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殿門前鋪着紅毯的十幾級臺階兩邊的漢白玉欄杆上,繫着一些紅綢製作的大紅花,花與花之間是相連着的,中間的綢幅並未固定,不時地隨着寒涼的風吹而蕩動着。
臺階下緊接欄杆的位置,大殿門前延伸下來的紅毯的兩側,陸次排開數十名同樣身着墨綠色織繡蟒袍、頭戴烏紗三山帽的太監,皆保持着欠身的姿勢,兩兩隔着紅毯面對面站着。
衆太監身後約莫兩丈遠的位置,則分別置着十幾面掛有紅綢的大鼓,衣着統一的教坊司男樂工們正手握鼓錘有節奏地敲着不緊不密的鼓點。
在氣勢磅礴的樂鼓聲中,江抒與朱常洵並行沿着長長的紅毯一路向前,直到走到距離殿前臺階幾步遠的地方,方纔停了下來。
接着,便有禮官上前宣佈大禮開始,然後翻開手中的大紅封帶有“囍”字的小冊子,念起什麼普天同慶、共享昇平之類的內容。
那是一篇很長的喜書,江抒頂着沉重的鳳冠很不耐煩地聽他念完的時候,差不多已經是一炷香的功夫以後了。
然後,就是參拜儀式,按照禮官的指示,向皇帝、太后、皇后、鄭貴妃以及各宮嬪妃行叩拜大禮。
待到參拜結束,一行人由建極殿西側的右後門出去,穿過後宮、御花園、順貞門,經神武門出宮後,江抒微微擡頭,看到太陽已經轉到正南方。
此時,裝飾奢華的八擡大紅花轎早已等在門外,朱常洵之前所騎的那匹頭系紅花的棗紅色高頭大馬也已經被牽到此處。
看到他們出來,負責在外迎接的幾個嬤嬤立即快步迎上前來,將手中的大紅蓋頭給江抒蓋上,同時也爲朱常洵繫上中間帶有大紅花的紅披。
而後,簇擁着扶江抒上了花轎,又等朱常洵翻身上馬後,便自動退於一邊,吩咐轎伕起轎。
一行浩浩蕩蕩地沿着大理石鋪就的平整路面一路向西,過北上門、北上西門、乾明門,繞過承光殿,走過橫貫太液池的玉河橋,再過櫺星門,不久之後,便由敞開着的西安門出了皇城。
迎親、送親隊伍就在西安門外的南北走向的皇牆西大街等候,均是背南面北的,迎親隊伍排列在城門以北,送親隊伍排列在城門以南,恰如其分地將門口的位置留給了朱常洵和江抒的一馬一轎。
大婚儀仗只負責大禮的參拜過程,無須出皇城相送,待到朱常洵的馬和江抒的花轎進入隊伍後,就止步停了下來。
而位於迎、送親隊伍最前面的禮樂隊則次舉起手中的笙簫嗩吶鑼鼓,敲打着沿着熱鬧非凡的皇牆西大街向前行去。
接下來,整個隊伍也開始在街道中間開出來的道上緩慢前進。
江抒坐在輕微晃動的花轎之中,不知自己是許久沒吃東西的緣故,還是頭上的鳳冠太重,還是轎子太過封閉、蓋頭太過厚悶,又或者是昨晚淋了半夜的雪,感染了風寒,只覺得整個人有些昏昏沉沉,便將蓋頭的前面掀開,搭在鳳冠上,倚着轎壁閉起雙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