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節 論畫

蘇寅恪道:“不必拘禮。現在既不在朝中,便無須爲官位所限,我現下不是宰相,只是來友人園宅作客的一閒時人。”

徐琅聽之,大笑道:“你雖自認爲閒時人,我卻不敢苟同。連當朝宰相都爲閒時人,我等豈非閒外人?”

蘇寅格道:“你可不閒,居於山水園宅,視其色,聞其聲,嗅其香,食其味,眼、耳、鼻、口怎能閒之?”

蘇寅恪的趣語讓雲束忍俊不禁。

蘇寅恪望見她,道:“還未請教這位娘子的身份。”

陳均白替她回道:“其乃破巖之妻。”

他們便圍坐在石桌旁,對着天光水色,飲酒談話。

蘇寅恪道:“ 恪有一願,藏之日久,還望子嶔成全。”

徐琅道:“請言。”

蘇寅格道:“我聽人言,你宅中所養畫師畫藝甚好,可比媲宮中畫師。所以,我想請貴宅畫師爲我作一幅畫。”

徐琅道:“蘇兄言重了,那不過是外人虛傳,我宅中的畫師平日信筆隨畫還行,一旦讓他在宴飲集會上作畫,便會頻出紕漏,惹人恥笑,又怎麼能夠爲你作畫呢?”

蘇寅恪道:“子嶔過謙了,貴宅畫師所作之畫技法成熟,線條細緻,章法嚴謹,爲京中王公官吏所贊。子嶔不願讓其爲恪作畫,何必以此搪塞?”

徐琅覺察到蘇寅恪言語上的忿意,搖首道:“我不曾欺騙你。我宅中畫師已經被我遣走了。”

蘇寅恪訝異道:“你怎甘心將手中這塊玉石拱手送給他人?”

徐琅只道:“他若是玉石,也僅是塊雜玉,而不是一塊質感細膩的美玉。”

蘇寅恪被他的話弄糊塗了,遂詢問:“你的意思是他作畫手法不到位?不應該呀。”

徐琅亦道:“不是。”

“他德行有虧?”

“也不是。”

“那你爲何如此貶低他?”

徐琅並沒有立即解答他的疑惑,反是意態閒適,自斟自酌了起來。

雲束雖然面上沉穩,心裡也是極其好奇答案。在蘇寅恪的幾次催促下,徐琅喝足了松花酒,才擱下酒杯,伸了個懶腰,含笑道:“因爲他不實。”

蘇寅恪越發不解,追問道:“何爲實?”

徐琅危坐正言:“實乃畫師作畫之根蒂。如果畫家只一味抽摹、借鑑前代畫家的作品,而不加以思辯,所作之畫必然缺乏神韻靈性。”

陳均白道:“翰長是說那位畫師只知師古,卻不注重寫實?”

徐琅道:“正是。”

陳均白問:“那你以爲什麼樣的畫作纔可稱爲大家之作?”

徐琅道:“山水畫首推畫坊郭大家,花鳥畫餘崇野逸人徐氏。雖然郭氏與徐氏善工領域不同,他們的畫作卻有共通之處。”

陳均白問:“是何?”

“形神兼備,筆鋒靈活,意境閒逸。”徐琅朗聲道。

蘇寅恪道:“按你之言,國朝有幾人能稱得上大家?”

徐琅道:“三人,其中兩人便是剛纔提到的徐氏與郭氏。”

蘇寅恪好奇地問:“那第三人呢?”

徐琅作揖道:“琅愧忝其列。”

蘇寅恪愣了片刻,仰頭大笑,笑甫,亦作揖道:“如此,還請徐大家替恪作副畫。”

徐琅笑道:“蘇兄之求,小弟焉敢不從。不知你要何種類型的畫?”

蘇寅恪道:“我想要一副山水畫。”

徐琅道:“山水畫上未有人,便少了幾分趣味。今日大家有緣得聚於此,不如把今日聚會之人移到春山上,作幅《春山宴飲圖》。如何?”

蘇寅恪道:“便按你的意思來辦。”

他們於湖心亭中飲至夕陽漸隱,羣鳥歸山才散。

徐琅和蘇寅恪醉臥於霞光晚風中。雲束和陳均白只飲幾杯,還未到醉的程度。陳均白向酡顏主人告別。主人只半撩開眼皮,虛虛地睇他一眼,再度閉合上眼。

前來的僕役駕着一葉小舟載他們到岸邊,又一路送至門口才停下。

僕役爲開門時自己冷淡的態度而道歉。他道:“二位可能有所不知,近兩年朝中實行新政,廢除部分沒有實際用處的官職。大人的職位雖襲先制,仍然爲聖上草擬詔令,但由於與其他文官的職事相重,地位漸漸下降,俸祿也不復從前了。半個月前,又因爲宅中妻妾不和睦的小事,被朝中諫官參了一本,安了個治家不當的名頭。聖上降了他的官職,讓他在家中反省。過去和大人交惡的小人趨上門來嘲諷他。大人受不了他們的打擾,趁夜搬離家宅,住到冷落已久的私人園宅裡,又怕那些人再找到這兒來,便叮嚀我們把外面的落葉保留着,營造沒有人居住的假象。”

陳均白因連續幾月未出門,並不知道這些事,當下面呈凝色,道:“未曾想子嶔竟遭遇如此窘境。我卻全然不知。”他話中透露出幾分痛心和愧怍。

他又問道:“我稱呼他‘翰長’,他爲何沒有糾正?”

僕役道:“大人說,名字只是一個代稱,與一個人的才學、品行不掛鉤,因而叫什麼都無所謂。我想大人未糾正郎君,多半是這個原因。”

見陳均白神色黯然,僕役遂安慰道:“郎君不必自責。其實,今日能夠同郎君和夫人見面,大人很高興。住在這冷落的園宅,不時有朋友登門,這件事比做高官更讓大人開心。”

雲束與陳均白順道搭上歸家商客的牛車往城內去。

雲束見他一直緘默,遂搖了兩下他的手臂,問道:“聖上又實施了誰的新政策略?”

陳均白遲緩須臾,方道:“蘇相。”

雲束怔了怔,遂也着眼思索,良久,轉望明暗交織的夜色,開口道:“快到了。”

他們下車後,又在夜市州橋中吃了碗餛飩,纔回宅中。

第四十節 溫成第二十節 輪轉第十三節 御侍三十四節 委蛇第十五節 車轎第十三節 誕子第七節 處罰(1)第三節 欲求番外 十年生死兩茫茫(貳)第十三節 誕子第二十四節 皇子第十八節 發冠第二十二節 推卻第二十三節 來謁第三節 欲求第十九節 解釋第七節 書齋三十四節 委蛇第三節 欲求第一章 燈火將盡 第一節 魏宮(1)第七節 書齋第二十六節 夜雨第十二節 太后第二十三節 來謁第六節 敬茶第二十六節 夜雨第十六節 昭君第十四節 恩寵第九節 故人第十三節 誕子第六節 丟玉(2)第三十一節 竊物第二十節 越史第四節 藏鉤第七節 書齋第三十九節 花朝第三十三節 離間(2)第二十二節 推卻第二十七節 月恆第二十三節 來謁第八節 處罰(2)第四節 藏鉤第二節 魏宮(2)第四節 記憶第三十九節 花朝第四節 記憶第十三節 御侍第九節 故人第二十三節 來謁第十七節 安壽第三節 欲求第三節 集歡(1)第二十四節 皇子第七節 書齋第三節 欲求第三十節 貴妃第十七節 三願第二十五節 幼悟第十三節 御侍第二節 帝后第四節 記憶第三章 山月不知人事改 第一節 回宮第三十七節 交鋒第十六節 金橘第十四節 歸家第十六節 金橘第四節 記憶第十九節 毓璃第三章 山月不知人事改 第一節 回宮第十二節 太后第十五節 靖榮第三十八節 求官第二節 離閣第三節 欲求番外 十年生死兩茫茫(壹)第二十節 越史三十四節 委蛇第三十八節 求官第三節 醉語第二節 帝后第二十三節 春賞楔子 國滅·繁華歇(貳)第十二節 有孕第三十六節 借輿第六節 敬茶第三十節 貴妃第十六節 金橘第十一節 聖上楔子 國滅·繁華歇(貳)第四節 記憶第二十八節 議親第二十四節 皇子第二十二節 推卻第五節 畫生第二十六節 夜雨第三節 集歡(1)第七節 書齋第二十五節 國喪
第四十節 溫成第二十節 輪轉第十三節 御侍三十四節 委蛇第十五節 車轎第十三節 誕子第七節 處罰(1)第三節 欲求番外 十年生死兩茫茫(貳)第十三節 誕子第二十四節 皇子第十八節 發冠第二十二節 推卻第二十三節 來謁第三節 欲求第十九節 解釋第七節 書齋三十四節 委蛇第三節 欲求第一章 燈火將盡 第一節 魏宮(1)第七節 書齋第二十六節 夜雨第十二節 太后第二十三節 來謁第六節 敬茶第二十六節 夜雨第十六節 昭君第十四節 恩寵第九節 故人第十三節 誕子第六節 丟玉(2)第三十一節 竊物第二十節 越史第四節 藏鉤第七節 書齋第三十九節 花朝第三十三節 離間(2)第二十二節 推卻第二十七節 月恆第二十三節 來謁第八節 處罰(2)第四節 藏鉤第二節 魏宮(2)第四節 記憶第三十九節 花朝第四節 記憶第十三節 御侍第九節 故人第二十三節 來謁第十七節 安壽第三節 欲求第三節 集歡(1)第二十四節 皇子第七節 書齋第三節 欲求第三十節 貴妃第十七節 三願第二十五節 幼悟第十三節 御侍第二節 帝后第四節 記憶第三章 山月不知人事改 第一節 回宮第三十七節 交鋒第十六節 金橘第十四節 歸家第十六節 金橘第四節 記憶第十九節 毓璃第三章 山月不知人事改 第一節 回宮第十二節 太后第十五節 靖榮第三十八節 求官第二節 離閣第三節 欲求番外 十年生死兩茫茫(壹)第二十節 越史三十四節 委蛇第三十八節 求官第三節 醉語第二節 帝后第二十三節 春賞楔子 國滅·繁華歇(貳)第十二節 有孕第三十六節 借輿第六節 敬茶第三十節 貴妃第十六節 金橘第十一節 聖上楔子 國滅·繁華歇(貳)第四節 記憶第二十八節 議親第二十四節 皇子第二十二節 推卻第五節 畫生第二十六節 夜雨第三節 集歡(1)第七節 書齋第二十五節 國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