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 襄江別

數日後,一艘官船沿襄江(漢水自襄陽以下而稱襄江、襄水)而下。

徐懷從建鄴返回南蔡之後,就下令封澤口(華陵河口)至夏口(襄江口)的襄江水道,民船禁入,一時間除了南蔡往澤口以及從唐白河而下的船隊外,襄江上曾經舟船相接的繁忙景象頓時消失不見。

碧空之下,官船在空蕩蕩的大河水面揚帆順水而下,說不出的孤寂。

這時候一艘艨艟艦從澤口駛出。

先一步駛往江心的哨船,先往官船靠過去,船艏甲卒振聲招呼道:“靖勝侯在此欲見襄陽留守文橫嶽文公一面……”

聽到靖勝侯徐懷欲見文橫嶽,負責保護文橫嶽前往建鄴的襄陽|水軍校尉,一邊吩咐船工、水手動作起來,降帆搖擼將船速降下來,一邊安排人進船艙稟報。

艨艟艦往官船緩緩靠過去,徐懷站在船艏,蕭瑟秋風將袍襟吹揚起來,然而他待振聲請文橫嶽出船艙一見,卻見官船上的船工、水手此時將剛降到半幅的船帆,再次快速拉了起來,調整船櫓,加速官船從艨艟艦前面往下游駛去。

看到這一幕,徐懷怔立在船艏默然不語,目送官船往下游而去,直到官船消失在視野裡,才轉身走回船艙。

“史先生是如何說服文公前往建鄴的?”周景看着空蕩蕩的襄江水往東南方向不盡的流淌着,忍不住問史軫道。

雖說文橫嶽前往建鄴爲建繼帝奔喪,襄陽城裡還有權知襄陽府事魏士則、通判周運等人代執軍政,還有楊祁業率右驍勝軍駐守襄陽,但文橫嶽一人在楚山衆人眼裡,卻實在要比魏則士、周運以及楊祁業等所有人加起來都要難搞。

鄭懷忠、鄭聰父子在抵禦胡虜南侵也立下不少功勞,徐懷出手將其羈押審罪,是會惹出太多爭議跟麻煩,但鄭家父子也早就暴露出太多怯敵畏戰的劣跡,妄行廢立、謀害淮王的罪證確鑿。

更何況鄭家父子,是遠遠無法跟文橫嶽相提並論。

文橫嶽與許蔚以不屈意志苦守太原經年,其子侄家小爲守禦太原死傷逾半,南歸與羣臣於襄陽擁立建繼帝登基,出任御營使提舉公事、襄陽留守等職,忠心耿耿、兢兢業業——且不管文橫嶽一生並沒有多耀眼的戰功,僅守太原一役就已經註定名垂青史了。

這麼一個人物,楚山倘若以陰謀詭計相害,除了當世所引起的非議就遠非鄭氏父子能比,後世史書記載也絕對不會輕輕揭過這筆。

然而除了文橫嶽經歷苦守太原的苦難之後心志變得無比堅定外,他身體現在這個狀況,也註定他會加倍珍惜身後之名,絕非威逼利誘所能移,周景一時也想不明白史軫拿什麼說服文橫嶽離開襄陽。

單純將先帝驅逐胡虜、收復中原的遺志,恐怕未必能說服文橫嶽吧?

史軫盯着悠悠襄江水,跟周景說道:“文公初時死活不允,我便與文公說楚山得荊襄,纔有可能令淮王投鼠忌器,不加害陛下血脈……文公這纔不再堅持,但心裡估計也恨死我將話說得太絕了,唉……”

看着史軫也往船艙走去,周景愣怔了好一會兒,沒想到史軫前往襄陽竟然是用這點最終說服文橫嶽借奔喪之名離開襄陽。

雖說文橫嶽內心深處並不認同楚山謀劃荊襄的舉措,才被史軫用這個理由遊說離開襄陽,事後也將與楚山形如陌路,與誘捕鄭懷忠、鄭聰之事疊加,會給楚山更難預料的負面影響,甚至從此之後胡楷、朱沆等人都會與楚山分道揚鑣,但周景仔細思量,這些與荊襄相比,都不是難以承受的代價。

相信留守舞陽的衆人也是如此想的,要不然也不會被史軫說服。

周景沒有進船艙,示意水軍都將指揮艨艟艦往岸邊靠過去。

朱芝以及史琥、蘇蕈等人率領侍衛兵馬守在岸邊,他們也目睹文橫嶽吝嗇一見就直接使官船往下游駛去的情形。

徐懷意興闌珊待要換馬往樊臺營地而去,朱芝吞吞吐吐半天說道:“父親今日遣人送了一封急信過來,着我辭去華陵知縣之任……”

那時從史軫嘴裡聽到楚山有謀荊襄之意,朱芝即遣嫡隨攜信快馬馳往建鄴,也是今日得到朱沆的回信,要他辭官離開華陵。

史軫、周景等人雖說都料到這點,但也沒有想到徐懷剛纔想見文橫嶽被拒之艙外,朱芝卻緊接着在這時提出辭別。

他們都往徐懷看去。

徐懷默不作聲,從侍衛手裡接過繮繩,翻身上馬便往遠方馳去。

史琥、蘇蕈等人帶領侍衛上馬,追隨徐懷而去。

周景朝朱芝拱拱手,待史軫有些蹣跚的爬上馬車後,帶着十數侍衛簇擁着馬車往樊臺營地而去。

馬車飛馳也快不到哪裡去,眨眼間就見徐懷在諸侍衛的簇擁下繞到一座樹林前方去了。

“是我害得節帥衆叛親離,節帥心裡想必要把我給怨恨狠了!”史軫從車窗探出頭來,跟周景苦笑道。

周景也不知道徐懷心裡在想什麼,只能陪着史軫苦笑一二。

趕到樊臺營地,侍衛隊已經解散各去休整,營地裡沒有看到徐懷的身影,周景陪同史軫往牙帳走去——

數日來,徐懷並沒有直接徵用樊臺軍寨,而是在長林河的東岸徵用一座村落,將中軍大帳駐紮下來,等着人馬、糧秣陸續開拔過來——徐懷的指揮牙帳,設在村子裡的宗祠之中。

周景與史軫推門而入,就見徐懷站在靠牆壁擺放的一張几案上,正蹙着眉頭臉色陰翳的盯着几案上的堪輿圖看着。

“經年勞累,積疲難返,近日來身體多有不適,或已無力承擔長史之任……”史軫走過去說道。

“你說什麼,把事情搞這麼大,現在就要摞挑子?”徐懷轉過身來,瞪眼看着史軫問道,“我心情不爽,與你無關,你只是幫我做了一個艱難決定罷了!陛下已逝,而胡虜鐵蹄卻未遠去,想做忠臣良子,也得看這老天給不給我機會……”

“是,是,史軫唐突了!”史軫忙收回剛纔請辭的話,說道。

徐懷沒有心情再研究作戰計劃,從小門走往衙堂後的起居書齋,將堪輿圖丟給史軫、周景等人……

…………

…………十數日過去,由於建鄴城裡沒有源源不斷的冰塊提供,建繼帝的棺槨提早從紫宸殿轉往殯宮停靈,但朝喪還有十日才結束。

淮王還沒有正式登基,也不急於搬入皇宮,但日常已經坐進垂拱殿署理國政;中樞諸部監司也在周鶴、胡楷等人的率領下,圍繞淮王進行運轉起來。

淮王沒有想着調整宰執人選,短時間內他也不打算輕舉妄動。

目前顧藩、汪伯潛二人在政事堂、樞密院都佔有一席之地,已經能保證兩府的一舉一動都在他的監控之下;建鄴城裡最大的變動乃是淮王府三千甲卒編入京畿禁軍,全面接管皇宮及兩府的宿衛諸事,除此之外就是淮王府內侍許德海等人入職內侍監,將喬繼恩等舊人高高架起,全面接手宮廷事務。

即便如此,淮王趙觀心裡也深知,此時還遠遠談不上大局在握。

“從寧慈自南陽送來的信函看,徐懷於政事堂緝拿鄭懷忠、鄭聰父子之後,請求統兵進剿洞荊,乃是早有預謀之事,其圖不小啊……”

垂拱殿前的銀杏,葉片正漸次金黃,也將殿內遮掩得昏暗,午後殿中早早便點燃燈燭照明,一名身穿緋衣官袍的中年人站在龍案之前,拱手進言道。

汪伯潛、顧藩坐於一旁御賜的繡墩上,沒有作聲,聽着葛伯奕的長女婿魏楚鈞抽絲剝繭般將楚山圖謀一一剖析出來。

第一次北征伐燕天雄軍近乎潰滅,以葛懷聰爲首,差不多有上百葛氏子弟喪命此役或戰後被清算,但百年將門的底蘊卻並不那麼容易被摧垮。

葛伯奕蟄伏京畿,追隨淮王前往魏州督戰,葛氏除了以葛鈺、葛琛、葛騰等一批年輕子弟崛起外,之前爲葛家所忽視的長女婿魏楚鈞等人也發揮不容忽視的作用。

這才使得淮王府一脈,葛氏並不屈居於韓時良一系之下。

葛伯奕前往荊湖南路出任制置使,除了第三代核心子弟之一的葛琛統兵五千精銳相隨外,魏楚鈞也以參議官的身份同行出謀劃策。

對孫彥舟、胡盪舟等賊軍將領的招撫,主要就是魏楚鈞出面接洽,進展也很順利、快速,然而建繼帝突然駕崩,令葛伯奕、魏楚鈞等人措手不及。

建繼帝大殮之禮過後,徐懷持樞密院簽發的徵調令趕往南蔡,淮王趙觀以及汪伯潛、顧藩等人也沒有多想,也是照常行文荊湖北路制置司及荊湖南路制置司知會其事。

荊湖南路制置司駐於嶽州冶岳陽城裡,距離鄂州冶江夏僅四五百里,但葛伯奕、魏楚鈞卻是拖延三天才知其事,之後魏楚鈞親自動身趕來建鄴陳述招撫事。

就當時而言,他們雖然有所猜測,但並不能確認統兵進剿洞荊乃是楚山早有預謀。

而魏楚鈞經過鄂州時,徐懷已經率領南蔡兵馬封鎖襄江、陸續渡過襄江進入復州、荊州境內展開——倉促間中樞也沒有辦法收回成命。

一直到寧慈從南陽府治泌陽送信給顧藩以及荊湖北路制置司這數日傳來的消息,淮王及汪伯潛、顧藩、魏楚鈞等人才徹底意識到整件事的背後遠沒有他們當初想象的那麼簡單……

第七章 撤離第二百二十九章 間歇第六章 粗魯非真貌第二十二章 舊案第四十五章 臨戰第一百一十一章 小物大用第一百章 風起第四章 望山津第一百一十一章 狹路第一百二十二章 建言第六十八章 傳首第四十章 水輪風箱第一百二十章 誰無猙獰容第六十一章 重甲步兵第七十六章 州衙第四十二章 邀鬥第五十二章 踏營第一百二十九章 顧氏第四十一章 朝宴第一百三十章 議策第一章 京師第四十三章 攻城第六十七章 落花流水夜第十四章 暗香疏影心疑第七十六章 城樓火焰第一百五十五章 五路度支使第四十一章 焉無虎威第一百一十九章 敵去思功第一百零八章 牢中第六十五章 陣戰第二百零八章 小童第五十五章 破敵第一百三十六章 借爾小命一用第一百四十五章 流民第九十五章 殘戰第八十二章 酒宴(二)第一百四十六章 殘敵第四十一章 秋蟲螞蚱豈小覷第七章 武技不鬥官技第二百二十二章 城門第二十一章 處置第一百七十一章 會合第二百六十九章異姓封王第一百六十五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一百一十四章 迷局第二百零三章 流民派第二百一十五章 聖意第一百五十六章 借兵之計第五章 赴任第九十一章 故人第三十一章 將計第八十七章 攻城第二十九章 憑風好借力第二百四十章 計在東洲第七十章 大同夜幕第一百三十一章 蕭林石第二百四十一章 班師第九章 信任第一百三十六章 蛛絲馬跡第一百五十章 舊卒第一百四十六章 朱芝第一章 途中第一百三十二章 鑄鋒堂第一百一十二章 不要你以爲第一百八十六章 勸進第八十四章 有詐第二百三十六章 潁水第九十三章 潰逃第一百二十三章 大謀第一百九十三章 晨霧第一百七十一章 夜語第一百一十六章 放緩第一百八十九章 新朝第二百二十一章 進宮第一百五十七章 統兵第十一章 天命第一百三十八章 奇功第二十七章 欲謀當藏身第一百三十七章 計成第一百五十二章 秘密第二十八章 洪流難遏第一百二十六章 囚徒之謀第一百五十七章 援兵第二百四十七章 車路第一百五十四章 湖寇第二百二十七章 嗣皇帝第七十一章 歸來第一百三十二章 圍砦第二百五十三章 接援第二章 座前好走狗第一百八十三章 破寨第九十三章 潰逃第八十八章 秦之惠第一百七十七章 劃編軍戶第一百三十七章 西山意圖第一百六十六章 迎接第九十八章 奪軍之謀第二百二十四章 北上第一百七十二章 圍垸之策第五章 駐與戍
第七章 撤離第二百二十九章 間歇第六章 粗魯非真貌第二十二章 舊案第四十五章 臨戰第一百一十一章 小物大用第一百章 風起第四章 望山津第一百一十一章 狹路第一百二十二章 建言第六十八章 傳首第四十章 水輪風箱第一百二十章 誰無猙獰容第六十一章 重甲步兵第七十六章 州衙第四十二章 邀鬥第五十二章 踏營第一百二十九章 顧氏第四十一章 朝宴第一百三十章 議策第一章 京師第四十三章 攻城第六十七章 落花流水夜第十四章 暗香疏影心疑第七十六章 城樓火焰第一百五十五章 五路度支使第四十一章 焉無虎威第一百一十九章 敵去思功第一百零八章 牢中第六十五章 陣戰第二百零八章 小童第五十五章 破敵第一百三十六章 借爾小命一用第一百四十五章 流民第九十五章 殘戰第八十二章 酒宴(二)第一百四十六章 殘敵第四十一章 秋蟲螞蚱豈小覷第七章 武技不鬥官技第二百二十二章 城門第二十一章 處置第一百七十一章 會合第二百六十九章異姓封王第一百六十五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一百一十四章 迷局第二百零三章 流民派第二百一十五章 聖意第一百五十六章 借兵之計第五章 赴任第九十一章 故人第三十一章 將計第八十七章 攻城第二十九章 憑風好借力第二百四十章 計在東洲第七十章 大同夜幕第一百三十一章 蕭林石第二百四十一章 班師第九章 信任第一百三十六章 蛛絲馬跡第一百五十章 舊卒第一百四十六章 朱芝第一章 途中第一百三十二章 鑄鋒堂第一百一十二章 不要你以爲第一百八十六章 勸進第八十四章 有詐第二百三十六章 潁水第九十三章 潰逃第一百二十三章 大謀第一百九十三章 晨霧第一百七十一章 夜語第一百一十六章 放緩第一百八十九章 新朝第二百二十一章 進宮第一百五十七章 統兵第十一章 天命第一百三十八章 奇功第二十七章 欲謀當藏身第一百三十七章 計成第一百五十二章 秘密第二十八章 洪流難遏第一百二十六章 囚徒之謀第一百五十七章 援兵第二百四十七章 車路第一百五十四章 湖寇第二百二十七章 嗣皇帝第七十一章 歸來第一百三十二章 圍砦第二百五十三章 接援第二章 座前好走狗第一百八十三章 破寨第九十三章 潰逃第八十八章 秦之惠第一百七十七章 劃編軍戶第一百三十七章 西山意圖第一百六十六章 迎接第九十八章 奪軍之謀第二百二十四章 北上第一百七十二章 圍垸之策第五章 駐與戍