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返回書頁
如果張天元手裡頭這是清三代的粉彩,那自然珍貴無比。
不過張天元隨便看了一眼就知道,這玩意兒應該是民國的東西。
確切的說,是一件民國粉彩無雙譜人物紋方瓶。
目測高26.4釐米,口部邊長4.4釐米,底部邊長6.5釐米。
方口,三疊脣,細長頸,豐肩,肩部四面各書一位人物的介紹詩文,肩部以下漸收,腹部四面皆以釉上粉彩各繪一位歷史人物肖像,下承三疊臺座,全器罩一層淡青色釉,圈足露胎,足內施釉,並以紅彩書篆體“大清乾隆年制”六字寄託款。
雖然這託款用了乾隆的名頭,但卻並非乾隆年間的東西。
“無雙譜”圖案是清代中晚期至民國時期粉彩瓷器中較爲常見的紋樣。
《無雙譜》又名《南陵無雙譜》,原爲清代康熙年間浙江紹興畫家金史的繪畫著作,其題材爲漢代至宋代40位名人肖像。
如:張良、項羽、班超、張騫、司馬遷、董賢、孫策、諸葛亮、陶淵明、花木蘭、武則天、李白、狄仁傑、郭子儀、岳飛、文天祥等,因他們的事蹟舉世無雙,故名“無雙譜”。
《無雙譜》最初刊刻於康熙三十三年,由吳郡著名刻工朱圭鐫刻,後來乾隆、光緒年間亦有多種刻本。
金古良的《無雙譜》將詩歌、書法、繪畫很好地結合在一起,每幀作品旁皆題樂府詩一首,且都爲金古良自己手書。
清初浙江學者毛奇齡爲此譜作序,贊曰:“南陵(金古良的號)與餘同學詩,與徐仲山同學書(指書法),末爲畫,而畫精。是譜名‘無雙’,而實具三絕,有畫,有書,又有詩也!”
這裡稱此譜“詩、書、畫三絕”雖說是恭維之詞,但這種形式確實對後來的藝術製作,提供了很好的新思路和新題材,包括對於清中晚期以後的瓷器裝飾圖案的影響。
瓷器上繪“無雙譜”紋樣,始於清代道光年間,同樣也很好地將詩、書、畫融合一體。
民國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中說:“以視道光之畫‘無雙譜’,必書人名、小傳者,殆有仙凡之別。”
又說:“道光畫‘無雙譜’,題識最夥。如畫數人物,則每人系以一小傳,分佔其器之半。”
至晚清民國時期,“無雙譜”紋樣繼續流行,這件民國粉彩無雙譜人物紋方瓶就是其中的代表。
此無雙譜人物紋方瓶四面分別繪有董賢;
尚父郭汾陽王,即郭子儀;
僞周皇帝武,即武則天;
國老狄樑公,即狄仁傑四人肖像。
其中董賢肖像上方書:“雲陽舍人貌自工,年才二十位三公,法堯禪舜爲不惜。”
郭子儀肖像上方書:“功蓋天下主不疑,位極人臣衆不嫉。千古將相之所難,令公得此由何術?”
武則天肖像上方書:“女主昌,策英賢果刑賞,爾武媚世無兩,天不厭亂爲婦人。”
狄仁傑肖像上方書:“昌宗裘,吹簫乘鶴遊庭中,蓮花乃似郎面紅,貴人爭相執垂轡。”
這些人物肖像畫法及詩文內容均與金古良的《無雙譜》保持一致,略微有些出入,應爲民國時期人們所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
總之,“無雙譜”作爲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廣爲士大夫階層和民間人士所喜愛,這件民國粉彩無雙譜人物紋方瓶則以瓷器粉彩畫的形式,原汁原味地保留下了這種傳統文化,值得今人觀賞、品味。
當然了,東西再好,終究不是清三代的粉彩,所以這價錢自然不怎麼高。
“這個東西是三件裡面最便宜的,最多價值五六萬人民幣,倒也不錯了。”
看完之後,張天元笑着說道。
“這麼說,另外一個瓷器很珍貴了?”
柳若寒問道。
“那是自然,要知道,這可是一件西晉越窯青釉瓷盤口壺!
青釉瓷是在東漢晚期江浙省上虞小仙壇率先成功燒製。
首開越窯青釉瓷發展之先河。
三國時期,瓷器的造型和裝飾基本上承襲漢代,較多地吸取了陶器、銅器、漆器等的形制和紋飾。
如壺,壺與漢代陶壺及原始瓷壺相同,盤口較淺,肩部設半環形系耳,下腹內收,小平底。
有的肩部刻劃弦紋、點紋等。
此時盤口與底部者較小,重心在上部,傾倒食物比較費力,給人一種不穩定的感覺。
西晉時期,隨着制瓷技術的提高,製作更加精巧。
瓷胎比前期稍厚,爲避免由此產生的厚重感,工匠們有意將器物的口沿做薄,盤口壺多淺盤口,盤口加大,粗短頸,最大腹徑偏上,底部加大,器型與前相比顯得穩重端莊。
這件西晉越窯青釉瓷盤口壺,目測高20釐米,口徑13.5釐米,腹徑22.5釐米,底徑10釐米。
淺盤口,口沿較薄,粗短頸、溜肩、球腹、平底,肩部有對稱的雙系。
肩部飾斜方格紋,上下爲聯珠紋,雙繫上飾葉脈紋。
胎淺灰,質地堅硬,胎釉結合緊密,通體施釉,釉色呈青綠色。
盤口壺是現在人的叫法,當時可能不叫壺,而叫瓶。
1954年洛城西效東漢墓出土一件陶罐,形制與盤口壺相似,其器身上寫有‘解注瓶’字樣,用途爲酒器。
盤口壺在三國時的盤口和底都較小,肩、腹部大,重心在上,給人一種不穩定的感覺;
兩晉以後盤口加大,頸增高,腹部變長,重心向下,底部擴大,給人一種穩重感,爲了提取方便,從雙系、雙覆系,發展到六系、八系、十二系等。
如鎮江陽彭山磚瓦廠東晉墓出土一件甌窯青釉八系盤口壺,盤口,口稍外侈,短頸,溜肩,鼓腹,腹下漸收,平底。
盤口底沿設雙系,肩部分設六橋形系,對稱均衡,是爲穿繩懸提時更加穩定而不晃動所設。
江浙越窯在東漢燒製的瓷器是由原始瓷演變而來,因此在製作上都與原始瓷頗爲相似。
三國吳時期越窯窯址在上虞縣發現三十餘處,比東漢時期的瓷窯址增加到四、五倍。
越窯窯址絕大部分分佈在曹娥江中游兩岸的山腳下,瓷土和燃料充***通便利,促使越窯瓷器生產得到迅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