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5章 促膝而談

諸葛亮默默地暗歎一聲,是啊,如果周瑜肯聽他的勸告,江東如何能有如此之慘敗,可惜,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周瑜嫉賢妒能,狂妄自大,根本就不可能會採納不同的意見,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江東合當有此一敗,自然也怨不得旁人。

單單以這次交鋒來考量一下雙方主帥的謀略,劉澤顯然是比周瑜要高上一個層次的,周瑜雖然奇謀百出,看得人眼花繚亂,但劉澤卻是早已洞悉一切,瞭若指掌,周瑜的每一個出招都被人家給破解了,想不敗都難。

諸葛亮自詡聰慧過人,但劉澤所表現出來的智謀,卻讓他有點自嘆弗如,工於算計,精心謀劃,應對周瑜的奇謀詭計,竟然是那樣的從容不迫,謀定而後動,單單就是一個雷騎八百里的遠程奔襲,就完全可稱之爲神來之筆。如果說劉澤一開始就將雷騎放在宜城是有意而爲之,是爲了迷惑和引誘周瑜過江的話,那麼早在赤壁開戰之前,劉澤就已經料算到了結果,如此神算,當真是匪意所思。

諸葛亮是見過不少的諸侯,諸如劉表、孫權等人,但他們的氣度,和劉澤比起來,可謂是謬之千里,劉澤的儒雅高潔,氣定神閒,謙和篤誠,睿智內斂,舉手投足之間,盡顯王者風範,而劉澤的心思諸葛亮又如何能猜不透,只可惜……諸葛亮在心底幽幽地一嘆,道:“世人常以成敗論英雄,成者王侯敗者寇,無論如何,江東這一役是敗了,這成就赤壁千古英名的必是靖王而非周郎。在下不過是一區區腐儒,人微言輕,又如何能左右得了這天下大勢?”

劉澤見諸葛亮神情之間隱然有落寞之色。諸葛亮誠然這麼說,未必是他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諸葛亮有王佐之才,而且他本人也有一展鴻圖大志的想法,只是理想與現實的差距讓他黯然心傷,故而纔有消極避世之念。

“先生有匡濟天下之才,扭轉乾坤之智,東吳不用先生,乃東吳之失也。澤雖不才,名微德薄。但方今漢室傾危,社稷離亂,澤位卑未敢忘憂國,欲伸大義於天下,救萬千黎庶於水火,然澤智術短淺,以一人之力如何能挽狂瀾於既倒,先生乃當世英才,望不棄鄙淺,助澤一臂之力共匡社稷。澤當拱聽明誨。”

諸葛亮的眼中掠過一抹異色,但轉瞬之間便又消逝不見,淡然地道:“亮本是山野散淡之人。久樂耕鋤,無心致仕,靖王之厚意,在下已然心領,只是亮才疏學淺,恐失靖王厚望,故不敢應命,餘願至此,望靖王成全。”

劉澤明白。諸葛亮還是有心結的,否則就不會在襄陽城破之際東去吳會了。那諸葛亮的心結何在,想必就是對自己的施政手段有不同的見解吧。諸葛亮乃世儒出身。儒家的那一套學說在諸葛亮心中是根深蒂固,想要改變那絕非是一朝一夕的,顯然他對自己重寒門抑士族的舉措大不以爲然,所謂道不同不相爲謀,這便很容易解釋諸葛亮的心理了。看來想要打破諸葛亮的心結,還得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劉澤故意輕聲一嘆,道:“先生之願,澤如何敢強求,只是以先生之才,放逐江湖,空老於林泉之下,豈不失天下萬民所望?方今天下離亂,民不聊生,匡扶社稷之難,解民之倒懸,澤夙興夜嘆,只恨自己力所不及,澤請先生出山相助,非澤一己私願也,只求澤被蒼生,造福萬民,了結這場浩劫之難,望先生看在深陷水深火熱之黎民的份上,不要推託纔是。”

諸葛亮沉吟未決,劉澤的話說到了他的心坎上,諸葛亮並不是甘心只做一個不問世事閒雲野鶴的方外之士,他是有濟世之心的,好爲梁父吟,每嘗自比管仲樂毅,管仲樂毅何許人也?一個是助齊桓公成就春秋霸主的功業,一個是助弱燕踏上富國強兵之道路,諸葛亮自詡與兩人相提交論,可見他對成就一番功業還是相當熱衷的,也許只差在時機上面而己。

劉澤不想放棄也不能放棄收諸葛亮的打算,諸葛亮無論擱到那兒,也足以抵得過十萬精兵,前者在襄陽已經失之交臂了,如果不是周瑜嫉賢妒能幾次三番地欲置諸葛亮於死地,只怕諸葛亮已爲孫權所用,成爲自己的頭號對手,如果諸葛亮真得成爲自己的敵人的話,自己征戰天下的征途必定會變得坎坷許多,所以說機會擺在面前,劉澤是絕對不會輕易地放棄的。

劉澤思量一番,決定不再和諸葛亮兜圈子,與其虛言曲意相互試探揣摸,倒不如開誠佈公地坦露心跡,和諸葛亮這樣的聰明人打交道,玩虛的耍花樣未必奏效。

“先生視澤如何?”

諸葛亮微微一怔,他到是沒想到劉澤竟是如此直截了當地要他來品評,當下道:“靖王英明睿達,智慮無雙,運籌演略,決勝千里……”

劉澤微笑着擺手打斷諸葛亮的話頭,道:“孔明先生乃一代智者,這些陳詞濫調的溢美之詞不說也罷,今日我便是要聽聽孔明先生對劉某的真實看法,今日你我在此品茶論道,促膝相談,並不是王爺與臣下的關係,更不是勝利者和戰敗者的關係,既然我們有緣能坐在這兒,那就是朋友,望先生能以友人的身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澤願洗耳恭聽。”

諸葛亮看着劉澤的目光,是那樣的坦誠,是那樣的率真,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沒有絲毫的虛情假意,恰似多年性命相交的老友,坦坦蕩蕩。一瞬間他的心有一絲的顫動,以劉澤的身份地位,原本就不需要跟他在這裡多費脣舌,一紙命令便可以徵辟於他,不受命格殺勿論。這是上位者擁有的特權,但劉澤身爲諸侯王,卻沒有半點諸侯王的架子,以誠相待,以禮服人,試問天下有幾人可以做到?(未完待續)

第395章 高順被擒第338章 米市風波第199章 新年賀禮第451章 平分淮南第350章 臨陣反水第602章 姻緣天定第573章 吳巨求救第245章 三英戰呂第606章 城下之盟第556章 黃忠出戰第136章 揭榜投軍第243章 幷州狼騎第180章 鐵桶圓陣第196章 華服公子第368章 開科取士(四)第120章 昭姬婚事第517章 阻擊吳軍第380章 二虎競食第439章 陰陵之戰(二)第636章 包了餃子第263章 錦鷹條例第409章 紅顏禍水第114章 和氏玉墜第193章 錢莊議事第116章 驚世才華第143章 打掃戰場第611章 另闢蹊徑第349章 賓客如雲第432章 主公三思第174章 揮師兗州第638章 嚴顏歸降第229章 玩物喪志第190章 張角授首第631章 火燒眉毛第227章 前往青州第161章 百死莫贖第203章 平原縣令第188章 破陣之法第573章 吳巨求救第584章 高順戰死第281章 止水微瀾第73章 軍法三章第180章 鐵桶圓陣第43章 力撥頭籌第199章 新年賀禮第496章 糧草有毒第79章 富可敵國第695章 獻帝駕崩第293章 力戰文丑第431章 鳩佔鵲巢第30章 桃園結義第22章 峽江平渡第318章 孤膽徐庶第645章 踏出牢籠第623章 蜀將張任第675章 擴軍備戰第537章 火燒赤壁第683章 獨眼夏侯第625章 強攻德陽第569章 冤頭債主第409章 紅顏禍水第523章 緊急召見第629章 法正來降第329章 不讓鬚眉第258章 醉翁之意第600章 刮骨療毒第349章 賓客如雲第474章 五年之約第551章 疫病來襲第113章 月蝕之夜第353章 殘月之夜(下)第200章 廢刺置牧第320章 二讓徐州第115章 願賭服輸第104章 魚與熊掌第681章 棄守晉陽第259章 官封太守第565章 圍點打援第77章 調虎離山第463章 齊人之福第306章 袁譚敗走第454章 突破重圍第587章 蟻附攻城第579章 諸葛徵南第23章 波斯商人第321章 豫州刺史第60章 勢如破竹第190章 張角授首第186章 輕取廣宗第448章 玉人垂淚第235章 盧植遇刺第182章 單騎闖營第84章 守孝百日第54章 極品寶馬第113章 月蝕之夜第587章 蟻附攻城第514章 周瑜決斷第60章 勢如破竹第291章 活字印刷第349章 賓客如雲
第395章 高順被擒第338章 米市風波第199章 新年賀禮第451章 平分淮南第350章 臨陣反水第602章 姻緣天定第573章 吳巨求救第245章 三英戰呂第606章 城下之盟第556章 黃忠出戰第136章 揭榜投軍第243章 幷州狼騎第180章 鐵桶圓陣第196章 華服公子第368章 開科取士(四)第120章 昭姬婚事第517章 阻擊吳軍第380章 二虎競食第439章 陰陵之戰(二)第636章 包了餃子第263章 錦鷹條例第409章 紅顏禍水第114章 和氏玉墜第193章 錢莊議事第116章 驚世才華第143章 打掃戰場第611章 另闢蹊徑第349章 賓客如雲第432章 主公三思第174章 揮師兗州第638章 嚴顏歸降第229章 玩物喪志第190章 張角授首第631章 火燒眉毛第227章 前往青州第161章 百死莫贖第203章 平原縣令第188章 破陣之法第573章 吳巨求救第584章 高順戰死第281章 止水微瀾第73章 軍法三章第180章 鐵桶圓陣第43章 力撥頭籌第199章 新年賀禮第496章 糧草有毒第79章 富可敵國第695章 獻帝駕崩第293章 力戰文丑第431章 鳩佔鵲巢第30章 桃園結義第22章 峽江平渡第318章 孤膽徐庶第645章 踏出牢籠第623章 蜀將張任第675章 擴軍備戰第537章 火燒赤壁第683章 獨眼夏侯第625章 強攻德陽第569章 冤頭債主第409章 紅顏禍水第523章 緊急召見第629章 法正來降第329章 不讓鬚眉第258章 醉翁之意第600章 刮骨療毒第349章 賓客如雲第474章 五年之約第551章 疫病來襲第113章 月蝕之夜第353章 殘月之夜(下)第200章 廢刺置牧第320章 二讓徐州第115章 願賭服輸第104章 魚與熊掌第681章 棄守晉陽第259章 官封太守第565章 圍點打援第77章 調虎離山第463章 齊人之福第306章 袁譚敗走第454章 突破重圍第587章 蟻附攻城第579章 諸葛徵南第23章 波斯商人第321章 豫州刺史第60章 勢如破竹第190章 張角授首第186章 輕取廣宗第448章 玉人垂淚第235章 盧植遇刺第182章 單騎闖營第84章 守孝百日第54章 極品寶馬第113章 月蝕之夜第587章 蟻附攻城第514章 周瑜決斷第60章 勢如破竹第291章 活字印刷第349章 賓客如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