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6章 諸葛歸心

諸葛亮一陣惶惑,這是他所瞭解的靖王劉澤嗎?在諸葛亮的印象之中,劉澤在徐州的種種“劣跡”令人髮指,完全是一付獨夫形象,面目可憎。但此刻與劉澤對面而坐,劉澤一派儒雅謙和的模樣,在諸葛亮心中已是大爲改觀,尤其是其推心置腹的話讓諸葛亮更是有些感動,不禁道:

“靖王雄才大略,功蓋宇內,此非亮之謬讚而是實情。只是亮尚有一疑問,還請靖王爲之解惑。”

“先生但請講來。”

“自前漢以來,門閥士族日益鼎盛,上至朝堂下至鄉里,無處不有士家的勢力所在,袁紹雄起於河北,孫權虎距江東,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無一不是依靠士家豪族之力而割據一方,但靖王卻反其道而行,與天下士家爲敵,在徐州時懲治豪強打壓世族,入主荊襄之後,也一直貫徹執行此策略。在下佩服靖王的雄心膽略,卻也深深爲靖王擔憂,天下的根本就在士家,靖王如此一意孤行,豈不是逆天行事,靖王難道真以爲以你一己之力就可以和天下士家相抗衡嗎?”

劉澤微微一笑,果然不出所料,諸葛亮的心結就在於此,雖然諸葛家道中落,但畢竟他還是門閥士族的一員,始終是跳不出這個圈子的,看要想說服諸葛亮,就須得打破他的心結纔是。

“孔明先生認爲天下以士家爲本,在下卻不這樣認爲,天下乃萬民之天下,非一家一姓一派勢力之天下,自後漢光武以來,門閥豪強漸勢坐大,把持朝政。橫行郡縣,擁兵自重,魚肉鄉里。民不聊生,纔有黃巾之亂的惡果。先有士族亂政之因。後纔有天下崩壞之果,以先生的聰明才智,料然也不可能不知士家豪門的危害。澤雖然不才,但天下紛攘離亂民不聊生卻讓澤痛心疾首,消彌這場兵禍也許不難,但真正讓天下太平,百姓豐衣足食,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民爲天下之本。重士族而輕庶民,乃是捨本逐末,爲天下百姓謀福梓,乃澤平生之所願也。縱然螃蟹無人敢食,澤也願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這算是這條路千難萬險遍佈荊棘,就算是赴湯蹈火,澤也是在所不辭。”

劉澤的聲音雖然不高,也未曾是慷慨激昂,但卻也是擲地有聲。沛然浩氣,諸葛亮聞之,不禁是心頭一震。都說民爲貴君爲輕,但天下諸侯王者,將黎民百姓放在心間的又有幾人?諸葛亮肅然起敬,起身拱手拜道:“靖王憂國憂民,胸懷天下萬民,亮愚頓之至,今日方知靖王之志也,慚愧慚愧。靖王若不以在下卑鄙,亮願效犬馬之勞。”

劉澤大喜過望。忙起身相扶,道:“我得孔明。猶魚得水也。”當下劉澤任命諸葛亮爲軍師祭酒,正三品銜。位同軍團參軍(最初授銜的時候軍團參軍如陳登徐庶等人皆位同太守二千石,相當於正四品,後來劉澤以參軍位重提了一品,現在陳登徐庶等人皆爲正三品,獨賈詡兼領尚書省左僕射,比他們又高了一階爲從二品),又加封爲三等伯爵。原本靖軍軍職之中是沒有軍師祭酒一職的,劉澤爲諸葛亮專設之,留在中軍做劉澤的謀士,以諸葛亮新降之人受此重爵,可見諸葛亮在劉澤心目中的地位如何了。

諸葛亮拜謝道:“亮一介布衣,寸功未立,靖王便賜如此榮爵,亮斷不敢受。”

劉澤呵呵一笑道:“在其位方可謀其政,以孔明先生之才,當受此祿。澤已贏下了赤壁之戰,孔明先生以爲下一步我軍該當如何?衆謀士皆認爲我軍當一鼓作氣,直搗吳會,一舉平定江東之氣,不知孔明先生如何看?”

諸葛亮輕輕地搖搖頭,道:“亮認爲此議欠妥,赤壁之戰東吳雖然戰敗,但其水軍並未有所傷損,而我軍戰船皆被焚燬於烏林,江東之地,水網密集,若無水軍之利,萬難取勝,所以亮認爲此時攻吳,乃下下之策。”

“那依先生之意該當如何?”

“主公既已拿下荊北之地,何不乘勢南下,徵取武陵、長沙、零陵、桂陽荊南四郡,廣集錢糧,以爲根本。微臣以爲,江東雖爲主公之患,也不過是疥癬之憂,而許都的曹操,纔是主公的心頭大患。”

劉澤故意道:“先生差矣,我與曹孟德有約在先,彼此互不侵犯,緣何算得上是心腹大患?”

諸葛亮微微一笑道:“曹操乃世之梟雄,早有吞併天下的野心,當時與主公訂約,也不過是形勢所迫而已,如今官渡勝負已分,袁紹敗亡已定,不出二三載,河北四州必歸曹操矣。主公真得認爲僅憑一紙空文就能約束得了野心勃勃的曹操嗎?主公橫掃淮南鯨吞荊襄,此番赤壁更是大敗江東,這天下最寢食不安的人,就是曹操了,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主公如今強勢崛起於江漢,必爲曹操所忌恨,只是袁紹未滅,曹操現在還騰不出手了,南北之局方可保持平衡。一旦曹操統一北方,調過矛頭來,第一個目標就是荊徐之地,他決不可能坐視比他更爲強大的存在。依亮之見,江東孫氏,歷經三世而治,國險而民附,極難圖之,如果主公強取江東,必陷入曠日持久的苦戰,曹操倘若背後來攻,形勢便危矣。不如與東吳就此罷兵交好,先圖荊南四郡之地,再得益州天府之國,主公地跨徐準荊益,國富兵強,便有能力與曹操決一死戰。”

北據曹操,東和孫權,這可是諸葛亮一生的策略謀劃,劉澤對於這點倒是清楚的很,但赤壁之戰已與東吳結下了深仇大怨,此時再想東和孫權,難度可想而知。不過諸葛亮先取荊南四郡次取巴蜀之地,倒是與劉澤的想法不謀而合,不管怎麼說,現在也不是同孫權進行火併的時候,先取荊南四郡爲上,當下便是欣然接受。未完待續

第550章 興建武昌第662章 葫蘆山谷第2章 與狼共舞第17章 君子六藝第7章 節外生枝第6章 爭鋒相對第416章 欲效越後第71章 粗茶淡飯第294章 富貴如雲第673章 救援曹洪第541章 惱羞成怒第390章 二枚棄子第358章 笮融出逃第167章 三雄聚首第24章 第一桶金第393章 出城迎戰第647章 新兵招募第568章 韓玄之死第17章 君子六藝第246章 將帥失和第570章 血仇昭雪第445章 如此特使第207章 再別洛陽第361章 喪心病狂第281章 止水微瀾第366章 開科取士(二)第652章 到底降誰第125章 賣身葬父第464章 衆說紛紜第392章 奪關沂水第372章 許親子龍第54章 極品寶馬第486章 安陸陳兵第491章 兩脅插刀第596章 橫渡長江第553章 金雞納霜第18章 生意本錢第36章 青花瓷器第535章 調兵遣將第47章 何爲分紅第350章 臨陣反水第307章 單騎救主第24章 第一桶金第622章 北渡瀘水第325章 馬氏火槍第429章 袁術稱帝第90章 錦鷹之衛第161章 百死莫贖第588章 炮轟曹操第46章 連鎖經營第138章 設伏大興第220章 孔雀換鴿第259章 官封太守第414章 天璧佳人第43章 力撥頭籌第623章 蜀將張任第320章 二讓徐州第369章 秋狩郊遊第223章 勸降於毒第195章 風波突起第409章 紅顏禍水第581章 華費小道第101章 阮瑀元瑜第263章 錦鷹條例第397章 困守孤城第68章 出兵臥虎第393章 出城迎戰第524章 在劫難逃第513章 劃江而治第60章 勢如破竹第213章 平原國相第703章 香消玉殞第643章 獻城投降第330章 羊脂凝玉第179章 白馬渡河第521章 龐統來訪第238章 以騎制騎第252章 書猶藥也第575章 君山養病第38章 中山馬商第299章 長途奔襲第640章 山北小路第411章 開陽臧霸第289章 喜結良緣第574章 南下交州第82章 五原呂布第665章 以絕後患第195章 風波突起第400章 全部拿下第260章 回到平原第206章 論功行賞第609章 海上絲路第516章 進軍赤壁第114章 和氏玉墜第649章 葭萌險關第605章 昨日如夢第475章 孫策遇刺第15章 初識張飛第404章 再收張遼第500章 陶製炸彈
第550章 興建武昌第662章 葫蘆山谷第2章 與狼共舞第17章 君子六藝第7章 節外生枝第6章 爭鋒相對第416章 欲效越後第71章 粗茶淡飯第294章 富貴如雲第673章 救援曹洪第541章 惱羞成怒第390章 二枚棄子第358章 笮融出逃第167章 三雄聚首第24章 第一桶金第393章 出城迎戰第647章 新兵招募第568章 韓玄之死第17章 君子六藝第246章 將帥失和第570章 血仇昭雪第445章 如此特使第207章 再別洛陽第361章 喪心病狂第281章 止水微瀾第366章 開科取士(二)第652章 到底降誰第125章 賣身葬父第464章 衆說紛紜第392章 奪關沂水第372章 許親子龍第54章 極品寶馬第486章 安陸陳兵第491章 兩脅插刀第596章 橫渡長江第553章 金雞納霜第18章 生意本錢第36章 青花瓷器第535章 調兵遣將第47章 何爲分紅第350章 臨陣反水第307章 單騎救主第24章 第一桶金第622章 北渡瀘水第325章 馬氏火槍第429章 袁術稱帝第90章 錦鷹之衛第161章 百死莫贖第588章 炮轟曹操第46章 連鎖經營第138章 設伏大興第220章 孔雀換鴿第259章 官封太守第414章 天璧佳人第43章 力撥頭籌第623章 蜀將張任第320章 二讓徐州第369章 秋狩郊遊第223章 勸降於毒第195章 風波突起第409章 紅顏禍水第581章 華費小道第101章 阮瑀元瑜第263章 錦鷹條例第397章 困守孤城第68章 出兵臥虎第393章 出城迎戰第524章 在劫難逃第513章 劃江而治第60章 勢如破竹第213章 平原國相第703章 香消玉殞第643章 獻城投降第330章 羊脂凝玉第179章 白馬渡河第521章 龐統來訪第238章 以騎制騎第252章 書猶藥也第575章 君山養病第38章 中山馬商第299章 長途奔襲第640章 山北小路第411章 開陽臧霸第289章 喜結良緣第574章 南下交州第82章 五原呂布第665章 以絕後患第195章 風波突起第400章 全部拿下第260章 回到平原第206章 論功行賞第609章 海上絲路第516章 進軍赤壁第114章 和氏玉墜第649章 葭萌險關第605章 昨日如夢第475章 孫策遇刺第15章 初識張飛第404章 再收張遼第500章 陶製炸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