霸權第239章 從容應對第205章 謹慎應戰第545章 陸海之爭第244章 最後的努力第103章 餘波第156章 戰略偵察機第83章 前仆後繼第205章 謹慎應戰第169章 轉移第366章 雞肋第30章 始作俑者第171章 殊途同歸第93章 挑戰書第5章 元勳第22章 迫敵決戰第285章 目的第31章 外交家第169章 轉移第74章 機不可失第217章 無能爲力第490章 飛蛾撲火第170章 報道第298章 主力艦的舞臺第449章 最後衝刺第266章 煙霧彈第186章 太空競賽第121章 掐準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