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章 好評如潮(6k)
張衛平隨大流拍了兩下手就停了,他扒住張一謀的胳膊,湊近了問。
“一謀,這片子你感覺有希望得獎嗎?”
他心心念念着從對方口中聽出否定的答案。
然而張一謀很肯定的點頭,“希望很大,而且最有可能就是金熊獎。”
“爲啥?”張衛平道,“這可是超級英雄電影,應該天生自帶不利條件纔對吧。”
“視聽語言和美學風格我就不說了,你只要知道,小陳在《小丑》上又有突破,他開始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了。”
張衛平疑惑道,“這代表什麼?”
“代表什麼我不好說,但評委或者專業人士,對於這種代表着創作者個人突破的電影,一般都是很看好欣賞的。”
張一謀頓了頓,又道,“至於你說的超英電影,如果電影足夠震撼人心,不利條件也會轉過來變成利好,這點你應該明白。”
“我明白?”
張衛平皺眉想了想,然後瞭然,
“是了,給一部足夠優秀、超出預期的超英電影頒獎,這是個很大的噱頭。”
“沒錯,電影節也有宣傳需求,一次公允的讓人印象深刻的頒獎,對自身的含金量是很大的提升。”
張一謀有些驚歎道,“小陳的進步太快了,這部片子裡的光影運用,某種程度上已經不亞於我和凱哥的水平了。”
超越肯定說不上。
他們巔峰期的色彩和光影水準,特別是過去那個時代,花極長的時間精雕細琢出來的效果,不是隨隨便便能超過的。
大多采用自然光的那個時代,有時爲了等一個足夠精彩的光影條件,花上十天半個月都有可能。
這遠不是現在能比的。
可論及城市小巷、階梯、地鐵這些事物的刻畫,還是小陳如今更厲害一些。
光看這部片子,地鐵槍擊和臺階上獨舞的場景,真是充滿了藝術的美感。
“剛纔在看的時候,我不時的會想起王佳衛,兩人是不一樣的類型,但風格都很鮮明突出。”
張衛平有些無奈,老謀子還真是不在意自己這個獨有的三金大滿貫被別人也拿了呀。
他眼珠轉了轉,想了不少主意,但最終都只能放棄。
得罪小陳的代價有點大,他張衛平哪怕背靠張一謀,也不敢太隨意。
“哎,只能寄希望於評審團和組委會有點骨氣,不要被小陳的名聲給影響了。”
“阻止小陳拿大滿貫,就靠你了呀,柏林組委會,給點力。”
張衛平在心裡吶喊着。
……
鼓掌的人羣中,艾瑪沃特森也在小聲的問着馬丁弗瑞曼。
剛看完電影,心裡好像有種說不出來,但又迫切想要吐露的情緒。
這使得她情不自禁的想要和身邊人交流。
“什麼?”
周圍聲音太大,馬丁聽不太清。
艾瑪沃特森加大了些音量,“這部電影你覺得怎麼樣?”
這回聽清了。
“能看得出來,萊昂納多的演技有了很大突破,很出人意料。”
作爲演員,馬丁第一時間關注的還是這個。
“確實……”艾瑪沃特森回憶了一下,萊昂納多的小丑簡直讓人驚歎。
她從沒想過,希斯萊傑之後,還有人能演繹出截然不同,又精彩程度一點不遜色的小丑形象。
“故事節奏和劇情呢?”艾瑪沃特森又問。
馬丁稍作遲疑,看出了導演對社會議題的探討,但他對此稍微有些不同看法。
可還沒等馬丁做出回答,一邊聽到兩人聲音的塞繆爾傑克遜插話了。
“艾瑪,我得說,這部電影是我看過的,最讓人震撼的電影,當亞瑟成爲小丑的那一刻,電影足以封神!”
他話語中明顯帶着激動情緒。
作爲黑人,太能體會片中主角的某些境遇了。
他甚至覺得亞瑟某種程度上,帶着自己年輕時候的部分縮影。
這使得他看電影的時候極其投入,也最能體會劇中主角的心境轉變。
艾瑪沃特森看向馬丁,想聽聽他怎麼說。
馬丁一聳肩,“我認同塞繆爾的說法,chen將光影藝術玩到了極致,萊昂納多的表演如同魔鬼,這兩個人相得益彰。”
“藝術般的光影、魔鬼演技、震撼劇情,”艾瑪沃特森一拍手,“chen又創作出一部經典之作。”
“額,某種程度上說,你是對的。”
“是的,《小丑》是絕對的佳作。”
三人達成一致。
業內人士的討論相對更審慎一些,拿到首映票的普通觀衆要更激動一些。
掌聲持續了足足有近5分鐘時間。
直到電影的衆主創,上臺連續幾遍鞠躬致謝,臺下的掌聲才漸漸消散。
提問環節,現場一片沸騰,都想要問問題。
新浪記者許濤一邊舉着手,一邊觀察着現場其他人的情況。
舉手的人太多,他不覺得自己立馬會被挑中。
果然,臺上的主持人,選中了一位白人記者。
這人他還認識,是《環球銀幕》的記者湯姆。
“請問導演是出於什麼目的,拍出這樣一部影片呢?”
許濤感覺他有點不懷好意,不過稍後陳導的回答很巧妙的避開了問題中不好的點。
湯姆也沒有多做刁難。
“看起來應該是陳導在國際上的地位到一定層次了。”他想。
老外也是看人下菜碟,這點許濤經歷太多了。
問題一個接一個,陳麟風回答嚴謹誠懇,有時又不失風趣。
“好,下一位,嗯,就那邊那位戴眼鏡的先生吧。”
此時,周邊人突然看向他,許濤迅速意識到,他被選到了。
許濤瞬間精神緊繃,將自己準備的問題拋出。
還好剛纔沒人問這個問題,他有額外注意過。
“請問陳導,萊昂納多在片中的表演風格和演技,與之前截然不同,這是怎麼做到的?”
“哦?還是國內記者啊,這個問題還是由Leo回答比較好。”
臺上的陳麟風小聲用英語跟萊昂納多交談兩句,然後將話筒遞給了他。
“爲了這個角色,我很早就開始準備,結果臨到拍攝的時候,chen又給了我新的劇本。
然後告訴我說,我之前的準備都是錯的,需要重新換個思路來。
我不得不換一個方式,與之前的準備截然不同的演法,這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與過去的表演方式雷同。”
萊昂納多滔滔不絕的講述着自己的表演經歷,重點強調了導演的作用。
包括在劇組拍攝中,陳麟風給他進行表演演示的內容。
許濤興奮的記着。
陳導給萊昂納多做演示!
如果以後萊昂納多靠着小丑這個角色,拿到什麼獎。
那軍功章就有陳導三分之一啊。
或者可以換一個詞,陳導就是萊昂納多的恩師。
電影節的排期還是比較緊密的,《小丑》之後,還有後續的放映計劃。
因此,問答環節並沒有持續特別久。
回到酒店,許濤打開電腦,先編輯今天的報道。
互聯網媒體就是要快。
《萬衆期待,陳導新片首映》
《陳導新片在柏林電影節首映,大獲歡迎》
這類大標題加簡短的新聞短評,在電影開始放映時,就已經發出了。
他現在要做的是髮長評。
許濤沒有重點去陳述電影的好壞。
這類影評式的報道肯定特別多,他就算去寫也很難出新。
許濤着重陳述了電影放映期間,周邊觀衆,以及前排明星的反應。
還有就是放映結束後,長達5分鐘的鼓掌。
由於影廳內不允許媒體拍照,許濤只能儘可能的用文字來描述。
他的文筆還是不錯的,將當時全場觀衆激動乃至震動的場景很好的描述了下來。
衆多記者、觀衆的問答,他也有部分摘錄。
尤其是西方記者對陳導的尊重,問答結束之後,歐美明星們上前問好,然後想盡辦法上前寒暄的場景。
被他作爲文章後半段的重點,來進行渲染。
全篇不寫電影有多好,但只要稍微認真看這篇報道,都能體會到,觀衆、明星嘉賓,以及作者本人對電影的認可。
報道寫出來之後,快速的過審然後發出。
柏林這邊凌晨,國內正好處於早上。
衆多早起的網友們,不斷的刷到來自柏林電影節的新聞。
其中陳麟風的新片首映,佔據了絕大部分新聞報道的標題。
“陳麟風新片首映了?”
很多人先是一驚,感覺自己是不是少刷了好幾天新聞,他的電影要上映,不該默默無聞纔對。
然後才注意到,是在柏林電影節首映。
國內的網友們,對歐洲三大電影節的重視程度還是不夠,
往往都是結果出來之後才關注到。
шωш ▲тт κan ▲C○
如今看到新聞,自然是要點進去看看。
然後就看到了一衆彩虹屁。
這裡面最出彩的就是新浪的一篇報道。
將陳麟風在柏林電影節的風光,全世界對他的尊重和推崇,給很好的描述出來。
看着這篇報道,就像是在看爽文,讓人慾罷不能。
不知不覺的就點了收藏轉發一條龍。
看完之後,再結合着其他媒體記者發出的影評報道,別有一番滋味。
再有就是有些記者轉載外國媒體對新片的評價,大多是好評,而且吹的比國內要過分多了。
這新聞就越看越有意思。
微博上,關於本屆柏林電影節的討論逐漸增多。
不少都是看完新聞不過癮,再來參與討論的。
也有的就是在微博上看到的新聞轉發。
其實一開始,不少長期關注陳麟風的影迷,或者比較關注電影節的資深影迷。
都是對陳麟風拿金熊不太抱有希望的。
尤其是陳麟風出發前,在機場的那一番論述。
有人將媒體的報道彙總後發到網上,很鮮明的表明了對陳麟風得獎的不看好。
太年輕了。
而且從常理上來說,歐洲三大肯定也不想讓別人小看。
稍微卡一卡陳導,大家都能理解。
連陳麟風的核心粉絲,都覺得這會被卡一次,給個評審團大獎啥的,是最大的可能。
可如今首映場的大批報道出來,都是瘋狂吹的,就讓人有點不確定了。
至少網友們能感知到一件事,就是陳導的新電影《小丑》,質量好像確實不錯。
隨後幾天,報道越來越多,尤其是國內網友和媒體,瘋狂轉載外國報道以及外網評論。
大家都在吹,這就有點讓國內網友頂不太住了。
“陳導新片有點被吹爆的樣子,不會真要金熊了吧?”
“大熱必死,大熱必死,千萬不要半場開香檳。”
“確實,大熱必死,咱們就堅信一點,陳導拿金熊的概率不高。”
“確實不高,想想都知道,柏林肯定要卡一下的,柏林不幹,戛納和威尼斯都要不高興了。”
“陳導沒戲的,大家千萬別抱希望。”
“……”
說是這麼說,但其實大家心裡的期望值都在一點點升高。
關注的人也越來越多。
本來三金大滿貫就是個非常大的噱頭,有很多人一開始覺得希望不大,也是被陳麟風的冷水澆的足夠涼。
因此大衆包括媒體,最初對本屆柏林電影節的關注度都不算太高。
媒體也怕出現,瘋狂宣傳然後得不了獎的尷尬情況。
對於陳麟風這麼個來之不易的國際大導和大明星,娛樂圈的媒體還是很珍惜的。
真要給毀了,以後哪還有那麼多大熱的報道呢。
哪怕其他公司也不怎麼想下黑手。
陳麟風和劉茜茜這一對都在國外發展,幾乎不佔國內資源,實在沒必要特意針對。
人家又不是沒根底的。
本來這種趨勢維持的挺好,但柏林傳來的各種報道,實在是太勾人了。
這麼多重量級媒體,評價這麼高,得金熊獎的機率總要大一些了吧。
這時候已經沒人擔心他得不了獎,只是得什麼獎的問題。
柏林。
陳麟風酒店房間。
韓山平、梅姐都在陳麟風房間。
張一謀只來參加了首映禮,隔天就回去了。
梅姐將收集來的新聞報道攤開,放給陳麟風看。
韓山平看不太懂歐洲的這些的報道,直接問道,
“我這兩天聽別人討論,都說小陳的片子評價很好,現在怎樣了?”
梅姐抽出幾篇大媒體的報紙,“評價到現在一直維持的都不錯,像是這幾篇。”
《電影藝術》給出很高的評價,並刊登了大幅的電影劇照。
【……萊昂納多用每一塊抽搐的肌肉重新定義了方法派表演!臺階上的獨舞堪稱當代影史經典:
染血的白襯衫、扭曲的肢體語言與詭譎的配樂交融,將‘痛苦即藝術’詮釋到極致。】
《衛報》的編輯記者是個很很喜歡諷刺的人。
不過這次寫報道,他稍微收斂了一點,把重點都留到抨擊片中影射的現象上了。
【……亞瑟不受控制的大笑像一記重錘砸在觀衆心上。
這個被福利體系拋棄的精神病患者,不就是漂亮國醫療制度失敗的鮮活案例?
當他說‘心理治療師從來不聽我說話’時,我身邊至少三個觀衆在黑暗中抽泣。】
《好萊塢報道》的影評,比較有代入感。
【……我們集體被診斷出了社會精神病……亞瑟的笑聲像生鏽的鋸子撕裂了虛僞的秩序。
當他在階梯上抹着血起舞,身後暴亂的火焰吞沒哥譚市時,我突然意識到:
我們都在扮演正常人的角色,而小丑不過是扯掉了那層面具。
這部電影不是爲反派洗白,而是逼着觀衆直視鏡子裡的共謀——當底層被系統碾碎時,瘋狂難道不是最清醒的反抗?
警告:看完後你會在凌晨三點反覆質問自己,究竟誰纔是馬戲團裡的小丑。】
……
此外,還有《綜藝》《銀幕》《歐洲時報》《IndieWire》等媒體,也都給出了很好的評價。
韓山平聽了幾篇影評,很清晰的體會到了這些媒體對電影的欣賞。
“這些媒體倒還挺喜歡《小丑》的。”
“嗯,”梅姐點頭道,“媒體這還算剋制,網上的有些評價更高,看起來簡直喜歡瘋了。”
“不過也有差評。”
梅姐繼續念道。
“影片對於階級敘事過於看重,這或許是因爲導演出身的緣故,他對於社會的衝突,就只會歸咎於富人壓迫窮人……”
還有。
“前半段細膩的社會批判,在後半段淪爲暴力奇觀,並沒有能深入探討體制性矛盾的根源,略顯可惜。”
韓山平點點頭,這樣就正常多了。
陳麟風聽到這段,不禁吐槽,“還真以爲艾美麗肯什麼都能寫,什麼都能發啊,我要是描寫的深了,到時候被限流然後閉麥了怎麼辦。”
他作爲華國人,對於這類階級敘事,怎麼可能只停留在表面。
其實當初他是有寫過更深層次探討的劇情的,然而拿給亞歷克斯去看。
被亞歷克斯很“委婉”的指出來,然後“強烈”建議他改一下。
陳麟風不是個頭鐵的,隨後又改回到類似前世的劇情上了。
想來這就是原編劇作爲漂亮國人,對老美審覈的心得所在了。
韓山平很是認可,“確實,都說咱們國家審覈嚴,其實好萊塢也是自有一套審覈體系。”
“不是說不讓你上映,但市場行爲下的減少排片,媒體不報道,你總沒的說吧。
說起來都是市場行爲,但實際上,懂的都懂。”
陳麟風嚴重同意,後世《哪吒2》在國內拿到百億,結果到北美,還是隻能300家影院開畫。
這是這個級別的電影應該獲得的關注度和上映待遇?
算了,想多無用,陳麟風還是回頭關注起自己的電影。
他如今關注更多的是柏林電影節場刊評分。
臨近閉幕式,媒體給出的場刊評分逐漸確定下來。
《小丑》的分數差不多穩定在3.3分。
這個分數顯然是高分序列。
需要知道,柏林這邊場刊分數最高4分,3.3屬實是非常高了。
陳麟風重點關注的幾部電影,也是前世的得獎電影。
《嬰兒式》2.8分,屬於是正常分。
《衛報》評價其爲“冷峻而精準的社會手術刀”。
《渺生一頁》3.0分,場刊第二高分。
《好萊塢報道》贊其“真實到令人窒息”。
其後《應許之地》2.5分,《閉幕》2.2分,都算是評分比較兩極分化的。
陳麟風這些天,也都看過這些電影。
媒體給出的評分,也比較符合他的看法。
其實整個看下來,陳麟風的體會很明顯。
不像戛納和威尼斯,一個關注情感、藝術,一個在乎先鋒電影,柏林電影節確實對政治議題的關注更高。
好在《小丑》是典型的政治性更重的電影。
只是也正因爲此,媒體們將《小丑》捧的太熱了。
這讓陳麟風有點擔心,會不會引發評委們的逆反心理,特意不給大獎。
大熱必死其實是有些道理的。
陳麟風做過威尼斯電影節評委,有點理解評委們的心態。
你外界記者給的評分這麼高。
如果我這個專業人士,按照你們的意見給了獎。
那豈不是說你比我還懂電影?
那肯定不行,我的找找這高評分電影還有什麼毛病沒有。
這種情緒很微妙。
但也算是人之常情。
而且專業人士和媒體記者、資深影評人關注點,確實有差別。
這也造就了雙方評價的不同。
急也沒用,剩下的這兩天,陳麟風儘量不去想最終結果怎樣。
他開始頻繁的出沒於各種電影沙龍和電影放映廳。
看看其他電影是什麼樣的。
茜茜已經回去,現在他就一個人,倒是更逍遙自在一些(迫真)。
每屆電影節都會有大量的新人電影,這些電影往往很稚嫩也很粗糙,但說不定就會有新想法,和天馬行空的理解。
陳麟風不願意放過這樣的機會。
跟着大師學是一方面,學習新創意新思路,也是個方法。
沙龍上,他和成名的電影人進行交流。
以陳麟風目前的儲備和水平,絲毫不怵。
衆多電影人對他的認可程度也越來越高,不愧是全球知名的大導。
雖然年齡小點,但肚子裡是真有貨啊。
這種交流和學習一直到16號下午。
陳麟風和萊昂納多毫無疑問的收到了邀請,要參加閉幕式。
兩人對得獎向來不懷疑,只擔心得什麼獎罷了。
向來自信的陳麟風,也少有的帶着點憂慮。
如果這次拿不到柏林金熊,再往後就要等好多年了。
由不得他不心生忐忑。
也就是在這種心情之下。
2月17日,柏林電影節閉幕式,也是頒獎禮,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