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西方不亮東方亮

11日,大年十五首/發

參加全體代表大會的河南代表團第一個抵京,未來24小時,全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與特別行政區的代表將陸續到京。

這一天,大洋彼岸發生了一件大事。

美國東部時間11日上午8點30,花旗銀行執行總裁邁克爾古斯都宣佈與美國銀行的合併談判失敗,隨後代表董事會向紐約地方法院申請破產保護。

擁有205年曆史的花旗銀行破產了!

消息傳出,紐約三大股指全線暴跌,道斯在開盤15鍾後宣佈暫停交易,標準普爾與納斯達克也先後在130之前宣佈暫停交易。

花旗銀行破產,既在投資者的預料之中,但又讓投資者震驚不已,因爲他們潛意識中拒絕接受這種事實。

年全球金融危機時,花旗銀行就差點步“雷曼兄弟”後塵、成爲美國最先倒下的大銀行。與8前不同,16年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不但來得更加迅猛、波及面更大,到來的“時機”還非常不好。

當年,小布什還沒卸任,國際局勢相對緩和,各國能夠及時出臺救市政策。

“雷曼兄弟”倒閉後,美國政府立即出臺“7500元救市方案”,拯救了瀕臨破產的美國各大投資銀行。花旗銀行從中獲得多億救助資金,起死回生,幸運的度過了金融危機。

金融危機結束前。賈培爾以“剔除有毒資產”地方式給美國各大銀行送了一份大禮。

到2012年。美國度過金融危機地時候。花旗銀行對經營業務做了調整。分離掉了大部分風險投資。資產結構發生很大變化。在美國政府地幫助下。花旗銀行做了一次“洗心革面”地大手術。

好景不長。剛剛緩過起來地花旗銀行隨同美國經濟再次走上了下坡路。

20133年初。第一輛採用複合蓄電池與超導電動機地新概念轎車在中國誕生。參與聯合研製地家中國汽車廠商預計在2013年年底到2011初之間陸續向市場推出實用型電動轎車。預計在2015年前生產銷售150萬輛。

隨後。中國政府決定建設覆蓋全國地電動汽車充電站網絡。推廣普及電動汽車。

這一年。中國地汽車年生產量達到2550萬輛、銷售量達到2430萬輛、總銷售額557C元。三項數據均超過了美國地1740萬輛、1850萬輛與5260元。成爲名副其實地頭號汽車生產與消費國。

面對中國地挑戰,美國政府陷入了兩難境地

全球性金融危機結束之後,中國率先實施相對緊縮的貨幣政策,從市場上收回過量投放的貨幣,防止出現資產泡沫。歐洲各國也先後轉變政策,從刺激經濟轉變爲穩定經濟。當時各主要經濟體中,還在繼續刺激經濟的只有美國與日本。

日本“情有可原”,畢竟日本是外向型經濟,日元適度貶值對出口有利。

美國不收緊銀根,反而繼續擴大貨幣發行量,就顯得有點“無法原諒”了。

然而繼續增發貨幣,對美國來說也是非常無奈的選擇。

在國內就業環境沒有明顯好轉、國內消費相對疲軟的情況下,美國必須依賴出口刺激經濟復甦。增加貨幣發行量,使美元適度貶值,對刺激出口有很大幫助。對美國汽車工業來說更是如此,要想在國際市場上與中國生產地全電動汽車競爭,只能壓低銷售價格。爲了保證在賬面上盈利,使投資者對美國仍然有信心,就只能通過美元貶值變相降低美國汽車的出口價格。

除了刺激出口之外,美國還得在科研項目上投入更多的資金。

爲了使國內消費者購買“國貨”,美國政府必須出臺“消費補貼”政策。

可以說,每一項政策都需要投入鉅額資金。在此情況下,美國只能繼續施行寬鬆的貨幣政策,向市場投入更多的貨幣。

也就在這個時候,埋下了花旗銀行倒閉地禍根。

在政府政策的刺激下,花旗銀行爲美國三大汽車公司提供了鉅額貸款。據花旗銀行公佈的數據,到20166年底之前,提供給福特汽車公司的貸款爲318元、通用汽車公司爲277億美元、克萊斯勒汽車公司爲19億美元。

毫無疑問,這是一場“豪賭”。

20166年,福特汽車公司的總銷售額僅爲544元、毛利潤24元、淨利潤不到13元,通用汽車公司分別爲5211億、27億與1美元,克萊斯勒汽車公司分別爲388211億與8元。

由此可見,美國三大汽車公司根本無法償還鉅額欠款。

導致花旗銀行做出“戰略性失誤”的根源是美國政府的政策。2年,美國政府分別向福特、通用與克萊斯勒三家公司提供了27億、24與18億美元地“特別項目研究資助經費”,鼓勵三家汽車公司開發全新蓄電池與電動汽車。隨後,美國各大新聞媒體廣泛報道了該消息,宣稱美國能夠在2015年之前攻克科研難關,生產出不亞於“複合蓄電池”的高級蓄電池。

當時,不但花旗銀行向三大汽車公司提供鉅額貸款,美國其他銀行也不例外。

區別是,摩根通

美國銀行的政策要謹慎得多,提供給汽車廠商的貸款少得多。

後面發生的事情就用多說了。

美國至今沒能研製出2級複合蓄電池,三大汽車公司中地克萊斯勒已經在2015年年底破產重組,福特連續3年虧損,通用僅能依靠高端市場勉強維持。

如果沒有20166年爆發的金融危機,花旗銀行不會這麼快就慘淡收場。

與C8年時截然不同,當時小布什多少還能出臺一些救市措施,幫助慘淡經營地美國金融企業度過難關,爲下一屆總統打下一個比較好的基礎。16年金融危機爆發時,羅迪克因爲“軟禁門”醜聞面臨彈劾威脅,共和黨控制了國會衆議院、民主黨控制着國會參議院,兩院地嚴重分歧削弱了政府的救市能力。弗雷德裡克上臺時,花旗銀行已經資不抵債,差地只是向法院申請破產保護。

當時,弗雷德裡克還試圖拯救花旗銀行。

在聯邦政府地協助下,花旗銀行與美國銀行進行合併談判。雖然美國銀行的情況好不了多少,但是弗雷德裡克私下保證,只要兩家銀行合併,聯邦政府將與聯邦儲備銀行一同爲其提供鉅額救助資金,仿照2009年的辦法,剝離兩家銀行的“有毒資產”。

只是,談判最終因爲兩家銀行的分歧而破裂。

花旗銀行要求在合併後地“美國-花旗銀行”中佔有55%的股份,而美國銀行則要求獲得至少50%的股份。5%的差距,最終使合併談判破裂。

合併失敗,花旗銀行只能向法院申請破產保護。

11日下午,美國聯邦政府財政部部長出面宣佈,聯邦政府將按照早期與花旗銀行簽署的協議,爲花旗銀行儲戶提供25萬億美元的提款擔保權。

這一消息產生地效果並不明顯。

破產時,花旗銀行一共有128萬億美元的儲蓄存款與投資產品,其中儲蓄存款就高9萬億。聯邦政府只提供了一半的儲蓄存款擔保,意味着另外一半的儲蓄存款與所有投資產品得不到任何保證。

隨後,聯邦儲備銀行行長伯恩宣佈,聯邦儲備銀行爲所有花旗銀行客戶提供提款擔保。

直到這條消息公佈,恐慌情緒纔得到有效控制。

花旗銀行宣佈破產時,總資產僅有美元,其中固定資產佔了元,股票市值不到500元;而花旗銀行的債務達到6783元,即便變賣所有固定資產,虧損也超過了2000元。

聯邦儲備銀行爲花旗銀行客戶提供擔保,意味着至少虧損2000元。

這不是一般地虧損,爲了穩定市場,聯邦儲備銀行至少需要向市場注入金。加上股價暴跌造成的損失,聯邦儲備銀行必須向市場注入7000元,才能平息花旗銀行的倒閉風波。

花旗銀行只是倒下的第一家美國大銀行,後面還有摩根通與美國銀行。

當天下午,紐約三大股指再次跌停,先後在130之前宣佈停盤。

花旗銀行倒閉,不但在美國金融市場引起了12級地震,也迅速波及到了歐洲、共和國等世界各主要經濟體的金融市場。

次日,澳大利亞、首爾、上海、香港、新加坡、孟買、法蘭克福、巴黎、倫敦等多個金融市場的股市指數全面下跌,跌幅最少的上海達到57%,最大地倫敦超過了17%。

花旗銀行宣告破產,不但宣告美國金融危機進入“”,也是金融危機向全球蔓延的標誌件。

從中日東海戰爭結束,到花旗銀行倒閉,不到半年,全球性金融危機的預言變成現實。

雖然世界各國都在第一時間內出臺了救市政策與救助措施,但是所有人都相信,這場金融危機將徹底改變世界面貌。

按照一些“悲觀”專家的話來說,以花旗銀行倒閉爲標誌的20177融危機是以“雷曼兄弟”倒閉爲標誌地融危機的延續。因爲美國、日本等主要經濟體在2008年爆發地金融危機結束後沒有采取正確措施,爲下一場金融危機埋下了禍根,所以20177年金融危機不是偶然事件,而是必然事件。

在這些專家的眼裡,全球性金融危機只是開始,遠不是結束。

受到悲觀情緒地影響,一夜之間,全世界的投資者都把未來看得極爲慘淡。

西方不亮東方亮,共和國成爲了黑暗世界中地唯一亮點。

很多兄弟反映第四卷很“格式化”,閃爍也承認這點,因爲第四卷是全書最重要的轉折點,可以說是書裡新時代的開始。全球性金融危機與全球性經濟危機是後面情節的重要背景,本卷還牽涉到了共和國的政權交接,在前面三卷的絕對主角紀佑國淡出的同時,需要塑造一個新的國家領導人,因此閃爍在第四卷用了多章介紹大背景,爲後面做好鋪墊。也許這給很多喜歡本書的兄弟帶來了不便,甚至反感,閃爍在次表示歉意,畢竟這是一本戰略文,沒有總體戰略背景,後面很難寫出味道來。

第35章 軍士長第46章 好印象第48章 誰綁架誰第42章 一石激起千層浪第12章 實力第118章 關鍵的一小步第24章 軍事顧問第1章 鬼話連篇第84章 內訌第107章 走向決戰第69章 權益第44章 善後第111章 影響力第113章 倒計時第100章 老謀深算第173章 走向尾聲的信號第119章 最後的瘋狂第100章 全面動員第84章 戰火重燃第90章 大方向第125章 追趕者第89章 戰爭影響第145章 技術換產品第16章 實地考察第42章 人盡其能第123章 全面考慮第26章 民主共和日第114章 窮途末路第47章 準氣象武器第71章 劇7941第74章 情報網絡第136章 霸王硬上弓第39章 以小時計算的決戰第65章 軍備競賽第4章 重要證物第126章 步兵之王第76章 新時代的空中戰鬥第39章 正中下懷第6章 試驗部隊第74章 開盤第6章 前程第80章 輕重緩急第1章 關鍵事件第52章 虛驚一場第13章 政治風暴第11章 先下手爲強第6章 試驗部隊第27章 擋箭牌第32章 超級間諜第10章 意外中的意外第43章 和平利用第77章 戰略預備隊第68章 動員第81章 早死晚死第56章 最後的機會第96章 風暴高潮第175章 政治領袖第24章 金融風波第121章 長遠謀劃第128章 黯然離去第59章 低空坦克第32章 穩住朝鮮第79章 兩個基本點第46章 信號第137章 高瞻遠矚第4章 相互叫板第118章 低空力量第22章 心猿意馬第29章 法定程序第63章 王牌的實力第50章 亡羊補牢第91章 爲決戰做準備第50章 暗中交手第15章 統一陰霾第93章 政治進程第16章 海軍革命第131章 陰霾重重第53章 新式戰爭第78章 針鋒相對第99章 否極泰來第67章 黑色十五分鐘第48章 說服工作第22章 風向轉變第62章 絕對優勢第101章 戰略警戒第56章 由海向陸第71章 不公平的賽跑第30章 取捨第67章 緊急調整第49章 太空軍事力量第123章 進軍古巴第21章 戰爭到來第134章 趕盡殺絕第39章 笑傲長空第126章 步兵之王第53章 看不見的戰場第39章 九天之上第69章 階段性勝利第185章 戰火再起第46章 隔岸觀火
第35章 軍士長第46章 好印象第48章 誰綁架誰第42章 一石激起千層浪第12章 實力第118章 關鍵的一小步第24章 軍事顧問第1章 鬼話連篇第84章 內訌第107章 走向決戰第69章 權益第44章 善後第111章 影響力第113章 倒計時第100章 老謀深算第173章 走向尾聲的信號第119章 最後的瘋狂第100章 全面動員第84章 戰火重燃第90章 大方向第125章 追趕者第89章 戰爭影響第145章 技術換產品第16章 實地考察第42章 人盡其能第123章 全面考慮第26章 民主共和日第114章 窮途末路第47章 準氣象武器第71章 劇7941第74章 情報網絡第136章 霸王硬上弓第39章 以小時計算的決戰第65章 軍備競賽第4章 重要證物第126章 步兵之王第76章 新時代的空中戰鬥第39章 正中下懷第6章 試驗部隊第74章 開盤第6章 前程第80章 輕重緩急第1章 關鍵事件第52章 虛驚一場第13章 政治風暴第11章 先下手爲強第6章 試驗部隊第27章 擋箭牌第32章 超級間諜第10章 意外中的意外第43章 和平利用第77章 戰略預備隊第68章 動員第81章 早死晚死第56章 最後的機會第96章 風暴高潮第175章 政治領袖第24章 金融風波第121章 長遠謀劃第128章 黯然離去第59章 低空坦克第32章 穩住朝鮮第79章 兩個基本點第46章 信號第137章 高瞻遠矚第4章 相互叫板第118章 低空力量第22章 心猿意馬第29章 法定程序第63章 王牌的實力第50章 亡羊補牢第91章 爲決戰做準備第50章 暗中交手第15章 統一陰霾第93章 政治進程第16章 海軍革命第131章 陰霾重重第53章 新式戰爭第78章 針鋒相對第99章 否極泰來第67章 黑色十五分鐘第48章 說服工作第22章 風向轉變第62章 絕對優勢第101章 戰略警戒第56章 由海向陸第71章 不公平的賽跑第30章 取捨第67章 緊急調整第49章 太空軍事力量第123章 進軍古巴第21章 戰爭到來第134章 趕盡殺絕第39章 笑傲長空第126章 步兵之王第53章 看不見的戰場第39章 九天之上第69章 階段性勝利第185章 戰火再起第46章 隔岸觀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