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 矛盾

帝國風雲sodu

顯然,在一九四五年的上半年,瓜分英國是同盟國集團最重要的事情。

事實上,如何處置英國,準確的說是誰充當佔領軍的主角,還關係到了同盟國集團能否繼續存在下去。

表面上,矛盾主體是德意志第二帝國與意大利。

關鍵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國曾經承諾讓意大利參與攻佔英國的作戰行動,並且答應在戰後與意大利共同管理英國。問題是,在英國突然宣佈投降之後,意大利艦隊的重要性大幅度降低,而德意志第二帝國則想利用這一點,壓制住意大利,讓意大利無法在戰後的歐洲充當主角。

結果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國反悔了。

當時,德意志第二帝國給出的理由是,英國是在本土沒有遭到直接攻擊的情況下向同盟國集團投降的,因此德意聯軍並沒有攻打英國本土,德意志第二帝國也就沒有必要兌現之前做出的承諾。

顯然,這個理由極爲牽強。

不可否認,英國確實是在本土遭到攻擊之前投降的,但是導致英國投降的直接原因是制海權落入了德意聯合艦隊手裡,使英國喪失了保衛本土的基礎,因此本土遭到攻擊也就無法避免。說得簡單一些,如果沒有意大利艦隊,就不可能奪取北海的制海權,哪怕意大利艦隊沒有參加多佛海戰,也發揮了極爲關鍵的作用,甚至是導致本土艦隊出港作戰、並且進入多佛海峽的主要原因。更重要的是。如果沒有意大利艦隊。就算公海艦隊在多佛海戰中打了大勝仗,德軍也未必能夠攻打英國本土。

顯然,在迫使英國投降的關鍵性因素中,就包括了意大利艦隊。

這樣一來,意大利就爲迫使英國做出了重大貢獻,也就有理由要求在英國獲得利益,即獲得佔領區。

問題是,意大利有能力與德意志第二帝國對抗嗎?

不可否認,在這場大戰中,意大利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但是從重要性上講,意大利並不是集團中必不可少的成員。

同盟國集團中,必不可少的只有中國與德意志第二帝國。

也就是說,意大利在同盟國集團中處於可有可無的地位。特別是到了大戰後期,當勝利在望的時候,意大利的地位就更低了。

事實上,在大戰期間,意大利軍隊的表現也算不上出色。

比如,在北非戰場上,意大利軍隊就被英軍打得落花流水,等到德軍出馬,纔算穩住了陣腳,並且取得了隨後的重大勝利。在其他戰場上。意大利幾乎沒有做出貢獻,只是在德俄戰場上投入了大約三十萬兵力。

顯然,在德意志第二帝國高層看來,即便沒有意大利,他們也能取勝。

這樣一來,德意志第二帝國自然會處處排擠意大利。

至於戰後的歐洲格局,意大利的影響力就更加有限了。

大戰已經證明,戰後的國際秩序由國家的綜合實力決定,而與德意志第二帝國相比,意大利簡直是微不足道。

到大戰結束的時候。意大利的綜合國力連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四分之一都不到。

根據雙方政府的統計數據,在大戰結束後的第一年,意大利的工業規模僅相當於德意志第二帝國的五分之一,工業產值爲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六分之一,農業生產規模也只有德意志第二帝國的三分之一。此外。在技術領域,意大利與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差距更大。在看不見的軟實力方面。比如政治影響力,外交關係等方面,意大利與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差距有如雲泥。

顯然,德意志第二帝國根本就不會把意大利放在眼裡。

根據後來披露的資料,在一九四四年底,德意志第二帝國就針對戰後的歐洲秩序制訂了一份極爲宏偉的計劃。這其中,關鍵就是打壓意大利,不讓意大利成爲歐洲強國,只是德意志第二帝國同盟集團內的一個重要盟友。

爲此,德意志第二帝國自然要阻止意大利在獲取紅利階段坐大。

問題是,德意志第二帝國並不甘心成爲歐洲的霸主,甚至不甘心成爲西方的霸主。

當時,在德意志第二帝國高層,有一種共通思想。這就是,在經歷了兩次規模浩大的世界大戰、付出了極爲慘烈的代價之後,德意志第二帝國理應取代英國與美國,成爲唯一的世界霸主。

這下,問題來了。

事實上,在英國投降之前,德意志第二帝國就已經淪落爲同盟國集團中的老二,頭號強國的位置已經被中國奪去了。

根據戰後公佈的數據,從一九四二年開始,中國就成爲了同盟國集團中的純輸出國,即中國輸出的戰爭資源超過了從集團中獲取的資源,而這主要就集中在中德軍事貿易中,即中國提供給德意志第二帝國的軍事物資要比獲取的多得多,德意志第二帝國已經轉變成爲純輸入國。

這一點,在戰後就反映了出來。

在戰後的大結算中,德意志第二帝國總共欠下了六十億帝國金馬克的戰爭債務,其中欠中國的就有五十二億。

這是個什麼概念?

整個大戰期間,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戰爭支出爲五百四十八億帝國金馬克。

也就是說,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戰爭支出中,有百分之十來自中國提供的戰爭藉助。

當然,中國提供的幫助,實際上不止這麼點。要知道,這只是雙方正規軍事貿易,沒有包括中國提供的無償援助。

根據中國官方的資料,在整個大戰期間,中國爲盟友提供的無償援助超過了一百億帝國金馬克。這其中,三分之二都提供給了德意志第二帝國。把這一部分算上的話,德意志第二帝國在大戰期間支出的費用,有將近四分之一來自中國。如果把其他借貸算上,則有三分之一來自其他國家。

事實上,正是金融上的關係,決定了戰後的世界秩序。

這也直觀的反映出,在這場大戰中,中國纔是最大的贏家,而且中國必然成爲戰後的世界頭號強國。

這樣一來,中國高層自然會謀求成爲戰後唯一的世界霸主。

爲此,中國就得采取相應的行動。

這一點,在一九四三年就反映了出來,即在沒有取得太平洋戰場的決定性勝利時,中國就出兵印度洋,開闢了印度洋戰場與中東戰場。到一九四五年初,中國已經在這兩個戰場上取得了重大勝利。到英國正式投降的時候,除了敘利亞與伊朗的大部分地區之外,中東與海灣地區都在中國軍隊控制之中。爲了獲得蘇伊士運河的通行權,中國軍隊甚至在二月初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空降行動,趕在德軍之前佔領了蘇伊士運河東面的西奈半島,並且及時出兵控制了巴勒斯坦地區。

顯然,中國的總體戰略,就是把德意志第二帝國限制在歐洲與北大西洋上。

說白了,中國要想成爲戰後唯一的世界霸主,就得壓制德意志第二帝國,不能讓德意志第二帝國擴大影響力。

這樣一來,意大利的價值就不小了。

根據戰後解密的資料,在一九四五年一月份,中國與意大利就達成了秘密協議,中國支持意大利出兵英國,而意大利則支持中國在北非西部地區的軍事行動,並且爲中國在大西洋中部地區的擴張行動提供幫助。

也正是在中國的支持下,意大利艦隊纔敢於搶在德軍之前進駐斯卡帕灣,並且隨後與德軍一同進入朴茨茅斯港。同樣的,中國海軍表現得較爲剋制,只是應意大利的要求,出動空降兵佔領了幾座機場。

由此可見,在德意矛盾背後,實際上是中德矛盾。

說白了,中國扶持意大利,就是不想讓德意志第二帝國在歐洲坐大,然後通過意大利來限制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戰略擴張。同樣的道理,德意志第二帝國壓制意大利,也是爲了迅速成爲歐洲獨一無二的霸主,成爲西方世界的領袖,然後才能在全球範圍內與中國競爭,成爲世界霸主。

顯然,意大利只是夾在兩個超級大國之間,被雙方利用的工具而已。

由此也看得出來,在英國投降之後,局勢是相當混亂的。

這導致了一個嚴重後果,即佔領英國本土的行動花了太多的時間,並且消耗了同盟國集團的實力。

這場佔領行動一直持續到一九四五年底。

雖然在此期間,中德意三國的軍隊都表現得比較剋制,沒有發生直接衝突,但是在局部地區,仍然暴露出了很多問題。

比如,在確定倫敦的佔領區的時候,三國軍隊就差點火併。

所幸的是,這一局面沒有維持太久。

原因很簡單,美國還沒有戰敗,如果同盟國集團在英國問題上決裂,那麼笑到最後的就是美國了。

更重要的是,誰也承擔不起破壞同盟國集團團結的罪名。

這樣一來,就只能通過談判協商來解決問題了。

一九四五年三月底,在瓜分英國的軍事行動即將宣告結束的時候,中德意三國終於開始就劃分佔領區的問題進行談判。

第196章 新式武器第167章 血誓第308章 好景不長第583章 威脅與合作第560章 準備不足第175章 夜戰第144章 決戰時機第17章 軍人的職責第281章 潛艇警戒線第297章 傳奇將領第555章 從艦到岸第323章 海峽之戰第169章 打壓第302章 衝動與理智第190章 收手第401章 將才第226章 表現形式第8章 人間地獄第93章 特殊任務第92章 信心第213章 手到擒來第134章 首敗第66章 走向戰爭第139章 坐以待斃第25章 死有其所第463章 轉戰大西洋第125章 素質第一第4章 總統第88章 同胞兄弟第342章 戰戰兢兢第294章 有想法第129章 破交與反潛第216章 爭分奪秒第67章 高難度任務第400章 兩害相權第215章 急功近利第61章 戰爭危機第124章 各有打算第408章 最後的機會第5章 明爭暗鬥第66章 滅頂之災第142章 南下第587章 技術決定未來第23章 將計就計第494章 出其不意第322章 最後的機會第404章 毀滅之路第309章 致命一擊第161章 交代第44章 新興強國第257章 關鍵島嶼第157章 僱傭兵第342章 戰戰兢兢第460章 特種作戰第192章 工程師第176章 重頭戲第138章 深入大洋第393章 避實就虛第577章 信號第268章 臆測第198章 回家第490章 飛蛾撲火第618章 短暫的繁榮第44章 你追我趕第78章 新任務第524章 能源第131章 抱陳守舊第125章 參戰前談判第38章 大東溝第226章 表現形式第86章 圍攻第56章 機遇與風險第37章 看熱鬧第231章 第二印度洋艦隊第38章 大東溝第292章 高下立見第514章 後繼乏力第154章 結局已定第257章 關鍵島嶼第105章 最後的希望第23章 將計就計第183章 等待時機第394章 拉鋸戰第32章 立場第217章 無能爲力第78章 新任務第341章 進攻開始第228章 厚積薄發第612章 決裂第13章 恐懼的滋味第118章 急流勇退第98章 伏擊圈第400章 兩害相權第108章 備戰第181章 替身第122章 決戰在即第202章 最後之戰第471章 耐心等待第627章 應急手段第69章 毅然決絕
第196章 新式武器第167章 血誓第308章 好景不長第583章 威脅與合作第560章 準備不足第175章 夜戰第144章 決戰時機第17章 軍人的職責第281章 潛艇警戒線第297章 傳奇將領第555章 從艦到岸第323章 海峽之戰第169章 打壓第302章 衝動與理智第190章 收手第401章 將才第226章 表現形式第8章 人間地獄第93章 特殊任務第92章 信心第213章 手到擒來第134章 首敗第66章 走向戰爭第139章 坐以待斃第25章 死有其所第463章 轉戰大西洋第125章 素質第一第4章 總統第88章 同胞兄弟第342章 戰戰兢兢第294章 有想法第129章 破交與反潛第216章 爭分奪秒第67章 高難度任務第400章 兩害相權第215章 急功近利第61章 戰爭危機第124章 各有打算第408章 最後的機會第5章 明爭暗鬥第66章 滅頂之災第142章 南下第587章 技術決定未來第23章 將計就計第494章 出其不意第322章 最後的機會第404章 毀滅之路第309章 致命一擊第161章 交代第44章 新興強國第257章 關鍵島嶼第157章 僱傭兵第342章 戰戰兢兢第460章 特種作戰第192章 工程師第176章 重頭戲第138章 深入大洋第393章 避實就虛第577章 信號第268章 臆測第198章 回家第490章 飛蛾撲火第618章 短暫的繁榮第44章 你追我趕第78章 新任務第524章 能源第131章 抱陳守舊第125章 參戰前談判第38章 大東溝第226章 表現形式第86章 圍攻第56章 機遇與風險第37章 看熱鬧第231章 第二印度洋艦隊第38章 大東溝第292章 高下立見第514章 後繼乏力第154章 結局已定第257章 關鍵島嶼第105章 最後的希望第23章 將計就計第183章 等待時機第394章 拉鋸戰第32章 立場第217章 無能爲力第78章 新任務第341章 進攻開始第228章 厚積薄發第612章 決裂第13章 恐懼的滋味第118章 急流勇退第98章 伏擊圈第400章 兩害相權第108章 備戰第181章 替身第122章 決戰在即第202章 最後之戰第471章 耐心等待第627章 應急手段第69章 毅然決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