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2章南北議和

一六五三年三月間,圍繞南京展開的大戰,終於停歇。

在這一戰之中,清軍主動放棄了南京和淮南,看上去損失極大,可實際卻以空間換得了重整旗鼓的時間,並且重創了勁敵東海鎮,挑起南明內部不和,實現了既定的戰略目標,不能算是失敗。

隆武朝與浙系,則瓜分了此次大戰,所斬獲之地,各自擴大了地盤,都有一定收穫,唯獨東海鎮賠了個底朝天。

不過,隨着趙銘撤回江東,主動退出了戰爭,將自己邊緣化,各方忙於掙權奪利,瓜分果實,趙雜毛不來更好,各方都沒功夫關注他。

清軍撤過淮河之後,阿濟格坐鎮徐州,幾十萬清軍屯駐于山東、河南,建立起一道穩固的防線。

在長江一線,清軍的防線,因爲武昌陷落而崩潰後,清軍終於穩定了陣腳。

這讓滿清逐漸結束了多爾滾死後的混亂,從手忙腳亂的應對,變得氣定神閒起來。

在穩住了對外的戰事後,順治的地位穩固,滿清的政治正是進入順治時代。

這時明朝佔據江南和淮南之後,版圖擴大,便需要兵馬守衛,大軍在湖廣、淮南一線鋪開之後,只能勉強與清軍對持,無力北上開戰。

再加上,隨着清軍對明朝的威脅減少,明朝內部唐魯兩派的矛盾,重新浮現,明朝精力被牽制,滿清的處境便安全起來。

此時,明朝忙於消化新收復之地,加上內部分裂,短時間不可能威脅滿清,但是滿清爲了麻痹明朝,依然繼續推行示弱的政策。

三月中旬,滿清使者內院學士馮銓,狀元呂宮,爲首的使團,再次南下,抵達南京,與明朝進行議和。

消息一出,南京明廷內部,分歧便更加明顯,儲君朱以海爲首的浙系,極力反對議和,而隆武朝廷內部,大學士堵胤錫也不贊成議和。

二十八日,南京城皇宮,承天殿內。

朱聿鍵身穿明皇龍袍,頭戴翼善冠,端坐在皇位上,司禮監大太監龐天壽,站在皇帝身旁,兩側則是上百位身穿官袍的官員。

滿清使者到達南京,進駐驛館的消息,在南京城中已經傳開了,在大臣中引起了激烈的反響,使得原本就出現裂痕的隆武朝廷,更加的撕裂。

這時,朱聿鍵掃視衆人,然後沉聲說道:“最近清使進駐南京之事,想必諸位愛卿已經有所耳聞,今日朝會,朕遍與諸位愛卿,商議這件事,不知諸位愛卿,對此有什麼看法?”

朱聿鍵說完,何騰蛟立時出列,行禮說道:“陛下,天下動盪數十載,民心思定,而我朝如今尚無能力,徹底驅除清軍,臣以爲與清軍議和,仿南宋先例,可行也!”

朝會之前,朱聿鍵召見了內閣諸位大學士,目的就是給屬下大臣通通氣,讓內閣統一意見,支持他與滿清議和。

浙系勢力雖然強大,但是主要是在地方上,隆武朝廷之中,主要還是擁護隆武的官員,而只要朝中官員能支持議和,議和就很容易達成。

何騰蛟在朱聿鍵說完,第一個便出來贊成議和,便是將整個朝會的基調定下來,讓官員們明白,皇帝有意議和,大學士贊成,下面哪個不開眼的敢反對,政治前途不要呢?

可是,在隆武朝廷之中,偏偏就有不開眼的,站在百官之首的朱以海,立時出列行禮,沉聲說道:“陛下,臣以爲此事萬萬不可!建奴入關,殺我百姓,毀我宗廟,如今大仇未報,北京尚在建奴之手,如何能夠議和?”

朱以海一發話,朝堂之上,儲君一黨立刻就站出來,紛紛附和,反對議和。

朱以海不贊成議和,其中原因很多,但最關鍵一點,卻是關呼他與浙系的切身利益。

浙系要維持龐大的軍費開銷,繼續掌握地方財政,需要有一可藉口,而唯有主戰,只有打仗,藩鎮存在纔算合理。

若是議和,沒有仗打,那各鎮帥臣,便沒有理由,繼續保持強大的軍事勢力,在政治上會陷入被動,被人攻擊。

朱聿鍵想要廢除朱以海的儲君之位,扶立自己的兒子爲太子,朱以海想要坐穩儲君之位,便必須獲得浙系軍閥的支持,而作爲回報,朱以海便必須維護浙系軍閥的利益。

朱以海的反對,在朱聿鍵的意料之中,不過朝廷之中,浙系畢竟人少,若是能夠獲得內閣的支持,朱聿鍵相信還是能夠通過決議。

何騰蛟聽了朱以海的話,立時出來,責備朱以海不考慮實際情況,不體恤百姓,他屬下的官員傅上瑞,也跳出來,攻擊朱以海。

何騰蛟的政治主張,一項都是削弱藩鎮,加強中央集權,現在有皇帝的支持,他自然極力主張議和。

只要明朝與滿清達成合意,明朝就沒必要維持如此龐大的軍隊,何騰蛟便有藉口,去削弱浙系諸鎮,實現他削弱地方,權力收歸中央的政治理想。

有皇帝暗示,加上何騰蛟等一大批主和派的支持,議和的聲音,立刻就壓過了朱以海。

這時,端坐在皇位上的朱聿鍵,臉上不禁露出一絲笑意。

而正當他準備表明立場之時,堵胤錫卻忽然出列,他旁邊的大學士萬元吉想要去拉,卻沒有拉住,讓堵胤錫走到了大殿中央,大聲行禮道:“陛下,臣反對議和!”

堵胤錫在隆武朝之中,威望很高,身邊聚集了一大批主戰派,他一發話,殿上立刻安靜下來,所以人都將目光投向他,空氣瞬間凝固。

殿上的官員,大多聽見了風聲,知道皇帝想要議和,夠聰明的大臣,自然都是順從君心,許多人沒想到,堵胤錫會站出來反對。

明眼人一下就能看出,是皇帝想要義和,堵胤錫站出來,不是和皇帝作對麼?

隆武皇帝的暗中支持下,本以爲議和能夠順利通過,可是不想,堵胤錫居然胳膊肘往外拐,提外人說話。

一時間,朱聿鍵臉色頓時陰沉起來,沉聲道:“堵學士爲何反對?”

第291章八旗進攻第222章趙鐵棒師入淮江第238章攻佔大沽口第780章趙鐵棒是坑逼第472章急往馳援第1045章挑撥離間第130章路遇阻擊第588章趙銘出海第1097章歸化侯安樂公第469章空間換時間第198章缺少人才第683章半渡而擊第584章宣傳造勢第556章突出重圍上第896章最後的晚餐第369章蘇鬆常三府第1036章逆城市化第1015章進入戰場第476章天意如此第757章投靠姜襄第447章偉大的思想家趙銘第820章組閣施政第九十九章國無儲君第676章就這家了第345章謀取呂宋第206章東海的使命第220章船隊北上第998章我要攤牌了第581章擴軍備戰第1062章暗度陳倉第586章緊急求援第436章給傅上瑞設套第1011章預設戰場第368章清軍撤軍第369章蘇鬆常三府第254章存在差距第231章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第四十二章趙博安欲學武藝第192章排槍矛林第1047章鳥羽合戰上第380章激戰武進第708章干涉戰爭第338章豪格南征第555章出賣趙銘第486章渡海援遼第465章朝鮮歸降第538章攻陷泰州第1042章南洋橡膠園第159章插秧建堡第1033章割地賠款第一百章抗清低潮第736章軍資交易第986章像極了蒙古帝國的沙俄第743章收取福建第819章漢王攝政第667章草堂相談第280章突襲安平第六十四章十萬八旗下江南第597章遼東風起第697章清軍撤軍第180章浙江反攻第1025章糧荒第459章轉進旅順第八十二章魯王君臣第304章何長庚成仁第933章淘金熱第508章排槍擊潰第554章援軍出現第291章八旗進攻第232章四板斧第1061章瞞天過海第731章移民南洋第208章小六部第543章生死激戰第674章孫可望兵敗第932章接見使者第955章欺人太甚第833章送子入質第267章偷師西夷第861章太上皇第217章逐出戰兵第253章初戰受挫(爲掌門)第484章隔間對持第522章政變下第378章重組東林第544章萬歲衝鋒第一一零章請封儲君第134章再陷鎮江第530章籌劃伐周第239章漢化派第935章突襲敵營第529章問計洪承疇第660章逐鹿中原第1095章樂極生悲第299章國士無雙第241章旅順第733章挖漢王牆角第935章突襲敵營第671章禍水東引第八章常山趙子龍
第291章八旗進攻第222章趙鐵棒師入淮江第238章攻佔大沽口第780章趙鐵棒是坑逼第472章急往馳援第1045章挑撥離間第130章路遇阻擊第588章趙銘出海第1097章歸化侯安樂公第469章空間換時間第198章缺少人才第683章半渡而擊第584章宣傳造勢第556章突出重圍上第896章最後的晚餐第369章蘇鬆常三府第1036章逆城市化第1015章進入戰場第476章天意如此第757章投靠姜襄第447章偉大的思想家趙銘第820章組閣施政第九十九章國無儲君第676章就這家了第345章謀取呂宋第206章東海的使命第220章船隊北上第998章我要攤牌了第581章擴軍備戰第1062章暗度陳倉第586章緊急求援第436章給傅上瑞設套第1011章預設戰場第368章清軍撤軍第369章蘇鬆常三府第254章存在差距第231章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第四十二章趙博安欲學武藝第192章排槍矛林第1047章鳥羽合戰上第380章激戰武進第708章干涉戰爭第338章豪格南征第555章出賣趙銘第486章渡海援遼第465章朝鮮歸降第538章攻陷泰州第1042章南洋橡膠園第159章插秧建堡第1033章割地賠款第一百章抗清低潮第736章軍資交易第986章像極了蒙古帝國的沙俄第743章收取福建第819章漢王攝政第667章草堂相談第280章突襲安平第六十四章十萬八旗下江南第597章遼東風起第697章清軍撤軍第180章浙江反攻第1025章糧荒第459章轉進旅順第八十二章魯王君臣第304章何長庚成仁第933章淘金熱第508章排槍擊潰第554章援軍出現第291章八旗進攻第232章四板斧第1061章瞞天過海第731章移民南洋第208章小六部第543章生死激戰第674章孫可望兵敗第932章接見使者第955章欺人太甚第833章送子入質第267章偷師西夷第861章太上皇第217章逐出戰兵第253章初戰受挫(爲掌門)第484章隔間對持第522章政變下第378章重組東林第544章萬歲衝鋒第一一零章請封儲君第134章再陷鎮江第530章籌劃伐周第239章漢化派第935章突襲敵營第529章問計洪承疇第660章逐鹿中原第1095章樂極生悲第299章國士無雙第241章旅順第733章挖漢王牆角第935章突襲敵營第671章禍水東引第八章常山趙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