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五章 登基稱帝

武昌。

大漢丞相蘇謹正在自己的辦公室中處理政務,總理竇玉泉一臉興奮地衝了進來。

“哈哈哈,好消息,丞相,好消息啊。”

“大王已於二十二日進入京師,天下已經全部光復了,大王有旨意到了內閣,讓我等儘快商定搬到京師的事情。”

蘇謹同樣一臉驚喜地站起身來,“這麼快?”

要知道從七月漢王宣佈發兵東征北伐,到現在也不過才三個月啊,我漢軍兇猛乃至於斯。

看了一眼竇玉泉遞過來的文件,蘇謹一臉欣喜地大聲道:

“快,快去將百官都召集起來,咱們要當衆宣佈這個好消息,另外快讓中原報等動起來,馬上向全天下宣佈這一大事。”

“噹噹噹”

武昌皇宮中突然響起了召集百官朝見的鐘聲,與此同時,武昌城內的大街小巷都開始響起了猛烈的歡呼聲。

“華夏光復,漢王萬歲”

“華夏光復,漢王萬歲”

整個武昌城突然變成了歡樂的海洋。

這聲音最先是從駐紮武昌的漢軍營地中傳出來,漸漸地傳播到了整個武昌城中,並且以飛速的速度向周邊府縣傳開。

新任的正六品光祿大夫熊伯龍聽到皇宮中的鐘聲便開始朝皇極殿趕去,在路上又碰到了他的好友張三異、譚鳳禎等人。

“漢侯兄,聽說了沒有,華夏光復了,我漢軍大勝。”

被轉任爲正六品學部侍郎的張三異還是免不了他愛炫耀的性子,一見到熊伯龍、譚鳳禎等人便開始興奮大叫。

譚鳳禎見狀淡然一笑,指了指熊伯龍道:

“你啊你,有漢侯兄在此,哪裡需要你來傳這些消息,我看還是問問漢侯兄有沒有什麼新的消息纔是正事吧。”

熊伯龍一邊拉着幾個好友快走,一邊嘿嘿笑道:

“消息還是有一些的,漢王已經有旨意傳回來,讓蘇丞相帶領羣臣商議遷都到京師的事情,今天召集朝見估計就是爲了此事。”

“啊,遷都?不是說天京城已經在修建當中了嗎,怎麼還要遷都到京師去,那可太遠了。”

張三異驚叫一聲道,身後的一衆其他官員也被引得湊了過來。

“漢侯兄,這事是不是真的啊,不是說是天京嗎?”

面對衆人七嘴八舌的盤問,熊伯龍趕忙不斷抱拳答禮。

“哎呀,旨意纔下來,我也是從通政寺聽到了一些消息,馬上就要開會了,想來蘇相馬上就要宣佈,大家不必如此急切。”

皇極殿裡,劉陳氏已經帶着漢王后謝純熙以及貴妃李香君等人坐在了龍椅後的屏風裡。

劉錫命御駕親征,自己又沒有立太子,因此便只能請自己的母親坐鎮宮中。

蘇謹和竇玉泉、陳翊定等人早到一步,此時已經先和劉陳氏商議了一番。

漸漸地,武昌城中的有資格參加朝會的各大衙門人員都基本到齊了,蘇謹直截了當主持起了會議。

“十月二十二日,大王率大軍進入京師,建虜已退走遼東,我漢軍正式宣告光復華夏舊土。”

“大王萬歲”

熊伯龍等年輕官員興奮大喊。

蘇謹任憑殿內歡呼了一陣這才笑道:

“同時大王也傳來了旨意,如今天京新建,離建成恐怕還需要幾年的時間,鑑於武昌城小,且楚王府規模也不夠大,大王已決定先將都城遷到京師,待天京落成之後再行搬遷。”

“呼”

在場的不少官員心中都鬆了口氣。

大漢的官員中,以四川人、湖廣人和江南人最多,定都天京至少要離大家家鄉近一些。

不過還是有人朝殿前開口道:

“啓奏太后、王后、丞相,要百官搬到京師並非難事,反正大王也說了,不過是暫時之舉,只是我大漢現在一直不許房產買賣,這搬到京師之後百官該如何生活呢?”

坐在龍椅屏風後的劉陳氏沉聲開口:

“這一點大家不用擔心,我兒專門叮囑,遷到京師之後,依舊會凍結各地房產買賣,但是門下省已經在爲衆官員入住京師進行了規劃,到時候都會有公房分下,大家不用緊張。”

“大王聖明”

雖然對劉錫命始終凍結房產買賣有些吐槽,但是大部分人心中至少沒了顧慮。

蘇謹這才笑道:“既然如此,那咱們便商議一下百官搬遷的事情,大王說了,現在百事待興,一點兒時間都耽誤不得。”

“如今海軍有了蒸汽機船,從武昌到京師日夜不停不過五天的功夫,我等內閣大臣以及各部寺五品以上大臣先行前往京師,至於大家的家眷則可留在後面慢慢趕來。”

“我等遵命”

“娘,咱們要坐大火輪了嗎?”

龍椅背後,當今的王長子劉嘉善一臉欣喜地拍掌大笑,引得謝純熙等諸后妃一陣輕笑。

方略既定,大漢上下的動作便變得十分迅捷起來。

才兩天的功夫,劉陳氏、謝純熙等漢王家屬在蘇謹、竇玉泉等人的陪同下踏上了光復號的甲板。

“我全艦官兵,熱烈歡迎太后、王后及各位貴妃王子公主登艦。”

在光復號艦長宋民宣等一衆將官的激動眼神中,武昌朝廷開始了向京師的搬遷。

不過人羣中也有幾個特殊人物心中忐忑。

劉錫賢陪着自己的妻子長平公主朱媺娖一臉複雜地看着眼前的蒸汽機船。

“夫君,此去京師,大王會不會對我兄長做些什麼?”

“放心,我兄長言而有信,必然不會出什麼問題。”

多虧了劉錫命等人的保護,長平公主和坤儀公主在生產時都被帶到了洞庭湖修養。

一直等到她們生下兩個胖小子,劉錫賢和劉錫安這纔敢告訴她們劉錫命建立漢國的消息。

剛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長平和坤儀兩人也是心如死灰,但是好在有孩子牽掛,加上朱慈烺等人還好好活着,在劉錫賢兩兄弟的細心照顧下,兩人總算是放平了心態。

但是現在一想到又要回到那個自己生活了十幾年的地方,長平、坤儀兩人還是忍不住升起十分複雜的念頭。

不知道父皇和母后的屍骨安置的如何,韃虜有沒有對其肆意破壞?

這一點就是長平等人想多了,建虜入關時力量本就十分弱小,爲了收服天下人心,他們對於崇禎的安置還是上了心的。

同樣準備登船的朱慈烺等人更是雙目帶淚,想到自己終究沒能完成崇禎的遺願,朱慈烺不由淚從心來。

世間大勢從不以一兩人的心意爲轉移。

五日之後,十一月初二,蘇謹等人便出現在了紫禁城中。

“臣等恭喜大王驅逐韃虜光復中華,大王萬歲萬萬歲。”

再次被改回原名的皇極殿中,劉錫命一臉欣喜地召見了蘇謹等人。

“衆卿辛苦了,從武昌到京師足有五千裡水路,大家又是頭一次出海,真是爲難大家了。”

蘇謹躬身上前道:

“和我漢軍將士沐風櫛雨相比,我等這些算不得什麼苦楚,只是如今京師既定,臣等有一言想向大王稟奏。”

“請講”

“國不可一日無君,如今四海之內莫非我大漢之土,建虜蠻夷、流寇草賊俱被清除,臣等奏請大王早登帝位,定鼎國家,以安天下人心。”

“臣等奏請大王早登帝位,定鼎國家,以安天下人心。”

皇極殿御座上,劉錫命身着漢王冕服威嚴點頭。

“此時寡人也以爲十分必要,羣臣所奏寡人準了,宜速召開大漢集議院大會,商議此事。”

啊?

蘇謹等人有些傻眼。

你老人家怎麼這就同意了,三請三讓的戲碼好歹還是要做一下的吧。

劉錫命見狀哈哈大笑:“寡人早就說過,我大漢與前朝歷代不同,寡人乃是以天下百姓長兄之身登位,是爲了造福天下百姓,又不是像以往一樣魚肉天下,何必需要搞這些虛禮。”

“諸臣可向天下宣告,天命昭昭,寡人劉錫命登基爲帝當仁不讓。”

第一百四十六章 勾連外界第二百一十一章 奔赴府城第二十七章 轉讓交易第一章 魂入明朝第六百四十三章 大明丞相(三)第九章 府城見聞 一第四百二十五章 欽點狀元(一)第六百八十一章 攻取江南(一)第五十八章 連夜遁逃第二百零四章 思想問題(三)第二百一十一章 奔赴府城第二百五十五章 成都府城第六百四十章 另立新君(七)第九章 府城見聞 一第四百九十四章 嶽託被俘第二百一十九章 高中頭名(二)第六百八十五章 攻取江南(五)第四百一十三章 俘虜闖王(三)第五百四十九章 救疫河南(十二)第一百七十二章 突襲莊園(五)第一百四十章 其間緣由第四百二十七章 欽點狀元(三)第一百三十三章 城中販布第五百一十八章 爭奪海權(十)第四百一十章 劉家大婚(二)第六百八十六章 攻取江南(六)第七十四章 母族長輩第四百六十五章 佔領呂宋(八)第六十八章 招攬人手第七十九章 顧盼生輝第一百一十七章 處理俘虜(一)第三百五十三章 亮相復社第六百五十九章 改換衣冠(三)第八十八章 製作火器 一第六百八十七章 攻取江南(七)第四百二十五章 欽點狀元(一)第六百四十五章 大明丞相(五)第五十四章 戰後總結第二百八十四章 府城角力(六)第一百零八章 突發警情第四十章 私塾同窗第三十一章 貴客來訪第二百零二章 思想問題(一)第四百五十二章 攻略安南(四)第六百一十五章 督師中原(十六)第五百五十七章 救疫河南(二十)第三百八十二章 京城盤桓(二)第五百一十一章 爭奪海權(三)第四百九十三章 盧象升死(四)第二百零二章 思想問題(一)第六百二十三章 吏治改革(四)第四百七十七章 四處擴張(三)第五十章 明軒不明第一百五十三章 擊退賊寇第三百四十七章 取道湖廣(三)第三百零二章 獻忠兵至(八)第七百一十二章 新朝氣象(七)第六百二十五章 吏治改革(六)第七百一十三章 新朝氣象(八)第四百一十七章 武當山上(三)第二百三十二章 鎮內大戰第七百一十一章 新朝氣象(六)第四百零八章 籌建教堂第四百一十九章 會試陰謀第一百一十七章 處理俘虜(一)第三百一十八章 漢中風雲(一)第五百八十九章 圖謀宗室(五)第七百二十五章 朝鮮安南(三)第一百四十七章 購買軍械第一百四十一章 追兵又至第六十三章 拯危救難第七百零二章 驅逐韃虜(十四)第五百五十四章 救疫河南(十七)第四百四十四章 香港海戰(一)第三十九章 打架鬥毆第六百二十一章 吏治改革(二)第四百八十七章 坐觀其變第五十八章 連夜遁逃第三百四十三章 流賊聚首第七百零一章 驅逐韃虜(十三)第五百二十二章 爭奪海權(十四)第二百六十七章 城內暴動第一百零四章 重整家務第五百七十五章 天下大亂(四)第一百六十八章 突襲莊園(一)第六百一十一章 督師中原(十二)第八十七章 煉製鋼鐵 二第二百七十二章 返回順慶(二)第一百三十九章 撲朔迷離第三百八十七章 小戰建虜(二)第八十章 初談地理第七百零四章 驅逐靼虜(十六)第四百七十四章 固守呂宋四百二十章 實踐之事第一百四十四章 耶穌會士第二百零三章 思想問題(二)第二百七十章 倉皇而逃(二)第一百六十四章 永凱當官(五)第四百二十三章 彈劾天官(三)第八十一章 再教子弟
第一百四十六章 勾連外界第二百一十一章 奔赴府城第二十七章 轉讓交易第一章 魂入明朝第六百四十三章 大明丞相(三)第九章 府城見聞 一第四百二十五章 欽點狀元(一)第六百八十一章 攻取江南(一)第五十八章 連夜遁逃第二百零四章 思想問題(三)第二百一十一章 奔赴府城第二百五十五章 成都府城第六百四十章 另立新君(七)第九章 府城見聞 一第四百九十四章 嶽託被俘第二百一十九章 高中頭名(二)第六百八十五章 攻取江南(五)第四百一十三章 俘虜闖王(三)第五百四十九章 救疫河南(十二)第一百七十二章 突襲莊園(五)第一百四十章 其間緣由第四百二十七章 欽點狀元(三)第一百三十三章 城中販布第五百一十八章 爭奪海權(十)第四百一十章 劉家大婚(二)第六百八十六章 攻取江南(六)第七十四章 母族長輩第四百六十五章 佔領呂宋(八)第六十八章 招攬人手第七十九章 顧盼生輝第一百一十七章 處理俘虜(一)第三百五十三章 亮相復社第六百五十九章 改換衣冠(三)第八十八章 製作火器 一第六百八十七章 攻取江南(七)第四百二十五章 欽點狀元(一)第六百四十五章 大明丞相(五)第五十四章 戰後總結第二百八十四章 府城角力(六)第一百零八章 突發警情第四十章 私塾同窗第三十一章 貴客來訪第二百零二章 思想問題(一)第四百五十二章 攻略安南(四)第六百一十五章 督師中原(十六)第五百五十七章 救疫河南(二十)第三百八十二章 京城盤桓(二)第五百一十一章 爭奪海權(三)第四百九十三章 盧象升死(四)第二百零二章 思想問題(一)第六百二十三章 吏治改革(四)第四百七十七章 四處擴張(三)第五十章 明軒不明第一百五十三章 擊退賊寇第三百四十七章 取道湖廣(三)第三百零二章 獻忠兵至(八)第七百一十二章 新朝氣象(七)第六百二十五章 吏治改革(六)第七百一十三章 新朝氣象(八)第四百一十七章 武當山上(三)第二百三十二章 鎮內大戰第七百一十一章 新朝氣象(六)第四百零八章 籌建教堂第四百一十九章 會試陰謀第一百一十七章 處理俘虜(一)第三百一十八章 漢中風雲(一)第五百八十九章 圖謀宗室(五)第七百二十五章 朝鮮安南(三)第一百四十七章 購買軍械第一百四十一章 追兵又至第六十三章 拯危救難第七百零二章 驅逐韃虜(十四)第五百五十四章 救疫河南(十七)第四百四十四章 香港海戰(一)第三十九章 打架鬥毆第六百二十一章 吏治改革(二)第四百八十七章 坐觀其變第五十八章 連夜遁逃第三百四十三章 流賊聚首第七百零一章 驅逐韃虜(十三)第五百二十二章 爭奪海權(十四)第二百六十七章 城內暴動第一百零四章 重整家務第五百七十五章 天下大亂(四)第一百六十八章 突襲莊園(一)第六百一十一章 督師中原(十二)第八十七章 煉製鋼鐵 二第二百七十二章 返回順慶(二)第一百三十九章 撲朔迷離第三百八十七章 小戰建虜(二)第八十章 初談地理第七百零四章 驅逐靼虜(十六)第四百七十四章 固守呂宋四百二十章 實踐之事第一百四十四章 耶穌會士第二百零三章 思想問題(二)第二百七十章 倉皇而逃(二)第一百六十四章 永凱當官(五)第四百二十三章 彈劾天官(三)第八十一章 再教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