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既見君子,雲胡不喜

在詹文君親手割裂詹氏一族的時候,徐佑帶着左彣來到錢塘縣衙門前。有了上次的經歷,守門的衙卒哪裡還敢張揚,見到徐佑態度很是和善,先讓另一人進去通報,然後躬身引着徐佑轉過照壁和蓮池,從喜門到了大堂,恭敬的道:“郎君,明府正在審案,您若是不急,不妨先到二堂等候。”

徐佑點點頭,正要邁步,得到消息的鮑熙已經迎了出來,揮手讓帶路的衙卒退下,拱手爲禮,道:“徐郎君!”

徐佑如今是齊民,舉止自當謹慎,躬身一揖,道:“鮑主簿!”

“不敢!”

鮑熙側過身,道:“請!”

跟着鮑熙進了二堂,這是縣令和幕僚們議事的地方。簡單的三間通舍,佈局簡陋,卻帶着肅穆之氣。

徐佑坐在東邊客位,有青衣小童奉上清茶,他端起和鮑熙遙舉做陪,抿了一小口,入口微澀,然後輕輕放下。

魏晉南北朝時茶文化開始興起,有“客來點茶,客辭點湯”的說法,這種習俗合乎世故人情,也合乎茶道的雅趣。後來到了宋朝,不知何故,逐漸變成了客來點茶湯卻不飲,等主人端茶,僕從高呼送客,從頭至尾,茶成了擺設和道具,也就是後來清朝時廣爲人知的“端茶送客”的由來。

鮑熙和徐佑也算是熟識,知道他無事不登三寶殿,懶得拐彎抹角的打機鋒,笑道:“郎君今日登門,可是有事相托明府?”

他是顧允的絕對心腹,無論何事,徐佑都沒有隱瞞的必要,道:“今日詹氏在至賓樓議事,主薄可知其詳?”

鮑熙略一皺眉,道:“上次他們在至賓樓裡大打出手,要不是明府趕到,還不知要鬧出多大的亂子。這次又是要做什麼?”

要說今日詹氏衆人齊聚,鮑熙沒有得到消息,徐佑是絕對不信的,身爲一縣主簿,這點耳目靈通都做不到,又如何協助顧允打理偌大的錢塘?

“據聞,郭夫人有意將詹氏的產業分給各房,詹珽也在其內……”

“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好一條脫身之計!”鮑熙目光閃爍,上下打量着徐佑,好一會才道:“不過,若鮑某所料不差,這必定不會是詹文君自己的主意……”

徐佑輕笑道:“郭夫人胸有韜略,非等閒女子,其他人皆碌碌之輩,焉能左右她的想法?”

鮑熙也是一笑,道;“看來徐郎對詹文君評價甚高!”他端起茶杯,輕輕吹去浮茶,道:“既然你們有了這等妙計,又來找明府何干?”

“一個詹珽無關要緊,分了家就足以讓他進退失據!可天師道卻不是那麼好說話,若席元達通過刺史府給錢塘縣行文,要明府裁定鹿脯丟失在前,詹氏分家在後,強迫詹氏一體賠付,到了那時,恐怕依然脫身不得!”

“這倒是個麻煩……”

正在這時,二堂跟大堂相連的那扇木門打開,顧允走了進來,看到徐佑大喜,道:“微之,上次約好三日後再會,你可倒好,攜了佳人跑到明玉山中逍遙去了,留我在此污濁處度日如年,好不氣人!”

徐佑笑道:“飛卿何苦捉弄我?要不是初來乍到就得罪了縣裡的貴人們,我又怎會失信於你呢?”

顧允捉住了徐佑的手,拉着他坐到主位的牀榻上去。雖然明知在這個時代,牀榻的實際意義就跟後世的長條板凳差不多,但兩個大男人這樣公然跌坐在牀上,實在讓徐佑覺得彆扭。

更痛苦的是,他無論如何不能將這種彆扭表露出來,否則一來失了風雅,二來,怕也要失去顧允這個朋友。

“你的事我都清楚,卻是無端被扯進了這場風波之內。且放寬心,無論他們鬧的如何,我保你平安無事!”

顧允膚白如玉,秀美柔和,近距離看去真是跟婦人無疑。尤其身上的薰香聚而不散,一絲絲的鑽入鼻中,讓徐佑頭暈眼花,真真的安能辨我是雌雄?

“謝過飛卿!”顧允接有主上的密旨,必然會傾盡全力保證自己的人身安全,徐佑對這一點還是很放心的,道:“只是詹氏……”

“詹氏也是可憐,家中安坐,禍至天來!”顧允嘆道:“天師道此次着實過分了點,七塊鹿脯就想吞下揚州七個中下等的世族,真是……”

“明府!”

鮑熙突然咳嗽了幾聲,打斷了顧允的話,道:“徐郎君今日來,是要告知詹氏的最新動向,別事容日後再聊不遲!”

顧允看了眼鮑熙,也知一時口快,說了不該說的話,對徐佑歉然道:“微之,非我故意隱瞞,實在是此中內情牽連廣泛,你知道少些,也少點煩惱!”

徐佑當然知道顧允剛纔話中提到的是什麼,他早從李易鳳那裡得知詳細內情,不過這時候卻不能露出分毫,笑道:“我像是自尋煩惱的人嗎?”

顧允佯裝作態,眯着眼瞧他,搖頭道:“不像,你像是樂天知命的……”

“樂天知命,故不憂!”徐佑大聲笑道:“知我者,飛卿也!”

顧允眼睛一亮,道:“微之也治《易經》?”

樂天知命,故不憂。此句出自《易傳?繫辭》。徐佑謙遜道:“略通一二,不敢言治!”

他越是如此說,顧允越是心癢癢,身子下意識的往前挪移了幾分,道:“今人皆以《易》爲占卜之書,微之以爲如何?”

魏晉南北朝時,《周易》的研究分爲了象數與義理兩派,簡單點說就是一個注重卦象的具體形式,一個注重探尋內中的哲學思想,尤其玄學興盛之後,《易》更大程度上變成了精神空虛的上流社會來尋仙問道的根本典籍。

徐佑察言觀色,笑道:“此言大謬!《易》講述的乃聖人之道,豈是裝神弄鬼之輩所能明瞭?”

顧允又趨前幾分,道:“此言何解?”

“《易》講了四種聖人之道,一是察言,二是觀變,三是制器,四纔是占卜,重占卜而輕其他,正如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豈不是大謬?”

這是《十翼》裡的論調,顧允既然對《易經》感興趣,自是讀過的,所以並不見異,道:“然察言、觀變、制器三道,又怎能同占卜相提並論?察言不過權術,觀變亦是中庸,制器乃教人取法自然,唯有占卜可通鬼神,趨吉避凶。四者皆聖人道,而占卜爲首,所以今人以《易》爲占卜之書,何爲大謬?”

《易經》博大精深,從古至今對其註釋者甚多,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也就造就了無數的學派和追隨者。有學派就有爭論,故而在清談興盛的這個時代,名流貴族們常常從《易》中發現論點,再從中尋找論據,最後進行論證。若是放到後世,這些人蔘加高考寫議論文,必定個個滿分無疑。

“易,變易也,隨時變易以從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通幽明之故,盡事物之情,而示開物成務之道也。聖人之憂患後世,可謂之矣。所以說《易》是憂患之書,有理而後有象,有象而後有數,先知義理,而後知象數,纔是真正的趨吉避凶。不通義理,只論象數,是堪輿家蠱惑人心之言!”

徐佑今天有事前來,實在不想跟顧允瞎扯淡,但時人以清談爲雅事,若是直接拒絕,顯得庸俗不堪,所以直接就把程頤的《伊川易傳》裡的理論抄來震一震顧允。

不過程學完全擯棄了象數占卜的老莊精義,取而代之以世俗倫理人情,最終目的是用來規範社會道德行爲。程頤的做法說實在的有點矯枉過正,雖爲理學大儒,但並非徐佑所愛。

顧允身子一震,低首望着地上的某處微小塵埃,道:“易是憂患之書……”猛然擡頭,目光如癡,道:“微之,今夜你我連榻夜話,無論如何都不能放你走了……”

徐佑哭笑不得,卻也只能先答應下來。又說了今日詹氏分家之事,顧允笑道:“無妨,若是刺史府行文,我先拖着就是。這等事其實都有理在,該怎麼判,存乎一心而已。微之,你給我句實話,是不是真的要幫詹文君?如果你開口,我就是硬判了詹珽自行賠付鹿脯也不是什麼難事,天師道和刺史府那邊,自有我頂着便是了……”

眼看鮑熙以手掩口,又要咳嗽連連,徐佑婉拒道:“飛卿牧守錢塘,正身、勤民、撫孤、敦本、修人,是一縣父母,非我一人之友,若因一己之私壞了你的聲譽,佑百死莫贖。只要能夠在律法允許的範圍內,暫時拖延一二,已是感激不盡!”

顧允微微一笑,不以爲意,轉頭對鮑熙道:“你看,此乃諍友,我之徐原也!”

三國時吳國大司馬呂岱有一個好朋友叫徐原,每逢他有過錯,徐原就據理以爭,還在衆人中議論,絲毫不留情面。呂岱非但不以爲意,還聞過則喜,在徐原逝世後更是痛哭不已,時人傳爲美談。

徐佑腦海中飛快的過濾了一番,確定這個徐原不是徐氏一族的先輩,不然顧允這個類比可要鬧出笑話來了。

這時大堂隱約傳來哭聲,鮑熙疑惑道:“明府,前堂審的如何了?”

顧允這才甩開袍袖,大呼道:“既見君子,雲胡不喜?卻忘了這檔事了!先生,此案大爲棘手,我特來尋你商議……”

第三十二章 風起於青萍之末第六十六章 崛起之路第二十二章 門閥第五十七章 審訊第五十章 新任祭酒第十六章 傾家蕩產只爲信第一百六十二章 竹紙第一百一十章 藏寶圖第一百四十七章 先勝一子第五十八章 長生盜第一百四十七章 先勝一子第八十五章 與女子辯第一百三十六章 言不虛,天大雨第一百二十三章 議策第十九章 可怕之極第五十一章 追更第四十二章 十幅畫的心動第一百五十六章 天經玉算第六十九章 青青翠竹,盡是法身第十四章 誰家國運可悠長第七十六章 浮雲一別後第六章 生而畏死,死不可畏第三十三章 白髮朱提第二十章 求之不得竊之可第六十五章 吳中細布第一百零二章 埋骨異鄉終有伴第七十一章 幕後第三十五章 山中名紙第七十三章 引君入甕第一章 道爲三一第五十一章 何爲道第九十五章 不惜一切第五章 揚帆南下第四十二章 陽關萬里,不見人歸第十章 反擊第一百一十八章 勝負瞬間第三章 垂死掙扎第四十五章 三萬兩白銀第二十三章 將合兩姓之好第十八章 圍殺第九十二章 困於潼關第一百零七章 半生不易,好好活着第八章 金玉策和虎鈐堂第四十一章 世間男兒皆如此第一百一十三章 風起時,誰補天第八章 定金丹第八十三章 虎嘯江淮第九十八章第一百二十一章 女曰雞鳴第一百一十四章 夜將至,血未燃第二十五章 牽一髮動全身第五十四章 先手第二十七章 站在此亭觀此園第八十一章 折梅一刀第一百二十三章 計中計第二十九章 巨蟒纏身第五十九章 壯士斷腕第九十六章 揮手別成都第四十二章 十幅畫的心動第三十六章 不負相思意第三十三章 舌如利刃第十一章 今之韓信第四十章 私會第四十六章 白骨無人收第七十九章 三尸五鬼紫亂朱第七十章 故燒高燭照紅妝第十章 秘府初成第六十七章 舊時明月舊時身第一百一十章 軼事第一百二十八章 光耀八極,與天相逐第一百零四章 清談細腰臺第八十四章 朝真第六十七章 舊時明月舊時身第二十九章 五言打油詩第七十七章 北國風光第十章 秘府初成第一百零七章 三都賦第九十五章 鶴鳴驚天下第七十章 盤螭將飛第十章 秘府初成第四十三章 挑撥第一百零六章 驚聞故人來第一百二十章 白衣雪,恨長絕第二十二章 門閥第五十五章 針鋒相對第七十八章 臥虎司來人第一百零九章 西市第一百三十二章 坐山觀虎鬥第七十一章 真真假假第一百零三章 帶你去殺人第二十八章 面聖第三十二章 如此境界第六十章 處處機心第五十六章 絕崖偶遇第五十六章 別去經年,人心易變第五十六章 可憐第一百一十八章 情之一字第九章 刺殺第十九章 道心玄微第五十二章 死人開口
第三十二章 風起於青萍之末第六十六章 崛起之路第二十二章 門閥第五十七章 審訊第五十章 新任祭酒第十六章 傾家蕩產只爲信第一百六十二章 竹紙第一百一十章 藏寶圖第一百四十七章 先勝一子第五十八章 長生盜第一百四十七章 先勝一子第八十五章 與女子辯第一百三十六章 言不虛,天大雨第一百二十三章 議策第十九章 可怕之極第五十一章 追更第四十二章 十幅畫的心動第一百五十六章 天經玉算第六十九章 青青翠竹,盡是法身第十四章 誰家國運可悠長第七十六章 浮雲一別後第六章 生而畏死,死不可畏第三十三章 白髮朱提第二十章 求之不得竊之可第六十五章 吳中細布第一百零二章 埋骨異鄉終有伴第七十一章 幕後第三十五章 山中名紙第七十三章 引君入甕第一章 道爲三一第五十一章 何爲道第九十五章 不惜一切第五章 揚帆南下第四十二章 陽關萬里,不見人歸第十章 反擊第一百一十八章 勝負瞬間第三章 垂死掙扎第四十五章 三萬兩白銀第二十三章 將合兩姓之好第十八章 圍殺第九十二章 困於潼關第一百零七章 半生不易,好好活着第八章 金玉策和虎鈐堂第四十一章 世間男兒皆如此第一百一十三章 風起時,誰補天第八章 定金丹第八十三章 虎嘯江淮第九十八章第一百二十一章 女曰雞鳴第一百一十四章 夜將至,血未燃第二十五章 牽一髮動全身第五十四章 先手第二十七章 站在此亭觀此園第八十一章 折梅一刀第一百二十三章 計中計第二十九章 巨蟒纏身第五十九章 壯士斷腕第九十六章 揮手別成都第四十二章 十幅畫的心動第三十六章 不負相思意第三十三章 舌如利刃第十一章 今之韓信第四十章 私會第四十六章 白骨無人收第七十九章 三尸五鬼紫亂朱第七十章 故燒高燭照紅妝第十章 秘府初成第六十七章 舊時明月舊時身第一百一十章 軼事第一百二十八章 光耀八極,與天相逐第一百零四章 清談細腰臺第八十四章 朝真第六十七章 舊時明月舊時身第二十九章 五言打油詩第七十七章 北國風光第十章 秘府初成第一百零七章 三都賦第九十五章 鶴鳴驚天下第七十章 盤螭將飛第十章 秘府初成第四十三章 挑撥第一百零六章 驚聞故人來第一百二十章 白衣雪,恨長絕第二十二章 門閥第五十五章 針鋒相對第七十八章 臥虎司來人第一百零九章 西市第一百三十二章 坐山觀虎鬥第七十一章 真真假假第一百零三章 帶你去殺人第二十八章 面聖第三十二章 如此境界第六十章 處處機心第五十六章 絕崖偶遇第五十六章 別去經年,人心易變第五十六章 可憐第一百一十八章 情之一字第九章 刺殺第十九章 道心玄微第五十二章 死人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