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2章 差不多了哈

風輕輕,雪漫漫,而斐潛三個人的談話依舊在繼續。

斐潛所說的,雖然龐統和徐庶有些不是很清楚,也對於這一張世界地圖的真假並沒有一個比較完整的概念,但是並不妨礙龐統和徐庶將這樣的知識先記在腦海裡,然後日後再慢慢的進行覈對和完善。

可以說,漢代的優秀的士族子弟,對於新鮮事物的感知力和學習的態度,就算是後世的許多人也未必能夠達到的。後世的一些人,更多的喜歡將自己擺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憑藉着僅有的知識就十分願意的,積極主動的給他人戴帽子,下定義,同時還會擺出一副是看得起你才這樣說你的架勢出來,然後在其中獲得心理上面的優越感和滿足感……

而徐庶和龐統,雖然並不是所謂的儒家傳統,但是對於斐潛的說辭,雖然多有不解,但依舊一副虛心接納的態勢,而且有意思的是,並沒有因爲斐潛沒有將華夏之地畫在地圖的最中央,就表示什麼心理或者是生理上面的不適感。

龐統看着世界地圖說道:“某曾以爲,天下不過九州,如今看來,這天下何止九州,九十九州都有了……”

徐庶也是點頭,然後思索了一會兒之後卻說道:“可惜了……路之遙遙,山高水遠啊……朝廷也曾拓西域,然西域督護未能長久……這方天地雖大,然人力卻有盡時,不知何時方能如同士元所說,坐擁這天下,嗯,九十九州……”

斐潛點頭說道:“知天下之大,方明自我之小。今日取出此圖,並非立時安排南征北討,搶地掠丁,而是想讓二位知道,不要被眼前方寸之地所束縛,天下之大,只要吾輩願意,何處不可去得!”

古代封建王朝,大多數都是因爲土地大量兼併的原因導致了王朝的基層結構崩塌,其實說到底便是封建制度之下,皇權和相權之間的爭奪。皇權需要更多的自由民,才能提供充足的國家稅收,但是以大地主士族階級爲主的相權,則是希望能得到更多免稅土地,獲得更多的佃農獲取財富,從這個角度來說,皇權和相權是對立的。

不過,也並非不可調和。

斐潛推出的三代軍功爵田賦制度,就和漢武帝時期的推恩令是一樣的模式,只不過從藩王擴大到了全數的人而已。既然連皇家貴胄藩王子孫,都需要推恩才能享受優厚待遇,普通的士族百姓又如何不能需要軍爵就長久擁有土地的所有權利?

因此當斐潛推出軍功爵田賦制度之後,雖然多少是有些意見,但一來並北沒有太多的大士族,二來因爲有漢武這樣的政令先例,因此基本上推行下來,並沒有太大的阻力。

不過接下來,就不僅僅是要並北了,還要在左馮翊進行推廣,可以想象,肯定會遇到一些原有關中的士族的阻擾,因此自然需要先和徐庶在思想上做出相應的溝通和統一。

尤其是作爲左馮翊的政策執行者,必須充分的瞭解斐潛當下的施政目標和未來的方向,纔會在執行的時候不出問題。反正後世不是經常說,要業績,先開會麼?

開會爲了什麼,便是統一思想唄。

斐潛看了看徐庶說道:“不過元直所言也是有理,想要取天下之地,便不能採用古法……所謂上古之時,地不過方圓百里千里,人不過千人萬人,如今大漢疆域萬里,人丁更以千萬爲計,豈能同一而論?”

“法亦如此,古人之法乃古人適時事所創,今人豈可一成不變,照搬硬套?”斐潛笑笑,然後說道,“某曾聽聞,有人言聖人微言大義,天下之事無所不包,無所不納,更有事事均求聖人之言爲佐者……故而,古法不可爲今法,更不可爲萬世法,因時因而定,方爲正道……”

也不是說古代書籍不可信,而是說就連有傳承的有專門的家族來寫的漢代史書,也有許多文過飾非的東西,更何況那些文化斷層的區域的所謂後世編纂的書籍或者美名其曰的某某史書了。

如今到了漢代,見到許多之前在歷史書籍當中從未見過的東西,瞭解了之前在後世從不清楚的事項,斐潛的觀念也是在一點點的變化當中。

很淺顯的事情,就比如說歷史書會寫漢代曾經有多少的戰爭,有多少的戰役,統兵將領是誰,然後結果怎樣,但是基本不會寫當時爲什麼要發動這個戰爭,其中又有什麼得失……

文字上似乎永遠都是出兵多少人,戰勝或是戰敗,然後糧草用了多少,兵卒死傷了多少,但是對於戰役的意義卻很少涉及,基本沒有。

漢人爲何能喊出強漢的口號,或許漢武帝只是一個引子,將整個仇恨值全部引燃了而已,尤其是在並北,斐潛才真正體會到漢代人對於南下劫掠這些胡人的痛恨,這種仇恨甚至綿延到了今天,尤其是在斐潛針對於鮮卑的戰爭當中,採用那些被俘的鮮卑人作爲苦役的時候,沒有任何一個人會和斐潛談及什麼人權啊,自由啊,天賦平等啊什麼的,只會很坦然的說這裡需要多少人手,哪裡需要多少人手,就像是這些不是人而是貨物一般……

然後在這些鮮卑奴隸當中,似乎也是很少有人會跳出來,或者是暗地裡,說要平等,要自由,要人權等等,多數只會計較眼前賣了多少氣力自己能不能承受,幹完活之後有多少吃食,至於人權什麼的,未來爲何物云云,對這些鮮卑奴隸來說,都是屬於屁一樣的東西,虛無縹緲只剩下個氣味。

大多數的並北的漢人,尤其是那些農夫,都認爲採用鮮卑奴隸來作爲替代勞役,是斐潛的一個天大般的善政,而且百分百的支持,希望斐潛能夠持續保持下去。

這就是時間上的差別,導致人民在觀念上面的差異。

但是這些東西,歷史書上會寫麼?

不管古今中外,當記載歷史還是人,而不是永遠只有0和1的機器來做這樣的事情的時候,便必然會有情感和取捨,甚至是掩蓋和修改。

龐統之前說的大宛戰役,官方歷史上大多數說漢武帝是爲了索要汗血寶馬,然後先禮後兵,修築了一個同等身的黃金寶馬,讓使者帶到大宛去求購汗血寶馬,結果大宛國不僅沒有同意,還將派去的漢使先劫後殺,還是先殺後劫,反正沒能回來,漢武帝才勃然大怒,派了兵馬和貳師將軍征討西域。

щшш ●тt kдn ●¢Ο

但是實際上呢?

稍微經過大腦思索一下,就知道如果一個等身大小的黃金馬有多麼的重,縱然體型上縮水一些,也有大概一個立方吧,一立方黃金啊……

然後從長安要運送到西域,這樣的一個重量需要多少人來進行搬運,路途之上但凡有坑坑窪窪,然後漢初的道路,所用的二輪馬車也好,牛車也罷,若是碰到些泥地爛路,先不管怎麼搬上車的,但凡遇到車輪卡住的時候,至少二十噸的重量要讓這些民夫拿手擡麼?

好吧,不是黃金,是黃銅,那麼一個立方的黃銅也有兩噸半左右!

然後漢史官記載這樣的“金馬”是作爲禮品,順順利利的拉到中亞去了,然後大宛國王耍賴了,殘暴無道的不僅殺漢使,還劫貨了。

所以按照漢武帝的脾性,就算是真的有這樣的事情,這個所謂的金馬,很有可能不僅不是黃金的,還有可能是中空銅的,就外面一層薄薄的銅片而已,然後拿着這個要去換大宛的國寶……

因此官方的史官,會將事實的真相全部一五一十的寫在史書當中麼?

當然,漢武帝其實也有逼迫西域和匈奴決裂,然後成爲漢家的附庸,展示自身的肌肉的意味在內,但是落在竹青之上的,永遠便是經過了權衡的文字。

官方的有做刪改和修飾,那麼民間的呢?

民間的也是如此,甚至更厲害。

華夏民間的,都被正統的史官稱之爲野史,根本不帶正眼看的,但是如果按照這樣的說法,在西方因爲王國經常變換不定,所以這些所謂的歷史大多數都是有教會裡面的人記載,所以其實從這個角度來說,西方早期大多數的歷史都是民間的野史……

有一種說法,聖經其實就是中世紀前的民間版本歷史書,但是古蘭經裡面都說寫聖經的那羣該死的背神者是篡改了神的語言,然後捧着聖經裡面的人又說那些白帽子的傢伙一會兒說他們的神用兩天創造世界,一會兒又說是用了四天,還有的說用了六個月,就連這個都扯不清楚,那還說個毛啊……

那個歷史是真實的?

那個說法纔是正確的?

和自己所學所瞭解的一切相符就是正確的?

和自己舊有的習慣不符合,不適應的就是錯誤的?

若真是這樣,那和古代的那些愚鈍酸儒有什麼區別?

世界很大,斐潛打算自己親自去看看,就算是自己看不了,也可以將這些東西傳播下去,讓後代的人去看,去了解。斐潛覺得,這個或許纔是他來到漢代真正的意義,而不是搶了多少女人或者是佔了多少地。

當然,斐潛覺得現在最爲重要的,便還是先要改變人的思維,漢代士族的思維,引導他們擡起投來,從盯着腳下,變成向外望去……

不過這條路,相對較難。

就像是曾經有人說過,其實世界上的事情莫過於改變一個人的思維,當一個人的思想形成了某種結構,習慣了某種邏輯之後,不管是外界怎樣的刺激,都會導致這個人下意識的採用原有的結構和邏輯去解析這些事情,如果是不符合這個結構和邏輯的,便會被其否決,甚至連稍微去研討和查詢一下都不願意,只想着全數否決。

因爲這樣可以省事情。

不過整體來說,徐庶和龐統的表現讓斐潛覺得還是很不錯,至少並沒有需要斐潛用多大的氣力去說明其實華夏並不是世界的中心,也不需要表示爲何這個世界輪廓是這般的模樣……

而這些問題,都是斐潛只能用“差不多”,“大概吧”的詞語來掩飾和搪塞的東西。

徐庶是真的在認真的考慮着斐潛的話語,沒有所謂陽奉陰違的跡象,就連說起來和左馮翊關係並不大的龐統,都是在認真的討論和研究當下斐潛做出的這些行政舉措。

“天下之大,足以容納十倍漢民,故而無需在當前之地上你爭我奪,糾纏不休……同樣一份兵力,或許在華夏,只能取得一城一縣,然而在外域,則可獲得十倍之地!”斐潛點了點西域之地,說道,“大宛號稱六萬勝兵,然後呢,被貳師殺得丟盔卸甲,幾近亡國……而貳師之兵兵卒,原爲何人,想必二位也是知曉……”

“凡漢地之內,皆行漢律,藩王推恩,大夫軍爵,欲獲田地,除開疆闢土之外別無賞賜!”斐潛輕輕敲擊着桌案,說道,“長此以往,或是你我,或是你我子孫,必然可在東海觀濤,可在西域策馬,可在南疆而渡,可在北漠而牧!”

只有內外的政策待遇差,才能刺激到這個已經在華夏子弟有些捆手捆腳的士族子弟向外發展,自然也就對於大漢帝國來說更爲有利。

“故而,關中之地,左馮翊之內,也許同樣推行並北田賦,三代軍功爵等政令,不容有失……元直,此事不易,可願爲之?”

斐潛的意思很簡單,就是天下土地多的是,此處沒有便可以在別處獲得,在中原霸佔土地不僅會受到皇權的制裁,而且還要受到斐潛這樣類似推恩令一樣的三代軍功爵的制約,但是在漢代疆域之外的土地卻沒有這麼多的限制。

當然,向外就意味着直接面對風險。

不過,斐潛向來不推崇不勞而獲,甚至在很多時候都是強調付出多少便收穫多少,這個理念和漢代大多數的士族子弟的觀念也是相符的,所以只能說風險多大收益多大罷了,否則置那些天天把腦袋系在腰帶上,浴血奮戰,就是爲了博殺一個出身的將士於何地?

這樣的行政策略如果真的執行下去,當到了帝國管控不了疆域的時候,必然會出現問題,如同唐朝的安祿山,不過這個確實是歷史的未來方向之一,就像是漢擴大了一圈,唐擴大了一圈,明再擴大了一圈,然後明朝腦抽抽的傢伙說是要閉關鎖國,然後就折損在清的手中了。

就像是後世所謂業績治百病的說法一樣,只要是帝國處在上升勢頭當中,就算是有問題也會迅速的找到方法解決掉,只有在停步不前的時候,這個帝國纔會被這些雜碎拖向深淵。

徐庶沉默了許久,思索了好一陣子,才說道:“謹遵君侯之令,某定於左馮翊推行君侯軍爵田政,若有懈怠,甘領責罰。”

怎麼可能沒難處?

只不過既然斐潛已經說道了這個份上,徐庶便只能盡全力去做,如果在具體推行當中碰到了什麼難題,到那個時候再具體問題具體解決罷了。

不過在一旁的龐統卻有些其他的問題。

這一次龐統從荊襄來,其實很大的原因就是因爲斐潛在並北經營的不錯,而且是很不錯,超出了大多數人能夠理解的,能預料的範圍,自然也就落到了龐德公爲首的荊襄士族的眼中。雖然並北很遠,荊襄士族的人也不太願意拋棄故地,跑到並北來,但是並不意味着這些荊襄士族就沒有旁支,就沒有相思龐德公從子龐統一樣的人物……

所以龐統一開始的時候就和斐潛說得很清楚,他就是一個客卿,他就等於是荊襄的一個考察代表,來觀摩和研究斐潛如何在並北做出如此的成績的,然後根據情況,荊襄士族纔會覺得是不是要進入天使輪又或是魔鬼輪什麼的。

這個漢代誰都不傻,沒有哪個九十以上數值的人物,就會因爲一句話一餐飯然後就是死心塌地的變賣家產拋家棄子的前來賣命。

所以龐統需要更深一步,更加深刻的去知道斐潛是如何崛起的……

甚至代替荊襄士族,去掌握這其中的奧秘。

可問題是,龐統雖然聰慧,但是很多東西還是不懂啊,比如經濟學,比如博弈論,像是最簡單的劣幣良幣、破窗效應等等的正反應用,都是一無所知,所以更加不明白爲何平陽就像是磁石一樣,將周邊不僅是胡人的,甚至是河東的,關中的,乃至於冀州、荊襄等等區域的財富都吸引過來……

最關鍵的是,似乎沒有看到斐潛做出什麼特別的政令和舉措啊?

當龐統試着將這個問題提出來的時候,原本預估着斐潛可能不會說,或者是不肯明說,畢竟在龐統觀念裡面,若是連自己都看不清,想不明白的事情,就足可以稱之爲奧秘絕學之類的東西了……

而這樣的東西向來都是不輕易傳授的,所以龐統只是試試而已,卻沒想到斐潛哈哈一笑,然後說道:“這個麼,其實不難……說起來你們也差不多都看到了……”

差不多?

龐統都快抓狂了,什麼叫差不多,而且還說都擺在自己的面前,自己等於是都看到了,只是自己不能明白罷了?

都看到什麼了?

都能明白什麼啊?

“啊呀呀!”感覺自己智商受到了凌辱的龐統,不服氣的跳將起來,叫道,“元直,你看看他說的,彷彿我等就是愚鈍不堪之人一般,就連擺在面前的都看不明白!元直你給某評評理!有沒有這樣的人啊!”

歷史有多種讀法,多一種觀點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隻從一種觀點出發,完全否定不同見解,那麼,即使這個觀點是正確的,也會緣其狹隘,而扼殺了歷史存在的意義。因爲,讀史不僅僅是爲了認識真理、獲取經驗,更因爲我們是人,我們擁有永不疲倦的好奇心,我們要從歷史中獲取溫情、愛、尊重、寬容和樂趣。再次感謝將作者菌地小說當論文看的人,這是我的榮幸。

第2710章想要不要可以要第1700章 錯亂弟2176章白與黑第3021章碌碌無爲和碌碌尤爲第1558章 生死立判(加更)第2941章他鄉臨睨極,鹹魚不相見第3044章新亂世的老變化第2764章 新老朋友第八六七章 叩長安(十四)第1506章 被征服的第2530章有人目光短淺有人關注未來第3264章 找鑰匙第1165章 百思不得其解第3290章 愛乾乾不幹滾第八二六章 草原上的風(二)第2137章肉食動物第1490章 誰是誰的英雄第七六七章 城門中推斷第2351章智慧侷限性第2620章南中,究竟是什麼中第3323章 死戰死戰第3012章無餘無語也無虞第2402章服從測試第三八五章 衰敗的平陽第2099章不就是開個玩笑麼第1172章 試驗田第五六四章 對於漢弩的改進第九三九章 前進的轉折第2780章 荀彧失查自請罪,曹操假慰起疑心第2984章合則勝第四六二章 我們是朋友第2091章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一六七章 遺珠於淵第1576章 沙盤之論第1496章 誰布誰的圈套第1005章 雨中兵馬第六三九章 胖子沒人權第2907章狂者東走,逐者亦東第1061章 權衡利弊的問題第1637章 天下何爲重第3466章 輕重第三九八章 攻城第一三三章 師兄的弟子第九六六章 陰山下的酒水第八八二章 不速之客(七)第3061章或許是千百年相同的答案第3376章 一點小計劃第1758章 時機第3210章 逃第五九四章 不同的作戰模式第2667章先行一步第1742章 真吃飯假食客第2647章家族之中齷齪第1705章 計劃和猜想第八一九章 人心見人心(一)第一六九章 春風依舊笑桃花第八三七章 活着不容易(五)第2563章新年將至小變化第2226章致命失誤第3345章 人物當中的人物是誰的人物第2939章城下相送罷,長夜將至矣第1580章 欲取之必先予之第七八二章 忙碌的徐羽第2559章兵強馬壯小策略第1679章 渠道第四十六章 和呂布的第一次第2102章孔明你是瘋了麼第六六七章 時間差第1747章 是一起的還是分開的第2855章一把火第四八五章 基層的改良(月票欠賬1/17)第1660章 造謠者第3323章 死戰死戰第3098章 搶東垣第1039章 戰場外也不輕鬆第2194章何爲刁民第四零零章 鬼面第1865章 大道既隱,天下爲家,唯求小康第3443章 天下豈惟第1056章 生老病死選無可選第四五三章 改革開放的意義第九九六章 前人老套路第2984章合則勝第九四四章 是勝戰還是敗戰第2317章打臉的文章,歷史的車轍第2054章話外有話,變中有變第1293章 月牙第3333章 大驚喜第五零六章 刺殺第1720章 衆口難調第2782章 夏侯知交遍天下,父母不如朋友親第1500章 誰是誰的人第1200章 祁山之戰的變化第九十章 蒯家三兄弟的話題第1160章 試煉場第五十七章 拖拉的劉辯(聖誕節加更)第1496章 誰布誰的圈套第四六五章 一塊肉骨頭第十九章 記名弟子第3186章 一江冰水向東流(加更)
第2710章想要不要可以要第1700章 錯亂弟2176章白與黑第3021章碌碌無爲和碌碌尤爲第1558章 生死立判(加更)第2941章他鄉臨睨極,鹹魚不相見第3044章新亂世的老變化第2764章 新老朋友第八六七章 叩長安(十四)第1506章 被征服的第2530章有人目光短淺有人關注未來第3264章 找鑰匙第1165章 百思不得其解第3290章 愛乾乾不幹滾第八二六章 草原上的風(二)第2137章肉食動物第1490章 誰是誰的英雄第七六七章 城門中推斷第2351章智慧侷限性第2620章南中,究竟是什麼中第3323章 死戰死戰第3012章無餘無語也無虞第2402章服從測試第三八五章 衰敗的平陽第2099章不就是開個玩笑麼第1172章 試驗田第五六四章 對於漢弩的改進第九三九章 前進的轉折第2780章 荀彧失查自請罪,曹操假慰起疑心第2984章合則勝第四六二章 我們是朋友第2091章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一六七章 遺珠於淵第1576章 沙盤之論第1496章 誰布誰的圈套第1005章 雨中兵馬第六三九章 胖子沒人權第2907章狂者東走,逐者亦東第1061章 權衡利弊的問題第1637章 天下何爲重第3466章 輕重第三九八章 攻城第一三三章 師兄的弟子第九六六章 陰山下的酒水第八八二章 不速之客(七)第3061章或許是千百年相同的答案第3376章 一點小計劃第1758章 時機第3210章 逃第五九四章 不同的作戰模式第2667章先行一步第1742章 真吃飯假食客第2647章家族之中齷齪第1705章 計劃和猜想第八一九章 人心見人心(一)第一六九章 春風依舊笑桃花第八三七章 活着不容易(五)第2563章新年將至小變化第2226章致命失誤第3345章 人物當中的人物是誰的人物第2939章城下相送罷,長夜將至矣第1580章 欲取之必先予之第七八二章 忙碌的徐羽第2559章兵強馬壯小策略第1679章 渠道第四十六章 和呂布的第一次第2102章孔明你是瘋了麼第六六七章 時間差第1747章 是一起的還是分開的第2855章一把火第四八五章 基層的改良(月票欠賬1/17)第1660章 造謠者第3323章 死戰死戰第3098章 搶東垣第1039章 戰場外也不輕鬆第2194章何爲刁民第四零零章 鬼面第1865章 大道既隱,天下爲家,唯求小康第3443章 天下豈惟第1056章 生老病死選無可選第四五三章 改革開放的意義第九九六章 前人老套路第2984章合則勝第九四四章 是勝戰還是敗戰第2317章打臉的文章,歷史的車轍第2054章話外有話,變中有變第1293章 月牙第3333章 大驚喜第五零六章 刺殺第1720章 衆口難調第2782章 夏侯知交遍天下,父母不如朋友親第1500章 誰是誰的人第1200章 祁山之戰的變化第九十章 蒯家三兄弟的話題第1160章 試煉場第五十七章 拖拉的劉辯(聖誕節加更)第1496章 誰布誰的圈套第四六五章 一塊肉骨頭第十九章 記名弟子第3186章 一江冰水向東流(加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